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2020-12-16 騰訊網

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武漢體育學院師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自主隔離、居家過節。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調整心態 應對新型肺炎

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疫情爆發至今,我們看到了全國人民的團結、支持和鼓勵,看到了一線工作者的勇敢堅韌和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與拼搏,與此同時,卻也深深感受到來自身邊人、來自全國人民的焦慮、恐慌情緒。不論是否身在武漢,大家都在密切關注疫情動態,擔心著自身和家人健康,憂慮著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危,每個人似乎都神經緊繃,不停歇地刷著手機新聞,時而因「疫情防控」中出現的問題感到憤慨,時而為病重患者感到悲傷與惋惜,時而因各種謠言感到恐慌不已。

面對肺炎疫情可能出現的

心理應激反應

面對疫情,有恐懼和擔憂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我們也應意識到,過度的恐慌不僅將成為疫情的助燃劑,也十分不利於大家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在當下這場戰役中,網絡似乎成為了最大的「幫兇」。與2003年的SARS時期相比,當今網際網路的發展使人們對於疫情信息的獲取更迅速、更廣泛,但這也造成了人們容易出現信息過載,尤其其中包含了大量負面信息甚至謠言。在這些信息的影響下,人們開始表現出以下兩種心理傾向:

●(1)疑病傾向

在鋪天蓋地的肺炎科普信息中,人們獲取的不僅是有關疾病的知識,也在負面情緒下開始出現疑病傾向,尤其近日有專家稱「發熱非新型肺炎唯一首發症狀」後,更是人心惶惶。在過載的負面信息包圍下,人們開始出現認知偏差,一方面進行相關搜索時,人們會更容易記住那些極端、令人恐懼的病例,進一步加劇自身的焦慮,另一方面會根據自己所看重或容易接觸到的信息對整個事件作出判斷,如放大自身軀體感覺,出現頭暈或咳嗽時,就聯繫到自己可能患上了肺炎。如此往復,出現信息搜索行為與健康焦慮的惡性循環,搜索引發焦慮,而焦慮促進了下一次搜索。

●(2)替代性創傷

即「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儘管此現象一般發生於近距離接近災難的人,但由於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高速及直觀性,這次事件中實際經歷替代性創傷的人群範圍更廣。前兩日,微博上便出現了「替代性創傷」的熱搜詞,許多人表示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情緒過度捲入,卻又好像無能為力。吃不好,睡不好,近乎「強迫」地搜集相關信息,容易感到生氣和悲傷等,如果近期你出現了類似的變化,那麼你可能出現了替代性創傷。

心理應激反應的危害

不論是強烈的疑病傾向還是替代性創傷,都會使人們出現一系列「壓力應激反應」,如出現失眠、作息異常、記憶力下降、頭暈胸悶等。個體若長期處於這種壓力應激狀態下,得不到合理的心理調適,不僅可能加重自身的抑鬱、焦慮情緒,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抑鬱障礙、焦慮障礙等心理疾病。長期的壓力應激反應還可能使人的免疫力下降,降低對一般細菌、病毒的抵抗力,更容易導致病症的產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情志理論認為,悲憂傷肺,悲傷憂愁的情緒對肺的損傷很大,可致肺氣鬱結,出現咳嗽、氣喘、容易感冒等症狀。思傷脾,過思易傷脾,表現為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現頭昏,心慌等症狀,也可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可見,悲傷和過慮的不良情緒對於當下的疾病防治也是十分不利的。

保持健康心態

採取心理調適的十條建議

●(1)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我們需要認識到,經歷這樣的重大社會創傷,產生適當的焦慮、恐懼情緒是正常也可以被理解的,適度的負面情緒還有助於我們提高對疫情的警惕,因此我們不必刻意壓抑或完全否定這些負面情緒,一味地抗拒情緒只會使自己更加沉浸在負面思維和情緒中。同時,我們也要保持自我覺察,負面情緒一旦過度甚至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則必須引起重視,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對其進行調節。

●(2)學會質疑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如果回顧往年的數據你可能會發現,春節期間本來就是感冒發燒的高發季節,根據當地衛健委的數據,去年武漢一二月份僅確診的流感患者人數就超過5萬,普通感冒患者更是超過十萬。今年全球流感大爆發,中國也不例外。然而在認知偏差的影響下,人們容易出現對於基本統計數據的忽視,出現一系列不合理信念及伴隨而來的負面情緒。如「我現在有點頭暈和咳嗽,我一定是得了肺炎」,「如果真的得了武漢肺炎,我就完了」等等。面對這種情緒,希望大家先不要急著恐慌,找一張紙和筆,試著記錄下你的想法,為何有這種想法,除了這種結果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對立面,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對立面,最後再來判斷你原來的想法是否真實可靠。

●(3)放下手機,減少信息輸入

放下手機,減少刷消息的時間和頻率。關注官方信息,少看各種微信群、朋友圈發布的未經證實的新聞和消息。不信謠,不傳謠,避免徒增焦慮。

●(4)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證充足的休息

壓力和應激容易使人們的正常生活作息被打亂,而維持生活作息規律,是維護身心健康、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只有照顧好了自己,才能在需要我們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5)分散注意力,給自己找些事做

除了關注自身和家人的身體狀況,還可以有很多事做,利用這難得的休息時間給自己安排些有趣的活動,看看書,看看電視,陪陪家人,適當地轉移注意力可以幫助我們平復焦慮的情緒。

●(6)保持樂觀的心態,適當幽默

根據中醫情志相生相剋的理論,喜克悲,當人們被悲憂的情緒所包圍時,保持樂觀的心態和適當幽默對於克服負面情緒的影響,積極應對疫情都十分重要。

●(7)互相傾訴,促進共情

儘管不能走親訪友,但這並不妨礙人們通過微信、電話等手段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情緒,這是一個艱難的特殊時期,親友間互相傾訴、表達共情,以獲得鼓勵和支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積極的力量。

●(8)嘗試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自我調節方法。強調有目的、有意識地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將注意力集中於當下,而對當下的一切又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正念冥想可以有效緩解我們的焦慮的情緒,使緊繃的身體得到放鬆,使整個人更加輕鬆。

●(9)適當進行體育鍛鍊

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不僅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提高免疫力,更能產生一系列短期及長期的心理效益,對於降低抑鬱、焦慮水平,改善情緒狀態,減輕應激反應,消除疲勞都有重要作用。

●(10)必要時尋求心理幫助

最後,希望大家一起平安渡過這次難關。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武體新聞中心

文章來源:武體健康

相關焦點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 2020-03-21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心理援助專欄」做自己的心理擺渡人——復工復產員工心理壓力調適
    【心理援助專欄】歡迎撥打中國計生協免費疫情心理諮詢服務熱線:0571-85109955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六十二)做自己的心理擺渡人——復工復產員工心理壓力調適人的心理健康水準,不是靜止的過程,也不是靜止的標準,危機下是動態的標準。用基線的心理行為看,群體實際上都是應激的,在疫情沒有結束前,肯定是應激狀態。
  • 市民常見心理應激反應有哪些?
    持續的疫情不僅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也侵蝕著我們的心理健康,鋪天蓋地的信息讓大家惴惴不安。科普一下疫情心理問題,大家來做個自我檢測吧。 一、何為應激反應? 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應激性事件。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居家,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在家上網課的孩子,都避不開疫情給心理狀態帶來的影響。疫情期間,心理問題常表現為將疫情威脅嚴重化、緊張焦慮,各種軀體不適、失眠、反覆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消毒防護等,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面對疫情,任誰都會產生恐慌心理,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已被「誤傷」。但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大家都明白,感染與否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恐慌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
  • 安徽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期中醫心理調適指導意見》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指導公眾科學應用中醫藥方法進行疫情後期心理調適,安徽省中醫藥學會於2月22日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期中醫心理調適指導意見》。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應激性事件。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居家,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在家上網課的孩子,都避不開疫情給心理帶來的影響。  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或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
  • 「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二十)丨如何應對疫情暴發...
    大疫來臨,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緒、思維、行為的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驅使的「應激反應」。適度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我們趨利避害、更好地保護自己,但如果反應過激則個體不僅無法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並且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離,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怎麼辦?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陸續開始採取封閉隔離政策已有十多天。居家隔離,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並影響到家庭關係。那麼,居家隔離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呢?由此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心理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 疫情信息越看越焦慮?華西專家:可能出現應激反應 需要調整心態
    應激指一些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應激不僅可能持續一天兩天,甚至還可能存續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在應激狀態下人們難免會有情緒反應,特別是一些負性情緒,如焦慮、擔心、害怕,吃飯和睡覺不安穩,整天翻手機,看疫情數據和報導,瀏覽朋友圈,誰又生病了?再開開電視看看新聞,哪個省的數據又上升了?
  • 【戰疫心理服務臺】疫情期間職工心理調適指南
    疫情期間職工心理調適指南 為幫助廣大職工更好地應對疫情期間的各種負面情緒,市總工會邀請黑河市心理協會心理諮詢師為廣大職工提供心理調適講座,供大家在生活工作中參考
  • 快收好這份心理調適指南
    但是,長假對人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這一點常常被忽視。那麼,假期中究竟會出現哪些心理症狀呢?應該如何調節?節日心理失調症五一長假正值疫情期間,在一定的壓力及負面情緒影響下,個體容易產生心理狀態的不穩定,並出現一些應激反應。
  • 關注疫情信息不超過60分鐘……番禺區中小學生防疫心理調適指引來了
    點擊播放 GIF 0.1M近期,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國中小學紛紛延期開學。我們大番禺也不例外。宅在家中,面對每天播報的疫情信息,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小番聽說,區教育局制定了我區中小學生防疫心理調適指引,供各位師生及家長參考。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大疫來臨,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緒、思維、行為的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驅使的「應激反應」。適度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我們趨利避害、更好地保護自己,但如果反應過激則個體不僅無法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並且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孕產婦居家如何調適心理
    【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孕產婦居家如何調適心理 2020-08-22 09:05:09 來源:新疆網 閱讀: 新疆網訊(記者李曉青)居家期間,孕產婦出現焦慮、煩躁、睡眠差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如果出現壓抑、脾氣大、整夜睡不著等焦慮情緒過度的情況,就需要做適當的心理調整了。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為此,記者專訪了濟寧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市級心理救援醫療隊專家、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區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劉霞。 記者:疫情期間,很多人談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會非常恐慌,您如何看待疫情下的這種情緒反應?
  • 全球看武漢|要自助,也要助人:關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本文主要通過自我檢測表,來測試自身狀況,並總結借鑑了2003年臺灣地區應對SARS疫情的心理健康幹預的措施,結合心理專家學者的研究,給出如何自我調適及助人的建議。 「自我隔離」是普通人應對疫情的辦法,但也會相應產生心理壓力。
  • 疫情情緒自我評估結果出爐:35%民眾存在明顯情緒應激反應
    以「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為引領,在院領導的支持和指導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諮詢與治療部主任仇劍崟及其團隊攜手舒輔智慧醫療公司率先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情緒自我評估問卷」,調查疫情中廣大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其動態變化,以期為心理幹預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據。
  •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反應與應對方法,我們邀請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主任姜榮環解答官兵關心的問題——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嚴峻
  •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疫情防護期間心理應激知識科普
    科學小貼士:長期持續心理應激會使免疫力下降,增加被病毒感染概率。長期的心理應激使免疫力下降,給了病毒可乘之機。面對疫情的來臨,就像是敵人攻城,我們的身體相當於被守護的城池。由於疾病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人們在心理上會迅速進入應激狀態。應激狀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警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