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不僅給患者帶來生理上的病痛,而且給公眾也造成了心靈上的強烈衝擊。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甘照宇表示,受此影響,一些個體會出現所謂的 " 心理應激反應 " 症狀,具體包括:
負面的認知模式:警覺性增高,如驚弓之鳥般,對疫情信息,聽風是雨,草木皆兵;
疑病,總擔心自己以及家人也會染病;悲觀、消極,看淡未來,看破人生;
自責、自罪,把所有責任全攬到自己身上,為自己的哪怕一點不完美都感到內疚、悔恨等等。
甘醫生表示,糟糕的情緒體驗:最常見的是焦慮、恐懼,即對未來不確定的一種擔憂和提心弔膽;
其次是悲傷、難過,易傷感、易流淚,尤其對於被隔離的個體,會經常感到孤獨、無助、苦悶以及憂傷;
憤怒的情緒也時常見到,尤其對那些患病得不到及時診治、出行受到限制、求助得不到回應的個體,會把自己的種種不順,遷怒他人,甚至在看到別人遭遇不幸的時候會幸災樂禍、沾沾自喜;對於親歷疫情現場、尤其是目睹親人或病人離世的個體,還會出現情感上的麻木,即對周遭發生的一切喪失情感體驗,變得情感麻木、遲鈍。
無效的應對方式:包括強迫,如反覆測量體溫、反覆諮詢跟疫情有關的問題、反覆洗手、反覆就醫等;迴避,迴避問題,不承認問題的存在,否認既成的事實,對問題不聞不問不參與;迴避社交,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被動,生活於虛擬世界如網絡、電視、遊戲中;攻擊,即把當前困境歸因於某些個人或組織而遷怒於他人,從而做出一些攻擊、破壞性的行為,如發表一些煽動的言論、散播不實的謠言、沉溺於一些帶有暴力傾向的遊戲等。
主觀上的生理不適:包括心慌、胸悶、氣短、氣促、尿頻、頭暈、頭痛、渾身乏力、怕冷、尿頻等,這些軀體不適,通常遊走不定、性質難以以言語形容,既不是個體原有軀體疾病的表現,也缺乏證據證明其由某一特定軀體疾病引起。
減退的生理機能:表現為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多夢、早醒;食欲不振,胃脹,便秘;性慾減退;體能下降,疲乏、無力,專注力也下降等。當個體出現上述症狀的時候,要警惕心理應激反應的可能。
甘照宇醫生介紹下面一些關於如何應對上述心理危機的自助辦法:
控制信息源,減少應激信息的輸入首先,不要讓自己整天暴露於疫情信息中,要做到有限的關注。
畢竟,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既不是醫學方面的專家,也不是疫情防控的決策者。
對於疫情信息,他們大多數一知半解,很容易對疫情信息的誤解誤讀,從而帶來許多不必要的恐慌。
此外,過分暴露於疫情信息中,也可能令當事人迷失自己日常的角色、身份,導致角色混亂。
其次,對於疫情信息,我們還要學會正確甄別。網際網路時代,各種疫情信息漫天飛,許多不實的謠言,很可能催化公眾的恐慌情緒。在此情況下,作為每一名公眾,既要不造謠、不傳謠,還要學會識別謠言。
通常來說,具有以下特徵的信息,通常可信度不高:
①無日期、無出處、無作者;
②結論過於武斷,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③缺乏真憑實據,純屬個人觀點;
④出於推銷產品,為某些利益集團站臺;
⑤用詞煽情、誇張,情感成分多於理性的內容。
此外,當公眾無法一時辨別某一信息的真假的時候,還可以藉助其他來源的信息來驗證該信息的真假。樹立對疾病的正確認知,知其可為與不可為儘管新型肺炎是一種全新的疾病,但近日來,隨著醫學專家對這個疾病的深入研究,不斷更新了對這個疾病的認識,而且,相關的科普知識也不斷的通過各種渠道播報。
作為普通公眾,有必要及時了解這些知識,並讓自己知道,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哪些自己可為,哪些不可為。在此基礎上,為所當為,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儘量做好;而把不可為的、不能做的,交給 " 上帝 ",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就是 " 聽天命 "、" 順其自然 "。
否則,把自己不可為之事,攬責上身,就會徒增自己的心理負擔,帶來許多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儘快當前醫學很發達,但醫學並不是萬能的。就像美國醫生特魯多曾經說過," 醫學,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
無論是醫生還是普通公眾,當直面疾病奪走生命的時候,我們除了祈禱逝者安息以外,就是對生命始終持有敬畏。
建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應對機制當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無論是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是後方的後勤保障人員,還是熱心的志願者,總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不順。當面臨困境,我們首先要建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應對機制,包括耐心堅持、改進方法、改變策略等等。
藉助這些機制,努力讓問題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當然,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當自己感到力不從心、孤立無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積極的尋求外界的幫助。
不要以為求助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恰恰相反,團結互助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體現。及時宣洩不良的情緒當個體體驗到自己存在上述種種不良的情緒的時候,要尋找合適的途徑,將這些情緒宣洩出來。
宣洩情緒的方式,應基於 " 不傷害、不破壞 " 的原則,即不會對自己以及別人造成心靈以及肉體上的傷害,不會對公眾秩序、道德規範、公私財產等造成破壞。具體的措施包括:傾訴 向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或者專業的諮詢師傾吐自己內心的不快;運動 因地制宜,選擇一樣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並堅持下來;勞作 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勞作中,如織毛衣、種花等等;勞作之餘,能給人一種獲得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投入勞作的過程中,能讓自己達到一種 " 忘我 " 的境界,讓自己跟各種煩惱有效的隔離起來,達到暫時的身心放鬆;音樂 聽一些節奏比較歡快、勵志的音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緊張、壓抑的情緒;遊戲 適度的遊戲,不僅能讓人能在遊戲中達到 " 忘我 " 的境界,而且還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的角色扮演,讓自己暫時變得 " 強大 "、" 無敵 ",從而起到一定的舒緩情緒的作用。
自我放鬆訓練 包括冥想、深呼吸等。自我照料疫情應對,是一件勞心勞神的事情,不僅需要個體有足夠的智慧,還需要有充足的體能儲備。因此,要有效應對疫情,首先得讓自己有健康的體魄、充足的體能才行。因此,無論環境多麼惡劣、處境如何困難,都要學會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睡好、吃飽。只有睡好了、吃飽了,才可能有精力、體力應對各種困難。有些情況下,可能未必能吃好,但至少要儘量讓自己吃飽。
還有些情況,會令個體無法安睡,可以在諮詢醫生的情況下適當的吃一些有助睡眠的藥。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通過上述自救的方法,依然無法令您的內心不適消除,那也不要緊。別忘了,您還有專業的精神科醫師以及心理諮詢師可求助呢。畢竟在大災大難面前,人類從來都不是某一個人能單獨應對的。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