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現在「替代性創傷」在廣義上指的是: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或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心理創傷事件本身,但因為聽聞了足夠多關於經歷創傷人的故事和報導,產生的間接創傷。
這些異常現象,通常都是出於對事件或事件中群體的同情和共情,從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比如在疫區的人體,個體越接近於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比如參與救援工作的醫護人員,管理人員,志願者,記者等等,他們雖然不直接深處創傷原始環境,但是他們會面對不幸的當事人,傾聽痛苦的訴說,甚至看到一些無能為力。
二 替代性創傷的症狀有哪些
替代性創傷的主要症狀表現為:厭食、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做噩夢、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絕望,並伴有創傷反應與人際衝突。
1 行為層面
持續不斷地關注疫情,不願或者無法停止;既使放下手機休息或者工作時也無法停止腦海裡想疫情的念頭;和家人朋友的聊天內容和疫情相關;決策能力降低(包括記憶力)、專注力降低;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無法入睡,容易多夢,易醒等睡眠障礙。
2 情緒/心理層面
出現恐懼、焦慮、傷心、愧疚、絕望、憤怒等負性情緒;疫情相關的音頻、畫面、記憶不斷闖入你的思緒;對情緒刺激過度敏感;對情感麻木、遲鈍。
3 身體層面
精神困頓、提不起勁;頭疼; 腸胃不適; 對疾病的敏感性增加,總覺得自己不舒服可能生病了, 身體酸痛,對視覺、聽覺信息反應敏感。
三 替代性創傷的危害
最大的危害在於,可能影響個體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我們發現,當負性事件發生時間較長,或者在個體身上積累時間過長。部分個體自感的壓力很大,一些情緒也會很多,伴隨著一些負面情緒的出現,積累,甚至有些人會有糟糕透了的想法,或者自我懷疑,甚至對周圍環境的環境。
這樣的一個結果是,他們看世界的眼光發生變化,也就是我們說的對世界的認知會出現偏差,他們會懷疑這個世界是否都是如此的「灰暗」,會懷疑生活到處都充斥著悲傷,會懷疑自己的身邊充滿著危險,會懷疑糟糕的事情沒有盡頭,在這樣的影響下,個體遭受著很大的挑戰。挑戰背後,將是對生活,學習,工作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四 如何識別是否陷入過度恐慌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們對於疫情大致有以下幾種態度:
過度樂觀、相對冷靜、過度恐慌。
有人盲目同情,過度自我感動,製造恐慌。
有人隔絕痛苦,家長痛苦不存在。
隨著媒體對疫情報導的逐漸深入,更多人對防護疫情也更加重視。但我們在對疫情進行謹慎防護的同時,不要忘記檢查自己和身邊的家人朋友的心理狀態,是否有出現替代性創傷的類似症狀出現,避免過度的恐慌。
我們可以檢測自己的情緒是否在正常範圍,借鑑心理學家許又新的神經症的評定(診斷)標準進行自查:
1.時間標準
不到3個月為短程,評分:1
3個月到一年為中程,評分:2
一年以上為長程,評分:3
2.精神痛苦程度
輕度者-當事人可以主動設法擺脫,評分:1
中度者-當事人自己擺脫不了,需藉助別人的幫助或處鏡的改變來擺脫,評分:2
重度者-當事人幾乎完全無法擺脫,即使別人安慰或以地修養娛樂也無濟於事,評分:3
3.社會功能
輕度者-能照常工作以及人際交往輕微妨礙,評分:1
中度者-社會功能受損工作學習或人際交往明顯下降,不得不減輕工作或改變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場合不得不儘量避免,評分:2
重度者-社會功能受損完全不能工作學習,不得不休病假退學,或某些必要的社會交往完全迴避,評分:3
如果總分為3,還不能診斷為神經症,如果總分大於6分,神經症的確診就可以成立。4-5分為可疑病例,須進一步觀察確診。
另外,對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的評定,至少要考慮近三個月的情況才行,時間太短是不可靠的。
五 發現自己存在「替代創傷」怎麼辦?
1暫時切斷信息源,要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災害的信息
2能夠分散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閱讀,有氧運動,下廚做飯,一家人打撲克、和孩子玩遊戲,或者整理家務,甚至一家人一塊無聊。
3接納自己是能力有限的。
4不要著急去否定自己的情緒。
5不要著急去幫助別人,先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6適當情況,可以尋求心理援助。
羅清軍 :荷美心理學院院長,濟南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高端私人心理顧問,十佳心理諮詢培訓講師,山東省廣播電視臺常駐心理嘉賓,百度特邀心理嘉賓,著有《新時代的婚姻》《媽媽的情緒影響孩子的未來》等7部作品,10多年致力於心理培訓和諮詢,已開展1500多場線下講座,100多場線上課程,心理諮詢時長2000小時,影響百萬用戶。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