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的垃圾分類智能環保小屋。 記者 仲永 攝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諸海路 記者 仲永)吃飯剩下的殘渣、學習用過的廢紙、喝水留下的瓶子,按照班級為單位分別集中在一起,然後全校進行比賽,優勝者獲得嘉獎。9月24日,記者在南京市玄武區十三中紅山分校內看到,該校通過一系列競賽手段,將垃圾分類越做越精。
記者在一間教室後排看到一個勞動櫃,上面標註著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標識,可回收櫃主要收集同學們平時產生的廢紙、塑料瓶等;不可回收櫃收集用過的餐巾紙、用完的筆芯等。據介紹,這樣的柜子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學校規定,每周二、周四中午,由學生志願者收集各班暫存的可回收物,並送往校門口的垃圾分類智能回收小屋進行稱重。然後,根據各班的回收情況,給予表彰,獎勵分為月度獎和學期獎。
對於學校而言,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都較少,「重頭」是學生用餐後的餐廚垃圾。校團委書記倪立擒介紹說,「每個班級設置一個標有班級序號的殘渣收集桶。每天由學生志願者利用儀器進行稱重,計算班級倒殘總重量和人均重量,以此數據對表現優異的班級進行表彰鼓勵,同時也在學校營造一種節約糧食的好習慣。」倪立擒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倒殘清單記錄表,數據顯示一段時間下來,在校學生飯後倒殘的重量下降明顯。
記者了解到,十三中紅山分校是玄武區紅山街道首批試點的單位之一。街道副主任袁芳超告訴記者,轄區內共有50個小區,各類單位90餘個,商業綜合體1個。目前,40個小區內建設垃圾分類房(亭)的工作正在快速推進,建成後將全面提升垃圾分類收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