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導公眾科學應用中醫藥方法進行疫情後期心理調適,安徽省中醫藥學會於2月22日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期中醫心理調適指導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期
中醫心理調適指導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傳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屬中醫「疫病」範疇,為時疫邪氣從口鼻而入,鬱閉肺氣,累及脾胃、大腸,甚則全身,病機特點以「溼」為主,可兼見「寒、熱、毒、瘀」等。臨床表現可從無任何症狀到乏力、氣短、納差乃至高熱神昏、紫紺等重症。在新冠肺炎疫情後,部分人群可能會出現包括恐慌、焦慮、憂鬱等常見心理問題,此時需要採取相應的心理調適方式,而中醫心理調適有豐富有效的心理調適手段。
中醫學中有關心理調適的內容十分豐富,治療方法多樣,常見的包括中醫「意療」、中醫音樂療法、導引、針灸、中藥等方法,療效顯著。
一、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常見情志問題
(一)易感人群及大眾的常見情緒、行為反應
1.恐慌害怕:對疾病本身具有恐慌情緒,加上網上各種傳言,出現恐懼害怕的情緒。
2.焦慮多疑:特別關注身體的各種變化,將自身各種不舒服與新冠肺炎聯繫起來,懷疑自己是否生病。
3.衝動激惹:壓抑的情緒不能釋放,可能導致一些衝動的、易激惹等不理智的情緒及行為。
4.孤獨寂寞:部分特殊人群,由於疫情可能導致自己孤身一人在異鄉隔離,感到孤獨寂寞。
5.盲目樂觀:抱有「疫情已過去,不會再有危險」「我抵抗力強,不可能感染」的錯誤想法,更有甚者認為事不關己、不聽朋友及家人的勸說、不做防護。
6.抑鬱悲傷:思想悲觀、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還可能出現睡眠問題。
(二)易感人群及大眾的常見軀體化症狀
常見症狀有心慌、胸悶氣短、咽部不適、鼻塞、乏力、肌肉酸痛、便秘、噁心、嘔吐、尿頻、厭食等;原有基礎疾病症狀可能加重。
二、常用調節心理的中醫療法
包括 「意療」、中醫音樂療法、導引療法、針刺療法、艾灸療法、中藥療法等。
(一)意療
意療,中醫心理療法的一種。包括開導解惑、移情易性、順情從欲等。
(1)開導解惑
對恐懼、焦慮、疑病、輕度抑鬱、行為異常等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給予開導、勸說,使患者知曉病情,解除心中疑慮,提振治療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的一種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
(2)移情易性
對過度關注疫情中各種負面信息導致各種身心不適的患者,給予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以緩解或消除不良情緒或軀體化症狀。具體方法因人因病而宜, 一種是精神轉移,可以選擇閱讀、唱歌、書法、繪畫、遊戲、觀看影視作品、微信交流等自己喜歡的活動;另一種是精神導引,可以通過呼吸吐納、冥想、瑜伽等傳統養心健身的方法達到轉移注意力、鬆弛身心的目的。
(3)順情從欲
對擔心安全得不到保障、經濟損失及無法獲得及時救助導致心理障礙的人群,給予正面信息引導及自身安全評估,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防病治病的信心。
(二)中醫音樂療法
(1)疲乏、過度勞累,可聆聽《梅花三弄》;聆聽時間:上午。
(2)咽部潰瘍疼痛、咳嗽、容易感冒、易出汗,可聆聽《陽春白雪》;聆聽時間:下午。
(3)飲食不節、腹脹、便稀、思慮過度、脾胃虛弱,可聆聽《十面埋伏》;聆聽時間:在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
(4)抑鬱、易怒、容易受驚嚇,可聆聽《大胡笳》;聆聽時間:晚上。
(5)失眠、心慌、心胸悶,可以聆聽《紫竹調》;聆聽時間:晚上。
(三)針刺療法
(1)氣虛、乏力、懶言、情緒低落等選用內關、關元、足三裡或氣海、列缺、太衝等穴位以益氣調神。
(2)心煩、急躁、易怒、失眠、脅痛等選用支溝、期門、天樞、內關等穴位以理氣調神。
(3)疲乏、身體困重、入睡輕淺等選用足三裡、陰陵泉、支溝、豐隆、神門等穴位以除溼調神。
(四)灸法
以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溫熨,利用熱力與揮發性艾葉油的作用來減輕失眠、情緒低落或急躁易怒等症狀。
具體操作採用艾條或艾盒在內關、神門、太溪或列缺、關元、足三裡等穴位施灸。上下午各1次,每次20-30分鐘。
(五)穴位按摩
主要針對心煩、易怒、失眠等通過局部刺激,可疏通經絡,放鬆肌肉,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鎮定安神、保健強身的目的。選用勞宮、神門、太衝、湧泉穴等。每穴1分鐘,每天3-4次,睡前效果尤佳。
(六)耳穴療法
耳穴操:輕揉耳輪通腎氣,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鐘,直至耳輪充血發熱。每天按摩兩次,可以提高免疫力,減輕心理壓力,起到助眠的效果。
耳穴貼壓:主要針對失眠,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或綠豆等貼於耳穴心、神門、肝、腎等處,給予適度的按、捏、壓,使其產生熱、麻、脹、痛等刺激感應。每天3-5次,每穴每次按壓1分鐘左右。
(七)八段錦
通過八個動作鍛鍊以調節陰陽平衡、改善代謝功能,增強自身對抗疫毒的能力,尤其是第七式的「攢拳怒目增氣力」,還可以宣洩不良情緒,緩解精神壓力。
(八)五禽戲
分別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的「五禽」神韻。達到意守、調息和動形協調配合,培育真氣,使精神寧靜。尤其是其中的鳥戲,可闊胸宣肺、疏導理氣、排溼解毒。每個動作做5-10次,每天1-2次。
(九)易筋經
選用傳統的易筋經12勢,取疏通經絡之法,借呼吸誘導,採用一定的姿勢,運用靜止性用力來增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達到煉精化氣氣生神,內養臟腑氣,外壯筋骨皮肉。尤其是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可使精神內守、肝暢脾運、心情舒暢。
(十) 中藥內服療法
(常見證型如下)
(1)肝鬱氣滯:精神抑鬱、情緒不寧、善嘆氣、胸脘滿悶、女性月經不調。應用疏肝解鬱法,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2)痰氣鬱結:精神鬱悶、胸部窒塞、咽部異物哽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應用行氣開鬱,選用半夏厚樸湯加減。
(3)心脾兩虛:多思善疑、心悸膽怯、失眠健忘、頭暈神疲,應用健脾養心,選用歸脾湯加減。
(十一) 其他調適方法
(1)香囊:主要成分:石菖蒲3g,佩蘭3g,甘松3g,蒼朮3g,艾葉1g,薄荷1g、冰片0.5g。達到寬胸解鬱、醒腦開竅的作用。
(2)茶飲:合歡花10g、石菖蒲10g、綠萼梅6g,酸棗仁20g,霜桑葉10g,石斛3g,鮮生薑2片,開水泡服,作茶飲,每日一更換。
三、注意事項
1.本意見主要適用於新冠肺炎恢復期病人及相關人群,可選擇適合個體的2-3個調適方案。
2.高熱、煩渴時不宜施灸;孕婦下腹部禁止施灸;避免燙傷和引起火災;灸後飲一杯溫開水,避風寒。耳廓局部有炎症或皮膚破潰者、有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不宜施行耳穴貼壓及耳穴按摩;膠布過敏者慎用耳穴貼壓。使用香囊過敏者禁用。
3.需配合飲食調養和良好的生活起居改善生活質量。
4.有原發病的應該繼續正常治療,臨床症狀較重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正規治療;相關心理疾病病情加重者可選擇精神科就診。
5.了解本意見相關內容,也可登錄相關網際網路醫院系統進行查閱、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