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 飲食結構的變化, 各種慢性疾病頻發, 特別是女性內分泌失調。女性內分泌失調為臨床常見病症, 人體內分泌系統通過對激素分泌的調節來調節人體代謝和生理功能。在正常狀態下, 人體內各種激素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下, 若這種平衡狀態被破壞, 則可出現內分泌失常現象, 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可產生不良影響。內分泌失調的誘因較多, 如生活壓力、精神壓力和飲食情況、作息情況、環境等, 均可引發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包括胰島素、性激素等方面失調, 故該疾病病症比較複雜, 如排卵障礙、月經不調、閉經、小腹疼痛等。內分泌失調疾病的發生, 不僅會影響患者機體狀態, 還會造成患者不孕, 影響家庭生活。女性內分泌失調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 肌膚惡化、不孕、性情變化、肥胖、早衰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內分泌系統通過對激素水平的調節, 改善機體的生理功能、代謝功能。正常情況下, 機體各激素處於穩定、均衡狀態, 一旦受到破壞, 將紊亂內分泌系統, 危害身心健康。女性內分泌失調的誘發因素較多, 營養狀況、情緒變化、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均可引起內分泌紊亂。該疾病可發於各年齡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 卵巢功能下降, 內分泌失調發病率增高。以往, 臨床均給予患者西醫療法,西醫常通過激素調節法進行治療, 但副作用較多, 且作用不持久。臨床實踐證實, 雖西醫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狀, 但不良反應多、作用不持久, 逐漸被患者摒棄。
中醫認為, 本病屬「髒燥」範疇, 腎主生殖, 腎精虧虛、腎氣不足是發病之本, 而情志失調、勞傷脾土、外感六邪是發病之標, 導致衝任胞宮氣血失和或氣血不暢, 從而引發諸症。女性內分泌失調多由氣血瘀滯導致, 因此, 多將活血化瘀、滋陰養血作為治療原則, 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環現狀, 促進氣血通暢、性激素穩定。
中醫通過辨證論治, 從4個階段進行治療, 分為經前期、經初期、經間期、經後期, 根據每個階段的氣血變化調整用藥, 注重補益肝腎、活血調經, 促進卵巢及黃體功能的恢復, 逐漸改善症狀。同時, 配合針灸外治, 辨證取穴, 強化內分泌調節作用, 維持內分泌的穩定, 促進症狀的改善。中藥結合針灸辨治能夠協同增效, 從根本上改善機體臟腑功能, 祛除病邪產物, 促進內分泌系統的恢復。
中醫湯劑根據患者月經周期辯證治療, 經前養腎、疏肝, 經期緩解陰虛, 經後活血調經, 能恢復患者的黃體功能、排卵功能。針灸患者某些特定的穴位, 能調節內分泌。另外, 中醫治療中還需強化患者情志疏導, 良好的心理、情志能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改善內分泌系統, 促進症狀消退。中醫綜合療法的實施, 既能發揮湯劑的活血化瘀、養血作用, 又能發揮中醫針灸的疏通、調補作用, 還能在情志疏導後幫助患者調整最佳狀態參與治療中, 提高湯劑、針灸效果。
一、方藥組成:
①. 月經期前, 菟絲子20 g, 淫羊藿、仙茅各15 g, 女貞子、白芍、當歸、柴胡、枸杞子各10 g;
②.月經初期 (月經第1~3天) , 益母草30 g, 熟地黃20 g, 當歸、川芎各12g, 赤芍、柴胡、牛膝、香附各10 g;
牛膝{上圖}
當歸{上圖}
③.月經間期 (月經第4~6天) , 紫石英、淫羊藿各20 g, 仙茅、續斷、枸杞各15 g, 女貞子、當歸、柴胡各10 g;紫石英{上圖}
④.月經後期 (月經第7天起) , 山楂30 g, 山藥、熟地黃各20 g, 女貞子、菟絲子各12 g, 當歸、山茱萸、覆盆子各10 g。藥物煎服, 1劑/d, 持續2周。
二、針灸治療選穴:
①.主穴:關元、中極、子宮穴、氣穴;
②.配穴:天穴、氣海、三陰交、足三裡、太衝。
③.辨證配穴:痰溼者取陰陵泉和豐隆穴;血瘀者取歸來、膈俞;肝鬱者取太衝;腎虛者取太溪和腎俞。
④.針刺手法:以補法為主, 兼用瀉法, 三陰交和足三裡施以提插補法;歸來、氣穴和子宮穴施以捻轉補法;中極穴施以提插瀉法;關元穴施以提插捻轉補法, 以陰部有針感傳導為佳, 月經行經後2周治療, 10次為一個療程, 連續治療3個周期。
此外, 除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外, 還要重視患者的飲食、生活及運動, 這是預防、治療內分泌失調的輔助手段。飲食以清淡為主, 少食多餐,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高蛋白類食物, 多喝水;合理作息, 早睡早起, 保證睡眠充足, 以免睡眠不足影響代謝功能;為患者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 促進新陳代謝, 加強體質, 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