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能給女人帶來什麼?是幸福,溫暖?還是痛苦,折磨?經歷不同,女人的感受也會不同。
嫁得好的女人,當然會覺得婚姻是美滿的,嫁得不好的女人,就只會認為婚姻是牢籠,是枷鎖。
能夠影響婚姻質量的,除了夫妻兩個人的感情而外,還有婆家人對女人的態度。婆家人對女人好,讓女人有了歸屬感,女人會覺得很幸福。
婆家人對女人不好,甚至將女人視為外人,那就算女人脾氣再好,也會有容忍不了的時候。
歸屬感是女人最渴求,最看重的一種感受,有歸屬感的婚姻,才能讓女人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沒有歸屬感的婚姻,給女人帶去的只有折磨。
女人作為一個外來人,本就很難完全融進婆家,她在努力擠進去的同時,也需要婆家人伸手將她往裡拽。
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女人才能真正融入婆家,真正感受到來自婆家人的溫暖。
可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婆家能這樣做呢?很多時候都是女人一個人在往裡擠,擠了半天還是被隔絕在大門之外。
拼了命都擠不進去的世界,女人也就不會再去擠了,這是女人對自己的保護。可一旦女人放棄了融合,婆家人又會認為女人是在鬧脾氣。
都說做人難,做女人更難,難就難在這裡。想必很多女人都有這種體會,讀者陳女士此前就對我抱怨過,說她結婚都快五年了,一直沒能真正融入婆家。
陳女士不受婆家人待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她來自偏遠山村,二是因為有了她的存在,一向聽話的丈夫竟違背了婆婆的意願。丈夫越是幫著她說話,婆婆越是對她不滿。
一個人的出身是無法改變的,陳女士從來不覺得來自偏遠山村有什麼不好,比起那些嬌生慣養的女人,她真的懂事太多。再加上陳女士很努力,名牌大學畢業,又有好的工作,她真不知道婆婆有何嫌棄的理由。
但是婆婆就是對她不滿意,結婚好長一段時間後,陳女士才知道,原來婆婆此前已經物色好了一個兒媳人選,就算丈夫已經和她在一起了,婆婆還撮合丈夫和理想中的兒媳在一起。
丈夫沒聽婆婆的話,固執地娶了陳女士,這才加劇了婆婆對陳女士的厭惡。自結婚以來,婆婆就沒給過陳女士好臉色,從不和陳女士一起外在,也不向周遭的人介紹陳女士。
結婚第一年過年,陳女士都是回娘家過的。此後幾年雖然在婆家過,可都不太愉快,年三十婆婆也要和她吵一吵。
這些陳女士都沒計較,反而加倍對婆婆好,就想早日得到婆婆的認可,真正融進婆家。可不管她怎麼努力,婆婆都不滿意。
今年過年,家裡所有的年貨都是陳女士在置辦,她還給公婆買了衣服,發了紅包。陳女士想著,畢竟是新年,只要自己態度好一點,就算婆婆依然不待見她,至少不會繼續吵架,她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事與願違,婆婆還是和她吵了一架,矛盾的源頭是她給娘家母親買了一件和婆婆一樣的衣服。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陳女士也沒有偏向娘家母親,可婆婆就是不滿意,認為陳女士沒有誠意。
兩個人為這事又吵了一架,陳女士滿腹委屈,找不到說理的地。丈夫也知道她受了委屈,可奈何婆婆太強勢,不依不饒的,丈夫也沒辦法調解。
忍無可忍之下,陳女士收拾行李就回了娘家,她決定在娘家過年,再也不想用熱臉貼婆婆的冷屁股了。
剛回家沒兩天,婆婆竟破天荒給她打了電話。其實婆婆也不是心甘情願了,主要是因為家裡團年,請了一些親朋好友吃飯,大家都問起陳女士,有個親戚還有事要請陳女士幫忙。
迫不得已下,婆婆才給陳女士打了電話,婆婆在電話裡說:「兒媳,團年飯就差你一人了,別鬧脾氣快回來,趕緊的,別讓大家等你!」
陳女士本就沒消氣,聽到婆婆這樣說,心裡更不高興了,她沒好氣地說道:「不回去,我是外人,你家團年跟我沒有關係!」
陳女士果斷掛了電話,就算不在場,她也能想像出婆婆對她的嫌棄與貶低,她實在不想再去賠笑臉了。
丈夫也給她打過很多次電話,但她都沒有回去。陳女士告訴我,她能理解丈夫的為難,所以不和丈夫計較,她也希望丈夫能理解她,別再強求她回去。
小菁情感分析:
雖然陳女士說她能理解丈夫,可言語間對丈夫也是有埋怨意味的。埋怨是必然的,畢竟女人得不到公婆的認可,跟丈夫脫不開關係。
最開始陳女士就說過了,婆婆之所以不待見她,就有丈夫的原因。這也就說明,婆媳矛盾的根源在丈夫身上,那丈夫就有義務也有責任去處理婆媳問題。
男人在婆媳之間的作用,真的不能小覷。男人是最了解婆媳的人,也知道如何才能哄兩個女人開心,所以男人必須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竭盡所能維持婆媳之間的平和。
婆媳關係好了,女人自然就能有歸屬感。當然,做婆婆的也不能太過刻意為難,既然有緣成為一家人,就算再不滿意,也要試著去接納。
人這一輩子能遇見很多人,可能成為家人的人並不多,既然命運將彼此安排在一起,那就應該珍惜這份緣,好好培養感情,別讓隔閡毀了整個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