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信息越看越焦慮?華西專家:可能出現應激反應 需要調整心態

2020-12-16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30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 聶鎣)一醒來就拿手機刷新型冠狀病毒的各種信息?整天抱著手機翻看微博、朋友圈裡的新型冠狀病毒最新情況?越看越焦慮、越來越恐慌?明明身體沒有不舒服,在看完大量信息後出現失眠、擔憂等情況?……請注意!如果有以上表現,你很可能需要調節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況了。

  1月30日,記者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了解到,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該心理狀況,並進行調試。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新型冠狀病肺炎科普小分隊華西臨床醫學院2018級薛紹龍、譚松濤、李欣橦整理了,此前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張嵐教授之前做過一期專題直播科普,將此次直播的要點,整理成了文字,更利於大家直觀地了解相關科普內容。

  一、突然而至的疫情,給普通人心理帶來哪些影響?

  不管是對疫情的擔憂、焦慮、還是恐懼,甚至憤怒,在專業人士看來,這都是「應激心理」。

  1、什麼是應激?

  當危機事件發生的時候,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應激」,而最近這段時間大多數人可能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中。應激指一些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應激不僅可能持續一天兩天,甚至還可能存續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在應激狀態下人們難免會有情緒反應,特別是一些負性情緒,如焦慮、擔心、害怕,吃飯和睡覺不安穩,整天翻手機,看疫情數據和報導,瀏覽朋友圈,誰又生病了?再開開電視看看新聞,哪個省的數據又上升了?哪個地方缺物資了……

  2、應激狀態下的心理行為反應

  在面對危及生命的災難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表現出與平常不同的心理行為反應,大致可分為情緒方面、軀體方面、認知方面、行為方面。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四方面具體的反應你們有沒有中招?

  情緒方面:

  無法控制的緊張、恐懼,害怕被傳染;或是抱怨和憤怒,「為什麼不早點控制傳染源,早點封城?」、「為什麼要戴口罩?」;或是因為疾病得不到控制,到了醫院不能得到及時治療而感到無助無望,情緒不穩定,對待他人變得沒有耐心。

  軀體方面:

  聽到感染人數上升時,血壓也上升了,出現胸痛、氣緊等症狀,但去醫院檢查,測體溫又是正常的;或是一些人出現輕微的頭痛、出汗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狀,甚至十分擔心得肺炎而緊張地奔去醫院。有的人還可能會出現各種軀體的不舒服,如易疲倦、食慾下降、睡眠變差等。這些都可能是應激狀態下出現的軀體反應,但不一定是感染新型冠狀肺炎的症狀。

  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一些病人出院時害怕疾病沒有完全治好,回去傳染給家人,因此而過度緊張,本來已經降下來的體溫,又升高了,反而達不到出院的標準。這說明我們在應激之下會出現軀體的一些變化,包括血壓、心率、體溫等等。持續的緊張還可能會導致軀體方面的不適症狀出現,諸如胸悶、頭昏等。

  所以,在應激狀態下,一定要注意調整心態。

  認知方面:

  一些朋友總是覺得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停地刷手機看疫情相關數據變化,看相關新聞,還有的總懷疑自己被感染,對身體某種感覺特別關注。

  在面對一些大的應激事件時,一些人還會改變對生命的認識,感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行為方面:

  大的應激事件還會導致人們行為方面的改變。想想近段時間我們最常見的動作是什麼?是反覆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嗎?我們的朋友圈也深刻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有感嘆新型肺炎傳播如此之迅速的,有號召大家捐獻物資的,還有提供各種各樣預防新型肺炎知識的。

  總結: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我們必須要有相應的情緒反應,行為反應,以及思想上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疫情。面對疫情時我們要特別避免過度恐慌、焦慮。持續的恐懼和焦慮,會使我們的行為失當,還可能伴隨後續的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

  二、關於恐慌和焦慮情緒的問答

  這段時間外出活動取消,天天窩在家中感到無聊,疫情信息鋪天蓋地,沒理由的焦慮咋辦?

  醫生:過度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恐懼、緊張、易怒等也會使抵抗力下降、血壓升高等身體反應。面對疫情,我們需要重視、關注,但無需過度恐慌與焦慮,面對這樣的負性事件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具體來說可以有這些做法:

  1、做好家庭建設

  既然無法外出,不如利用春節假期做好家庭建設。做清潔、做飯、增進家人感情都是很好的家庭建設。還有如和孩子共同讀書、全家進行討論等等,也許通過這個假期能增進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同時,積極進行家庭建設也會幫助我們將注意力從疫情轉移到別的地方,將危機事件轉化為好事。

  2、合理規劃安排假期,積極調整情緒,減少焦慮

  娛樂(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等)、健身、學習網課、閱讀等: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的時間,多和家人朋友交流(視頻、電話等),把假期時間合理安排起來,焦慮的情緒自然會減少。

  3、生活規律,科學飲食

  適量補充維生素,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生活規律、科學均衡飲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提高機體免疫力。

  4、學習疫情防護相關知識

  調整好情緒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相信大家能夠智慧地安排假期,做到既關注疫情,又能夠給身體和心理充電,又能學習知識。

  晚上睡覺緊張睡不著,怎麼辦?

  醫生:分析一下失眠的原因。

  1、如果是因為疫情而緊張失眠,不妨做一下睡前放鬆訓練:

  呼吸訓練:深吸氣(腹式呼吸) 5秒,保持5秒鐘,再慢慢呼氣。訓練5分鐘左右。

  2、仔細想一想擔心的事情具體是什麼?擔心自己患病?或是擔心被他人傳染?

  採用觸底法調適心理,幫助睡眠:如果您擔心的事情發生,最壞的打算是什麼樣子?有什麼解決方案?

  3、還可以求助專業心理諮詢醫師作指導。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家長應該怎麼做?
    C君:「我是一名高三君,每天都很焦慮自己的學習情況,很擔憂自己的未來,也對自己沒什麼信心了...」 」 如何應對孩子的應激反應? 對於成長中的同學們來說 你們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反應是在所難免 這就是通常說的「應激」反應,這包括: 1.可能出現認知歪曲 消極解讀各種信息、誇大嚴重後果
  • 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 疫情當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調整心態?
    疫情當前,普通人如何自我調整心態?編者按:疫情當前,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員。雖然沒有一線抗「疫」工作者那麼大的身心壓力,但疫情的延長、爆炸式訊息的輸送等,也讓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焦慮、恐慌、緊張、擔心。
  • 市民常見心理應激反應有哪些?
    持續的疫情不僅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也侵蝕著我們的心理健康,鋪天蓋地的信息讓大家惴惴不安。科普一下疫情心理問題,大家來做個自我檢測吧。 一、何為應激反應? 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
  •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離,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怎麼辦?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陸續開始採取封閉隔離政策已有十多天。居家隔離,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並影響到家庭關係。那麼,居家隔離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呢?由此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心理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 心理專家說: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川觀新聞記者 石小宏 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區出現了本土疫情,各項防控舉措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近日,輸入性確診病例的川航飛行員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防控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如何才能既保持健康的身體,又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 心理專家說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區出現了本土疫情,各項防控舉措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近日,輸入性確診病例的川航飛行員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防控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如何才能既保持健康的身體,又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為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讀。
  • 疫情防控 居家老年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疫情的突然來襲,老年人會出現心理應激和軀體應激,甚至出現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8月12日,記者電話採訪了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自治區中醫醫院)心身科(神志病科)主任陳俊逾,請他結合心理諮詢熱點,介紹居家期間,老年人應如何調整心態,保持身心健康。老年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疫情防護期間心理應激知識科普
    如果發覺有明顯變化,或者能夠察覺到自己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那麼說明你已經處於應激狀態之中。第二,我們還可以讓其他人來評價自己的行為狀態是否存在過分的地方,如果大家的評價是一致的,也可以說明我們已經沉浸在「壞情緒」裡,需要加以調整。第三,觀察自己的身體表現。儘管情緒不會說話,但身體總是很誠實地表達出我們的內心反應。
  • 防疫小課堂丨在被隔離期間,如何調整心態?心理專家分享指南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遭遇戰中,不僅有眾多「逆行戰士」奮戰在與病毒抗爭的一線,還有萬千普通群眾也在貢獻著自己重要的力量。其中,也包括因疫情而被隔離的人群。在被隔離期間,如何調整心態?四川在線記者採訪了成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分享一些心理小知識。
  • 您每時每刻關注疫情,恐慌心理會加重還是減輕?心理學專家的答案來了!
    在重大危機的影響下,人們會出現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應激反應,程度因人而異,大概持續四到六周,大部分人會逐步緩解。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反應的時間長,對生活的幹擾和影響比較大,那就需要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 人們的心態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非常恐慌、焦慮、沮喪、失望、困擾、痛苦。
  • 疫情期間,這些應激反應你也有嗎?快來看看如何緩解!
    有關於疫情鋪天蓋地的消息在不斷地向我們的心理防線發起攻擊,災難面前,我們容易進入到應激狀態,而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的產生。大福在此整理一些疫情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並根據專家和學者權威解讀,為大家提供切實有效地緩解自己應激反應的辦法。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
    > 志玲姐的童藥圈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種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應激反應,這也是個體在面臨重大變化或威脅時產生的一種適應性反應。
  • 疫情之下,如何調整和管理好自己的心態?
    疫情爆發以來,「企業破產」「員工失業」的信息層出不窮,職場環境的負面消息襲來,許多人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同時,心態卻一不小心「感冒」了。前段時間,有機構曾發布了一份《疫情心理健康報告》,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大部分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恐懼、易怒、焦慮及輕信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出現過度應激反應。
  •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專家分析「疫情應激症候群」:是憋悶和恐懼「造出來」的毛病 2020-03-09 21:50:48  江蘇省中醫院專家指出,這是「疫情應激症候群」的身心表現,屬於消化系統心身疾病,是因「宅」在家裡「沒事幹」、「憋悶、恐懼造出來的毛病」,要及時認清;患者要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做好生活調理,此舉將有助於恢復健康。  連日來,江蘇省中醫院嚴格按照國家疫情防控相關要求,門診正常開診。
  • 疫情情緒自我評估結果出爐:35%民眾存在明顯情緒應激反應
    「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情緒自我評估問卷」條目依據ICD-11中特定恐怖症、應激障礙的相關診斷標準、並綜合專家意見共識所編制,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問卷評估過去一周中出現的相關情緒、行為、認知症狀以及社會功能狀況,因此本研究有效收集到自1月24日至2月10日最為劇烈的「疫情風暴」中一般民眾的心理應激反應狀況。問卷從舒輔智能心理測評平臺以掃描二維碼方式向全國各地民眾發放。截止到2月10日,共回收有效問卷52730份。
  • 疫情當前,居家隔離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反應!如何自我梳理?
    日前,在一場由Better更好學院組織的公益直播中,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兩屆全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金話筒」獎得主青音,針對目前公眾居家隔離的心理反應特點,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一、隔離在家,容易出現的16種心理反應1、失眠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
  • 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怎樣調整?
    【回應網友關注】有網友反映,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加上心理壓力大,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需要怎樣調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很多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心理失衡,比如:一些基本的安全、信任、自尊以及自我價值感會失衡,日常生活規律被打破,從而會變得坐立不安、焦慮;有些人會變得敏感、抑鬱、恐慌甚至憤怒;有的人會出現心慌、胸悶、食欲不振等症狀。
  • 因疫情信息焦慮甚至失眠?你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這份療愈指南
    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表示,受此影響,一些個體會出現所謂的 " 心理應激反應 " 症狀,具體包括:負面的認知模式:警覺性增高,如驚弓之鳥般,對疫情信息,聽風是雨,草木皆兵;疑病,總擔心自己以及家人也會染病;悲觀、消極,看淡未來,看破人生;自責、自罪,把所有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
  • 面對疫情別忘做好心理防護:被要求隔離的你能做什麼?
    那麼,疫情下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好「心理防護」,提高「心理免疫力」?來聽聽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楊薇的專業建議。  疫情當前出現不良情緒很正常  疫情面前,出現一些不同於平常的心理、生理、行為反應,是任何正常人都可能出現的正常反應,要正確看待。這些反應主要涉及情緒、軀體、認知、行為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