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20年12月6日,成都市郫都區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省市區各級政府迅速組織,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核酸檢測、現場管控等工作。

12月8日,成都市又公布新增3例確診病例活動的軌跡,由於確診患者趙某的活動軌跡牽涉多家酒吧、電影院等公眾場所,「成都確診病例孫女」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個人基本信息被公之於眾,引發廣泛關注。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回想2020年年初,因聽信「動物會傳播新冠病毒」謠言有人從高樓拋下自己的寵物,「網購雞用雙黃連」,甚至連雙黃蓮蓉月餅都被搶購一空等等鬧劇,不難發現在面對新冠疫情這種突發的大型公眾衛生事件時,人們常因處於應激狀態產生一系列非理性行為,聽信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加劇焦慮恐慌心理,出現惡性循環。

新冠病毒的高威脅性和不可控性導致民眾擔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慌迅速升高,引起了一系列高應激下過激行為反應。

在心理學中,應激(stress)是指在個體層面上原有身心內穩態受到衝擊,引發一系列生理與心理非特異性反應,往往伴隨高度緊張與焦慮等行為特徵。在應激條件下個體的心理生理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機體交感神經系統首先做出快速響應,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發熱,出汗等狀態。這一狀態持續時間較短,通常是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

在生理反應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心理層面的反應,個體通常處於高警覺狀態,出現對刺激的過度反應,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短時間的適度應激反應可以提高機體免疫,減小外界傷害,但是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下,反而會影響甚至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導致應激障礙。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人們總是嘗試通過各種方式減緩不安,獲得安全感。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突發的新型傳染疾病,其病理、病源體、傳染性等的確定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嚴重威脅了人的生命健康,在這樣的形勢下,個體感覺自身可能被侵害,安全感受到嚴重威脅,進而產生緊張、焦慮、沮喪、不安等系列情緒反應,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

很多人就表現非理性行為,如每日無數次消毒;在家也時刻帶著口罩;見人就躲,心生懷疑,不信任;身體稍有不適便懷疑被感染,不停測體溫等,這些過度的應激反應導致的應激障礙使民眾心理不安全感加劇,恐慌感受升級,妨礙個體準確地認識、分析和考察自己所處的環境,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控和網絡信息的真偽判斷。很多謠言就是利用這一點,對不實信息進行散播。

謠言是指一些未經證實卻被廣為傳播的信息,其內容具有不確定性並同時暗示環境中可能存在潛在的威脅,加劇人們對環境的警覺。 謠言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典型的心理機制有以下幾種:

1. 尋找事情的合理解釋

謠言有時能為周圍環境中令人費解的現象提供更廣泛的解釋,從而在使周圍世界變得可理解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有時傳播謠言的動機只是為自己的情緒找一個「合理」解釋,繼而假定他人有某種行為,這種心理稱為互補投射。 從自身經驗出發的習慣,也是造謠且信謠群體的重要特質。

2. 釋放壓力

謠言能夠提供一種排解緊張情緒的口頭髮洩途徑。它們通常能為這些情緒的存在做辯解,而如果直接面對這些情緒,當事者也許難以接受,受傳者在聽到某一無法接受的消息時,需要有一個排解的出口,否則便無法承受心理壓力。所以,「謠言總是在表現人們的恐懼、希望和期待,這些感情又希望有別人分擔」。

3. 洩憤

此次疫情給成都大部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得不到有效的排解與疏導,一旦碰到合適的導火索,便會發洩出來,例如此次確診女孩趙某遭到網絡人肉搜索。

4. 尋求滿足

溝通是人類交往的基本構成,也是社會心理形成的基礎。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信息的溝通與交換,誰能在這個過程中佔據主動,誰就可能在人際關係中獲利。從新聞角度看,謠言一方面可以牽動大家敏感的神經,另一方面因其模糊性特點更能吸引大家的關注和好奇。在這種情景下,人們傳播謠言可以獲得一種人際溝通的滿足感。卡普費雷曾把謠言的溝通與說服功能概況為人際交往功能,因為謠言既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又是說服別人的催化劑。

在疫情的擴散過程中,謠言迅速傳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01

恐慌是謠言傳播的心理機制之一

面對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們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緊張、焦慮、無助等心理反應,進一步可能演變為哄搶等非理性行為,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恐慌」。

《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恐慌是在個體的社會生活或生存受到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情緒反應,它是以想像的或實際的危險源泉為目標的。 由此可見,恐慌情緒是人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們在面對危險事件時的本能反應。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

從謠言信息的傳播特徵和社會情境來看,謠言引發受眾恐慌心理的個體影響因素不僅包括受眾自身的性別、年齡、知識層次,而且謠言引發恐慌與謠言本身的信息特徵有著密切的聯繫,如謠言信息的模糊性、技術性語言運用等;除此之外,受眾對謠言的認知情況、群體環境也會對其自身產生恐慌心理具體一定影響。

02

從眾心理

所謂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群體規範或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現象。 這種從眾心理可能會使一個極小的事件在很短時間內聚集起成千上萬人,從而聚集起巨大的社會能量。此次成都確診女孩被網絡人肉搜索事件中,許多人並沒有多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而是人云亦云,因為大多人的行為而改變了自己對事件的判斷。

03

好奇心理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 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如果公眾無法通過權威渠道獲得值得信賴的消息,他們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轉而尋找小道消息,這便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空間。

04

自我保護本能

突發公共事件由於事關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往往會激發人們自我保護的本能,並引發對信息的渴望。一旦大眾傳媒缺位,人們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並立即做出應對準備,以此來尋求自我保護的實現。在地震、颱風、疫情等危機事件所引發的謠言傳播中,受眾認為這樣的消息對自己沒有多大影響,但常會出於自我保護的動機,通過求證他人而被謠言傳播中的信息所說服並產生相應的行為。

在信息化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者。面對鋪天蓋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相關信息,其中不乏有誇大、偏差言論,致使謠言遍地。

人們面對大量「查無實據」的信息,通常不經思考便把不當信息或謠言傳播給他人,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將信息重新編排改寫後繼續傳播,加之手機、網際網路的便捷性,短時間內,各種錯誤信息快速傳播。

新型冠狀病毒本就對民眾的身心造成了較大影響,謠言四處傳播以及心理恐慌的形成會進一步加劇疫情帶來的危害,使危機事件進一步升級。因此,在面對疫情捲土重來,謠言四起的情況下,恢復可控感和安全感是應對恐慌最有效的舉措。這就需要我們做到:

1

關注權威科學信息

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鬥中,政府是具有權威信息的主要來源,實時發布,全程透明可信。作為普通百姓,我們只需要關注權威科學信息。對於隻字片語,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作為媒體、自媒體不要根據主觀臆斷和被自己的焦慮、恐慌情緒推動去傳播不確實的消息,謠言止於智者,事實才是智慧。

2

做好防護,我們就是安全的

病毒需要途徑來傳播,比如血液、糞便、飛沫和塵埃等。這次的冠狀病毒可以證實的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同時,它需要入口來侵入人體,比如呼吸道、眼睛黏膜。因此我們需要 戴好口罩,相信科學,減少出門,減少聚集,不恐慌、不鬆懈。做好疫情防控、配合疫情檢測。

3

調整心態,迎戰危機

事情不會一直這樣,一切都會好轉,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步驟,2003年非典,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2014年的伊波拉,最初都是來勢洶洶,然而最終都銷聲匿跡。科學是一直進步的,社會的文明程度、人民的素質,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一樣。面對這次的疫情,我們只會更加從容、有更多辦法、有更強的戰鬥力。隨著時間流逝,或早或晚,病毒會被擊敗。

4

及時給予、獲取心理支持

當人們遭遇困難、壓力和恐慌時,更需要親密關係的支持和滋養。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遠程網絡的方式,加強和家人,親朋好友的聯繫,對身邊的人給與積極主動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們生活在親善友愛的社會環境中,既能疏導負面情緒,也能通過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增強抗擊疾病的能力。

5

遵守規章制度

嚴格遵守與執行學校在疫情期間實施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這是每一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基本素養。這既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內容來源:交大心理

頭圖尾籤設計:姜日琪 蔣碩勻

本期編輯:交大新媒體中心 林美妤

交大戰疫

同心協力,共築防線!

優秀原創

我和我的學校丨成都有條交大路!

快樂其實很簡單,比如今天是晴天

今日立冬丨聽說,在交大也能看到雪山?加油!快樂上學人!隱秘的「交」落,你知道多少?

交大新聞

接續奮鬥!翟婉明院士再上新聞聯播

畢生積蓄捐贈母校!交大一網通辦,來啦!!15天,8項大獎!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信息公布要及時,不能讓謠言乘虛而入
    1月13日上午,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公安局富拉爾基分局依法對一造謠、傳謠、發布不實疫情信息的富區籍女子傅某依法處以行政拘留5日的處罰。1月12日晚間,她通過手機微信朋友圈惡意發布「13日富拉爾基區封城」的虛假信息,並以此誘導居民到其所經營的某食雜店購買生活必需品。傅某對其造謠、傳謠、發布不實疫情信息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 涉疫情防控闢謠榜發布,「各地摘口罩時間表出爐」等謠言在列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在大會發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闢謠榜」。據悉,該榜單是根據社會關注度、信息傳播量、網民閱讀量等指標,選出影響力大、傳播範圍廣的十大闢謠內容。榜單涉及疫情發展情況、社會關切的民生問題、新冠肺炎防治方法、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突發疫情事件以及涉外疫情等方面的謠言。
  • 河池警方查處多起涉及疫情的網絡謠言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河池各縣區紛紛投入抗擊疫情的行動中。但我市個別網民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在網絡上發布、轉發不實信息,甚至製造傳播謠言,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近日,河池警方依法處置涉及疫情的網絡謠言,多名造謠、傳謠者為各自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 別讓疫情謠言滿天飛!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大家在做好防護的同時還要注意重視防護,但也不必恐慌。儘量減少走親訪友,少去人員密集的場所,出門戴口罩,在室內注意通風,勤洗手,多運動,少熬夜。
  • 5款「謠言粉碎工具」助你告別恐慌!
    如天津爆炸案中,關於「天津市區空氣汙染」、「有害氣體擴散」、「一小區全滅」等謠言層出不窮。傳謠簡單,但粉碎謠言卻不易。尤其是在災難事件發生時,各種病毒式傳播信息充斥網絡,一時間讓人真假難辨。如何擊敗屢禁不絕的謠言?
  • 有關海南的這些謠言別輕信別亂傳!儋州哄抬米價無良商家被罰!
    ,造成市場貨物緊缺的恐慌現象,也有個別糧油經營者借疫情升級實際,針對糧油等物資趁機漲價。 為有效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全省已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儋州大米以及其他物資供應充足,且有充分的庫存儲備,供貨渠道通暢,完全可以滿足本地市場消費需求,請廣大居民無須恐慌搶購。
  • 疫情之下,太過恐慌?來聊聊「替代性創傷」
    1 行為層面持續不斷地關注疫情,不願或者無法停止;既使放下手機休息或者工作時也無法停止腦海裡想疫情的念頭;和家人朋友的聊天內容和疫情相關;決策能力降低(包括記憶力)、專注力降低;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無法入睡,容易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
  • 疫情之下,不要讓個人隱私在網絡「裸奔」
    疫情之下,不要讓個人隱私在網絡「裸奔」 2020-12-09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消除過度恐慌?
    【連網】 (□ 策劃 吉安賢採寫 梁洪勝 王瑞 趙夢若)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所有人感到措手不及,面對危險或者災難,我們不自覺會感到無助、恐慌,有些人會失去基本的判斷力,情緒、思維、生理、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某些心理疾病危害甚至不亞於病毒本身。
  • 疫情之下的斷舍離:打贏這場持久戰,別忘了做這四件事
    疫情之下,我們都更看清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至關重要。而身外的很多東西,其實根本無關緊要。 斷舍離的本質,就是讓我們控制好外在的欲望,找回內在的自己。 1、如果出現了信息焦慮,請別再「時時關注」疫情。 這個春節,很多人每天不停地刷新聞、群消息、朋友圈、微博,以求第一時間掌握疫情信息。最後除了刷手機什麼都幹不好,夜不能寐,抑鬱無助。 如果你也出現了這樣的症狀,建議每天定時關注疫情即可。比如早晚各一次,其他時間轉移注意力做別的事情。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些謠言不能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派出所...
    2020年伊始,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一切都被「隔離」打亂:人們忙著隔離病毒、隔離彼此,口罩成為生活的標配,宅家變成過年新方式。那些心之所向的美好,似乎都被隔離「打碎」了。然而,隔離不隔愛,總有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為這個寒冬注入不盡暖流——回顧那些讓我們在艱難前行中看到希望的故事疫情「來勢洶洶」,隨之而來的除了讓人熱淚盈眶的暖心事跡,還有各種打著「科學」旗號撲面而來的網絡謠言:鹽水漱口能防新冠病毒?下雪天玩雪會感染病毒?口罩越厚防病毒效果越好?
  • 蔡英文散布謊言、製造焦慮的功力了得
    疫情爆發後,民進黨不留餘力製造焦慮縱觀民進黨製造焦慮的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他們就不遺餘力地抹黑大陸,通過媒體和網軍,報導不時信息,而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民進黨又針對大陸編造謊言,通過散布焦慮製造民眾恐慌的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謀取政治利益,同時也讓臺灣民眾生活在了焦慮之中。
  • 福建莆田:堅決抵制疫情謠言 共同築牢網絡防線
    ,從嚴從快打擊各類涉疫情網絡謠言,為疫情防控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一、堅持以上率下,將涉疫情網絡謠言遏制在「萌芽狀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莆田市委網信辦全辦動員、全員投入、全力以赴,迅速成立有害信息監測專班,提前設立涉疫情相關的網絡監測專題,認真落實《我市網絡違法違規不良信息處置工作流程》,同時制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輿論引導和謠言管制工作預案》。
  • 著名戶外運動品牌FRW輻輪王:疫情肆虐,出了關於共享單車的謠言
    相關部門及時對這條消息展開調查、核實,竟然發現這是一條假消息,是徹徹底底的謠言,立即通過各新聞媒體進行闢謠、穩定人心。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在網上進行購物,網購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的主流購物渠道,同時也正在影響並引領著整個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京東等中國巨頭電商平臺更是成為全球各大知名品牌的集聚中心。
  • 比爾·蓋茨對話白巖松:製造疫情以「清除人類」的謠言挺諷刺(實錄)
    比爾•蓋茨基金會製造了疫情以「清除人類」?蓋茨:謠言挺諷刺,我已捐幾十億應對傳染病在疫情嚴峻的美國,圍繞著比爾•蓋茨和他的基金會,一種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的陰謀論也傳播的越來越廣。對此,比爾•蓋茨在接受白巖松訪問時表示,「我覺得這挺有諷刺意味的,尤其是對於那些盡全力幫助世界,做好應對疫情準備的人來說。我目前已經捐出幾十億美元,用於資助研發應對傳染病的工具,並盡力在全球解決傳染問題,包括可能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但眼下的情形有些瘋狂,不可避免會產生很多匪夷所思的謠言。」他繼續說,「此次疫情表明,無論是個體還是國家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
  • 這些最新疫情謠言不要信
    隨著疫情的發展,各種相關謠言也在網上流傳,不僅容易造成人們的情緒恐慌,還會引發其他社會問題。下面這些謠言,千萬不要相信!益生菌可預防新冠肺炎?不能!北京朝陽珠江綠洲為疫情高風險區域?北京市朝陽區官方平臺4月22日發布,近日,網傳「珠江綠洲為疫情高風險區域」,經核實,網上發布的消息系謠言。在此呼籲大家:不要輕信網絡炒作的傳言,保持理性,通過官方渠道求證真偽。以官方信息為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齊心協力對抗肺炎。樂清市人民醫院確診14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
  • 學會攢錢、技多不壓身、健康是頭等大事……疫情之下,這7件事兒你...
    二、技多不壓身疫情之下,誰最不慌?那就是擁有副業的人。檢驗副業有多重要的標準,只需要失業一次就知道了。尤其是今年,疫情的發生,讓原本在年前裸辭的人,都後悔不已。四、獨立思考很重要自從疫情開始,就一直有謠言散播開來。比如SARS病毒一直沒有消失過,一直寄生蝙蝠;比如吸菸喝酒能預防病毒感染;比如戴多層口罩才能防住病毒......
  • 【3.8】謠言,別信!—口罩能水洗還能水煮殺菌?
    【3.8】謠言,別信!—口罩能水洗還能水煮殺菌?,有關疫情傳播態勢、虛假防治措施等流言和謠言在網上傳播,引發不少網民誤解誤讀,個別網民編造傳播虛假病例數據等謠言,極易引發社會恐慌情緒,嚴重影響網絡安全秩序和社會穩定,同時也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嚴重幹擾。
  • 貴州散布疫情謠言者被警方依法查處!微信散布疫情謠言或永久封號
    該信息系謠言信息,全國多地公安機關已進行公開闢謠。警方提醒:在當前全國眾志成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嚴峻形勢下,相關謠言信息將會誤導公眾,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廣大網民應從疾控或醫療機構、權威新聞媒體了解疫情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請切勿傳播此類謠言。對造謠傳謠構成違法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法查處!
  • 國際觀察|美國疫情之下,末日地堡、末日食物、生存工具包行情大漲
    疫情之下,未雨綢繆的富豪不會憨憨地搶購衛生紙,他們會選擇逃離,他們要麼坐上私人飛機來到某個島嶼避險,要麼躲進了他們昂貴的「末日地堡」中。正如《紐約時報》刊文指出的那樣,「1%的有錢人正在恐慌中湧向他們的第二個家」。儘管一小部分精英最初認為「新冠疫情只不過是一種流感」,但這還是嚇壞了大多數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