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常見心理應激反應有哪些?

2020-12-16 騰訊網

持續的疫情不僅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也侵蝕著我們的心理健康,鋪天蓋地的信息讓大家惴惴不安。科普一下疫情心理問題,大家來做個自我檢測吧。

一、何為應激反應?

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

面對應激事件,人們會產生應激反應,主要包括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自我防禦反應和生理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適度的應激反應對於應對病毒的挑戰是有益的,但是過度的、不適當的應激反應會損害防禦能力和免疫系統。

二、疫情暴發時大眾常見應激反應有哪些?

普通大眾

認知:對身體的各種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對別人和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會特別在意,將身體的任何不適都與「疫情」關聯起來,甚至引發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情況。

情緒:對疫情過度緊張、焦慮或恐懼,擔心疫情無法控制。容易煩躁,容易被惹怒。對與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感到憤怒。

行為:反覆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反覆測量體溫。參與支持性社交活動明顯減少,生活懶散,懶言少語。做事衝動、莽撞,手足無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軀體:容易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胸痛、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全身乏力等症狀,有些還會頭痛、心慌、心悸。睡眠差,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體溫升高等情況。

兒童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疫情的反應不同。

嬰幼兒(0~6歲),年齡越低對 「疫情」的理解越不深刻,疫情本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不大,但是如果主要撫養人因病被隔離,或周圍的人表現出過度焦慮,有些兒童也會出現焦慮的反應。低幼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作息混亂,飲食變差,特別黏人或冷漠,哭鬧不止,重複的動作(如吮指),發育倒退(在分離焦慮的案例中常見到兒童語言的倒退,原本可以說10字的句子,變為只能說單詞、疊字等;本來會自己解便的兒童頻繁尿床、尿褲子等等)。

兒童(6~12歲),對疫情有了一定的理解。與疫情的距離決定了兒童的反應。兒童通常不會主動尋求疫情信息,但如果主要撫養人因病被隔離,或周圍的人表現出過度焦慮,兒童往往也會焦慮,表現形式多樣。如,過度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煩躁、易激惹,反覆洗手、什麼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難、容易驚醒,黏人等。

青少年(12歲以上),年齡越大的青少年應激反應越接近成人,可以參見成人的應激反應。但需要注意青少年的學業壓力,不要忽視青少年對學業的擔憂。

家長請注意:並非所有孩子面對疫情都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維持正常的狀態。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到父母和成年家庭成員的影響,從而出現情緒、行為的變化。因此,家長保持自身穩定的心態,是孩子平穩度過疫情期的後盾。

被隔離的人員

認知:災難化的意識變得嚴重,認為生病是老天不公。將工作人員的正常行為看成是針對自己,變得敏感、多疑、容易較真。有的人會過度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了生病和被隔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還有少數病人會否認自己生病。

情緒:對人身自由突然受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或感到憤怒。過分擔心健康、家庭、財產、工作和未來。害怕死亡。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

行為:有些人會反覆洗手,挑剔環境衛生。拒絕或反覆要求醫學檢查,反覆確認是否安全。挑剔病友或醫務人員的行為。有些人會拒絕或要求服用某些藥物。拒絕病房活動。有些人變得過於依賴家人、醫生。有些人因為小事而有過激行為。

軀體:原有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狀加重,表現出與肺部感染嚴重程度不相符的胸悶、氣促、失眠、食欲不振等。

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

認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對生命和社會失望。對自我工作無價值感。

情緒:面對大量病患出現的緊張、焦慮。因為疫情發展不符合預期而導致情緒壓抑和耗竭。面對批評,感到絕望、孤獨、壓抑和悲憤。擔心自己和家人患病。對家人愧疚,無助,悲傷。

行為:飲食過度或食欲不振。衝動行為等。

軀體:長期情緒緊張,導致的肌肉緊張,坐立不安。睡眠差。血壓、體溫升高等。長期過勞導致的身心疲憊。

三、過度應激反應帶來的身體負面影響有哪些?

重大事件激活的應激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呼吸系統疾病與應激

精神壓力可能誘發哮喘,出現氣道內異物感、氣道緊迫感、氣緊、胸悶、乾咳、氣道哮鳴聲等症狀。哮喘發作時,缺氧引發的憋悶感會進一步激活緊張,導致惡性循環。另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發病或加重,也可能與應激有關。通過釋放壓力,可以促進呼吸道疾病的康復。

內分泌系統疾病與應激

內分泌系統疾病與應激的關係非常明顯。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腺激素、胰島素等對身體有著調節作用。應激狀態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身體代謝出現紊亂。比如,糖尿病患者長期穩定的血糖突然變得不穩定了。甲狀腺功能紊亂也會誘發精神疾病,比如躁狂或抑鬱。

心血管系統疾病與應激

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發作與應激有明確的關係。長時間不能放鬆,血壓就會升高,誘發高血壓病或冠心病心絞痛發作,甚至誘發心肌梗死。通過釋放壓力,也可以降低血壓,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等。

消化系統疾病與應激

消化不良、食慾下降、腹脹、便秘等症狀均與應激和壓力有關。很多人被氣得吃不下飯,傷心得沒有食慾。嚴重者應激甚至會導致消化道出血。急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通過放鬆和休息,可以逐漸康復。

四、簡便易行的心身調適方法有哪些?

總體原則:健康宣教、積極應對、管理不良情緒、促進環境適應、家庭和諧、科學調適。

1.增強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本。

2.學習應對方法,積極面對因重大改變而產生的問題。

3.積極參與家庭活動,促進家庭和諧。

4.學會自我評估與調適,降低不良情緒的負面影響。

相關焦點

  • 【防疫科普|心理篇】居家隔離,出現應激心理反應怎麼辦?
    居家隔離,每個家庭成員都會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並影響到家庭關係。那麼,居家隔離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呢?由此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心理專家為您一一解答。作者:青音,家庭治療學派知名心理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市「潤心工程」心理專家組專家。隔離在家,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反應?
  • 貓咪的應激反應有哪些表現?做到這幾項再也不用怕了
    養貓的鏟屎官都知道一個名詞——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各種緊張性刺激物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大類。應激反應在每一種生物身上都可能出現,只不過是因為貓咪天生就特別膽小,對外界刺激更加敏感,因此貓咪更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說白了就是驚嚇過度,然後引起的一系列的身體不適,很多情況下應對得當是可以避免的。貓咪的應激反應有哪些表現?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應激反應指引 2020-03-21 2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但是,當各種疫情信息襲來,大家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崩潰的情緒,為此,武體新聞中心特邀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心理系教師為大家提供心理健康關懷,幫助大家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是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心理系教師應夢婷,和大家分享肺炎疫情下的心理應激反應及心理調適建議。
  • 你了解貓咪的「應激反應」嗎?
    很多養貓或者不養貓的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應激反應」,顧名思義,就是貓咪在遇到一些他們不常見或者突發事情的時候,出現的應對緊急情況的激烈反應。應激反應是機體對有害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綜合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方面。
  • 貓應激反應死亡率有多高?
    由於貓貓天性索然比較謹慎、膽小、敏感當受到外界變化的刺激時,會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和調整,並去嘗試著適應新的變化,有些貓不能適應這種刺激,就可能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異常,往往這時候很有可能會引發疾病,比如貓癬、貓鼻支、嘔吐、拉稀、厭食等常見的疾病與症狀。
  • 兔子的應激反應有哪些
    兔子十分膽小,當兔子出現應激時,會出現緊張不安、食慾減退、縮成一團、耳朵向後靠攏腦部、流產、母兔拒絕餵食幼兔,甚至咬死幼兔的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突然受驚嚇死亡的情況。兔子在疼痛時會出現大聲磨牙,鬍鬚緊繃的狀態;當兔子患病時,可能會出現蹬腿、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的反應,均屬於應激反應。當出現響動時兔子會立即選擇逃跑,或是撞籠來逃避傷害。野外的兔子會自己挖出很多的洞穴,用來躲避和逃竄,但在冬天它們只能按照自己的腳印返回洞中。
  • 貓應激有哪些表現?吃益生菌有用嗎?
    貓咪是性格很敏感的生物,警惕性高,非常容易發生應激反應。搬家後不見"貓"影,出趟門回家就拉肚子,洗個澡就開始吐口水……似乎只要做了一點貓不喜歡做的事,貓都要"應激"一下表示不滿,甚至有貓咪應激致死的報導。那麼應激反應到底是什麼反應,網傳的"益生菌緩解貓咪應激"有沒有依據呢?
  • 孩子出現應激反應,家長應該怎麼做?
    」 如何應對孩子的應激反應? 2 快速自檢:「應激反應」的幾個常見表現快速自檢:「應激反應」的幾個常見表現 以下這幾種表現(改編自CMHS,2004),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判斷:我是不是已經陷入過度的「應激反應」了?
  • 被忽視的貓咪應激反應,有可能會害死你的貓
    可就是這麼"彪悍"的喵族,它們也有應激反應,正如微博中妹子帶貓咪洗澡,所發生的觸目驚心的一幕。可見,貓咪的應激反應不能小覷,因為這很有可能讓你失去你的小寶貝!一、貓咪的應激反應究竟是什麼貓咪應激反應:指有機體在受到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應,會使貓咪處在一個緊張的狀態。
  • 面對疫情,為何有的人會有應激反應?
    疫情對大眾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影響。為此,羅湖醫院集團成立了肺炎疫情防控心理疏導小組,組織了3位精神心理專家分別對普通人群、醫護人員、疑似或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者等各類人群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然後提出了如何處理和應對的措施。希望在打贏這場戰役的過程中貢獻一些力量。
  • 讓貓咪欠安的萬惡之源——應激反應
    今天小編想給各位喵鏟屎官普及一下貓咪的應激反應。總所周知貓咪是一種十分敏感的生物,對環境的要求十分高,它是喜歡安靜的,不像小狗一樣需要時常帶出去遛遛。貓咪應激反應是指貓咪在遭遇各種緊張性刺激事物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大類。
  • 貓的應激反應
    當貓咪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刺激時,會立即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應,並逐漸適應新的環境,如果不能適應這種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產生異常,甚至可能誘發疾病。能刺激到貓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打雷的同時配上了巨大的爆胎聲而再配合上主人出貓意料的觸碰,貓是謹慎而敏感的動物,這樣就足以把它嚇成瘋貓了。這是樂嘟寵物為您整理預防貓咪應激反應的幾條措施,希望能幫到大家~
  • 醫學心理學考試資料: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醫學心理學的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這一節。那什麼是心理應激,什麼是心身疾病呢,以及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由中公教育的李老師給大家分享一下。首先什麼是心理應激呢?心理應激是在應激的作用下發生的心理的變化。知道了心理應激的概念後,那麼應激是什麼呢?應激是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學家塞裡提出的,他認為每一種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這種相同的、特徵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過程。
  •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反應與應對方法,我們邀請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主任姜榮環解答官兵關心的問題——  重大疫情下的常見心理反應有哪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嚴峻
  • 貓咪的應激反應到底有多可怕
    今天聊一聊貓咪的應激反應,後臺有小夥伴給貓母留言說自己剛把貓咪接回家,當天晚上開始狂叫、到處躲藏,第二天早上開始流口水、不吃不喝、不排便。因為應激反應的存在,所以新貓剛到家之後,需要讓貓獨處一段時間,而不是立馬親暱、抱抱之類的。
  • 節前必讀丨別讓應激反應害了你的貓!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應激反應?以及應激反應給貓咪帶來哪些影響?什麼是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指機體對各種內、外界刺激因素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的過程,它是一種全身性的適應性反應。在輕微狀態下,它有時是有利的,但更多時候是有害的。
  • 貓傳腹的罪魁禍首之一應激反應
    除了貓咪本身免疫力弱之外,另一種情形就是應激反應。由於貓咪本身就是一種膽子小、警惕性和敏感性都很高的動物,當外界環境發生意外刺激性變化時,便容易產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指各種緊張性刺激物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包括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兩大類。
  • 貓的「應激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危害?(下篇)
    Hello,我是喵三娘整理了貓的「應激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危害? 分享給大家決定養貓的小夥伴 一定要認真看完,有幾條看過的當複習所有的鏟屎官都希望貓咪健康快樂但很多時候貓咪身上的疾病是無法看出來的今天小編來告訴你貓的「應激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危害?
  • 貓咪出現應激反應應該怎麼處理?
    貓是一種敏感性的生物,而且很容易受到驚嚇,再受到驚嚇之後,經常會產生應激反應。對於貓來說,是一種很嚴重的傷害。那麼,如果家裡的貓出現了應激反應,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呢?對此,作者採訪了幾位朋友,來看看他們怎麼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