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加強醫藥產業產學研結合 促進創新藥成果轉化

2020-12-26 人民網

原標題:專家:加強醫藥產業產學研結合 促進創新藥成果轉化

人民網北京8月4日電 今年是國家藥審改革啟動的第五個年頭,作為此次改革的親歷者,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陳曉媛對改革所帶來我國創新藥產業的變化感受尤為深刻。

「據公開數據統計,在2015年藥品審批制度改革以前,臨床試驗申請(IND)審評大約需要11個月,新藥上市申請(NDA)大約需要28個月的時間。2017年10月兩辦發文《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後,臨床試驗申請實現默示許可,已經縮短至60天以內,新藥上市申請的優先品種審評審批時間平均12-14個月,相比以往縮短了近一半。」陳曉媛說。

她表示,五年來審評審批結果表明,加快審評審批速度後,藥品的安全性和質量標準並沒有降低,但加速審批讓一批臨床急需的國產創新藥得以早日上市,這對患者的健康和我國醫藥產業的良性發展而言都有重要的意義。

研發環境改善 國產創新藥上市加速

陳曉媛表示,隨著我國醫藥研發能力增強,創新藥產品增多,原有審評審批制度顯示出諸多不足,藥審改革是這一階段促進醫藥發展的必然產物。

陳曉媛說:「從2005年到2014年在腫瘤領域總共批准了三個國內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然而在2017年到2019年短短三年時間,就有包括乳腺癌創新藥吡咯替尼在內的10個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

對於這一變化,得益於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也得益於中國逐步積累提升的研發能力,陳曉媛分析稱

談起本土企業做新藥研發的歷程,陳曉媛感慨到,以前我們是跟在別人身後主要以仿製藥為主,然後是做me-too/me-better的仿創藥,現在開始在做first-in-class創新藥。在新藥研發領域我們與國際水平可能還存在一定差距,但與自己過去比較,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相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

「現在是新藥研發的最佳時機。」陳曉媛表示,國內新藥研發隊伍已逐漸發展起來,投資環境也漸趨成熟,國家監管政策也向創新藥傾斜,前沿創新技術也不斷湧現,人才、技術、資本、政策都已經具備。

行業洗牌已開始 改革促使藥企轉型分化

生物醫藥領域是「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在陳曉媛看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必將促使國內醫藥行業格局的分化。

「以2018年上市的吡咯替尼為例,抗HER2治療是乳腺癌治療不可或缺的產品之一,在此之前這個領域市場完全被進口藥壟斷,缺乏本土產品,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還有藥物短缺的風險。因此,基於吡咯替尼早期研究中顯示的突出臨床獲益,藥監局給予了加速批准上市,不僅能規避這一風險,也打破了進口藥壟斷的局面。藥審改革就是希望能解決這種迫切的臨床需求,使患者及早獲益。」陳曉媛舉例。

如今,越來越多的國產新藥成功上市,也激勵很多人投入創新藥研發渴望複製成功。在藥審工作十幾年,陳曉媛也切身感受到了這一領域的幸福和艱難。

「在看到產業帶來紅利的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行業存在的風險。」陳曉媛表示,以創新藥為例,研發新藥不僅投資大,耗時長,而且風險高,100個中不一定能成功1個。做這一行,專業能力固然重要,長期持續的投入與堅持也是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之一。

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在陳曉媛看來,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歷程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她對未來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格局做了初步描繪。

陳曉媛表示,現在萬事俱備,經過一段時間的大浪淘沙兼併重組後,未來會是少數一些龍頭的大型製藥公司和小型研髮型公司並存的局面,其中也會產生專門做新藥研發的服務型公司,並出現明確的專業細分。

「大公司會在國際上爭取到一定的市場份額,實現國際化發展。小公司船小好掉頭,做出產品後可將其賣給具備市場推廣能力的大公司,或者外包給服務型公司。然後偶爾還有一兩個小公司再發展壯大。」陳曉媛表示,未來,國內企業不可能再靠吃政策紅利存活,進口藥品價格也會大幅下降。以後國內企業肯定是要站在國際的前沿做新藥研發,因為這樣的布局已經開始。

打通產學研脈絡 提高臨床成果轉化

在醫藥研發方面,中國之所以與國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很大原因是起步較晚。陳曉媛認為,目前的掣肘主要還是臨床科研人員不足,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做基礎科學的人,如果只是埋頭於做實驗,發一些高質量的論文,而不跟產業,跟臨床應用關聯起來,就不會真的發現能改變臨床實踐的科學問題。」陳曉媛稱,之所以很多科研報告發現的靶點、蛋白、高表達沒有轉化為臨床成果,歸根結底是因為產學研的脈絡沒有打通。

談及如何打通產學研的脈絡,陳曉媛表示,要加大基礎科研人員培養,讓更多做基礎研究的人跟臨床結合起來,了解臨床需求和市場空間,研發出臨床真正需要的東西。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有這樣的認識,並正在努力走這條路。」 陳曉媛表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論,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觀察得知:

一是臨床科研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平臺。以往臨床醫學畢業生大部分都到醫院就業。而如今,企業招聘的臨床科研人員比例大幅上升,臨床醫學畢業生除了醫院外,還可以到藥企做臨床研發相關工作。一些醫學院校也開始探索臨床醫師科學家的培養路徑,這勢必會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研發人員缺乏的局面。

二是高校與產業合作越來越密切。在國外很多新東西從學校出來以後,馬上就有產業銜接上去,而且成果轉化路徑也很豐富。目前國內這樣的模式還相對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來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其中就包括人才培養,基礎研究資助等。

三是投資行業日趨專業。投資市場細分明顯,有了專門投資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公司,甚至有投資者開始關注高校、科研院所資助早期研發。

產學研的合作模式是否能有效的提高科研轉化成果?陳曉媛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以往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證實了這點,例如抗HER2藥物的研發,就是基礎、臨床、產業合作的成果。

(責編:宋翠、劉穎婕)

相關焦點

  • 海鎂集團與東北大學協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儘早轉化為生產力
    日前,東北大學工業窯爐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衛軍等行業專家一行蒞臨遼寧海城鎂礦集團有限公司,就海鎂集團與東北大學聯合建立菱鎂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進行洽談,確定了研究院初設的六個研究課題時間表和進度安排。
  • 校地合作吐新蕊 協同創新結碩果——我市與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
    12月5日,「科惠網專家市州行」之荊門市—武漢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專場對接會在星球國際大酒店舉行,來自武漢理工大學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精細化工、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汽車工程、資源環境等領域的20多位專家以及全市69家企業齊聚一堂,共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 改革破冰,創新成果轉化「南京模式」
    然而,一個現實問題無法迴避:南京的科教資源優勢沒有充分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產業競爭優勢,一些科技成果能夠在國外實現產業化,在本地卻遲遲難以落地,造成「牆內開花牆外香」。破解「南京之惑」,核心在於構建合理的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機制,推倒橫亙在實驗室和工廠之間的「隱形壁壘」。
  • 廣州舉行生物醫藥對接會,院士、院長、董事長共論產業發展
    12月18日上午,第五屆廣州市生物醫藥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對接活動在廣州舉行。活動以「中醫藥創新與發展」為主題,旨在搭建中醫藥產業各要素交流合作溝通平臺,促進廣州中醫藥產業傳承創新發展,全力推動廣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產業發展。
  • 佛山當「紅娘」,以賽為媒打造大灣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
    12月10日-11日,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承辦的2020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總決賽在佛山舉辦,進一步搭建高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橋梁,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促進佛山乃至全省政產學研深度融合。
  • 委員專家呼籲:不要讓國產醫藥創新從「紅海」變「死海」
    醫藥產業是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的支柱產業之一。醫保政策科學可間接支持醫藥產業發展和醫藥創新如何讓中國患者能有創新藥可用,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邵蓉強調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加強本土創新
  • 產學研深度結合 雲南白藥口腔健康醫學研究中心助力口腔健康創新發展
    推動中國口腔醫學進步 民族品牌產學研平臺落地雲南白藥口腔健康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成立儀式上,多位專家對中心的成立發來視頻祝賀。在介紹研究中心時,秦皖民表示:「將雲南白藥集團的產業和研發資源與中國口腔專家資源深度融合,依託相關專業與成果轉化優勢,整合產學研為一體,打造口腔綜合基礎研究、硬體製造、大數據運維、產品開發等領域的綜合口腔數位化智能護理(治療)學術醫學平臺與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同時,平臺也將成為口腔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後續將為國人口腔健康科普、病理診斷、日常口腔護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 從仿製藥到研發國際一流創新藥 江蘇醫藥創新釋放強勁動能
    5月10日,中國首個原創三代EGFR-TKI創新藥阿美樂^上市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該創新藥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歷經6年自主研發而成。近年來,從仿製藥到研發國際一流的創新藥,江蘇醫藥集群持續釋放強勁動能,江蘇創新藥進入「收穫期」。
  • 匯聚專家學者 共話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論壇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聚集國內機器人領域頂尖學者、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機器人技術,助力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副理事長,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表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展機器人產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塑造製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標誌和手段,期待各位同行及專家學者加強溝通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為機器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出努力。
  • 系列活動力推科技項目轉化上快車道!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對接大會上,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國致辭時表示,佛山鼓勵校企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轉移轉化。「希望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做新做活、做大做實,聚集更多的創新資源匯聚佛山,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佛山爭當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科技成果越來越值錢了!
    2019年,年報編寫組以全國320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採用數理統計、專家諮詢、電話訪談及實地調查等方法,綜合分析了填報單位科技成果轉化進展和成效、典型經驗、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報告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 碰撞智慧火花 探討發展趨勢 促進產業創新
    12月18日上午,江西(南昌)智能製造產業創新論壇舉行。來自全國智能製造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企業高管等匯聚一堂, 碰撞思想火花,深入探討智能製造產業的前沿科技和最新趨勢。 本次論壇由南昌市委組織部、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辦,HRG南昌智能製造研究院與江西省機器人與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聯合會共同承辦。
  • 醫療界101項創新科研成果將造福患者
    會上,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劉石副主任致歡迎辭時表示,開發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及智慧財產權應用,並不斷推進創新交流及產學研轉化的步伐,結合廣州優質的醫療資源以及紮實的產業沉澱,積極打造大灣區生物醫藥生態圈。
  • 共享科研成果促進產業發展
    、實地考察等環節,致力從多維度推動十字花科蔬菜產業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促進中國十字花科蔬菜產業健康良性發展,推動全球十字花科蔬菜科技創新、產業交流、進出口貿易。農業創新驛站集育人、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等功能於一體,將會是解決此類產業問題的強勁力量。
  •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醫藥健康支柱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堅持「創新驅動、特色發展、統籌推進、優化升級」的總體要求,突出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以「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為導向,強化企業技術難題向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科技攻關成果向中試成果轉化、中試成果向產業化轉化「三個轉化」,強化通化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一區一基地」雙核心發展區建設,積極扶持梅河口、敦化、遼源、白山、吉林、四平「六個特色產業基地(園區)」發展
  • 長沙高校與瀏陽經開區(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召開_瀏陽要聞...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瀏陽日報訊(記者周紅珍)12月16日,2020年長沙高校與瀏陽經開區(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召開,來自生物醫藥領域專業機構、企業、投融資機構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為園區實現新一輪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貢獻新力量。
  • 打破製冷創新成果轉化瓶頸 加快製冷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為了貫穿、延伸本屆冷博會的主題——「創新成果化 促進雙循環」,2020年中國製冷產業創新發布會暨創新成果轉化論壇,於12月1日在上海順風酒店舉辦。今天組委會邀請了建環分會,上海、江蘇建築設計研究院專家以及製冷行業代表性企業匯集一堂,共同研討行業創新產品如何轉化成果,如何形成市場競爭力,為製冷企業提供更多商機,這種形式非常好,要大力鼓勵和支持。」
  • 打通「醫療+醫藥」服務鏈 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2020年12月1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糖尿病研究中心牽頭髮起的中西醫結合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標準化管理項目在京正式啟動,標誌著「網際網路+醫聯體」模式下中西醫結合糖尿病標準化管理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是踐行健康中國行動、落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
  • 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健康中國產業領袖項目首期班結課論壇在...
    但我國健康產業仍然長期面臨高水平科研成果數量與先進醫療產品數量不匹配的問題、如何整合全社會的資源,從健康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產業鏈來綜合推進科技的轉化,從而早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仍然是擺在健康產業人面前的一道難題。恰逢健康中國產業領袖項目首期班結課模塊,12月12日在深圳成功舉辦「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轉化」結課論壇。
  • 成都市人大代表解慧琪:推動研發資源開放共享 促進生物醫藥技術...
    「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是成都重點推動發展的產業,但坦白說,相比之下,生物醫藥的發展遠落後於電子信息產業。」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室主任、九三學社成都市委副主委解慧琪說,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生物醫藥研發的科研工作者,自己深感責任重大,希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