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可以預防新冠?恐慌性搶購潮?背後都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

2020-12-13 沙拉觀照

剛刷到一個俄羅斯人稱喝酒可以預防新冠病毒的視頻,初時是忍不住笑噴,靜下心來想一想,其實會有這樣的想法不奇怪。

一方面酒精飲料在俄羅斯是重要的消費品,另一方面,人在疫情環境下心理會有恐慌、焦慮,這種心理下出現各種想法都很正常。

1.各國先後出現搶購、囤貨潮,花樣時有新變化

俄羅斯自普京總統下令強制休假,阻止疫情擴散後,俄羅斯的酒精飲料,尤其是伏特加、威士忌的銷售巨增,上了熱搜。

有分析認為這些酒精飲料的銷量飆升,與休假時間延長、防疫壓力、以及對酒類供應不足擔憂等原因有關。更有許多俄羅斯人認為伏特加可以殺死病毒,認為喝酒是預防新冠病毒、保護自己健康的最佳方法。

面對民眾的花式飲酒預防新冠做法,俄羅斯衛生部長哈伊爾·穆拉什科說:試圖用酒精治療一切疾病,而因此延遲就醫,會使患者情況惡化。首席麻醉學家布裡安說,指望喝酒來消毒是行不通的

而在其它國家,也陸續上演了各種「搶購潮」。

各種食物與日用品銷量暴增的同時,民眾的恐慌心理也被激發得淋漓盡致。

這一幕幕,與國內在新冠疫情初期出現的口罩、雙黃鏈、糧油等搶購潮有異曲同工之景。不禁讓人感慨,現在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各種搶購潮是花樣百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搶購、囤貨的背後,是正常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其實,在這段特殊時期,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或恐慌、或焦慮的情緒。

焦慮是我們與俱來的一部分,是特殊環境下的正常心理反應。我們應當正視它的存在,用勇氣去克服它們。

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在《不焦慮的活法》提出,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人類的祖先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充滿生命危險的世界裡,為了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逐步進化,直到逐漸擁有了「恐懼」這種用於預警危險的品質。

像前段時間,疫情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突如其來的對病毒的恐慌,先後引發了整個社會搶購口罩、搶購防護用口、囤積糧食的社會現象。

而後隨著對病毒傳播方式的信息更新,人們的恐慌逐漸升級、轉移,因為無法確知危險,所以可能產生危險的事物無一例外,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難以忍受的風險

3.正確看待特殊的環境下的焦慮心理,適應焦慮的存在

焦慮是正常的心理保護機制,不過,當我們被焦慮的心理「控制」住時,就會表現出一天24小時都恨不得為所焦慮的事物而運轉的狀態

這種狀態,會讓人很累。

因此,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焦慮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通常表現為恐慌、恐懼。而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具備了用恐慌、恐懼等心理作為心理預警,自然躲避各種生命危險。

《不焦慮的活法》中提到,焦慮心理有各種表現形式,包括特定對象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等。

而前面提到的搶購、囤貨現象,以及國內而韓國都出現過的用微波爐消毒紙幣的事件,就和書中提到的「廣泛性焦慮」相似。

《不焦慮的活法》中說,在有廣泛性焦慮症的焦慮者大腦中,有四條焦慮規則:探測危險、災難化危險、全面控制局勢、逃避不舒適感

這套規則,「極大地幹擾了一個人平衡和理性評估風險的能力。它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風險附加。」

之前國內一位阿姨擔心紙幣有病毒,想到了加熱消毒的辦法,其實就是因為人類進化的本能,因著這些焦慮規則,被焦慮所幹擾,所以忽視了把現金放入微波爐中加熱這件事情會有風險附加。

4.堵不如疏,試試不焦慮的活法

治焦慮症就像治水,堵不如疏

要克服廣泛性焦慮症,《不焦慮的活法》一書中提一些可參考的治療方案。

如果感覺自己出現焦慮症狀,不妨試試從適應焦慮開始,參考書中提供的一些方法,自己試著淡化它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1)認可焦慮症狀的合理存在

告訴自己,遇到特殊事件,會恐慌、恐懼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相似的情緒,不需要因此否定自己。

(2)觀察自己的想法。

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是什麼事件讓你感到恐慌/恐懼/焦慮?你認為什麼情況下自己才不會感到恐慌/恐懼/焦慮?如果暫時沒有辦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那有沒有可以替代方案?

(3)接受一些不確定性。

要理解,世界不是你一個人的,地球不會圍著你一個人轉,因此,事情未來不一會就因為你很想,而往你想的方向去發展。未來的各種可能,讓我們面臨著各種不確定。

(4)直面自已最深層的恐懼。

你感到恐慌/恐懼/焦慮,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比如之前搶購口罩、雙黃蓮,最深層的恐懼多是生命無常。怕死、惜命是人的本能,不要抗拒它。

(5)做自己逃避做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恐慌/恐懼/焦慮,是因為我們在逃避做某些事情。

比如要公開演講的人會緊張、焦慮,通常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演講不被認可,想要逃避面對最終的結果,因此在不得不做之時會緊張、焦慮。這時,如果能坦然面對各種可能的結果,緊張、焦慮的症狀也會相應減少。

(6)練習放鬆、正念練習等等。

比如運動、深呼吸、冥想等練習,都是可以幫助你放鬆的好方法。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多,其實,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會越來越稀薄。

我們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學習時擔心考試,考試時擔心成績,沒畢業時擔心找工作,工作後擔心前途,年輕時擔心孩子教育,年老時擔心老無所依。這些都讓我們生出焦慮心理。

要克服焦慮心理,最好的方法是疏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歡迎點讚並關注@沙拉觀照,與沙拉一起靜觀世界,照見事理,用心解讀生活,觀照事物內裡。】

相關焦點

  • 漱口水居然可以抑制新冠?日本新一輪「搶購潮」來襲!
    最近刷微博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條新聞讓小皓皓啼笑皆非在日本,湧起了一陣漱口水「搶購潮」一夜之間,漱口水被市民搶購一空,供不應求其實,這件事情的起因來自於大阪府知事的一段發言真的能夠抑制新冠病毒嗎?預防和控制牙周的炎症。
  • 疫情恐慌廁紙搶購潮,「無紙可用」導致英國加拿大下水道堵塞
    據加拿大《渥太華太陽報》報導,加拿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恐慌性搶購潮導致衛生紙短缺,正在產生越來越多不受歡迎的副作用。把不是廁紙的任何其他東西放進馬桶或水槽,正在導致下水道堵塞。他說:「在我們因新冠病毒而被隔離,或在家中自我隔離的時候,沒有人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即被迫離開自己最安全的家。」另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家英國自來水公司警告說,由於廁紙短缺,導致人們被迫使用其替代品,導致下水道堵塞。
  • 日本又現疫情搶購潮,民眾瘋搶漱口水!為什麼日本人喜歡跟風?
    8月4日,大阪知事吉村洋文在記者會上公開推薦含有聚維酮碘的漱口水,稱其成分可以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於是一夜之間,漱口水被日本民眾全部掃空。說起日本的疫情,情況是一周不如一周,現在的發展局勢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一次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時候。
  • 英國現恐慌搶購潮:有人持刀和羊腿威脅超市保安
    GETTY海外網12月23日電 由於新冠病毒出現變異體,英國於20日起對倫敦以及英國東南部地區實施最高級別「4級」的封鎖限制。一些民眾因擔心商品短缺而在超市瘋狂囤貨,進而演變為了一種帶有恐慌意味的搶購狂潮,連超市保安都面臨著顧客持刀具甚至是羊腿的威脅。
  • 疫情下澳洲人恐慌囤積搶購 誰在為此買單?
    (澳洲新快網圖片)目前在澳大利亞,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數量不斷攀升,出於對疫情的恐慌,對現有社會機制的信心減弱和對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擔憂,澳大利亞一些居民紛紛奔往各大超市搶囤各類食物、衛生紙、消毒液等等用品。而澳大利亞一些地方的學校和幼兒園正在為這些恐慌性搶購和囤積的行為付出代價。
  • 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
    補貨就搶光,補貨就搶光,連亞馬遜都給買斷貨了。哪怕商店限制每人購買量,依然擋不住手紙的購買熱潮。搶完捲紙之後再搶面巾紙,廚房用紙倒是無人問津。當然,免洗消毒液和消毒溼巾一樣不見蹤影。沒錯,手紙是生活必需品。沒有手紙的人是沒有尊嚴的,沒有手紙的日子是生無可戀的。這種恐慌性手紙搶購潮不僅是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英國等國也如出一轍。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應激性事件。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居家,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在家上網課的孩子,都避不開疫情給心理帶來的影響。  2、主動出擊做好個人防護  想要把新冠肺炎拒之門外,關鍵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這也是克服恐慌心理的主要環節。對於新冠肺炎的公眾防護措施,相信大家已經熟記於心了,比如,不串門、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等。新冠肺炎的傳染性高,採取這些防護措施不僅有利於保護自己,也是對他人和社會負責的表現。盲目恐慌只會束縛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做出正確判斷。
  • 美國出現自行車搶購潮 神奇老外騎車預防新冠病毒
    【美國出現自行車搶購潮】在疫情重災區美國,人們擔心乘坐公交工具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同時也出於健身的需要,將騎自行車作為出行首選。因此自行車銷量激增,一些店鋪賣光庫存,製造商的供應不足,面臨嚴重的自行車短缺問題。
  • 周蓬安:海外搶購廁紙,多少有點恐慌的味道
    周蓬安:海外搶購廁紙,多少有點恐慌的味道最近全球疫情擴散,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地超市的廁紙都被搶購一空;有在美華人發朋友圈表示,自己在國內的電商網站上買到廁紙後,他的外國鄰居也找他幫忙代買。這無疑也存在「恐慌性購買」問題。上了年紀的人應該還記得中國發生在1988年的「搶購生活用品潮」。如果那時「搶購」的物品還能使用,我相信很多人家還有那時候「搶購」到的肥皂、洗衣粉等物品。當然,那次「搶購」是因為通貨膨脹過於離譜,但參與「搶購」的人顯然又吃虧了。
  • 新冠疫情導致美國民眾「恐慌性搶購」衛生紙和Clorox溼巾等商品
    導致這些商品售罄的原因是由於一些民眾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報導感到恐慌。而最近美國的疫情蔓延勢頭也在不斷加劇。好消息是–美國商店中這些短缺的商品將很快得到補充。與海外生產的許多產品不同,美國民眾使用的衛生紙絕大多數是在美國採購和製造的。例如「可持續廁紙產品」的創建者Charmin。
  • 自我調節是消除恐慌心理的最好辦法
    劉霞:​人們在遇到一些難以應對的應激事件的時候,往往都會產生一些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在的需求,然後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調整,來應對這些應激事件。大多數的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能夠通過自我調節來調節好,有一些持續性的、比較嚴重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重視,必要的話有可能需要尋求幫助。
  • 恐慌性搶購緩解 澳洲Coles將延長營業時間
    這一消息頒布之際,全國範圍內的恐慌性搶購潮已有所緩解,店家開始為一度被搶空的貨架補貨。Coles營運長史溫德斯(Matthew Swindells)同時表示,貨架上更多的存貨,以及消費者行為的改善,意味著專設的「社區購物時段」也可能被取消。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應激性事件。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居家,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在家上網課的孩子,都避不開疫情給心理狀態帶來的影響。2、主動出擊做好個人防護想要把新冠肺炎拒之門外,關鍵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這也是克服恐慌心理的主要環節。對於新冠肺炎的公眾防護措施,相信大家已經熟記於心了,比如,不串門、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等。新冠肺炎的傳染性高,採取這些防護措施不僅有利於保護自己,也是對他人和社會負責的表現。盲目恐慌只會束縛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做出正確判斷。
  • 用「新冠」命名的事物為何被建議改名?告訴你這背後的心理現象
    其實,我們都清楚,「新冠」這兩個字,不是代表疫情,它只是我們眾多漢字當中非常普通的一個詞,它不會攻擊我們任何一個人,人們之所以對「新冠」這個詞都如此排斥,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陰影,下面我來說一下,這是個什麼樣的心理機制。二、背後的心理機制1.
  • 美國民眾恐慌性搶購衛生紙:我也不知道為啥!
    美國民眾恐慌性搶購衛生紙:我也不知道為啥! 2020-03-19 16:23:47  來源:央視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最近美國民眾開始恐慌性搶購。
  • 專家:背後藏3大心理需求
    至此,全臺超商及超市幾乎都加入衛生紙限購行列!是否會因此激起公眾更大的恐慌搶購潮?值得觀察。不過,零售業界紛紛強調,目前整體貨量都充足,是因物流配送因素,貨架補貨不及,因而配合相關措施祭出限購,希望讓每個人都能買到。自疫情爆發以來,除了口罩、酒精、乾洗手、抗菌溼巾等防疫物資陸續被限購外,「衛生紙」成為現階段被祭出限購令的重點民生物資。
  • 如何預防新冠病毒?白俄羅斯總統提議喝伏特加殺病毒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如何預防新冠病毒?俄新社17日報導稱,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建議喝伏特加和洗桑拿來預防新冠肺炎。據報導,盧卡申科16日在任命地方領導人期間表示,為預防新冠肺炎,應勤洗手,按時吃三餐,去洗桑拿,並喝50克伏特加。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不僅如此,其中一張為「四川成都新冠確診患者、20歲女子趙某身穿白色上衣,坐在車內」的照片(實際上並非確診患者趙某),被廣泛發布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發布該照片時都配以了調侃或侮辱性質的評論。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
  • 昌邑市育新外國語學校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第一期成果...
    1.題目:《新冠疫情下的初中生心理疏導探究》2.內容摘要:    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下、沒有任何心理準備、與外人隔絕的居家生活,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恐慌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