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疫情之下,我們如何消除過度恐慌?
【連網】 (□ 策劃 吉安賢採寫 梁洪勝 王瑞 趙夢若)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讓所有人感到措手不及,面對危險或者災難,我們不自覺會感到無助、恐慌,有些人會失去基本的判斷力,情緒、思維、生理、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某些心理疾病危害甚至不亞於病毒本身。
-
在面對新冠疫情有些反彈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調整情緒和心態?
近日國內新冠疫情有些反彈,像天津等地又出現了幾例本土病例。很多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比較緊張。我們要做到面對疫情不能鬆懈,把握好防疫這道關。嚴格做到日常防護的幾個要點。面對疫情其實我們也不必焦慮和恐慌。因為經過了年初的疫情的防護,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有效經驗。
-
面對「疫情恐懼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她描述這幾天來總是關注疫情的進展,尤其注意發病的人數的增長,而且整日在家裡進行多次消毒,還是覺得不乾淨,對什麼事都不放心,擔心被傳染,在家裡也是整日帶著口罩,睡覺也帶著口罩,近幾日「體溫計」不離身,只要身體有異樣,就測體溫,擔心發熱被傳染,不敢出屋,還囑咐家裡人不要出屋子。
-
心理研究:當我們面對疫情時,自信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增強自信?
因為隨著抗擊和消除「病魔」向縱深發展,包括確診者、疑似者、被觀察或是被隔離者在內的廣大人群都可能產生恐慌、無助、絕望的心理感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有些人就會出現抑鬱、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也有的會出現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一般被稱為(PTSD),甚至還會導致少數人突發應激性精神病、情感分裂障礙或是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
-
面對疫情別忘做好心理防護:被要求隔離的你能做什麼?
面對疫情別忘做好心理防護 莫鵬 新型冠狀病毒來得猝不及防,人們對於病毒的認識及防護卻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研究及更新。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可能出現緊張、焦慮或恐慌等情緒,感染者憂心自己的病情進展,未感染者也在擔心自己或家人會成為下一個感染者。
-
疫情當前緊張恐慌怎麼辦?心理專家:三步化解恐慌情緒
由於生平第一次面對如此事關生命健康的大疫情,她開始了各種擔心害怕、感覺不踏實,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第二天打不起精神來,總感覺自己會被感染。 尤其是通過朋友圈了解到,自己的一位好友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已經在醫院隔離治療後,小婷就更加緊張了。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恐慌是在個體的社會生活或生存受到威脅的情境下產生的情緒反應,它是以想像的或實際的危險源泉為目標的。 由此可見,恐慌情緒是人的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們在面對危險事件時的本能反應。但是謠言和受眾恐慌心理相互聯繫,謠言會讓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相反,傳播者也會利用受眾恐慌心理髮布謠言信息。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本報記者 山進 通訊員 君來 新亮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由於病毒傳染性強,覆蓋面廣,人們從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恐慌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如何看待呢?
-
面對疫情,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不期而至,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面對疫情,多少醫護人員和武警官兵毅然奔赴武漢。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逆向而行,戰鬥在救死扶傷的最前沿。宅在家裡,不給社會添亂,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宅在家裡的日子,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
面對疫情可預備「末日食物包」,而面對主再來你預備了什麼?
還會有一個應急的工具箱,包括各類電池、手電筒、頭燈、護目鏡······真的是非常令人意外,在面對今天的疫情我們可以預備「末日食物包」、急用藥品、應急工具等,但面對主的再來我們預備了什麼呢?「要為靈魂找一個美麗的歸宿,不要為肉體找一塊豪華的墳墓」,這句話確實說的不錯。
-
有鍾南山研究疫情,我還恐慌怎麼辦?這樣做減緩恐懼,恢復平常心
……同時,也在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有一個朋友和我說,自從知道了疫情的消息後,他就感覺特別難過,甚至是恐懼。不僅是因為他家離武漢近,擔心自身及家人安全,更是因為這次疫情讓他了解到了自己的弱小。面對天災人禍時,他想要做點什麼,最終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於是,每次看到各種壞消息時,他就被深深的挫敗感、恐懼感困擾著。說真的,我能理解這種感覺。雖然鍾南山院士也說,疫情應該在一周或者10天左右達到高峰,不會大規模地增加了,可我還是覺得有些恐慌。
-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面對疫情,我們應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我們,正走過一個特別的冬天,我們,正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上——疫情,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日益新增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讓這個冬天似乎比往常更加寒冷。「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近日來,面對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防控形勢,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維艱。」
-
面對疫情,恐慌、害怕、過度焦慮怎麼辦?
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同學們正在度著「加長版」的假期。可能會有很多人擔心:我們會不會被感染?萬一感染了將如何面對?在這裡,溧陽市教育心理志願者給您分享「戰疫」心理課,為您提供一些建議:01、提高對疫情的認知度努力提高自己對病毒、對疫情的認識。多了解病毒本身以及它的傳播途徑,了解這次疫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
-
面對疫情,我們在一起(外國人在中國)
武漢大學留學生正在領取防護用品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武漢高校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護在校學生,而對在漢留學生而言,學校和老師是他們最有力的依靠。為了防控疫情,學院對留學生公寓實行封閉式管理。按照武漢市和學校規定,嚴禁校內留學生出校園。購物、訂餐等由志願服務隊提供服務。留學生們對老師和志願服務隊的幫助深為感動。博士研究生瑪利亞·黛安表示:學校和老師盡最大可能保障我們的安全,我們在這裡非常好,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一定會很快結束。
-
面對新型肺炎別恐慌!這份「心理處方」請轉給需要的人
如此關乎生命健康的大疫情,每個人都不免恐慌,開始面臨著各種擔心、害怕、食不知味、夜不能寢,更加擔心災難隨時會降臨、生命隨時可能遭受危險。面對危及生命的災難時,我們都可能出現一些與平常不一樣的心理、行為反應,下面我們將羅列一些最為常見的表現,這些表現是任何正常人群應對任何危機事件的正常反應:情緒方面:出現了對這場疫情的無法控制的緊張、擔心、焦慮、恐懼,控制不知擔心會不會被感染,甚至出現對傳染來源、對政府、對幹預措施的抱怨、憤怒;對疾病得不到控制的憤怒和無助、絕望;也可能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惹,對待家人、外人沒有耐心
-
疫情之下,太過恐慌?來聊聊「替代性創傷」
一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
以面對疫情為例,談談人生路上如何戰勝恐懼的情緒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雖然目前國內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疫情也讓全國的民眾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恐慌情緒。我們不是專業的心理助人者,但是,卻可以通過學習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狀態,利用相關心理學知識,幫助自己走出恐慌,拿回力量,繼續生活。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02月28日 隨著新冠肺炎的暴發及疫情的加重,原本輕鬆愉快的春節,突然變得緊張嚴肅起來,人們的神經也越發緊繃。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
-
恐慌性搶購潮?背後都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
面對民眾的花式飲酒預防新冠做法,俄羅斯衛生部長哈伊爾·穆拉什科說:試圖用酒精治療一切疾病,而因此延遲就醫,會使患者情況惡化。首席麻醉學家布裡安說,指望喝酒來消毒是行不通的。而在其它國家,也陸續上演了各種「搶購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