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誣陷將軍謀反,皇帝決定處死士兵,將軍反而求情皇帝將其升官
說起郭靖,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太出名了,就算沒看過小說的,電視劇也看過了,不知道被翻拍了多少次。正因為電視劇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誤把郭靖當成了歷史人物。
其實,歷史上沒有郭靖這個人物,不過倒是有另一個人物——郭進。名字差一個字,不過兩個人挺像的。郭靖剛出生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流浪到了草原,所以說郭靖的出生很低的。後來郭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俠。
與郭靖很像,郭進也是出身貧賤,幼年時的經歷已無從知曉,想必吃過不少的苦、磨過不少的難。後來郭進流落到巨鹿,成了一名下人。郭靖獲得了絕世武學,郭進卻練就了一身本領。
郭進長得身強力壯,膂力超群,身手不凡。他雖出身低下,卻充滿豪俠之氣,「倜儻任氣」,好打抱不平,喜好結交朋友,大家都喜歡跟他玩,而且還喜歡喝酒、賭博、逞強鬥毆。這樣的人雖然招人喜歡,但這種性格也容易惹事,很快他就因為替人出頭惹了事,結果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謀出路。
當時正值五代十國,群雄並起,兵戈不息,各大軍閥都在招兵買馬,以壯聲勢。郭進因為一身的力氣和功夫,所以就投了軍,投奔到了駐守在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手下。劉節度很欣賞他的身手,便留在帳下當了侍衛。
因為五代十國,政權更迭頻繁,所以郭進後來又在後漢及後周為官,跟著柴榮一起打天下。當時北宋皇帝趙匡胤也在柴榮手下,所以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對郭進信任有加,任命他為洺州防禦使、兼西山巡檢,可以說是位高權重,足見趙匡胤對郭進的信任。
而郭進也盡職盡責,在西山巡檢的崗位一幹就是十八年,直到死去。在鎮守西山期間,郭進功勳卓著。
在北宋對戰北漢的一系列戰鬥中,郭進總是衝在最前面,為趙匡胤排憂解難,曾經三戰三捷,擊退對手,把北漢的士兵打的找不到回家的路。
眾所周知,趙匡胤當上皇帝後,通過杯酒釋兵權收回了石守信等將領的兵權,但郭進卻沒有受到影響。
當然郭進之所以沒受到影響:一是邊關需要郭進來防守,且無人能替代他的位置;二是郭進忠厚老實,對朝廷忠心耿耿,從未做過值得懷疑的事情。
郭進不僅勇於和善於用兵,厚賞部下,而且治軍極嚴,因此所部戰鬥力非凡。《宋史》記載:(郭)進有材幹,輕財好施,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置於死。
可見郭進治軍嚴厲,所以有些士兵就對郭進很有意見。有一天,一個小兵因為不滿郭進,跑去告御狀,他向趙匡胤皇帝說掌握了郭進謀反的證據。趙匡胤當然不相信這件事,於是大聲呵斥怎麼回事。
結果小兵當場直哆嗦,前言不搭後語。闖蕩多年的趙匡胤,當然明白了前因後果。其實,此士兵正是因犯錯被治軍嚴厲的郭進打了一頓。所以小兵一直懷恨在心,久久不能忘懷,幾杯酒下肚,決定誣陷郭進有謀反之心,但被趙匡胤一眼識破。
隨後趙匡胤遣使將誣告者押回西山,交由郭進處死。郭進考慮了一晚上,決定給士兵一個機會。於是郭進對誣告他的小兵說:你敢告我,相信有膽氣,如今可免你死罪,令你帶一支人馬迎敵,若能掩殺來寇,照樣薦舉給朝廷,如果戰敗,你可自投河東去罷。
結果小兵二話沒說帶上一支部隊,就對敵軍發起進攻,而且作戰十分勇猛,最終取得了勝利。
郭進也履行了承諾,不僅免除他的死罪,還寫奏摺給趙匡胤:此人作戰勇敢,請求陛下給他升官!
最後趙匡胤得到了批准。
此事在歐陽修的《歸田錄》中也有類似記述。由此可見,郭進治軍雖嚴,卻賞罰分明,並善以權謀用人,以德報怨,部下誣告他,皇帝都要殺此人,他卻為此人求情,難怪他能得到部下的信任,部下都被其折服。
而透過這些事跡,不難發現郭進所具有的傑出將帥品質,正因為如此,郭進得到了趙匡胤的充分信任,被長期委以西山防務重任。
不過郭進的結局不怎麼好,被人誣陷,被皇帝猜忌,不得已上吊自殺。郭進死時,年僅58歲,正是戰場經驗豐富、可以施展軍事才能之時,但死不得其所。實在可惜。郭進之死其實是北宋政治軍事制度的犧牲品。
實際上,宋朝類似的悲劇性名將還有楊業、嶽飛、狄青、宗澤、曲端、張憲、餘玠等等許多位,都因遭到當權者的各種猜忌,或積憤而死,或蒙冤被殺,或不明暴亡。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朋友,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