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已動員161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血樣採集入庫,2名大學生完成捐獻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在醫院的病房裡,羅昕泠穿著玩偶熊的服裝、頭上頂著熊頭套,和病房裡的孩子依依不捨說完再見後離開;在醫院走廊上,這個一米六多的小女生摘下頭套,滿頭大汗。
羅昕泠是西南醫科大學「滿天星」志願者團隊的一員,在這個對白血病患兒開展人文關懷的團隊裡,成員們常常輪流換上玩偶裝來到醫院,組織患兒們喜歡參與的活動,陪孩子們玩耍,也會教孩子們繪畫、音樂、基本的課程知識。
這個成立3年多的團隊已經從最初的38人壯大到如今的600多人。成員們還深耕社區、醫院、學校進行科普宣傳,持續推動造血幹細胞捐獻。通過團隊的努力,目前,已動員161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血樣採集入庫;西南醫科大學已有2名在校學生完成捐獻,成功挽救患者生命;今年,又有3名志願捐獻者進入高分辨配型階段。
關愛白血病患兒 大學生志願者一對一建立長期互助關係
「其實患有白血病的孩子是很孤獨的。」團隊成員陳雨婷說,這些孩子們在醫院裡,除了家人的照顧,醫護人員的治療,很難接觸到其他人;即便一段周期的治療結束,回到家中,孩子們仍處於一個相對閉塞的環境裡,難以和其他同齡孩子玩成一片。
2017年,西南醫科大學一名在校生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見習,看到並了解到白血病患兒的現狀後,回到學校,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成立「滿天星」志願者團隊,長期為「小白童」提供一對一的人文心理關愛和科普志願活動。
2019年9月,羅昕泠以志願者的名義與白血病患兒十七(化名)建立長期互助關係。羅昕泠說,十七是團隊服務時長最久的小朋友,也是病房裡最小的小朋友,兩年時間,十七一共經歷了十一個療程的化療。
在羅昕泠對接十七以前,是團隊另一名成員在負責,由於團隊成員面臨實習和畢業,無法再繼續服務,羅昕泠「接棒」後開始慢慢接觸並熟悉十七。一年多時間下來,十七很喜歡這個親切的大姐姐,姐姐帶給她許多新鮮的認知,讓她乏味的病房生活增添了些許樂趣和期待。
羅昕泠還很清楚地記得,2019年12月中旬,她穿上玩偶熊服裝,為孩子們派送邀請卡和小禮物,邀請大家參加下午的活動。那天,她進入一名小男孩的病房時,病床上躺著的男孩的眼神有些躲閃,當玩偶熊開始說自己是志願者姐姐時,小男孩臉上綻開一抹笑容,並迅速坐起來,看著玩偶熊、接過玩偶熊遞過來的東西。
後來,羅昕泠才知道,小男孩因為化療,眼睛已經中度失明,看不清楚。那天的派送活動結束後,她覺得很自責,沒有提前了解清楚每一個患兒的情況;也覺得很心酸,孩子們的快樂很簡單,「即便以後大學畢業,類似的公益組織我仍然會參加,會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初心。」羅昕泠感觸頗深。
鼓勵造血幹細胞捐獻 志願者團隊定時定點進行科普宣傳
2019年12月14日,因為肺部感染,團隊一對一開展的幫扶患兒小英(化名)不幸去世,整個團隊特別是幫扶志願者陷入了莫大的哀傷中。
經過團隊一系列的哀傷輔導和生命教育,在志願者總結會中,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教授劉文君告訴團隊成員們,對於很多白血病患者來說,俗稱骨髓移植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有效方法,也是他們生存的希望,並鼓勵志願者們開展造血幹細胞捐獻活動。
就這樣,醫學隊應運而生。留下一個血樣就可能挽救一個生命,抱著這樣的信念,2020年1月開始,「滿天星」志願團隊成立專門的醫學隊,志願者們開始組織走進社區、醫院、學校等地,持續宣傳促進造血幹細胞捐獻。這樣的宣講也並非一帆風順,「大家總認為『捐骨髓』需要『敲骨吸髓』,非常痛苦。其實造血幹細胞採集是通過血液分離技術開展,無損健康的。」
陳雨婷印象很深刻,2020年8月,他們在社區的一次宣講活動中,一位年輕媽媽牽著孩子,對這種捐獻活動表現出自己的疑惑和抗拒,經過志願者的一番宣講,這位媽媽從不了解到接受,最後還主動籤約了造血幹細胞捐獻意願書,「因為我也有孩子,而且我想給孩子做個榜樣。」這位年輕媽媽說。
陳玉婷介紹,醫學隊未正式成立前,造血幹細胞捐贈的宣傳對象主要面向本校學生;醫學隊成立後,每兩周就會組織成員到不同的社區、高校等場所進行宣傳。宣傳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這個團隊已經累計籤約造血幹細胞捐獻意願書161份。
科普宣傳初見成效 2名在校大學生完成造血幹細胞捐贈
2019年5月22日,在醫院打完第七支動員劑後,吳太泳在當天順利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同年6月5日,李鑫也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內,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另一名白血病患者。
這兩名西南醫科大學的學生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的一次獻血行為,會救了不同的白血病患者。而從籤訂造血幹細胞捐贈志願書、採樣、入庫、匹配成功,體檢,再到順利捐贈,他們整個過程花了一年多時間。
李鑫回憶,自己的血樣在2017年年底入庫。2018年10月左右接到紅十字會的電話,「第一次接到電話沒反應過來,還以為是騙子。」李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查閱了一些資料後,李鑫給父母打去電話說明自己的意願,電話那頭,父母開明地同意。
「自己的骨髓可以救人,我覺得很自豪也很不容易。」在血樣進一步的篩查過程中,李鑫等了兩個周還沒消息,坐不住的他兩次給紅十字會打去電話追問結果「怕我沒有聯繫,他們搞忘我了,我這就救不了人了。」
那段時間,李鑫查閱了大量白血病患者的相關資料,他知道自己的血樣和陌生人能夠匹配成功,只有幾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的概率,他換位思考患者的處境,特別希望自己能儘快完成捐獻。
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吳太泳也加入了學校「滿天星」志願隊,成為旗下醫學隊的一員,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向大家科普宣講。
記者從瀘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瀘州2001年起啟動造血幹細胞樣本採集工作。到目前,造血幹細胞入庫志願者已經超過1萬人,已成功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