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心理防護同樣重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給您支招

2020-12-21 澎湃新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隨處可見的大口罩,熒幕、新聞上的疫情動態難免讓人「心慌慌」,如何做好個人心理調適尤其重要。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特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普團隊支招,讓大家從容應對疫情。

認知:合理看待疫情,防止災難化思維

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讓我們更容易獲取防疫與醫療信息,卻也讓一些販賣焦慮的文章更容易進入視野。負面文章容易引起「災難性思維」,這種災難化思維會造成過度焦慮感,令我們失去對局勢的合理認知。

災難化思維通常包含「如果……怎麼辦」的字眼。比如「如果疫情失控怎麼辦?」「如果我感染上病毒怎麼辦?」「如果身邊的人都感染了怎麼辦?」

如何扭轉災難化思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實現:

一是識彆扭曲思維,把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比如把「如果疫情失控怎麼辦?」換成「我擔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性。」

二是質疑扭曲觀點的正確性。試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擔憂的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現疫情時,有過失控嗎?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的每日資訊中,正面信息多於負面,我們需要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這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估現實情況,並且在能力範圍內合理應對。

情緒:正確應對焦慮,選擇「主動式休閒」

需要明確的是,感到焦慮本身並非壞事,短期內的焦慮,會使人處在「應激」狀態中,人的內在生理機能被激發——如分泌「腎上腺素」來積極應對危機。這次疫情中購買和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不去高危的場所,積極獲取相關醫療信息等,均是在焦慮情緒影響下尋求增強生存機會的積極行為。

但是,如果焦慮狀態持續,長期的恐懼和焦慮會造成免疫和內分泌功能的損害,直接導致免疫力下降,引發疾病。而抗擊新型病毒感染,人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最重要的。此外,焦慮的核心體驗就是危險和失控,人們也會急於重新獲得可控感,從而做出不理性的應對行為。

當你發現自己處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就需要做自我調節。與家人溝通、做深度放鬆練習、欣賞動聽的音樂、體驗令人愉悅的事等都可以暫時緩解焦慮情緒。另外,我們可以用「主動式休閒」充實自己。所謂主動式休閒就是那些需要動些腦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樂趣的活動。比如下棋、看書、烹飪、學習新技能等需要一直投入精力的行為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在主動式休閒中,我們會產生專注忘我的「心流體驗」,體驗到內心的寧靜,不僅可以對衝疫情帶來的焦慮感,還能夠提升假期生活質量,是替代外出活動的良好選擇。

意志: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給一群4歲孩子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選擇直接吃掉,也可以選擇跟這塊棉花糖共處一室,忍耐15分鐘,最後就可以吃兩塊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誘惑,直接吃掉棉花糖,也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衝動,等15分鐘。研究發現,等待時間越長的孩子,他們十四年之後的學業成績表現越好。「延遲滿足」這種心理能力是兩組孩子表現差異的關鍵所在,推遲滿足感雖然需要當下容納對誘惑的渴望,卻能帶給我們豐厚的回報。

現在我們面臨的就是一次棉花糖實驗的挑戰。在疫情發生時,很多朋友已買好了外出旅行與回鄉團聚的車票,這就像棉花糖實驗中作為「誘惑」的一塊棉花糖,不妨讓我們把眼光放長遠,選擇推遲滿足感,就有可能得到「兩塊棉花糖」,獲得額外的獎勵: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獲得擁有健康身體的長遠回報,有機會與家人朋友享受長久的幸福。

行為:節制上網,警惕疫情信息過載

人類天生對危險十分敏感。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類演化出了對潛在危險的敏銳性。美國心理學家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說過:「壞比好要強大得多」,人們對損失的負性情緒體驗比同等大小的收益所帶來的正性情緒體驗更為強烈。這就決定了與普通信號相比,潛在的危險信號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網際網路上爆炸式蔓延,此類信息讓我們產生了時刻關注的欲望。情緒越緊張,欲望就越強烈,繼而陷入「越關注越緊張,越緊張越關注」的惡性循環中。過度沉浸在與疫情有關的負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應激狀態,進一步加重焦慮情緒,同時,還會降低認知功能,失去對有效信息的辨識力。

為了避免信息超載帶來的焦慮感,在危機時,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在睡前不宜過分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選擇權威渠道,做信息的主動搜集者而非被動接受者。

無論遭遇了什麼,保持一種「不幸只是暫時的,一切總會好起來」的希望感是最為重要的。希望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我們可以在危機中成長,繼而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愈發熱愛生活。

(作者: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內容主編 唐義誠;審核專家:中國科協「心理學科普傳播」團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高文斌)

稿件來源:哈爾濱新區發布 中國科協科普中國

原標題:《面對疫情心理防護同樣重要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給您支招》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護?這份「心理處方」請轉需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我們如何自我調整焦慮和恐懼是個體在面對壓力時正常的反應,適度的焦慮有助於個體渡過危機,但過度的焦慮會使人行為失當,恐懼也在這些不當行為中迅速蔓延開來,造成人群的恐慌。那麼面對疫情時個人將如何採取有益的反應呢?
  • 2020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學生工作處業務助理招聘1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學生工作處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業務助理1人。一.崗位職責1. 負責同等學力管理;2. 負責留學生管理及國際合作交流;3. 負責就業管理;4. 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二. 崗位要求1.
  •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面對疫情別忘做好心理防護:被要求隔離的你能做什麼?
    面對疫情別忘做好心理防護  莫鵬  新型冠狀病毒來得猝不及防,人們對於病毒的認識及防護卻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研究及更新。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可能出現緊張、焦慮或恐慌等情緒,感染者憂心自己的病情進展,未感染者也在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成為下一個感染者。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面對壓力,要釋放情緒,保持親人間的聯繫與溝通,相互間的鼓勵與支持會增強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三是面對焦慮、抑鬱、煩躁等情緒時,尋找合適的情緒疏洩方式。如向親人傾訴、做簡單室內運動、看電視等。四是走出恐慌,恰當求助。
  • 疫情防控常態化,如何呵護心理健康
    【權威發布】  5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學生該如何做好心理調適,社會大眾如何調整面對負面信息的心態,以及如何理性認識散發疫情,避免恐慌等心理問題,回答了媒體提問。
  • 【疫情防控】直面疫情,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
    疫情已經好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我們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呢? 一 減緩自己負面的情緒 因為負面情緒是消除不了,我們不能去消除,只能去減緩。要減緩,首先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 築牢「心理堤壩」!武大人民醫院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籤署院校心理健康...
    楚天都市報12月17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楊岑 攝影 劉瑜)為築牢學生「心理堤壩」,12月1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正式籤訂《關於進一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心理諮詢室同期揭牌。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疫情期間,心理問題常表現為將疫情威脅嚴重化、緊張焦慮,各種軀體不適、失眠、反覆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消毒防護等,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面對疫情,任誰都會產生恐慌心理,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已被「誤傷」。但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大家都明白,感染與否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恐慌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
  • 《醫護人員心理防護手冊》:過度疲勞,如何減輕心理壓力?
    今天他們是逆行的白衣天使  他們是抗擊疫情一線的戰士  可他們也是普通人  面對疫情危機和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  醫護人員同樣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如何幫助身處防控一線的他們  進行心理減負、對抗壓力?
  • 「紅雨傘」心語|第1期 抗擊疫情,女性自我心理防護的幾點建議
    、易發脾氣等心理情緒甚至出現一些強迫或消沉等行為女性該如何做好自我心理防護呢?在家庭抗擊疫情中女性發揮著更重要作用為了幫助廣大女性朋友們提高自我心理防護的思想認識關愛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自己的心理防護專家們將通過「紅雨傘」心語專題欄目為您解答這些疑惑第一期抗擊疫情女性自我心理防護的幾點建議
  • 受疫情影響長時間悶在家裡,如何進行健康的自我心理防護
    在疫情面前,做好自我防護很重要,但保護好心理健康也同樣不能忽視,除了抵抗病毒之外,也要摒棄我們心理的病毒。 長時間呆在家中會加大精神壓力,進而使我們產生暴躁、焦慮的情緒,過度的精神壓力也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千萬別因為躲病毒,反而給自己憋出病來,這就得不償失了。
  • 面對疫情,心情鬱悶?普陀開通市民心理援助熱線!
    心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無論你是奮鬥在防疫一線的「戰士」還是居家防護1-2小時內回復進行電話、微信諮詢如果您有任何因疫情產生的心理壓力或者焦慮情緒都可以在這兒尋求幫助!諮詢方向:1.疫情引起的害怕、恐慌等反應。如擔心自己被傳染、害怕家人被傳染,擔心疫情會持續。2.出現焦慮、抑鬱、沮喪、絕望、自責、憤怒等情緒反應。3.出現心慌、胸悶等症狀。
  • @whuers,這裡有一份心理防護「處方」,請查收!
    不定期發布武大心理中心諮詢服務、團輔活動、講座培訓等最新資訊,還有更多新鮮心事、趣味測試等著你哦~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或許您會感到恐慌、焦慮、無助出現各種身心反應如何做好心理自身防護珞珞珈珈第一時間聯繫了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疫情期間,心理問題常表現為將疫情威脅嚴重化、緊張焦慮,各種軀體不適、失眠、反覆關注疫情信息、過度消毒防護等,嚴重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狀態。  面對疫情,很多人都會產生恐慌心理,擔心自己不知何時已然「中招」。但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大家都明白,感染與否的結果並不會因為恐慌而改變。我們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學會對自己進行心理調適。
  • 面對疫情,你出現了哪些情緒?這份個人心理疏導方案記得看
    最近疫情的不斷發展與升級,讓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陷入了不安、焦慮、恐懼中。在突發事件面前,普通民眾很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行為,如恐慌心理、盲從心理、悲觀心理,因此要明確民眾的心理變化規律,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對症解決。
  •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疫情防護期間心理應激知識科普
    科學小貼士:長期持續心理應激會使免疫力下降,增加被病毒感染概率。長期的心理應激使免疫力下降,給了病毒可乘之機。面對疫情的來臨,就像是敵人攻城,我們的身體相當於被守護的城池。由於疾病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人們在心理上會迅速進入應激狀態。應激狀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警覺期」。
  • 關愛「逆行者」,心理壓力過大如何緩解?
    《逆行者的背後》疫情之下逆行者們奮勇前行醫療戰線的「白衣戰士」和社區工作者們會出現哪些心理和情緒反應?疫情期間一線醫務工作者不同階段會有哪些情緒表現?疫情期間一線醫護工作者應激創傷反應的具體表現?社區一線工作者情緒反應有哪些?身體掃描放鬆法如何做?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要在政府領導下,強化醫療救助的力度和防疫資源分配的可及性,各民間心理社會組織協調配合,有條不紊地開展不同人群的心理社會幹預工作,從而提高心理幹預效果。在面對疫情帶來的威脅,甚至於對人帶來的生命威脅,不同人群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大約有15%的人表現出相對重一些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自己感到恐慌或出現行為上的過度保護措施。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不能客觀地、科學地認識目前疫情所帶來的風險,存在誇大這種風險或威脅性,而導致過度的心理行為反應。所以,正確認識疫情帶來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 【疫情防控】面對疫情,「娘家人」送你一份心理健康處方
    《面對疫情,送你一份心理健康處方》作者:豐翎張家港交通廣播《健康生活》節目主持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心理健康處方庚子鼠年春節,一場突如起來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節日本該有的歡樂和祥和。每天不斷刷新的疫情信息以及由疫情帶給我們的不確定、不安全、不放心都讓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應激壓力,這些壓力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面對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護?這份心理健康處方請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