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到一個俄羅斯人稱喝酒可以預防新冠病毒的視頻,初時是忍不住笑噴,靜下心來想一想,其實會有這樣的想法不奇怪。
一方面酒精飲料在俄羅斯是重要的消費品,另一方面,人在疫情環境下心理會有恐慌、焦慮,這種心理下出現各種想法都很正常。
1.各國先後出現搶購、囤貨潮,花樣時有新變化
俄羅斯自普京總統下令強制休假,阻止疫情擴散後,俄羅斯的酒精飲料,尤其是伏特加、威士忌的銷售巨增,上了熱搜。
有分析認為這些酒精飲料的銷量飆升,與休假時間延長、防疫壓力、以及對酒類供應不足擔憂等原因有關。更有許多俄羅斯人認為伏特加可以殺死病毒,認為喝酒是預防新冠病毒、保護自己健康的最佳方法。
面對民眾的花式飲酒預防新冠做法,俄羅斯衛生部長哈伊爾·穆拉什科說:試圖用酒精治療一切疾病,而因此延遲就醫,會使患者情況惡化。首席麻醉學家布裡安說,指望喝酒來消毒是行不通的。
而在其它國家,也陸續上演了各種「搶購潮」。
各種食物與日用品銷量暴增的同時,民眾的恐慌心理也被激發得淋漓盡致。
這一幕幕,與國內在新冠疫情初期出現的口罩、雙黃鏈、糧油等搶購潮有異曲同工之景。不禁讓人感慨,現在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各種搶購潮是花樣百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搶購、囤貨的背後,是正常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
其實,在這段特殊時期,人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或恐慌、或焦慮的情緒。
焦慮是我們與俱來的一部分,是特殊環境下的正常心理反應。我們應當正視它的存在,用勇氣去克服它們。
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在《不焦慮的活法》提出,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人類的祖先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充滿生命危險的世界裡,為了應對這些危險,人類的心理逐步進化,直到逐漸擁有了「恐懼」這種用於預警危險的品質。
像前段時間,疫情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突如其來的對病毒的恐慌,先後引發了整個社會搶購口罩、搶購防護用口、囤積糧食的社會現象。
而後隨著對病毒傳播方式的信息更新,人們的恐慌逐漸升級、轉移,因為無法確知危險,所以可能產生危險的事物無一例外,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難以忍受的風險。
3.正確看待特殊的環境下的焦慮心理,適應焦慮的存在
焦慮是正常的心理保護機制,不過,當我們被焦慮的心理「控制」住時,就會表現出一天24小時都恨不得為所焦慮的事物而運轉的狀態。
這種狀態,會讓人很累。
因此,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認識到,焦慮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通常表現為恐慌、恐懼。而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具備了用恐慌、恐懼等心理作為心理預警,自然躲避各種生命危險。
《不焦慮的活法》中提到,焦慮心理有各種表現形式,包括特定對象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等。
而前面提到的搶購、囤貨現象,以及國內而韓國都出現過的用微波爐消毒紙幣的事件,就和書中提到的「廣泛性焦慮」相似。
《不焦慮的活法》中說,在有廣泛性焦慮症的焦慮者大腦中,有四條焦慮規則:探測危險、災難化危險、全面控制局勢、逃避不舒適感。
這套規則,「極大地幹擾了一個人平衡和理性評估風險的能力。它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風險附加。」
之前國內一位阿姨擔心紙幣有病毒,想到了加熱消毒的辦法,其實就是因為人類進化的本能,因著這些焦慮規則,被焦慮所幹擾,所以忽視了把現金放入微波爐中加熱這件事情會有風險附加。
4.堵不如疏,試試不焦慮的活法
治焦慮症就像治水,堵不如疏。
要克服廣泛性焦慮症,《不焦慮的活法》一書中提一些可參考的治療方案。
如果感覺自己出現焦慮症狀,不妨試試從適應焦慮開始,參考書中提供的一些方法,自己試著淡化它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1)認可焦慮症狀的合理存在。
告訴自己,遇到特殊事件,會恐慌、恐懼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相似的情緒,不需要因此否定自己。
(2)觀察自己的想法。
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是什麼事件讓你感到恐慌/恐懼/焦慮?你認為什麼情況下自己才不會感到恐慌/恐懼/焦慮?如果暫時沒有辦法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那有沒有可以替代方案?
(3)接受一些不確定性。
要理解,世界不是你一個人的,地球不會圍著你一個人轉,因此,事情未來不一會就因為你很想,而往你想的方向去發展。未來的各種可能,讓我們面臨著各種不確定。
(4)直面自已最深層的恐懼。
你感到恐慌/恐懼/焦慮,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比如之前搶購口罩、雙黃蓮,最深層的恐懼多是生命無常。怕死、惜命是人的本能,不要抗拒它。
(5)做自己逃避做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恐慌/恐懼/焦慮,是因為我們在逃避做某些事情。
比如要公開演講的人會緊張、焦慮,通常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演講不被認可,想要逃避面對最終的結果,因此在不得不做之時會緊張、焦慮。這時,如果能坦然面對各種可能的結果,緊張、焦慮的症狀也會相應減少。
(6)練習放鬆、正念練習等等。
比如運動、深呼吸、冥想等練習,都是可以幫助你放鬆的好方法。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多,其實,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會越來越稀薄。
我們總是擔心這,擔心那。學習時擔心考試,考試時擔心成績,沒畢業時擔心找工作,工作後擔心前途,年輕時擔心孩子教育,年老時擔心老無所依。這些都讓我們生出焦慮心理。
要克服焦慮心理,最好的方法是疏。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歡迎點讚並關注@沙拉觀照,與沙拉一起靜觀世界,照見事理,用心解讀生活,觀照事物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