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每時每刻關注疫情,恐慌心理會加重還是減輕?心理學專家的答案來了!

2020-12-21 騰訊網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導語

長安君(ID:changan-j):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心理的防疫和身體的防疫同等重要,兩者缺一不可。

針對疫情期間易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3月26日,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攜手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法制日報社、騰訊雲、視聯動力聯合主辦第三期全國遠程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邀請到三位業界重磅級專家,為廣大一線政法幹警傳經送寶!

他們分別是——

樊富珉: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協全國臨床與諮詢心理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2019健康中國十大人物、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

姜長青: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主任心理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西英俊:國家衛健委防控組駐武漢市心理救援專家工作隊副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病區主任

助力健康,專家來襲!快來看這個「智囊團」怎麼說——

構建積極心態,

共建和諧家園(樊富珉)

·危機中也蘊含著成長的契機

突發性危機事件的特點是突發,不可預知。在重大危機的影響下,人們會出現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應激反應,程度因人而異,大概持續四到六周,大部分人會逐步緩解。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反應的時間長,對生活的幹擾和影響比較大,那就需要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

人們的心態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非常恐慌、焦慮、沮喪、失望、困擾、痛苦。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另外一種心態,叫積極心態,積極心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樂觀,充滿希望,能夠面對逆境,超越逆境。

危機中也蘊含著一個成長的契機。在危機事件當中必勝的信念比黃金更珍貴,我們樂觀的精神,科學的態度,這種不被危機壓垮的心情是戰勝疫情不可或缺的積極力量。

·積極心態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

心態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穩定的態度和心理的反映,社會心態是大部分人的心態匯聚成一種氣勢和趨勢。心態分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

所謂的半杯水你怎麼看?悲觀的人從每個機會中看到困難,只有半杯水,喝完怎麼辦?而樂觀的人從每個困難中看到機會,還有半杯水,我可以慢慢享用。

大量的研究證明,積極心態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2014年有一個研究,針對頭疼病人,一部分人服治療的藥片,另外一部分人服用安慰劑,即並不是真正有療效的藥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評估一下他們療效結果,發現有50%的服了安慰劑的患者有積極的療效,說明積極的心態對我們的疾病免疫力提高是有幫助的。

積極心態的基礎是人具有創傷後成長和恢復的能力。創傷後的成長,是指經歷了困難和災難以後,感覺到自己比遇到災難之前的狀態更好,更穩定。創傷後的成長復原力是基礎。人們經歷困難和創傷之後,可以有更大的新的成長。

因為積極心態對抗擊疫情戰勝疾病有重要作用,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尤其是在重症病房的醫護人員都會強調,保持樂觀心態是患者康復非常重要的條件。

·學會接納負面情緒是保持積極心態的前提

人們存在一種認知上的負面偏差:生活中常常看到事情的壞處,而不是好處;對別人更容易形成壞印象,而不是好印象;關係更容易受壞言行影響,而不是好言行。這就是負面偏差。比如在生活當中,我們常會看到:兩門功課的成績,59分和95分,你會想著哪一門課的成績呢?當領導或老師表揚你、批評你的時候,你最容易記住哪一類信息?當你關注疫情時,你看到更多的是每天確診病例數、死亡人數,還是關注治癒人數的增加?

我們常常會注意壞的一面,而生活中好的一面同時存在,我們是可以選擇的。

我們不僅可以關注如何修復人的心理創傷,更應該關注如何發揮人的性格優勢和人的力量。

消極模式的關鍵詞是:精神疾病,心理問題,憤怒,焦慮,變態,抑鬱。

積極模式的關鍵詞是:幸福、快樂、滿足。

培育積極心態可以從保持積極的情緒、善用自身的性格優勢、培養樂觀的解釋風格以及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入手。在這次的疫情當中,大家緊張、焦慮、擔心,因為我們確實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它提醒我們處在一個非正常的狀態下,我們必須多採取措施,做好自我防護,也遵守嚴格管控的管理方法,來避免這種病情的傳染,所以負面情緒是有意義的。

但是負面情緒積累得太多,它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影響。當人處在積極情緒狀態下,就會有一些更積極的行為後果。大家在一線工作也知道,當我們比較平靜的時候,當我們感受到工作價值的時候,工作起來就會愉快,否則的話,疲憊,煩燥,會降低我們工作的效率。

學會接納負面情緒是保持積極心態的前提。消極情緒會讓我們身心緊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呼吸調整、冥想、蝴蝶拍等方法進行放鬆。此外人際連接可以舒緩壓力和緊張,當我們有機會去跟別人傾訴,而不是一個人憋在心裡。

·幸福的人常常是樂觀的

性格優勢是指我們性格中的那些好的特徵,當我們應用這些性格優勢的時候,我們就會更積極。積極心理學家提出來人的6大類美德和24種性格優勢。

幸福的人常常是樂觀的。

悲觀者和樂觀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樂觀的人會把困難看成是暫時的、個別的、還有非個人化,而悲觀的人會把困難看成是永久的、全面的、個人的。比如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它雖然給我們的社會和百姓正常生活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整體來看,它對我們的影響是暫時的。

樂觀主義者面對壓力的時候,能從壞事中發現轉機,能夠從經歷中看到積極的改變。得了新冠肺炎的患者,兩種心態會有兩種結果。

·陰霾隱蔽不了陽光

積極心態的培育離不開積極人際關係的建立,人際關係是影響我們幸福、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懂得感恩會使你更樂觀,更幸福。抗疫成果來之不易,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擊疫情做貢獻,我們為之感動。疫情當中,人和人之間的支持、連接、關愛等,對於我們共渡難關有巨大的力量。

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和災難作鬥爭的歷史,陰霾終將隱蔽不了陽光,再大的困難也阻止不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在疫情面前,只要我們保持積極心態,就能更加的勇敢、更加的堅定、更加的合作、更加的樂觀。

所有人的積極心態將匯聚形成一道堅強的社會心理防線,為戰勝疫情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互動問答(樊富珉)

廣州白云何屋社區:隨著國內疫情形勢逐漸好轉,一部分居民開始放鬆下來,另外一部分居民依舊很緊張,出門穿防護服。雙方對彼此做法互相不理解,甚至會產生衝突。如何怎麼用心理學的方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答:我相信,有一個最基本的點,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好,對別人好。解決衝突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要加強溝通和宣傳,因為即使情況好轉了,但是仍然還有輸入的可能性,要曉之以理,加強相關知識宣傳。

要做好提前預判,強化預防。我們可以評估哪些人在這兩個方面是有衝突的可能性,可以請他們到社區坐下來談一談、聊一聊。我們不是指責雙方,而是讓大家能夠彼此的理解,讓這些可能有衝突的人能夠有一些溝通、交流,表達彼此的想法,互相理解。

寧夏沙坡頭政法委:社區網格員如何疏導化解因疫情長時間待家而產生的家庭矛盾?

答:在疫情之下,大家和家人長時間相處,會產生各種結果:一種是因為以前忙碌,沒有時間交流和溝通,長時間在一起可能就會讓他們彼此交流更多,更理解、更支持、關係更好。另一種是長時間在一起後那些毛病被放大了,也可能離婚。

解決這樣的問題,首先是學會傾聽,幫助釐清矛盾真正來源。因為疫情壓力下的不穩定情緒,所以他可能會誇大一些問題,我們要去幫他疏導情緒,看一看問題到底在哪裡。

因為你們不是心理專業人員,是社區工作者,我們給予聆聽,讓他表達,讓他在表達過程中自我了解,同時在聆聽的過程中幫他找到積極的、有效的應對方式,必要的時候,可以推薦一些心理援助熱線的電話號碼,請他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幫助。

互動問答(姜長青)

河北石家莊趙縣:如何不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到家庭中,構建一個和諧的家庭和工作氛圍?

答:這個問題的根本是如何調控情緒。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接納情緒,越想控制情緒,越不想它在身上存在的時候,情緒表現往往越為強烈。出現一些反應以後,要學會接納它、體諒它,情緒反應會逐漸減弱。二是把對情緒的關注轉移到對做事的關注,有些人總想把自己的情緒調控好再去做事,卻往往很難調控好。其實,哪怕帶著情緒低效率做事的時候,隨著事情越來越多,注意力會逐漸從對情緒的關注轉移到對做事的關注,情緒反應會變得越來越弱。三是調整自己的認知,同樣的事有的人出現情緒反應比較強烈,有的人出現情緒反應比較弱,這和認知是有關係的。要學會遇到事以後,一旦出現情緒反應,回過頭思考一下,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怎麼解釋的?除了這個解釋以外,有沒有其他的解釋呢?這樣的話,想法一旦改變以後,情緒也會發生改變。

四川宜賓市綜治中心:目前國內疫情穩定,國外疫情嚴重,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減輕國內民眾的恐慌情緒,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答:1、一定要正視疫情的信息,不要看小道消息,國家衛健委每天都有新聞發布會,這方面的信息是最準確的。

2、關注疫情是可以的,可以定時關注,而不要實時關注。你每天隨時隨地都在關注疫情,這時候關注的越多,恐慌心理就越重。

3、要想自己心態好的話,就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咱們只要做到少聚會、戴口罩、勤洗手,做到這一點就心理上安全了,心理安全的話心態就好了。

4、要做到必要的防護,但不要過度防護。大街上你穿著隔離衣,還戴著護目鏡,這樣過度的防護也會增加恐懼、焦慮的情緒。

互動問答(西英俊)

安徽祁門綜治中心:如何做好學生心理團體輔導工作?

答:學生的心身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實際上更加受制於他所處的環境,他是不是能夠健康成長,很多原因來自於外部。所有我們在考慮對學生採取心理健康輔導的時候,首先應該想想外部環境是不是足以支撐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長。

一是做好老師的工作。因為復學以後,孩子能夠感受到最多的人際交往,是來自老師。老師是一個很辛苦的群體,復學以後,我們能不能關注到他們的心理健康,他們是否可以有一個非常清晰、規範的教學制度和體系來構建起他們在特殊階段的教學任務,對學生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二是做好家長的工作。因為孩子除了在學校,就是在家裡。要對孩子心理健康有所幫助的話,我們可能需要對孩子的家長做一些工作。要組織家長讓他們協助學校的老師一起來幫孩子,儘可能減少疫情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儘可能平穩過渡疫情後的特殊階段。

三是做好班級的工作。在班裡開展一些愛國主義、公民意識、公民責任,甚至是健康管理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疫情的事件裡面體會到自己的成長,抒發出更多的責任感。

四是做好個人的工作。重點關注平時要麼太過於外向、要麼太過於內向的孩子,他們經歷疫情後,可能情況會變得更加不一樣。要識別出來這些重點的孩子,必要的時候可以轉介給心理學和精神醫學工作人員來進行更好的評估和幫助。

河北石家莊正定:在正常走訪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自己嚇唬自己的人,比如患上了普通的感冒,也擔心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針對這類情況,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答:第一,要認識到這是應激反應。要對這樣的現象表示理解,不需要對此感到特別棘手,因為通過時間的推移,隨著對現實不斷的檢驗,大多數人能夠意識到這樣的反應是過度的,這種情況就會漸漸好轉。

第二,要保持警惕。有一部分人出現應激反應後,還有其他一些表現,伴隨其他情緒和認知上的問題。像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做一個很詳細的記錄和回訪。如果問題加重,需要有更專業的精神衛生人員進行評估和後續的診療。

相關焦點

  • 疫情時期如何減輕心理壓力?專家教你做3步調整 | 用「心」戰「疫...
    疫情時期如何減輕心理壓力?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心理學教授給師生家長支招專家提醒戴好「心理口罩」疫情期間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 疫情當前緊張恐慌怎麼辦?心理專家:三步化解恐慌情緒
    原來,小婷這個春節在家,每天都關注各種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報導、實時數據、求援信息等。由於生平第一次面對如此事關生命健康的大疫情,她開始了各種擔心害怕、感覺不踏實,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第二天打不起精神來,總感覺自己會被感染。 尤其是通過朋友圈了解到,自己的一位好友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已經在醫院隔離治療後,小婷就更加緊張了。
  • 面對疫情,用哪些方法可以調節緊張情緒?心理學專家來解答|用「心...
    3位心理學教授詳解 用「心」戰「疫」③:疫情期間打起精神!這份「心理處方」轉給師生用「心」戰「疫」 ④:徵集提問!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用「心」戰「疫」 ⑤: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用「心」戰「疫」⑥:疫情當下,在家生活學習如何增強自律?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本報記者 山進 通訊員 君來 新亮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由於病毒傳染性強,覆蓋面廣,人們從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恐慌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如何看待呢?
  • 疫情期間出現過度應激反應怎麼辦?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用「心」戰...
    3位心理學教授詳解 用「心」戰「疫」③:疫情期間打起精神!這份「心理處方」轉給師生用「心」戰「疫」 ④:徵集提問!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用「心」戰「疫」 ⑤: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用「心」戰「疫」⑥:疫情當下,在家生活學習如何增強自律?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如果心理壓力較大,自我調節失效,建議及時尋求心理援助,千萬不要因為好面子而拒絕求助心理諮詢。心理醫生專業建議:沒有必要反覆關注疫情信息疫情發生後,有人因為緊張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感染病毒了,或者總是關注比較負面的信息,這種情況如何進行心理應對?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夏葉玲認為,大眾沒有必要反覆關注疫情的信息,可以定時關注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
  • 心理專家說: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為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讀。 No.1 對疫情信息特別關注,越關注越害怕,但不關注又不放心,心裡特別矛盾,怎麼辦? 這屬於正常反應,除了你有,相信其他很多人也有。建議你減少關注頻率和時長,篩選信息來源。
  • 面對疫情,6個方法做好心理防護|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分享
    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在猿輔導免費直播課上為全國中小學生加油打氣,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和家長解決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他說,依靠科學的力量和必勝的信心,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新冠病毒。2月6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老師,登上猿輔導免費直播課·大師人文課的直播課堂,為全國的中小學生們分享報告,「面對疫情,我們應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截至2月6日,超過1000萬用戶已領取猿輔導免費直播課程。
  • 心理專家說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
    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12月7日,成都市郫都區出現了本土疫情,各項防控舉措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近日,輸入性確診病例的川航飛行員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防控不能有絲毫的放鬆,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如何才能既保持健康的身體,又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為此,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的專家進行了解讀。
  • 心理學專家分享3步調節法 | 用...
    疫情期間師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專家幫您解答: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學業和畢業焦慮?3位心理專家給出攻略::心理學教授給師生家長支招專家提醒戴好「心理口罩」疫情期間如何調節緊張情緒?心理學專家給出4點建議用「心」戰「疫」⑱:防疫期間如何科學認識疫情,緩解擔憂恐慌?聽心理學專家詳解: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聽心理專家詳解:面對疫情出現「3F」身心反應怎麼辦?
  • 心理醫生專業建議:沒有必要反覆關注疫情信息
    「居家時間久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如緊張、焦慮、易怒、煩躁等,這些不適症狀也不是問題,而是正常範圍內的情緒波動。」新疆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徐向東介紹說,疫情期間,因為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焦慮、煩躁,隨著情緒起伏增大,也會失眠。
  • 抖音直播疫情專家在線科普:疫情恐慌下如何與各種情緒相處?
    在遭遇異乎尋常的威脅或災難後,很多人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心靈創傷,如果提前重視和幹預,就會大大減少因此受到的傷害。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關注疾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對此,知名心理與危機幹預專家海藍博士在抖音直播,為大家科普心理防護知識,幫助大家在疫情恐慌中,調節情緒,更加積極地面對疫情和生活。
  • 中國人大心理學專家建議:針對四類人群精準實施疫情心理幹預
    隨著疫情向全國蔓延,疫情的心理幹預非常重要。如何更有效更精準地為大家提供心理服務?對於不同心理畫像的群體採取什麼樣的幹預策略?是偏重情緒安撫還是認知改變?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的5位專家,就疫情下的心理疏導與幹預措施提出建議意見。
  • 面對疫情心理防護同樣重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給您支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隨處可見的大口罩,熒幕、新聞上的疫情動態難免讓人「心慌慌」,如何做好個人心理調適尤其重要。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特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團隊支招,讓大家從容應對疫情。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無助等心理反應,進一步可能演變為哄搶等非理性行為,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恐慌」。《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恐慌是在個體的社會生活或生存受到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情緒反應,它是以想像的或實際的危險源泉為目標的。 由此可見,恐慌情緒是人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們在面對危險事件時的本能反應。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
  • 關注疫情信息不超過60分鐘……番禺區中小學生防疫心理調適指引來了
    點擊播放 GIF 0.0M當前疫情發展情況在網際網路呈爆炸式蔓延,迫使人們想要時刻關注,容易陷入「越關注越緊張,越緊張越關注」的惡性循環中。過度沉浸於與疫情有關的負面信息流中,會加重擔憂恐懼等消極情緒,同時,還會降低認知功能,失去客觀理性的辨識力,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替代性創傷。因此,建議:1.
  • 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 面對疫情,心情鬱悶?普陀開通市民心理援助熱線!
    抗整合優質專家資源提供7*24小時全天候安全、專業的心理服務有需求的市民可隨時撥打心理援助熱線進行預約根據預約情況匹配的專業諮詢師將於1-2小時內回復進行電話、微信諮詢如果您有任何因疫情產生的心理壓力或者焦慮情緒都可以在這兒尋求幫助!
  • 全球看武漢|要自助,也要助人:關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本文主要通過自我檢測表,來測試自身狀況,並總結借鑑了2003年臺灣地區應對SARS疫情的心理健康幹預的措施,結合心理專家學者的研究,給出如何自我調適及助人的建議。 「自我隔離」是普通人應對疫情的辦法,但也會相應產生心理壓力。
  •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守護?這場交流會告訴你答案!
    以「關愛,走進你我的心靈——慈善公益進學校」為主題,本次交流會邀請滬上衛生健康部門的專家、部分高校以及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分享了如何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關愛、救助各級各類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學生們會不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會對他們在學習、求職等方面產生心理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