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們如何消除過度恐慌?

2020-12-21 中國江蘇網

【連網】 (□ 策劃 吉安賢採寫 梁洪勝 王瑞 趙夢若)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所有人感到措手不及,面對危險或者災難,我們不自覺會感到無助、恐慌,有些人會失去基本的判斷力,情緒、思維、生理、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某些心理疾病危害甚至不亞於病毒本身。

昨天,記者分頭行動,對普通市民、奮戰在一線的防控人員以及被隔離觀察的疑似人群進行了採訪,探尋他們的心路歷程,以期讓一個個溫暖的故事,減輕疫情給大眾帶來的心理影響。

用溫暖關懷

打消民眾恐慌情緒

昨天上午,記者首先來到市區新孔南路某小區,這裡在兩天前,發現一例新冠肺炎感染者,該小區目前進入一級管理狀態,大部分市民都待在家裡。在物業公司的幫助下,記者電話採訪了小區業主張先生。

據介紹,張先生和妻子共同經營一家日用品代理公司,疫情發生後,張先生和妻子及女兒一家三口只能待在家裡,工作上很多事情只能暫時擱置。

「每天打開電視和手機,撲面而來的都是疫情信息,而且網上的新聞說什麼的都有,看得心裡亂糟糟的……」張先生說,剛開始看到新聞後,心理負擔不是很大,因為本地疫情並不嚴重,但是當聽到自己的小區裡,發生病例了,心裡就開始緊張起來。「偶爾發現妻子和孩子咳嗽幾聲了,心裡就咯噔咯噔跳個不停……」張先生說,有幾天他的精神進入高度緊張狀態,拿一樣東西洗一次手,反反覆覆抹桌子,害怕病毒鑽進了自己的家裡。

就在張先生感到緊張的時候,社區的工作人員上門給他送去一張科普宣傳單,教他如何防護和預防病毒,此外,社區人員還給他帶去了芹菜、蘿蔔等新鮮蔬菜,張先生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許多。

相對於張先生的心理脆弱,市民王女士則情緒波動頻繁,焦慮。「我獨自一人待在家裡,疫情嚴重無法外出,感到孤單,情緒低落,什麼都不想幹……」

據調查,疫情發生後,有的市民每天反覆刷手機,不斷查詢各種疫情信息,看到負面信息心裡就不舒服,焦慮、害怕、憤怒等情緒都會表現出來。對此,市中醫院中醫師陳主任認為,在這樣的關頭,一些心理緊張焦慮的市民更要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認真看電視節目和正規媒體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了解病毒性質,掌握流行情況,不輕信某些傳言。要相信政府公開的信息,要對政府的防疫工作保持足夠的信心。也要認真了解相關的科學報導,相信科學研究對治療疾病的根本性作用。另外,在報導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應對此事重視,但不因頻繁報導而產生恐慌心理。要化恐慌為認真、科學、適度的個人防護。只要認真做好防護了,就不必再有更多的擔心。

平常雖然活動範圍受到限制,仍要積極地看待生活,儘可能維持原有的規律作息,按時起床,在家裡學習、辦公,按時吃飯,按時休息,讓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軌跡。規律、掌控感是應對焦慮恐慌的良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注意良好的飲食,保證睡眠,不要試圖通過煙、酒來緩解緊張情緒。

相互鼓勵勇戰疫情

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隨著確診病例與疑似病例的不斷增加,不少市民感到焦慮和恐慌。其中,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壓力大,心理壓力也很大。對此,專家表示,我們對社區的工作人員應該尊重、理解、支持和關愛。同時,他們也應學會自我調節,保護自己,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

昨日上午,在海州區常樂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和一些志願者正在巷口處,對來往的市民進行體溫測量,做好進出人員的登記工作。

「一般情況下,在工作中遇到市民不配合的時候,雖然有些難過,但是我們會先表示理解,這有助於平復他們的情緒,也有助於後期工作的開展。」社區民警周航令告訴記者,「前段時間遇到一位市民,可能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大,晚上持續睡不好覺,甚至一度面臨崩潰。我們知道後,自己首先樹立了良好的心態,然後與這位市民聊了許久,才使他心態好一點。」

「我們雖然天天勸導市民,但是我經常聽一些志願者說,有時候也會感覺自己情緒很不穩定,容易生氣、著急,市民不理解時容易委屈。而且有些覺得自己注意力、記憶力和睡眠都受到了影響。」常樂社區主任李建表示,「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反應,我都會告訴他們,如果很難受,就暫時休息,或者找一個稍微安靜點的地方做深呼吸,做做運動。同時,我們也要保護好自己,不僅是身體上的, 也有心理上的。如果是工作壓力很大, 心理和身體很不舒服,我都會讓這些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停止工作,並進行一些心理上的指導,讓他們能夠沒有心理負擔地去工作。」

據悉,常樂社區的一些市民志願者每天都會在微信群裡相互打氣,樹立能夠戰勝這場疫情的信心,並且還會做好飯菜送給在社區各個卡口站崗的工作人員。「作為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夠得到市民們的尊重、理解、支持和關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減輕心理負擔,這樣才能更好地工作。」志願者李同才表示。

隔離不隔心

2月9日至14日,記者走訪幾位正在居家隔離的市民。

在海南社區一棟居民樓邊上,隔離人員江婷(化名)在電話裡向記者介紹了自家的經歷。一家三口於1月底從湖北回到連雲港後,居家隔離觀察。「說句實話,社區人員和派出所民警讓我居家隔離時,我心情特別鬱悶,情緒上也有些焦躁,我一家人又沒什麼症狀,為什麼要把我們隔離?但是這段時間,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的情緒平復了不少。」江婷通過微信視頻,向記者展示了自家廚房內的一堆食材:西紅柿、青菜、土豆、萵苣、牛肉、粉絲。「這些都是社區給我們一家送來的,他們通過用繩子系筐子的方式,把新鮮的食材等吊到我家陽臺,連孩子吃的零食,都幫助準備了,吃的真的是啥都不缺!」通過視頻記者看到,江女士家中水電氣正常供應,電視和網絡信號都很好。

江婷說,自家三口人隔離後,社區和相關部門有專人每天量體溫,並通過微信告知他們居家隔離的一些小常識,「這麼多熱心人幫助我們,給他們吃了定心丸,我們很快就會過隔離期了!」採訪結束時,站在家中南陽臺窗戶內,江婷激動地向記者揮手說。

在南極路一棟居民樓裡,48歲的李先生也是一位居家隔離人員。「剛居家隔離時真不習慣,過了兩天我就煩躁不安!」李先生說,自己的親人在外地,在隔離後更添了一份失落。「沒想到從隔離開始,社區書記每天都會給我送果蔬食物,還專門安排人跟我聊天!」李先生說,隔離後自己有兩點擔心,一個是日常生活怎麼辦,二個是新冠肺炎對自身有何影響。讓他欣慰的是,社區解決衣食之憂後,又協調了醫院專家親自來跟自己視頻,講解隔離知識和預防新冠肺炎的知識,「依據科學知識,大家都能成功預防新冠肺炎!」

一直協助李先生居家隔離的東望社區書記尹敏介紹,對於居家隔離人員,社區首先確保飲食取暖等基本生活需要無憂,其次,讓隔離人員感受到家人的溫暖。「將心比心,以禮相待,以誠相待,尊重人格不歧視。」為了安撫居家隔離人員,社區負責人每天都會和家庭醫生、派出所民警、網格員與被隔離人員隔著窗戶進行「談心」,做好心理疏導。精神上的支持,就像一顆「定心丸」,讓隔離人員漸漸安下心來,配合好居家隔離工作。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在生理反應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心理層面的反應,個體通常處於高警覺狀態,出現對刺激的過度反應,產生焦慮緊張等情緒。,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控和網絡信息的真偽判斷。因此我們需要 戴好口罩,相信科學,減少出門,減少聚集,不恐慌、不鬆懈。做好疫情防控、配合疫情檢測。3調整心態,迎戰危機事情不會一直這樣,一切都會好轉,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步驟,2003年非典,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2014年的伊波拉,最初都是來勢洶洶,然而最終都銷聲匿跡。
  • 肺炎恐慌下,如何及時消除焦慮保護自己及家人?這6個方法很實用
    我們難以想像,湖北同胞和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全國人民將怎樣熬過這個寒冬。然而,大自然與人類的戰爭並未結束,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面對這種生死大事,焦慮和恐慌是極其自然的:因為危機在影響身體的同時,也必然會讓情緒變得糟糕。
  • 疫情之下,太過恐慌?來聊聊「替代性創傷」
    1 行為層面持續不斷地關注疫情,不願或者無法停止;既使放下手機休息或者工作時也無法停止腦海裡想疫情的念頭;和家人朋友的聊天內容和疫情相關;決策能力降低(包括記憶力)、專注力降低;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無法入睡,容易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大家目前需要整天宅在家裡「休養生息」,於是有大把的時間以及多種渠道來獲得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自己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那麼我們在面對疫情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呢?  一、積極進行自我調適,不向身邊朋友家人傳遞負面情緒。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本報記者 山進 通訊員 君來 新亮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由於病毒傳染性強,覆蓋面廣,人們從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恐慌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如何看待呢?
  • 疫情之下,我們在清邁的生活日常
    疫情之下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勢逐步趨於控制穩定,國外卻開始不斷擴散爆發, 全球都仿佛籠罩在一股陰鬱恐慌的烏雲之下,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疫情之下,沒有人能完全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今年本來一切安排妥當,高高興興回來泰國參加畢業典禮,見見朋友,與學生時代做最後的告別,然而沒想到剛來不久,國內疫情爆發,一切計劃全部打亂,回國航班取消,再改籤,再一次取消,不知歸期…現在每天在泰國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改變世界,創造奇蹟的一天,而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 抖音直播疫情專家在線科普:疫情恐慌下如何與各種情緒相處?
    反覆體驗創傷、迴避、高度警覺和過度反應……這些,都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表現。在遭遇異乎尋常的威脅或災難後,很多人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心靈創傷,如果提前重視和幹預,就會大大減少因此受到的傷害。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關注疾病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心理問題的關注。
  • 疫情之下,如何消毒才是正確的?
    湘潭在線3月1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豔霞)疫情期間,不少市民把消毒當成每日「必修課」。那麼究竟該如何做好居家消毒?什麼樣叫過度消毒?過度消毒會不會對環境和人的身體造成影響?日前,市民劉女士撥打湘潭日報新聞熱線58266666表達了她的困惑和擔憂。
  • 疫情之下,不要讓個人隱私在網絡「裸奔」
    一個20歲的成都姑娘,在被確診之前,她不過是這個人口超2100萬城市中一個普通的年輕人,活動範圍大如何、喜歡與朋友聚會又如何,那都是她的私人生活,與所有人的私生活一樣,應當是全權由她做主,不應成為可以被他人隨意瀏覽、點評的信息;在確診之後,她如實說明自己的行動軌跡,沒有隱瞞,配合流調。作為一個不幸感染病毒的患者,她也是值得我們同情和關心的。
  • 《心理戰「疫」處方箋》系列漫畫①|如何應對恐慌心理?兵哥有妙招
    疫情防控期間關注官兵心理健康尤為重要。面對可能產生的恐懼和焦慮,陸軍第82集團軍某工兵旅繪製了《心理戰「疫」處方箋》系列漫畫,幫助官兵消除心理恐慌,築牢心理防線。今天,為大家帶來《心理戰「疫」處方箋》系列漫畫①:如何應對恐慌心理?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控制好孩子會「變笨、變傻」
    雖然只是一種假設孩子和媽媽的情景對話,可在這種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我們也會懷疑自己,再這樣下去,會不會真的頹廢和變笨的?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在他的文章《疫情之下,我會身心崩潰嗎?》中給出了答案。徐凱文教授說,這個真的會。
  • 面對疫情,不要恐慌!我們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在面對疫情期間我們的正確做法是怎樣的?請大家千萬不要低估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能力和危害。我們這時候不要恐慌,但要嚴正面對, 關鍵點主要有三條:一、在家嚴格隔離是最安全的避免一切非保障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外出,也不要讓別人到你家來。不得已與人接觸時都要做好防護。
  • 面對疫情,恐慌、害怕、過度焦慮怎麼辦?
    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同學們正在度著「加長版」的假期。可能會有很多人擔心:我們會不會被感染?萬一感染了將如何面對?在這裡,溧陽市教育心理志願者給您分享「戰疫」心理課,為您提供一些建議:01、提高對疫情的認知度努力提高自己對病毒、對疫情的認識。多了解病毒本身以及它的傳播途徑,了解這次疫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
  • 外媒:美國國內批評美對華疫情反應過度
    綜合外媒消息:繼美國日前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列為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發布對華限制措施後,美國國內一些專家和媒體批評此舉「反應過度」。戈斯廷說,「我們正在從過度自信滑向恐慌和過度反應。」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阿米什·阿德約拉表示,研究證明,旅行禁令對控制疫情會產生反效果,會導致資源更難抵達疫情中心區,並造成負面經濟影響,還會導致當地民眾產生恥辱感。
  • 如果因關注疫情而過度焦慮,試試這些自救方法
    疫情恐慌下,可能出現這幾種焦慮障礙//疑病(hypochondria)在鋪天蓋地的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部分人會更容易接受到負面消息的消極暗示,過分關注身體上的微妙變化。驚恐發作在平常的綜合醫院也不少見,在本次疫情影響下,一些確診病人、疑似病人的家屬,甚至是健康人在極度焦慮狀態下不乏出現上述表現,加重人們對本次疫情的恐慌。驚恐發作經常會被誤以為心臟問題,實際上驚恐發作不會帶來生命危險,也不會引發心臟疾病。一般發作時間持續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即可以自行緩解。
  • 疫情期間出現過度應激反應怎麼辦?心理學專家為你支招|用「心」戰...
    疫情當下,關於心理方面你有什麼想問的問題嗎?歡迎大家撥打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或微信留言,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答!我們將邀請專家詳細解答為大家送上「心理處方」相關閱讀用「心」戰「疫」①:應對新冠肺炎,這5大心理策略給師生用「心」戰「疫」②:疫情期間師生常見心理問題有哪些
  • 疫情當前緊張恐慌怎麼辦?心理專家:三步化解恐慌情緒
    如何化解恐慌情緒?面對疫情,我們是不是還應有其他的感受呢?湖南省精神醫學中心、湖南省腦科醫院酒癮網癮科主任周旭輝博士教大家三步法化解恐慌情緒。 第一步,接納情緒。恐懼和焦慮都是每個人在面臨著危險、傷害、痛苦、無助時的正常、適應性反應,促使我們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防止或減輕威脅的後果。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療愈自己的心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少出門已經成為全民共識,復工復學被推遲,大量餐廳、商店暫停營業,深圳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在這種非常時期,很多人雖然身體沒有受到病毒的侵害,但心靈卻被折磨著,面對這樣的精神困境,我們該如何療愈自己呢? 視頻通話:無聲的陪伴,是一種相互療愈的方式 大年初一,小喬(化名)很慌。
  • 疫情之下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這樣調整自己
    內容提要: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麼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的小技巧。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麼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的小技巧。
  • 警惕「新型肺炎恐慌症」(內附焦慮自測題)
    情緒是人體第一免疫力如今有關新型肺炎的消息鋪天蓋地,感覺自己快要被淹沒在各類負面信息中,情緒過度捲入,但又好像無能為力:● 看新聞中的相關症狀,立馬覺得自己得了新型肺炎● 不停的刷疫情消息,從不恐慌刷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