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來拯救我的情緒?
A君:「在家這麼久,對學習越來越提不起勁...我越是不想學,越是焦慮。想去看會書吧,根本就集中不了注意力。」
B君:「我爸最近一直挑我刺,煩死了,垃圾不小心弄到地上了非說一大堆,撿起來還說個不停,煩死他了,我不想跟他說話,生氣!」
C君:「我是一名高三君,每天都很焦慮自己的學習情況,很擔憂自己的未來,也對自己沒什麼信心了...」
」
如何應對孩子的應激反應?
1
正確認識處於「疫情」應激下的我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
最近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
當前大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體驗到的最強烈情緒是擔憂和恐懼。
對於成長中的同學們來說
你們出現一些消極的心理反應是在所難免
這就是通常說的「應激」反應,這包括:
1.可能出現認知歪曲
消極解讀各種信息、誇大嚴重後果
低估自己的應對能力
2.可能產生不良情緒
如莫名的焦慮、擔憂、驚慌和恐懼
由於社交、群體娛樂活動減少感到無聊、煩悶等
3.可能出現消極行為
比如逃避或迴避應當去做的事
變得消極慵懶、過分依賴家人
行為不積極等
4.可能導致身體不適
如食慾減退,腸胃不適
易疲勞、坐立不安、睡眠變差等
5.可能造成親子衝突
因為自己的情緒問題
容易與父母就學習、生活上的
安排產生衝突
當出現以上情況
不必恐慌
甚至覺得「自己有問題」
其實,這些變化是我們面對危險時
容易出現的心理反應
戰勝這些
我們的心理素質就能得以提高
2
快速自檢:「應激反應」的幾個常見表現
快速自檢:「應激反應」的幾個常見表現
以下這幾種表現(改編自CMHS,2004),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的「應激反應」了?
行為層面
活動力增加或減少
很難交流,無法聽進疫情之外的話題
情緒激動,易怒,經常和人爭吵
沒辦法休息或放鬆,持續關注疫情相關信息
無法正常工作,每過一會就得看看疫情進展
經常哭泣,與醫患、無助者陷入「極度共情」狀態
高度警惕、過度擔憂,看到任何相關消息,都要轉發給周圍的人
迴避引起(創傷性)回憶的地點
心思都在疫情上,做事的時候,容易發生事故
身體層面
腸胃問題
頭痛,其他酸痛
視覺障礙
體重減輕或增加
出汗或發冷
震顫或肌肉抽搐
容易被嚇到
慢性疲勞或睡眠障礙
免疫系統疾病
心理/情緒層面
感到英勇、欣快或無敵感
否認現實
焦慮或恐懼
抑鬱
愧疚
冷漠
悲傷
思維層面
記憶問題
失去方向感、時常困惑
思維過程緩慢;注意力不集中
無法決定事件的優先級、無法做決定
失去客觀性
社交層面
自我隔離
責備自己,感覺自己尤其渺小,什麼忙也幫不上
難以給予他人、或難以接受幫助
無法享受快樂或樂趣,無法忍受任何娛樂性活動
這些症狀,都是我們面對創傷事件的正常反應,一般來說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緩解。
但請你注意,如果這些症狀中有幾項持續超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你就有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可能,請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3
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家人應該怎麼做
1.耐心陪伴孩子
調整好心態
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良心態
做孩子的榜樣
在孩子感到害怕時
告訴孩子你會一直陪伴他
給孩子安全感
2.維持正常生活作息
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
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飲食
可以通過親子遊戲
引導孩子參與家務活動等
創造美好的體驗
3.合理解釋疫情信息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
可藉助繪本或採用比喻的方式來講解
對於年齡稍長的孩子
引導他們關注權威信息
不輕信未經核實的信息
在談論疫情相關信息時
傳遞積極心態
引導孩子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
4.讓孩子保持與外界的聯繫
讓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
與同學朋友保持聯繫
鼓勵孩子在線上學習
做到停課不停學
讓孩子感受到生活、學習也沒有
受到多大幹擾
減少應激反應
5.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無論什麼時候
傾聽孩子的表達都是重要的支持方式
也通過遊戲、繪畫等
幫助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
引導他們掌握調適不良情緒的技巧
如果孩子的情緒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時
務必尋求專業心理機構的幫助
4
專業心理求助方式
本篇內容參考自
《福建省中小學心理防疫自助手冊》
簡單心理:面對疫情的「應激反應」,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心理幫助
來源:廈門一中氧氣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