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信息焦慮甚至失眠?你需要精神科醫師的這份療愈指南

2020-12-15 瀟湘晨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不僅給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病痛,而且給公眾也造成了心靈上的強烈衝擊。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表示,受此影響,一些個體會出現所謂的 " 心理應激反應 " 症狀,具體包括:

負面的認知模式:警覺性增高,如驚弓之鳥般,對疫情信息,聽風是雨,草木皆兵;

疑病,總擔心自己以及家人也會染病;悲觀、消極,看淡未來,看破人生;

自責、自罪,把所有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為自己的哪怕一點不完美都感到內疚、悔恨等等。

甘醫生表示,糟糕的情緒體驗:最常見的是焦慮、恐懼,即對未來不確定的一種擔憂和提心弔膽;

其次是悲傷、難過,易傷感、易流淚,尤其對於被隔離的個體,會經常感到孤獨、無助、苦悶以及憂傷;

憤怒的情緒也時常見到,尤其對那些患病得不到及時診治、出行受到限制、求助得不到回應的個體,會把自己的種種不順,遷怒他人,甚至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會幸災樂禍、沾沾自喜;對於親歷疫情現場、尤其是目睹親人或病人離世的個體,還會出現情感上的麻木,即對周遭發生的一切喪失情感體驗,變得情感麻木、遲鈍。

無效的應對方式:包括強迫,如反覆測量體溫、反覆諮詢跟疫情有關的問題、反覆洗手、反覆就醫等;迴避,迴避問題,不承認問題的存在,否認既成的事實,對問題不聞不問不參與;迴避社交,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被動,生活於虛擬世界如網絡、電視、遊戲中;攻擊,即把當前困境歸因於某些個人或組織而遷怒於他人,從而做出一些攻擊、破壞性的行為,如發表一些煽動的言論、散播不實的謠言、沉溺於一些帶有暴力傾向的遊戲等。

主觀上的生理不適:包括心慌、胸悶、氣短、氣促、尿頻、頭暈、頭痛、渾身乏力、怕冷、尿頻等,這些軀體不適,通常遊走不定、性質難以以言語形容,既不是個體原有軀體疾病的表現,也缺乏證據證明其由某一特定軀體疾病引起。

減退的生理機能:表現為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多夢、早醒;食欲不振,胃脹,便秘;性慾減退;體能下降,疲乏、無力,專注力也下降等。當個體出現上述症狀的時候,要警惕心理應激反應的可能。

甘照宇醫生介紹下面一些關於如何應對上述心理危機的自助辦法:

控制信息源,減少應激信息的輸入首先,不要讓自己整天暴露於疫情信息中,要做到有限的關注。

畢竟,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既不是醫學方面的專家,也不是疫情防控的決策者。

對於疫情信息,他們大多數一知半解,很容易對疫情信息的誤解誤讀,從而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過分暴露於疫情信息中,也可能令當事人迷失自己日常的角色、身份,導致角色混亂。

其次,對於疫情信息,我們還要學會正確甄別。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疫情信息漫天飛,許多不實的謠言,很可能催化公眾的恐慌情緒。在此情況下,作為每一名公眾,既要不造謠、不傳謠,還要學會識別謠言。

通常來說,具有以下特徵的信息,通常可信度不高:

①無日期、無出處、無作者;

②結論過於武斷,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③缺乏真憑實據,純屬個人觀點;

④出於推銷產品,為某些利益集團站臺;

⑤用詞煽情、誇張,情感成分多於理性的內容。

此外,當公眾無法一時辨別某一信息的真假的時候,還可以藉助其他來源的信息來驗證該信息的真假。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知其可為與不可為儘管新型肺炎是一種全新的疾病,但近日來,隨著醫學專家對這個疾病的深入研究,不斷更新了對這個疾病的認識,而且,相關的科普知識也不斷的通過各種渠道播報。

作為普通公眾,有必要及時了解這些知識,並讓自己知道,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哪些自己可為,哪些不可為。在此基礎上,為所當為,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儘量做好;而把不可為的、不能做的,交給 " 上帝 ",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就是 " 聽天命 "、" 順其自然 "。

否則,把自己不可為之事,攬責上身,就會徒增自己的心理負擔,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儘快當前醫學很發達,但醫學並不是萬能的。就像美國醫生特魯多曾經說過," 醫學,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

無論是醫生還是普通公眾,當直面疾病奪走生命的時候,我們除了祈禱逝者安息以外,就是對生命始終持有敬畏。

建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應對機制當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無論是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後方的後勤保障人員,還是熱心的志願者,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不順。當面臨困境,我們首先要建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應對機制,包括耐心堅持、改進方法、改變策略等等。

藉助這些機制,努力讓問題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當然,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當自己感到力不從心、孤立無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積極的尋求外界的幫助。

不要以為求助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恰恰相反,團結互助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體現。及時宣洩不良的情緒當個體體驗到自己存在上述種種不良的情緒的時候,要尋找合適的途徑,將這些情緒宣洩出來。

宣洩情緒的方式,應基於 " 不傷害、不破壞 " 的原則,即不會對自己以及別人造成心靈以及肉體上的傷害,不會對公眾秩序、道德規範、公私財產等造成破壞。具體的措施包括:傾訴 向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或者專業的諮詢師傾吐自己內心的不快;運動 因地制宜,選擇一樣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並堅持下來;勞作 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勞作中,如織毛衣、種花等等;勞作之餘,能給人一種獲得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投入勞作的過程中,能讓自己達到一種 " 忘我 " 的境界,讓自己跟各種煩惱有效的隔離起來,達到暫時的身心放鬆;音樂 聽一些節奏比較歡快、勵志的音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緊張、壓抑的情緒;遊戲 適度的遊戲,不僅能讓人能在遊戲中達到 " 忘我 " 的境界,而且還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的角色扮演,讓自己暫時變得 " 強大 "、" 無敵 ",從而起到一定的舒緩情緒的作用。

自我放鬆訓練 包括冥想、深呼吸等。自我照料疫情應對,是一件勞心勞神的事情,不僅需要個體有足夠的智慧,還需要有充足的體能儲備。因此,要有效應對疫情,首先得讓自己有健康的體魄、充足的體能才行。因此,無論環境多麼惡劣、處境如何困難,都要學會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睡好、吃飽。只有睡好了、吃飽了,才可能有精力、體力應對各種困難。有些情況下,可能未必能吃好,但至少要儘量讓自己吃飽。

還有些情況,會令個體無法安睡,可以在諮詢醫生的情況下適當的吃一些有助睡眠的藥。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通過上述自救的方法,依然無法令您的內心不適消除,那也不要緊。別忘了,您還有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以及心理諮詢師可求助呢。畢竟在大災大難面前,人類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能單獨應對的。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疫情好轉了,但我焦慮失眠了,咋辦呢?
    近期,羅湖醫院心理衛生科門診接診了不少受到冠狀肺炎疫情影響出現焦慮、失眠的患者,以下是唐建軍醫生分享的一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自從今年2月初由於疫情的原因,不能出門,每天都呆在家裡,逐漸出現容易緊張、焦慮,感到身體不適,如心慌、胸悶、頭髮緊,皮膚有過電樣的感覺。其後一天看了一篇微信朋友圈關於疫情的的文章(促發事件)後,出現更加容易焦慮煩躁,恐懼害怕,擔心自己患有冠狀肺炎和其他身體疾病。同時情緒低落,不開心,做事情興趣低下。食慾明顯降低,什麼都不想吃。
  • 睡眠銀行創新"超級睡眠晶片"將顛覆你的失眠症-生物信息睡眠療愈...
    然而,你的睡眠之苦並不是個案!國際研究發現全球竟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礙問題,我國睡眠障礙人群統計更是將近4億人。睡眠已經成為全球健康中頭號隱患。然而,睡眠銀行的出現,給很多備受失眠煎熬睡眠障礙人群帶來了新曙光、新希望。睡眠銀行是女神來吧文化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的主營品牌,是全球第一家首創「睡眠療愈」的創新企業。
  • 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焦慮、恐懼,只需內在療愈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克裡斯託夫·安德烈在《內在療愈》一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是天生就有缺點和弱點的;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夠與自己的弱點和平相處的人;一想到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在生活中有問題的人,心裡就會舒服許多;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別人是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的
  • 疫情信息越看越焦慮?華西專家:可能出現應激反應 需要調整心態
    四川新聞網成都1月30日訊(記者 胡旭陽 實習生 聶鎣)一醒來就拿手機刷新型冠狀病毒的各種信息?整天抱著手機翻看微博、朋友圈裡的新型冠狀病毒最新情況?越看越焦慮、越來越恐慌?明明身體沒有不舒服,在看完大量信息後出現失眠、擔憂等情況?……請注意!如果有以上表現,你很可能需要調節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況了。
  • 失眠芳香療愈——橙花
    失眠芳香療愈——橙花時間:2015-05-28 08:24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現在的承受失眠痛苦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精神疾
  • 許醫師談疾病療愈的關鍵
    賽斯哲學思想所說的「自我療愈力」,不僅僅是做許醫師的網絡冥想課程而已,更重要的是你要在生活中落實。 不管是癌症病人,還是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任何身體的疾病,都會自我修復。比如你把身體割一個洞,它會開始流血、凝固、結疤。這就是自我療愈和修復。 是不是年紀越大,免疫能力、自我修復的能力就越下降?其實那不是身體的問題。
  • 【好書推薦】共存性失眠研究專家卡尼和曼博《睡出好情緒:給焦慮、抑鬱、驚恐、高壓等人群的高效睡眠書》
    適合人群失眠人群;睡眠障礙患者;因抑鬱、焦慮、壓力經常睡不好的人;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心理科普講師、心理培訓師、心理機構從業者;社區心理工作者等。媒體評論科琳·卡尼和雷切爾·曼博對失眠及其發病機制有著清晰的理解,也治癒了千千萬萬的失眠者。
  • 北京哪個醫院看失眠症比較好?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
    核心提示:北京哪個醫院看失眠症比較好?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專業治療失眠。所以,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正常遭受著失眠的困擾,建議可以去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就醫。它是一家集保健,治療和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院,所以專業治療,失眠,抑鬱,等等精神疾病的。所以,是值得各位睡眠有問題的患者值得信賴的選擇的。
  • 上海心理醫生在武漢治「心」:驅逐低落、焦慮、驚恐、擔憂
    這一月間,上海先後共有9批1640名醫務人員,「逆行」武漢,這個疫情鬥爭最為激烈的戰場。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被防護面罩勒出深印的臉龐,「訴說」著堅持的不易;被汗水溼透的防護服,「包裹」著守護的誓言。聆聽他們的故事,感謝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努力,我們將深深記得。
  • 失眠、焦慮、大腦疲勞……原來睡不著也是病
    「失眠有很多種原因,主要包括軀體疾病因素和生理因素,還有一些特殊行業,因長期加班倒班,生物鐘紊亂,若不能及時調整,就會導致失眠。」楊慧醫師說道。在以往的患者中,有不少特殊職業從業者容易患上失眠症。楊慧介紹,長期失眠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一些不利影響,造成心情低落、焦慮、易怒,注意力下降,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甚至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楊慧醫師表示,對於職業因素導致的失眠在自我調節上卻因人而異。
  • 疫情期間,會因焦慮而失眠?送你7個小招,提高睡眠質量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就會十分焦慮,從而出現了失眠表現。尤其是今年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讓人後怕。那麼,想要遠離失眠困擾,有哪些妙招需要掌握呢?1、泡腳如果想要避免失眠,可以在睡覺之前適當泡腳,通過泡腳這種方式也能夠舒緩身心、釋放壓力,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這樣失眠的表現會好轉一些。
  • 焦慮、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疫情下如何防治精神心理疾病?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們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帶來了雙重考驗,然而,不少人只注重身體防護卻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任由負面信息環繞耳邊,情緒不時上演「過山車」。情緒失控難免滋生過激行為,有人惴惴不安,總懷疑自己染病,患上「疑病症」;有人盲信各種未經證實的消息,信謠甚至傳謠。
  • 專業治療失眠好的醫生是在哪個醫院?
    核心提示:專業治療失眠好的醫生是在哪個醫院?治療失眠需要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有專業治療失眠的醫師,他們有著40餘年的從事精神衛生工作的經驗,精神科作為我院大力發展建設的特色學科,對於治療常規疾病、非常規性疑難雜症等疾病時刻保持走在中醫藥科技與學術的前列,是一所真正具有特色中醫的中醫院。建議各位睡眠不好的患者可以放心就醫!
  • 成都棕南醫院精神科醫生給大家介紹幾款治療失眠的比較有效果的藥吧!
    核心提示:晚上睡不著覺通常叫做失眠,相信失眠給不少人帶來了心理、生理的不便,而且十分的難熬。那麼失眠了該怎麼辦?該吃什麼藥?下面成都棕南醫院精神科專家就來介紹幾種失眠比較有效果的藥吧。   晚上睡不著覺通常叫做失眠,相信失眠給不少人帶來了心理、生理的不便,而且十分的難熬。那麼失眠了該怎麼辦?該吃什麼藥?下面成都棕南醫院精神科專家就來介紹幾種失眠比較有效果的藥吧。
  • 疫情危機產生的失眠焦慮,物理治療效果最好
    但是看似和諧的表面,疫情帶來的危機真的結束了嗎?其實並沒有,更深層的心理戰役才剛剛開始,在新聞紀錄片《重症》中曾出現這一幕,來自門支援湖北醫療隊心理專家丁麗君,正在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在這次疫情中,無論是患者,患者家屬,醫護人員還是隔離的群眾,乃至全國14億人民都不同程度的承受著心理壓力。嚴重一些的甚至會產生PTSD心理問題,
  • 焦慮失眠等療愈分享(12)
    一定要堅持吃藥,好好學習正念,真的真的會好,那時候你會發現人間值得。我覺得我也康復了,是正念加運動,但是康復以後就有點懈怠,我是完全能接受自己了。所以需要像一抹春色學習,她堅持了20年,只要堅持就是勝利。以後也得接著練習正念和運動了。讓自己一直保持身心健康。
  • 北京市哪家醫院治療睡眠_北京德勝門精神科
    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其中以陳豔玲等專家坐著,為廣大睡眠障礙患者帶來了福音和希望。   睡眠障礙有什麼表現有哪些呢?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科專家指出:  1.輕度睡眠障礙:偶爾發生,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不大,只是影響精神狀態,感覺疲憊。當你經歷壓力、刺激、興奮、焦慮、身體欠佳或睡眠模式的變化時,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睡眠障礙。
  • 後疫情時期的信息焦慮及應對
    在疫情漸趨穩定的後疫情時期,新媒體為各地疫情的常態化防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例如:乘坐公交、地鐵等交通工具時通過微信掃碼記錄個人出行信息,方便事後追溯;進入醫院、商場、火車站、餐廳等公共場所時都要出示個人綠色健康碼作為通行憑證等。資訊時代,人們了解訊息更快速、更全面、更準確,然而,這些詳細即時的信息也使人們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感。Q:何為信息焦慮?
  • 如果因關注疫情而過度焦慮,試試這些自救方法
    一份疫情期間的焦慮自救指南。作者/江小魚從證實武漢新型肺炎可以人傳人開始,肺炎疫情不斷發展、升級。如此關乎生命安全的疫情,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多少人已經習慣了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新聞、群消息、朋友圈、公眾號,以求第一時間掌握疫情信息。
  • 齊心協力抗擊疫情|《輕療愈》用聲音提供療愈的力量
    >我們為讀者推薦著名 心理學暢銷書《輕療愈》, 希望為共抗疫情出一份力, 用優秀的思想和 閱讀內容守護大家的心靈, 提供療愈的力量。、地區戰亂等各種災難導致的病痛、焦慮、抑鬱、強迫、恐懼、疑病等身心痛苦,也適合應用於當下疫區人民、醫療工作者及因疫情而受到影響、被隔離的人員和廣大民眾的療養和後期心理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