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已經好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我們怎樣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心理防護呢?
一
減緩自己負面的情緒
因為負面情緒是消除不了,我們不能去消除,只能去減緩。要減緩,首先要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怎樣去接納呢?
新冠病毒肺炎是人傳人的一個突發的危機事件,而且我們國家採取了一級響應的機制。讓大家在家進行隔離,不外出,不聚會,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等等這些防護措施。
同時大家對這個病毒就有很多的擔心、每天會關注到很多的負面的信息,這就會增加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新冠肺炎是一個重大的災害事件,人們在面對應急事件的時候就會有相應的情緒反應:會出現不安、恐懼,驚慌等負性情緒反應,產生退縮或逃避等行為。
面對這個現狀大家確實很緊張、擔心。這段時間,我每天下樓倒垃圾,都會戴著口罩,穿著專門的外套、鞋套。戴著手套提著垃圾,不坐電梯,走樓梯去扔垃圾。我這樣做,我的內心也是會有一些擔心和恐懼。
這個春節,從大年初二到現在,我也一直在進行電話的心理援助工作,每天都會接到幾個因為新冠肺炎帶來軀體的不同感受、心理有不同程度恐懼的來電者,說實在的,我聽到更多的是他們對已經確診、疑似的這種恐慌的心理,他們會經過傾訴和心理安撫之後,這種擔心和恐慌會得到一些緩解。
那是他們知道來進行心理求助,有的人沒有或者不知道進行心理救助的,他們真的是默默地在承受著這種心理的煎熬和痛苦。
為什麼會產生緊張情緒,因為新冠肺炎它打破了我們自己原有的平衡和承受能力,超越了我們的應對和預期能力。所以我們會有這些情緒:恐懼、迷茫、焦慮、無助、憤怒、擔心、害怕、憂慮等。在這些情緒當中,有的的確是沒病,可以說是疑心病,這是我們正常情緒的反應。我覺得大家的從眾心理也是有的:比如說大家都在說這個病毒,那您就也會捲入當中,再比如前些時大家會瘋狂地購買口罩、酒精、8.4消毒液等等一樣。
在這裡,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概念:感覺剝奪
這是心理學家做的一個實驗、參加實驗的學生被關在一個房間裡,戴上手套和眼鏡,讓他們靜靜地躺在那裡,當時大家還挺高興的,因為參與者還有獎勵。但是第二天,有些人就改變了想法。過了幾天之後,大家就有些煩躁不安,精神渙散了,甚至有的人還出現了一些幻覺。這說明大家與外界沒有過多的交際交流時,人們就會出現一些焦慮、憂慮等情緒反應。
大家現在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健康和自由有了一些限制,擔心會生病、擔心會被傳染,這都是正常的。疫情在蔓延,信息到處都可看到。其實,我們的這種情緒表現是一種保護機制和生存預警。在歷史上,人類產生的恐懼一般有六種:對貧窮的的恐懼,對批評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對失去愛的恐懼,對年老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目前大家對新冠病毒產生的就是對疾病、失去愛、死亡的這些情緒。那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我們大家也看到和感受到了,國家和政府採取了方方面面的一些管控措施。
對新冠肺炎來說,防控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免疫力。在家裡,抽菸、喝酒、熬夜,都是降低免疫力的不良的行為。我們可以嘗試著做一些室內的運動,也可以在家裡聽聽音樂、繪畫,看看美劇、玩玩遊戲,看看好的書籍,把自己的煩惱和焦慮寫在一張紙上,來放空一下自己的心理,尋找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也可以打心理援助熱線,現在地方以及全國都開通了心理援助熱線,基本上都是24小時的,您可以撥打這個電話。總之,就是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情和沒有完成的事情,從而來轉移我們對新冠肺炎的注意力,減緩或降低我們的負性情緒。
我們剛才說提高免疫力,免疫力喜歡什麼呢?它喜歡營養均衡的飲食,喜歡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喜歡快樂的心情免疫力還想喜歡運動。心情愉悅了,我們身體內在也會產生免疫力。理解、支持、愛、樂觀向上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對抗新冠病毒。我一直覺得正能量的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歡迎。走到哪裡,哪裡就受益。走到哪裡就能照亮哪裡,哪裡就會有光,就有溫暖。
當我們的孩子問其有關新冠肺炎的這個問題時,這個時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我們可以趁機給孩子進行生命安全的教育,教他們怎樣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從此改變壞的習慣。
我們自己可以靜下心來列一個計劃清單:比如說近期、近幾年、進入中年後、老年後的計劃,甚至一生的計劃。
我們可以去審視一下自己的現在是什麼狀態,和愛人的關係怎樣,和父母的關係怎樣,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怎樣,和上級領導、同事的關係怎樣,自己的職業發展定位是什麼,孩子的教育計劃是什麼?
疫情結束後自己的打算是什麼,是否好好帶著家人去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江山,領略一下美麗的風光。
想一想我們宅在家的意義,戰勝疾病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們一定要聽政府的,一定要戴口罩,不能給國家添亂。那結合到自己,要愛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的有不快樂,允許自己的有七情六慾,學會在危機中成長,讓自己變得更成熟一些,看問題更理性一些。我們一定要戰勝新冠肺炎,不僅要生存下來,還要活得更好。
當家人有急躁的情緒時,我們要和家人好好溝通,不能用情緒來溝通,要有技巧地進行溝通。比如說:孩子不願意呆在家裡,老人出門不願意戴口罩等等。總之要和善地達到勸阻的效果。
我們平時都忙於工作,盯著看手機。在這個時刻允許和自己獨處一會。請大家和我一起做,請輕輕閉上您的眼睛,做三次深呼吸,伸出您的雙手交叉放在胸口,和我一起說:親愛的身體您好,前段時間我很焦慮,很恐懼,惹您生氣了,可是您一直不離不棄,時刻陪伴著我,對不起,請您原諒我,原諒我在這個情緒中呆的太久了。現在我已經接納了自己,理性認識了焦慮和恐懼,我要和您一起好好地活著,健康快樂地活著,愛惜您,善待您,感謝您。和父母、家人、孩子、好好相處,用愛自己和他們的方式去戰勝新冠病毒,學會在危機中成長,在成長中學會面對危機。親愛的身體,謝謝您!我永遠愛您!
(湖北省紅十字會心理救援隊 心理諮詢師 季青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會心理自助手冊》,作者中國紅十字會。
親人焦慮明顯,我們如何從心理上提供幫助?
疫情中我們很多人原有的生活和模式被打破了,由此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從心理危機幹預的角度講,我們可以聚焦在疫情讓他們失衡、失控上,就是要讓他重獲平衡和確定感。焦慮源於未知和不確定性,比如說疫情初期,很多人擔憂這個病毒到底有多厲害?到底怎麼傳播?有些人覺得可能相互看一下,或者走路路過都會傳染。
後來,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國際疫情形勢嚴峻,就提出了「內防反彈,外防輸入」,那很多人又擔心了,疫情會不會反反覆覆?國外來中國的人是不是都是高風險?也有人會擔心病毒變異的問題,病毒一旦變異,是不是現在的防控措施就無效了?還有無症狀感染者,是不是自己無意中就已經接觸了他們,從而被感染了?還有很多和實際的學習、生活、工作等相關,比如要中考、高考了,卻遲遲不開學,怎麼辦?連續放假好幾個月了,自己的工作怎麼辦?不能正常工作,房貸車貸怎麼還?由此種種,引發了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可以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幫助他們。
1、認真傾聽、共情回應。他的焦慮總有他的理由。我們要讓他非常安全的、自然的把所有的內心想法不受阻礙地表達出來。我們要用心傾聽,並更多的給予理解和接納,他才能表達出來,這是最重要的。
2. 個人獲得確定感。這個確定感主要圍繞三個方面提供支持:
(1)給予心理支持,就像心理諮詢師給他鼓勵、肯定等等。
(2)幫助他一起找到一些相關的社會支持系統。誰都有親朋好友,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來溝通。危機幹預可以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不要受限於只是一對一。
(3)確定的信息支持。信息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要選擇官方的確定信息,政府目前做的舉措,鍾南山、李蘭娟等權威專家提供的信息等。這些是可以獲得確定感的。
這三個方面可以讓他有相對的確定感。無論是對疾病的本身還是對社會的管控,政府採取這些防控措施,就是讓我們有更大的安全感。全員動員起來了,就會讓我們更加安全。這個疾病也就相對更可控了,這樣大家心裡也會更踏實。
3. 一般化技術。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改變。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因此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我們可以用一般化技術來應對。我們可以告訴他們,目前所處的困境和出現的一些心理反應,是大多數人在疫情期間都可能遇到的,這些問題和反應也是面對疫情時人們常見的一些表現,他們所感受到的一切負面感受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這些負面感受都是暫時性的,並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END—
文章內容來源於「疫情防控紅十字心理援助」微信公眾號
青春廣南
關注「青春廣南」微信公眾平臺有驚喜喲!
消息 | 交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