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士山下來,經過12小時的野外活動之後,在沒有比泡湯更合適的放鬆辦法了。
富士山周邊地區豐富的地熱資源帶動了周邊鎌倉、伊豆、箱根這樣的溫泉小城的發展。許多住在東京的上班族傾向於來這裡進行日歸旅行,除了造訪當地的人文景點,最主要的活動還是集中在溫泉旅館中泡湯,徹底放鬆身體。
日本人視泡湯和洗澡這樣的「淨身」行為為一種極致的肉體享樂,《菊與刀》中是這樣的形容的:
「從最貧窮的農民、最卑賤的僕人,到富豪貴族,每天傍晚都要浸泡在滾燙的熱水中,這已成為生活常規之一。……人們在入浴以前要洗淨身體,然後全身浸入熱水中,盡情享受溫暖和舒適。他們在桶中抱膝而坐,狀如胎兒,水浸至下顎。他們每天洗澡,其重視清潔與美國無異,但此中另有一番藝術情趣則是世界其他各國的洗澡習慣難以媲美的。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年齡越大,情味越濃。」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個日本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態進行泡湯,但它已經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成為不可脫離的一部分。就連空間窄小的東京公寓中,衛生間也會進行乾濕分離,隔出一小片空間安放約一米長、一個腿也伸不直的浴缸。
而在另一本書中,伊恩·布魯瑪認為,沐浴在宗教層面也具有象徵意義:
「沐浴是一種宗教崇拜。保持清潔是普遍追求,以至於在東京上下班高峰時,滿載旅客的列車上能聞到的只有一絲淡淡的皂香。多數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儀式都包含禮儀性的沐浴。……神道教中的淨化儀式就是日本人所謂的「斯多葛享樂主義」的典範。同許多文化一樣(儘管極端情況鳳毛麟角),日本人深信肉體煎熬和禁慾都可起到淨化作用。」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僧侶們會坐在瀑布下衝洗背部,這是律己克制的直觀表現。
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剛從富士山上下來的外來遊客,這時體驗泡湯的效果就更明顯。浴場一般在酒店的一層或是負一層,穿著房間裡準備好的浴衣,拿上專門用在浴池的小毛巾就可以下樓泡湯了。
將衣服放在專用的籃子中,拿著小毛巾先到衝淋區洗乾淨身體,之後再進入浴池泡湯。一次不可泡太久,十分鐘為宜,上岸稍作休息後再繼續。泡湯結束後衝洗乾淨就可出去穿衣了。
撩開掛簾,屋外的空氣瞬間侵入皮膚,大多數人都是頂著泛紅的臉頰,邁著輕飄飄的腳步走回房間休息,仿佛之前在浴場中大醉了一場,很快就能進入夢鄉。
——————————————————
本篇事富士山遊記的節選,講述的是從山上下來之後休息時關於泡湯的一些想法,完整版稍後會慢慢發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