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跟作家本身是最接近的,這種接近不見得是內心意義上的接近,但跟作者本人的性情是相當貼合的,所謂「文如其人」,這句話放在小說上不見得合適,但放在隨筆上,是比較恰當的。小說中的東野,有某種深不可測的詭異和陰鬱,但隨筆中的圭吾,幽默感十足,待人隨和親切(甚至跟人說話過於客氣而讓編輯們覺得詫異,因為他們跟太多個性狂傲的作家打過交道)。也許,正是東野圭吾性情上的這種坦率和平易,使得他的作品在不經意之間抵達了人性的幽微之處,仿佛一個懵懂的人誤闖進了一個禁忌之地。
【高冷的東野和好玩的圭吾】
文| 潔塵
在我的印象中,東野圭吾是一個智商和性情都相當高冷的人物,就像根據他的作品改編的系列電視劇《神探伽利略》的主演福山雅治的那個形象(東野和福山個子一樣高,1米80)。所以,當讀《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這部自傳隨筆集時,裡面那個不停自黑的喜劇主人公,實在是有顛覆效果的。
《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中文版書影
我給兒子推薦小說時,曾經隆重推薦東野圭吾。推薦原因之一,東野圭吾理工科出身,被稱為相當純正的本格推理作家。他的作品中有著理工科的學理基礎和縝密的邏輯推理。兒子是一個理科少年,我根據他的閱讀愛好,推薦東野圭吾是比較有把握讓他能夠有興致讀下去。推薦原因之二,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有著豐滿的文學品質,有著對複雜人性的獨特呈現,人生絕境之中蘊含了生之為人的種種偏執的心酸。我特別喜歡的是《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
東野圭吾作品數量相當多。近些年因為他的中國粉絲劇增,他小說中文版的出版也緊跟其上。我是從《白夜行》開始接觸他的作品的。先是看了日劇《白夜行》,後來又看了日本版和韓國版的兩部電影《白夜行》,這中間讀了小說原著。這部作品陰鬱酸楚,張力很大,出人意料,動人心魄。《嫌疑人X的獻身》讓我再一次嘆服,從此自認是東野粉。
《白夜行》中文版書影
《嫌疑人X的獻身》中文版書影
《白夜行》日本電視劇版海報
《白夜行》日本電影版海報
《白夜行》韓國電影版海報
《白夜行》韓國電影版海報
《嫌疑人X的獻身》(韓國電影版海報)
但是,後來又看了他的好幾部小說,那種被震撼的印象一下子就減弱了。我到網上書店去搜,發現他的小說中文版已經有一種烏泱泱的態勢,這讓人相當疑惑。這麼多作品,不可能每一部都到達某種高度。也許,我後面連著看的那幾部恰恰是他的平庸之作。怎麼會寫這麼多啊?應該是職業作家吧。
在《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裡可以將這一切了解得很清晰。
東野圭吾畢業於家鄉大阪一所大學的電子工程專業,曾經在一家汽車公司供職五年,27歲時,因獲得推理小說界的重要獎項江戶川亂步獎一舉成名,之後就辭職定居東京,成為一個職業作家。當他剛剛來到東京時,責任編輯請他吃飯時面露詫異之色,認為他辭職的舉動太冒險了,太多的寫作新人貿然踏上職業作家的道路,然後就悄無聲息地湮沒了。東野對責編說,他仔細想過,江戶川亂步獎的獲獎作品《放學後》賣了十萬冊,但之後的作品沒有獎項的光環,一般只能賣出一萬冊。成為職業作家後,可以專事寫作,他準備一年寫三部小說,版稅收入差不多三百萬日元(這是1985年的版稅行情),跟他在公司裡上班的年薪差不多。責編一聽這才釋然了,明白這個年輕人是個思維細密、行事踏實的人。後面十來年的事實證明東野的預測基本正確。再後來,東野大紅,各種影視改編,就現在來說,可能光是中文版的收入也相當可觀吧。
但是,這其中作為職業作家的種種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對這個概念相當敏感,因為我就是一個職業作家。成為職業作家,以寫作為生,除非成了塞林格,寫一本《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因不斷的再版拿一輩子的版稅,職業作家作品的數量其實也是其生計的一種保障。數量多了,就會把質量的平均值拉低,這誰都知道。但是,這個道理不能反推,不是說,數量少了,就能把質量推上去。有的時候,數量恰是質量的前提和鋪墊。
什麼人會成為職業作家呢?我想,首先是對寫作這件事本身非常痴迷。常年在寫字這樁手藝活上如同工匠一般地雕琢,沒有持久的愛慕和沉醉是不可能的。再就是,除了寫作這件事,覺得在其他謀生事宜上所要花費的各種成本過高,自認為不擅長或者划不來,於是乾脆待在家裡寫字算了。
東野在他這本自傳隨筆集中,一出場的口吻就好笑,「1958年,這一年的二月四日,圭吾出生於大阪市生野區。……」。後面也總是這種煞有介事的口吻,令人想起錢鍾書先生《圍城》中「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讀這本書,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受,那就是東野圭吾渾然不覺的某種鬆弛以及這種鬆弛所帶來的滑稽效果。圭吾的鬆弛在於他非常現實地看待寫作這件事,對於自身文學準備不足的經歷和心態相當坦率,還呈現了對於榮譽的渴望以及事實上的毫不在乎,連看到美麗女演員時哈喇子似乎都要流出來的那種狀態他也毫不諱言。
隨筆跟作家本身是最接近的,這種接近不見得是內心意義上的接近,但跟作者本人的性情是相當貼合的,所謂「文如其人」,這句話放在小說上不見得合適,但放在隨筆上,是比較恰當的。小說中的東野,有某種深不可測的詭異和陰鬱,但隨筆中的圭吾,幽默感十足,待人隨和親切(甚至跟人說話過於客氣而讓編輯們覺得詫異,因為他們跟太多個性狂傲的作家打過交道)。也許,正是東野圭吾性情上的這種坦率和平易,使得他的作品在不經意之間抵達了人性的幽微之處,仿佛一個懵懂的人誤闖進了一個禁忌之地。
《東野圭吾的最後致意》這本書的書名就是說,這是東野圭吾的最後一本隨筆集。他覺得自己的隨筆寫得實在不怎麼樣(這是事實),在這本隨筆集之後,他不會再出隨筆集了,而是專注於小說寫作。這對讀者來說,是福也是禍。在其精品小說中的東野,相當高冷,令人仰望,我等東野迷期待這種仰望;遺憾的是,隨筆中那個二兮兮的、邋遢的、不講究的、好玩的、掏心窩子的圭吾,我們以後看不到了。
2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