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感覺「廢了」、抑鬱、煩躁?心理專家:小心疫情替代性創傷

2020-12-14 騰訊網

導讀:短時間內大劑量的疫情信息灌注,在心理層面無異於身臨其境,捲入替代性創傷中。

截至2月7日15時59分,全國共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31249例。實時追蹤全國各地疫情地圖!小區病例軌跡一鍵查詢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陳潔

編 輯丨王峰

「我真的太煩了,在家裡越呆越煩,真想出去好好走一下。」

一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廣州的朋友說,她在家裡待了十天了,只下過兩次樓,「但我們小區有疑似病例,管得也嚴,我的孩子還小,又實在不敢」。

而除了煩躁之外,抑鬱的心態也不少見,記者另外一個朋友表示,由於家中有人咳嗽,雖然從接觸的人來看不會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是她也越來越抑鬱。「我越來越擔心,心態短時間真的不好了。」

同時,她們變得更為關注疫情信息。

「目前這種大環境,很多自我隔離在家的人群,面對疫情,愈發焦慮,戰也不是,逃也逃不了,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操控。」參加了廣東12351心理援助熱線的紅樹林督導級心理諮詢師黃欣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熱線中很多人自述自己好像『廢了。」同時,疫情信息海量湧入,「我們要提醒大家避免陷入『替代性創傷』」。

「家裡蹲」的三種心態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截至2月7日,很多人「家裡蹲」已經超過10天了。

上述感覺到煩躁的朋友表示:

「一方面感覺不能出去,我們小區管得也挺嚴,另一方面,我又越來越沒有現實感。

我開始想,疫情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感覺離我好遠。」

黃欣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隱蔽,通過呼吸和接觸就可以感染,而且在潛伏期內不易發現,隨著時間遷延,這種無形的威脅瀰漫在空氣中,在潛意識裡影響著人們正常的生活。

_

據她了解,那些自我隔離在家的人群,逐漸分化成三類:

第一類是能調整自己,在家工作、休閒,每天還算充實;

第二類是刷手機,無聊,不知道該做點什麼;

第三類看著不斷變化的疫情信息心裡發慌,每天都很緊張。

記者的兩個朋友傾向於第二類和第三類,前者越來越煩躁,後者則感覺到抑鬱。

黃欣表示,這次疫情,很多「家裡蹲」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戰鬥也不能逃避,最終陷入情緒之中。「不同的群體面對著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壓力,出現了較為一致的反應,他們大腦的杏仁核會發出不同的信號,或戰或逃。但自我隔離在家的人群,面對疫情,戰也不是,逃也逃不了。」

而面對一些小區加強管理甚至封閉管理,黃欣建議,保持樂觀的心態。「目前除了湖北,其他各地物資還是相對充足的。一些地方小區封閉,只能三天買一次菜,限制了人員流動的同時,也限制了病毒的擴散。據說有人因為在家裡嚇發燒了。樂觀是理性認知和情感高度協調的表現。這種協調的狀態,也讓身體的其他系統有條不紊,安安心心地運轉。所以,要想少生病,降低傳染概率,樂觀心態必不可少。」

小心疫情信息「上癮」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關於怎麼保持樂觀的心態?黃欣的第一個建議是,放下手機。

「相對於17年前的『非典』,這次疫情發生在信息傳播更為發達的年代,這為我們增強意識有效防範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沉浸於冗雜的信息和報導中,我們很難控制自己對事件的盲目放大和複製,不停的在心理層面『評估』和『預測』疫情的動向。」黃欣說。

一些人已經陷入疫情信息「上癮」中,刷手機成了一整天不分時段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這固然有好的一面。黃欣指出,在面對重大公共災難性事件時,我們在認知、行為、情緒等方面會表現得與平時不一樣,以此來緩衝事件帶給我們的衝擊。這次事件中,通過大量的信息衝刷,我們快速意識到危險,同時獲知採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重要性,適度的提高警惕也阻擋了我們到處亂逛的「野心」。

但是,另一方面是,伴隨著這種「癮」的,是無法控制的緊張、懼怕與懷疑。並且,這些緊張、懼怕、懷疑的情緒不一定針對疫情本身,而是具有彌散性地蔓延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黃欣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信息過載,大家應該在繁冗的信息中理智篩選,只看權威、可靠平臺發布的消息,過濾掉各種不可靠的道聽途說,提高消息對我們自身的效能度。

她認為,每天固定30-40分鐘關注疫情相關報導已經足夠。如果是利用碎片時間翻看,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長。

「病毒不會無端飄來感染你,一定是有載體才能實現傳染,所以沒有近距離接觸病毒攜帶者,做到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基本不會被感染。即使感染了,體質免疫力好的人是能夠自愈的,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她表示。

避免替代性創傷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則需要小心「替代性創傷」。

_

所謂替代性創傷,是指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沒有切膚之痛,但目睹了這一切,在心理上就像經歷著一樣,從而產生與經歷者等同的情緒、軀體反應,捲入當事人的創傷經歷中。

短時間內大劑量的疫情信息灌注,在心理層面無異於身臨其境,捲入替代性創傷中。

「我們潛意識上會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幫上點忙,於是竭盡所能地獲取信息,證實自己還是做了點與疫情相關聯的事情,增加了存在感,不至於視若無睹。由此伴隨的一些負面情緒,也是我們與疫區人們遠程共情的強大體現。」黃欣表示。

但是,最終我們會發現自己實質上無能為力,因此會感到內疚和痛惜。越是內疚,就越是容易再度陷入替代性創傷中,因為只有陷入,才能感同身受,共嘗苦楚。而這種苦,恰恰彌補了自身內疚感。

她建議,正如國家號召的,「待在家裡就是最大的貢獻」。大部分人維持正常狀態,包括健康的軀體以及良好的心態,是對疫區的一種隱性支持,是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一種潛在庇護。

所以,在關注疫情之餘,儘可能不要讓罪疚心理泛濫。返回自己的穩定狀態,該吃的吃,該睡的睡,該煲劇的煲劇,該陪家人的陪家人。

如果捲入這種巨大情感聯動無法自拔,或許可以這樣做:時間上的自律,理性客觀,對垃圾消息的屏蔽。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對罪疚心理的適時抽離。

感覺「廢了」怎麼辦?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不能外出,不能聚會,娛樂項目大大減少,很多人「白天無聊,晚上失眠」。「失眠」的背後,伴隨的其實是心理的焦慮。焦慮,讓我們白天無聊至極;也是焦慮,讓我們晚上輾轉反側。

黃欣告訴記者,在熱線中,她碰到不少人告訴她感覺「廢了」,還有家長來電諮詢「我家孩子現在完全不學習,我很擔心以後怎麼恢復正常學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退行的表現。

「本次疫情中,出現了些許退行心理非常正常,主要體現在美食的欲望提高。還有成年人偏好玩一些幼稚的遊戲,追動漫等等。」

黃欣表示,「事實上汶川地震後,也出現了四川的整體的菸酒消費增加的情況。」

她提倡躺居家隔離的同時,保持相對正常的生活規律,有些許退行也不要緊張,允許自己短時間回到小時候,能讓人感到不那麼焦慮,心理空間得以保護。

在感覺「廢了」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人完全不同,在家裡隔離的時間裡面,他們勤於家務,把屋子裡的東西反覆整理,因為疫情我們個體無法操控,只好控制一些自己能控制的東西,緩解焦慮。

在疫情期間,面對無力感,普通人更需要關係的支撐。「我們平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時間和家人溝通,或是有了很多的誤會和爭吵,到最後放棄溝通,彼此變得冷漠。這次疫情讓我們重新回到了家裡:不管是夫妻還是親子關係,你都有時間有機會,扔掉手機,如實表達出內心的渴望和情緒,重新認識彼此的關係。」黃欣說。

當面對抑鬱和歧視

除了正常的「家裡蹲」,還有一些人壓力更大,這就是自己或者周圍親人出現感冒症狀的個人。

黃欣表示,一些家中有感冒病人的家庭,害怕受到歧視,不敢去醫院,自己心裡也七上八下、沒著落,幾近抑鬱。

「我們接到的打心理援助電話的個體中,很多是有疑似或輕症患者,在整個防感染、隔離的大趨勢下,個體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面對各種歧視的態度和行為。」她說,「歧視會帶來心理創傷,讓被歧視者產生羞恥的感覺,還伴隨了憤怒、無助。強化了被歧視者躲藏、隱瞞的動機,增加了傳播病毒的風險,最後害人害己,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

她表示,要認識到「在困境中你並不是孤立的,」呼籲輕症病人一方面按照新冠肺炎的正規防護流程,在家做好隔離,關注體溫。一方面要重視心理層面的自我保護,避免因思想負擔過重,恐懼和焦慮導致免疫力下降,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一般這類人群往往為了獲得確定感,頻繁關注各類疫情信息,不斷地與相關人士(如在醫院工作的親友)聯繫,打探內部消息,為內心的各種問題尋求答案,但又因為懼怕歧視,不敢去就診,結果心情是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快速來回變換,時而悲觀,時而樂觀,因為反覆經歷這些過程而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無助感等。」黃欣稱。

她鼓勵輕症亦或是在家自我隔離的個體在撥打正規的醫療服務及心理援助熱線的同時,也可以對自己的日常狀況做一些日記類型的記錄(微信、微博都可以),記錄自己的內心感受,不論是恐慌的還是其他,也可以記錄自己周圍現實的環境。

黃欣表示:

「從外界無法確認的疫情又或是自己身體內部無法掌控的生理或是疾病中,回到現實的生活中來,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飲食、睡眠等各方面自己可以確認的一些人和事,分享給周圍的人,增強確定感和力量感。」

本期編輯 劉巷

我在看,你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替代性創傷?疫後心理如何調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科教授、主任醫師,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和他的團隊,通過心理熱線的方式安撫著這座城市裡的焦慮與恐慌。如今疫情形勢向好,醫務人員、警察、志願者和普通市民需要注意哪些心理問題?聽專家解答。
  • 疫情之下,太過恐慌?來聊聊「替代性創傷」
    一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了。為了響應控制疫情的號召,大多數人都處於在家隔離的狀態,即使出門也僅僅是購買一些食品或者生活日用品。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 面對疫情,普通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
    我的這個假期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不能出門,原打算終於可以安心宅在家,舒舒服服地休個假,把以前沒來得及看的書、看的劇都刷一遍,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看了劇,沒過幾分鐘,還是刷手機刷新聞」;「從早到晚的新聞,有的感動,有的讓人憤怒,每天的情緒都跌宕起伏」;「我感覺到最後,原定的計劃什麼也沒做,時間就是耗過去的感覺」;「每一天的焦慮是四面八方的
  • 心中壓抑、終日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你...
    如今,疫情防控已趨於常態化,你仍舊焦慮嗎?自己能化解緊張情緒麼?7月29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獲悉,重慶已開通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市民提供相關服務,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保障市民心理健康。
  • 疫情宅在家的最經典說說 疫情期間無聊宅在家的句子
    7、防疫時期各地標語:控制疫情,宅在家裡,也做貢獻。8、午睡醒來衝一杯藕粉煥發活力,對抗疫情繼續宅在家裡。9、相信等這場疫情過去,一切都會變得超好,爆好,無敵好!10、這個春節,因疫情被困在家裡,反而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11、由於疫情被困在家裡的我們一家人,已經吵了三次架解悶了。
  • 走出「宅」生活 戰「疫」也需心理軟著陸
    編者按: 一場新冠疫情,讓大多數人都過了一個超長假期,在家裡過起了花式「宅」生活。現在,隨著中國疫情的有效遏制,許多上班族逐漸走出宅生活,踏上了通勤的道路。但是,生活和工作節奏的改變,許多人可能會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這可能增加抑鬱風險。生活要繼續,工作要繼續,心理的調適我們也不能停。
  • 心理專家:豎掃把、寫日記都很好,一線醫護心理健康要特別重視
    在救援過程中經歷的悲劇容易使他們產生間接性和替代性心理創傷,有時會產生移情,將自己的人格與對方同一化,產生「救援不及」的負罪感,出現殉職或自殺的極端案例。因此,中期心理學家和精神衛生人員介入非常重要,同時要注意救援者的輪崗休息和營養補充,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同步展開。後期任務完成,救援者回到各自的崗位。鬥志消退,突然放鬆,他們見到的種種場景歷歷在目,易產生創傷後遺症。
  • 焦慮、煩躁、夜裡睡不著?這幾招解決特殊時期的心理疙瘩→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陳俊為多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提供了支持性心理治療。「有些患者的表現症狀很有代表性。」陳俊說,焦慮、抑鬱、失眠、憤怒……「我們必須明確的是,確診患者與疑似患者若出現一些精神情緒,屬於應激反應,並非精神疾病,絕不應該在此時再給他們扣上帽子。」
  • 答疑解惑|疫情在家,如何化解焦慮煩躁的情緒?
    來訪者問:疫情在家,為什麼常常感到焦慮煩躁,如何化解這種情緒?心之愛諮詢師答:這次的疫情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還沒有弄清楚發生了什麼,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逼著我們來面對這突發的疫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不便。
  • 一個心理學現象告訴你:正確看待疫情,如何避免過度焦慮
    其實,這種心理,我們平時最常用『共情』、『同情』來代替,但用心理學的一個名詞來解釋,它就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它簡稱VT,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96年時,saakvitn和Pearlman提出來的。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組織開展各類線上文體娛樂活動、網上心理諮詢服務,引導居民舒緩情緒、理解配合防疫工作。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心理壓力大?專家:要努力保持內心的平和狀態新聞發布會上,新疆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徐向東針對接受醫學觀察人員如何做好心理調查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議。徐向東說,接受醫學觀察人員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是正常的反應。
  • 疫情防控心理幹預和疏導要做好
    張 敏攝  緊張、恐慌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心理危機幹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工作、生活乃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能量。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疫」中,心理波動是每個人都要過的一關。怎樣建立好心態?怎樣調節不良情緒?哪些人群有可能發生異常?本期邀請5位精神衛生領域專家,和您聊聊如何調適人們的心理情緒。
  • 疫情之下,打造私人健身房,宅家就能增強體魄
    開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對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國家英明決策的緊急處理下,全國各地都投身於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抗疫戰爭中,白衣戰士捨身奮戰在一線,各級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嚴防在一線,他們共同為我們築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線。為響應國家號召,自覺在家隔離阻斷病毒蔓延,是每一個普通民眾力所能及的事。
  • 抑鬱、性創傷的心理治療|解讀影片《寂靜嶺》下篇
    母親的潛意識如何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文/孫恩心之愛心理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上一篇文章當中,筆者分析了《寂靜嶺》是在講述一個人因性創傷而患有抑鬱的故事,本篇主要分析電影的後半部分,這個人所患的抑鬱,與她的母親具有怎樣的關係。
  • 疫情當前,居家隔離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反應!如何自我梳理?
    日前,在一場由Better更好學院組織的公益直播中,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兩屆全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金話筒」獎得主青音,針對目前公眾居家隔離的心理反應特點,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一、隔離在家,容易出現的16種心理反應1、失眠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
  • 煩躁、苦悶、失眠 專家提醒恐慌焦慮可能持續影響健康
    原本性格開朗的陳先生因為疫情在家宅了三個多月,每天心裡都像壓著一塊大石頭,煩躁、苦悶、失眠。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周啟兵主任醫師接診了這位被疫情困擾的患者。周啟兵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常常遇到因為疫情而產生心理問題的患者。
  • 在家呆久了悶得慌?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好像抑鬱了……
    看似同樣描述的是宅在家裡的兩句話,但它們的用詞,已經悄然反映了我們在心態和情緒上的變化。 宅的時間過長,即使是「躺在床上」這麼一件輕鬆且平日裡十分期盼的事情,也逐漸變得如坐針氈,需要耗費精力強制把自己關在家中「悶夠」兩星期。
  • 30歲兒子宅家迷遊戲,爸爸厭世媽媽抑鬱,父母的心理健康誰來關心?
    前夫厭世、兒子宅家迷網遊,55歲阿姨常年失眠,一家三口都患有抑鬱症 家住漢口的徐女士昨天趁著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參加了家附近的心理義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