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2020-12-22 新民晚報

圖說:作為生物節律核心起搏器,SCN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並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折射到古老日晷上的不同時辰 來源/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 (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董純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多數人如此,生物皆有其晝夜節律,你一定知道。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嚴軍研究組,通過單細胞測序等技術,首次對小鼠的晝夜節律中樞——視交叉上核進行了系統性的細胞分型,發現了新的神經元亞型,並揭示了這些細胞亞型的基因表達在晝夜節律過程中和光照刺激下的差異,同時在單細胞水平完整重構了各亞型細胞的三維空間分布,為研究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神經機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今天,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圖說:嚴軍研究組

晝夜節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物鐘,在生物體中廣泛存在,對調節人們一天之中的運動、睡眠、代謝等諸多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對人們生活、對人類社會之重要,眾所周知。一旦晝夜節律紊亂,會導致包括睡眠障礙在內的各種疾病。因此,理解晝夜節律現象在神經系統中如何產生、維持以及發揮作用,是神經科學重要的研究方向,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2017年,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在分子水平上晝夜節律是由一系列核心節律基因構成的反饋環路所產生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科學家們對晝夜節律在我們大腦中如何產生仍不清楚。科學家們已知,SCN是大腦中產生晝夜節律的核心,能夠接收視網膜傳遞而來的外界光暗信號,自持地產生晝夜節律振蕩,並將節律信號傳遞到全身。SCN的神經元呈現出同步的振蕩,並且處於不同空間位置的細胞有不同的振蕩相位。SCN全面的細胞分型、不同細胞類型在SCN中的空間分布、這些細胞類型在晝夜節律中如何發揮作用,都不清楚。

嚴軍研究組發現,SCN中的各種非神經元細胞和神經元一樣都存在廣泛的節律基因表達,暗示了SCN中的各類細胞都有細胞特異性的節律功能。有趣的是所有非神經元細胞中的核心節律基因振蕩相位,都明顯晚於神經元中的振蕩相位。研究組進一步將SCN中的神經元分為了五種亞型,根據它們表達的基因分別命名,並且發現這五類細胞節律振蕩的強弱、相位都各自不同。通過光刺激實驗,發現SCN不同神經元亞型對光照反應有明顯差別,說明它們在生物節律過程中有著各自分工。這些都為研究哺乳動物晝夜節律的神經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相關焦點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因跨時區旅行和倒夜班造成的睡眠障礙,以及抑鬱症和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疾病。地球自轉產生白天和黑夜,給眾生賦予了晝夜節律。在哺乳動物大腦中,「生物鐘」驅動著睡眠、清醒、攝食及新陳代謝的生活節奏以及許多其他必要過程。大腦時鐘的內部運作非常複雜,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其背後的分子過程。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巧用人體生物鐘,工作、學習、養生、減肥事半功倍!
    科學家發現,原來它們都有一個「幕後操縱者」——生物鐘。綜觀大千世界,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存在著一定時間節律,猶如被一隻特殊的時鐘掌控著。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否也存在生物鐘呢?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自己的生理節律,掌握這些生理節律的奧妙,按時用腦,擇時用藥,充分利用節律的高潮,自覺避免節律的低潮。幾乎所有科學家都相信,人體的確有一隻主宰生理活動的「鍾」。
  • 生物鐘:生命的時間節律
    1970年,科學家發現了深夜強烈光線照射會使生物鐘暫時停止的奇怪現象,並被稱為「特異現象」。1975年,科學家提出「每個生物鐘細胞停止」和「細胞間不協同」兩個假說來解釋這一現象。30年後,這兩個假說仍未得到證實和定論。
  • 為什麼我們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出現各種夢?做夢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人類睡覺時,大腦會出現各種夢想?做夢有什麼意義?  人體是非常複雜神秘的生命體,特別是大腦是核心。人類之所以能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是因為智慧的生命,是因為我們有發達智慧的大腦。既然大腦是人類的核心,那麼它的每一種表現都不可能毫無意義。大腦中出現的各種夢想,對人類來說必然代表著意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 新冠不只是肺炎?科學家最新發現,病毒可以從鼻子入侵人類大腦
    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讓人們懷疑,新冠會入侵大腦,並感染腦中某些特定的細胞。而這一論證,如今終於有了新發現。新冠從鼻子進入大腦?當懂王說注射消毒劑能治理新冠病毒的時候,世人都覺得他瘋了;當懂王感染新冠病毒並鼓勵人們別怕新冠的時候,世人覺得他已經沒救了,並認為新冠已經成為了「腦炎」,成功入侵了他的大腦。雖然當時都覺得是玩笑話,但現在卻有了新冠能入侵人腦的新發現,不得不說,真的沒人比他更懂新冠病毒。
  •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一個新區域 擁有獨特功能
    Michio Kaku 將大腦稱作「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物體」。即便已有大量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是不時有新發現。經過對人類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持續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表過不少期刊文章(以及出版了大量主題書籍)的 George Paxinos 教授,再一次宣布了他的新發現。
  • 今日《科學》發現「從眼睛到大腦」的一條全新通路
    這也讓我們對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有了全新的認識。 ,並發現它們大多存在於大腦的「非成像區」。科學家們抑制了這些細胞的功能,發現模型小鼠的生物節律對弱光變得更為敏感了。「這些抑制性的信號防止我們的生物鐘在弱光環境下發生重置,也防止瞳孔在弱光情況下收縮,」本研究的通訊作者Tiffany Schmidt教授說道:「我認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一個機制上的解釋,讓我們理解為何眼睛對光如此敏感,但潛意識的行為卻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對光敏感。」
  • 為什麼人類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出現各種夢?做夢有什麼意義?
    我們都知道,生物都有各自的生物鐘,也就是有休息睡覺的時候。人類雖然是智慧生命,但是我們的身體也不是萬能的,同樣需要每天休息一定的時間。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而有一小部分人,由於工作或者其它的原因,一生之中睡覺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
  • 中國天眼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累計發現脈衝星超過240顆;基於觀測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餘篇……中國天眼(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取得了不凡的成績。2020年1月,「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2020年2月,「中國天眼」正式啟動了科學委員會遴選出的五個「優先和重大項目」,已經有近兩百名科學用戶開始使用並處理「中國天眼」的科學數據。2020年4月,「中國天眼」觀測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徵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餘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批准1500個機時,只有30%能得到支持。可見,「中國天眼」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
  • 生物鐘的研究、功能和機理——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生物鐘是一個基本的和普遍的生物現象,生物鐘原理的揭示對人們了解生命和生命活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3位科學家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和對其功能和機理的闡述讓人們在今天對生物鐘的元件和工作原理有了一個具體和相對完整的認識。本文主要介紹生物節律的研究歷史,解讀生物節律的分子機理,展望生物節律研究的方向,探討其對人類健康和農業的意義。
  • 生物鐘紊亂?最新研究發現,多曬太陽有助於改善睡眠!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這種生活模式與失眠、生物鐘紊亂、維生素D缺乏等病症緊密相關,而且會損傷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不利於身體和心理健康。其實,我們只需在生活中增加些許自然光照時間,就會帶來諸如改善睡眠質量、愉悅心情、縮短疾病康復時間等諸多益處。所以,一起來沐浴陽光吧!
  • 科學家的發現:這7個身體部位新生成,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人類的身體是有無限奧秘的,雖然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結構了如指掌,但隨著人類的進化,仍然有一些結構和部位值得我們探索。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些不適合環境變化的器官和部位已經被淘汰,而最近科學家卻發現在人體內竟然出現了一些新的結構和器官,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7個部位,便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新產生的。充滿液體的器官。
  • 科學家發現,宇宙網與人類大腦組織極為相似,兩者有何聯繫?
    科學家發現,宇宙網與人類大腦組織極為相似,兩者有何聯繫?人類在不斷的發展當中跨過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發展也越來越完善,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內從來沒有停止過。現在人類也已經開始了對於宇宙的探測,飛出了地球,進入了太空。
  • 為什麼人類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出現各種夢?
    我們都知道,生物都有各自的生物鐘,也就是有休息睡覺的時候。人類雖然是智慧生命,但是我們的身體也不是萬能的,同樣需要每天休息一定的時間。 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而有一小部分人,由於工作或者其它的原因,一生之中睡覺的時間可能更長一些。
  • 諾獎授予生物鐘研究者,專家:相關基因找到了,藥物尚在研發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嚴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生物鐘強大到幾乎影響了人類的每一個生理活動,包括認知功能和肥胖。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等人發現了這個時鐘上的第一個齒輪。現在已經有很多個齒輪被發現,但怎麼調這個鐘,藥物還在艱難研發中。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 來源:小柯生命 8月8日,發表在《Neuron(神經元)》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生物發光的晝夜節律基因工程小鼠和相關成像系統,可以使小鼠細胞的生物鐘波動可視化
  • 科學家發現:大腦有兩種思考他人思想的系統
    倫敦大學學院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和柏林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科學家通過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對該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根據這項研究,四歲的孩子似乎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這項研究報告說,這種獨特的能力在四歲左右就出現了,這是因為特定的大腦網絡已經成熟。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它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的,是生物進化的禮物。它掌控著我們每天生活的節奏:什麼時候安然入睡,什麼時候精神飽滿地醒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10月2日下午授予生物鐘(晝夜節律)研究領域的三位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什、麥可•楊。
  • 3招教你調回生物鐘!
    這麼長的假期,是不是有很多童鞋過著過著就成了「美國時差」?白天睡覺,晚上嗨皮,甚至夜裡想睡覺也睡不著,仿佛自己的生物鐘已經適應了晝夜顛倒的生活。開學這幾天,你的生物鐘調回來了嗎?18世紀,法國科學家吉恩(Jean Jacques d』 Ortous de Mairan)研究含羞草時發現,含羞草的葉片總是在白天張開,晚上閉合,即使把它放在黑暗的環境中,這種規律也會一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