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2020-12-13 小火說歷史

這三朝皇陵的最終結局如此天差地別,原因在於盜墓賊除了關心皇陵到底值不值得去進行「地下考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這群人也是有職業道德的。

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其實是因為藏得深又無跡可尋,盜墓賊也就懶得去找。明皇陵無一被盜則是由於除了盜墓賊的職業操守之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盜亦有道),滿清及民國時期都將它們保護得很好。而清皇陵不僅十分扎眼,在戰亂時候又沒人管,自然會被盜多處。

皇陵裡的陪葬品,是盜墓賊的動機

古代帝王都稱萬歲,而且陵墓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件比較忌諱的事情,被視為大兇之物也不為過。但許多皇帝剛登基,就著手給自己修建陵墓,為自己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作為死後安息的場所。隨他們入陵的自然還有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好讓自己死後繼續享用生前的權力及榮耀。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這些陪葬在皇陵的奇珍異寶應該都算是價值不菲,畢竟能被皇帝看重並且陪葬的物件都肯定是精品。所以自古以來,不管黑白兩道的盜墓賊,一直都對皇陵念念不忘。比如三國時期曹操為了打仗的經費,專門設了摸金校尉這個官去名正言順的盜墓。

或許有人會對價值連城沒什麼概念,那就拿一件民間收藏品的明碼標價舉個例子。在2017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以超過2.94億港元的價格拍出,創造了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試想下流落民間的物件都值天價,更何況皇陵裡的東西呢?

所以幾乎每個朝代,每座皇陵四周都有盜墓賊的蹤跡,但令人稱奇的是,為什麼沒有聽說過元皇陵被盜的記載呢?

元皇陵,或許連皇室後裔都不知道陵墓在哪

元朝時期,不管承認與否,中國也只能算是蒙古帝國管轄的一部分,因此元朝的皇帝也是蒙古族人無疑。然而蒙古人的生死觀與漢族人十分不同。漢族人死後大多遵從「入土為安、落葉歸根」,但蒙古族人卻追尋「自然之道」。這兩種觀念格格不入,來看看元皇陵的選擇。

據《草木子》記載:「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

簡單來說,蒙古皇帝死後,負責料理後事的人,選中一棵大樹,將中間掏空做成獨木棺。然後將遺體放進去,再用黃金圈固定下葬後將土回填,然後讓萬千騎士縱馬踏平。過幾年之後草長起來,就看不到陵墓的痕跡了,隨著時光推移,滄海桑田,想要尋找元皇陵更是難上加難。

這裡估計很多人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盜墓賊如果真的想要去找元朝的皇陵的話,應該也可以找到,畢竟他們是專業的,術業有專攻嘛。那為什麼直到現在都很少看到盜墓賊去光顧元皇陵的消息呢?其實這是因為盜墓賊存在著空手而歸的高風險。

據說,元代皇帝除了上文說的密葬之外,還喜歡薄葬。薄葬也就是說,皇帝在下葬的時候,不會隨葬太多的陪葬品,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那些盜墓賊對元代皇帝陵墓更加沒什麼興趣,畢竟如果付出了太多經歷,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被通緝那就得不償失了。既然都不去找,自然也就導致了元陵一個都看不見。

所以,元皇陵找不到,也算是情有可原,畢竟投入過多卻沒有回報的事情傻子都不會去做,那緊接下來的明朝皇陵為什麼能做到無一被盜呢?

明皇陵,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意義

說起明皇陵,主要是指在南京的朱元璋的明孝陵,還有北京的明十三陵。毫不誇張的說,明皇陵是現在保存最為完好的皇陵集群,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要知道,上文就說了,皇陵裡的文物肯定非常多,明皇陵也不例外。比如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墓裡可能存在,讓所有人都眼紅的文學巨作《永樂大典》。盜墓賊破天荒的沒有選擇明皇陵,這是為什麼呢?

一、滿清為了拉攏漢人,保護明皇陵。清朝入關後,考慮到漢人還是有非常多的。為了讓漢人對滿族人不那麼排斥,也是為了取得漢人的認可。於是滿清統治者有意識地派兵保護明皇陵,畢竟這是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帝王們的陵墓。康熙上臺後,還專門對明孝陵進行過拜祭。所以清朝時期幾乎沒有盜墓賊去打明皇陵的主意,畢竟抓到了可是要有生命危險的。

二、民國後,明皇陵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也以臨時大總統的身份祭拜過明孝陵,這等於在跟世人說清楚一件事,明朝是漢人的祖宗,子孫挖祖宗的陵墓,這是要天打五雷轟,被吐沫星子淹死的。

三、明皇陵採用的是深葬。明代的地宮門往往都在地下二三十米的深處,也就是說,如果想找到他們的地宮門,需要挖掘九層樓深的土方才有可能找到。而且明代的地宮入口都是不確定的,就拿建國後,郭沫若想帶頭考古朱棣的陵墓,但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地宮。最終退而求其次,考古了萬曆皇帝的陵墓,可即便是萬曆皇帝的地宮入口,也是通過一個偶然的碑才找到的。然而由於缺乏科學保護文物的方法,這次考古也成了中國考古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劇。

綜上所述,盜墓賊想想還是算了,所有的漢人都盯著這點陵墓,要是去明皇陵附近轉悠,可能真的有去無回。然而清皇陵卻被盜了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清皇陵被盜,新仇舊恨一起算

清皇陵跟明十三陵相比,地理位置不算優越,甚至說十分偏僻。它之所以被盜,還是要歸結於清政府後期的腐敗無能與當時的戰亂,當然被盜的清皇陵主要是清東陵。

中國在近代遭受了百年國恥,可以這麼說,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恥辱都是滿清帶來的,因而對清廷非常的仇視。滿清與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這一系列的國恥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不少人認為盜清陵是在做好事,都覺得出了一口惡氣。再加上民國軍閥混戰,清皇陵有地處偏僻的地方,沒有兵力保護,軍閥為了湊軍餉就只好打清皇陵的算盤了。

如漢人軍閥孫殿英,以報祖上孫承宗被滿清殺了祖孫三代之仇為由,挖開清東陵乾隆的裕陵,打掉乾隆的牙齒等等一系列看似報復,實則是為了陵墓中的金銀財寶的行為。

此外盜墓賊為什麼沒有選擇清西陵呢?說到底很簡單,清東陵裡的皇帝都是有錢的主。想想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實際掌權120多年。此外慈禧太后掌權將近50年,這三個人掌握清帝國一半以上的時間,肯定積累的財富豐厚,盜墓賊肯定會想著盜東陵,哪怕就是衝著慈禧都得盜東陵。而相反,清西陵以雍正帝為首,都十分節儉,說白了,相比之下都是窮鬼。

清皇陵離著現代比較近,很多人也都知道隨葬的物品豐富,再加上壓抑了許久的漢人仇視情緒,因此就成了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的盜墓賊首選。

總的來說,元皇陵找不到可能就真的找不到了;明、清皇陵,一個無人被盜,一個被盜了多處,也是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所造成。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上文提到的明朝定陵考古的失敗,政府提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這也是對皇陵的一種保護吧。

相關焦點

  • 日本仁德天皇陵有多大?為什麼會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皇陵呢?
    仁德天皇陵的正式名稱叫百舌鳥耳原中陵,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大仙町。從空中看仁德天皇陵造型非常之獨特,很像一把自行車鎖模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前方後圓墳,仁德天皇陵規模恢弘,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464000平方米。仁德天皇陵分為內外三個部分,最中心的皇陵核心部分被一大片水道所包圍,整個陵區佔地東西長660米,南北寬850米,沿著陵外的道路走一圈要2.8公裡。
  • 清朝已滅亡100多年,為何皇陵仍有守墓人?守墓人工資從哪裡來
    古代的中國人崇尚風水,古人認為先人的墳墓好不好會決定自己的後代取得的成就大不大,所以一般的古人在安葬自己的時候會給自己選一個風水好的地方,至於皇帝對於這一點尤為的看重。因為大多數皇陵的修建工作比較長久,再加上皇陵的面積十分龐大,所以皇陵的位置都很明顯,隱蔽的比較少。再加上皇陵會有大量的價值連城的陪葬品,所有就有膽大的人盯上了這些陪葬品,也就是所謂的盜墓賊。既然有盜墓的那麼就一定會有守墓的,畢竟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家族的祖墳被人挖了。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10多年,用鋼板做鑰匙,險些將清朝皇陵搬空
    如此不貪戀錢財的人自古不算多見,一些人會為了錢財做一些喪盡天良的事情,例如去挖掘人家的陵墓,偷取人家用來陪葬的工藝品,再以高昂的價格賣出去。上世紀河北一個彈棉花的老人,潛伏了10多年,做的就是這種勾當。彈棉花的老人那位彈棉花的老人,真名叫做王紹義。他從小就遊手好閒,是一個壞心非常多的混混。
  • 清朝滅亡100多年,為什麼清皇陵仍有人守墓,誰給他們發工資?
    中國一共歷經了83個封建王朝,而大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時候統治者曾經修建了規模龐大的皇陵以安葬祖先。為了讓祖先安穩長眠,清朝專門挑選了一大批人當做守墓人。如今大清已經滅亡100多年了,為何清皇陵仍有人守墓,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呢?事實上在康熙以前清王朝並沒有守墓人制度,很多皇陵中都不存在守墓人這一說法。
  • 河北農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數年差點將清皇陵搬空,珍珠瑪瑙麻袋裝
    自然就是修建自己的陵墓了,皇陵堪稱是皇帝一生最大的工程,皇帝不死,他就不能停下,從而,帝王陵墓的陪葬品之豐厚,更是令人無法抵禦誘惑從而有了盜墓這一勾當的出現。 之後便是,根據皇帝的性格以及愛好,就像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然而卻唯獨對書法頗為喜歡,在他死前告訴兒子李治,希望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帶倒陵墓中,而恰恰就是這一舉動才最終落下一個陵墓被盜的下場
  •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農村彈棉花老人,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三國志》當中也有「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的記載。足以看出一些人將盜墓作為了「發家」的手段,但是卻忽略了這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文化破壞。
  • 清朝亡了108年,為啥仍有人在守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200多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有著極其獨特的個人風格。而在帝王心中,他們的權力並不僅要在生前擁有,死後也要牢牢地體現出他們的權力,這就形成了一種叫做皇陵的獨特文化。自西周武王姬發以來,帝王的陵墓就有著獨特的風格。他們大多由陵墓與附屬建築構成,大多都是按照帝王生前喜好建造,風景如畫,美不勝收。
  • 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有工資嗎?
    歷朝歷代都有著皇陵的存在,皇室中人生前輝煌,死後定然也想著榮耀。就像人活著的時候是挺起身板的高貴血液,死後也得保持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如今,每一個墓園都有打掃看管的人,皇陵當然也不意外,只是到現在清朝已滅亡100餘年,為何還有守皇陵的人?他們又有工資嗎?
  • 清朝滅亡108年,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工資誰發?說出來別不信
    歷朝歷代的皇室,為了保護皇陵的安全,都會安排專門的護陵人員,並且至少委派一名宗室或者皇室成員擔當守陵大臣。例如清朝,無論是關外三陵還是關內的清東陵和清西陵,都設置有專門人員看守。而且,因為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為了防止皇陵被破壞,清朝的每一座皇陵都配備有專門的護陵大臣。
  • 河北彈棉花老頭,潛伏清東陵十多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前有《鬼吹燈》,後有《盜墓筆記》,這些年來,隨著這些火熱的盜墓題材小說逐個被搬上電視熒幕,盜墓者這一職業也逐漸引起了大眾的好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影視劇美化了的盜墓劇常常帶有懸疑、恐怖的色彩,劇中的人和物在燈光和音效的作用下,在各種恐怖氛圍的籠罩下,心理活動被放大,主人公帶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尋找一個又一個寶藏,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
  • 大清都亡了108年,但還有人在日夜看守皇陵?是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中國作為一個千年文明古代,古代史更迭過幾十次,而每一個朝代又有多位帝皇。帝皇墓通常存有著大量的金銀珠寶。這還是因為中國人講究風水,再加上皇室匯集了當時全國的資源,其墓中的文物價值不言而喻。就像大家知道的,清朝時期,慈禧太后去世後嘴裡是含著夜明珠的,據說光這個寶貝就價值連城。
  • 孫殿英盜掘東陵17年後,一彈棉花老漢再次光顧,差點把皇陵搬空
    一個叫王紹義的人,同樣是靠著盜墓起家,這人非常有耐心,為了盜掘清東陵,王紹義以彈棉花作為幌子,潛伏東陵十餘年,靜靜等待時機。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王紹義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這段時間裡,基本不會有人特別去管理東陵,於是王紹義拉幫結派,在9月23日這天先後盜掘了鹹豐皇帝奕詝的陵寢定陵以及鹹豐皇后慈安的陵寢。
  • 大清已經亡了108年,為啥還有人在守皇陵?國家給他們發薪水嗎
    帝陵的墓葬一般都很大,在離世前,這些皇帝都居於高位,天下獨尊,在離世之後,這些帝陵仍然要強調自己的尊貴地位。所以歷代帝王的墓穴就像一個地下皇陵,金銀財寶,各種各樣皇帝喜愛的物品應有盡有,最開始甚至還有兵馬俑,甚至是自己心愛的妃子等等。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金銀珠寶,將成為盜墓賊爭奪的對象,為避免他們死後受到打擾,這些王公將派人守衛皇陵。清朝的末代也不例外。
  • 鞏義北宋皇陵,宋仁宗埋骨之地,北宋帝王喪葬格局和祭祀研究典型
    北宋皇陵於「十一五」期間被評定為國家 100 處大遺址重點保護工程之一,屬古墓葬。宋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整個陵區南北寬約 15 公裡,東西長約 20 公裡,共葬八帝,俗稱七帝八陵。公園共有四個主要出入口,分別為南大門、東大門、西大門和北側宋陵廣場(原為北大門),三個小出入口,分別位於東大門南側 2 處、西大門北側 1 處。公園東門、南門、北門均有公交站點,共 11 路公交路線,交通便利,有旅遊專線,可到達鞏義市大部分景點。公園輻射範圍內住宅區多,社區居民人數較多;鞏義市博物館(原為宋陵博物館)位於公園南大門東側約 300 米處。
  • 清朝滅亡了108年,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或許一個王朝的覆滅總引得世人皆是唏噓不已,但是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一、在清末民初,清政府的統治早已搖搖欲墜,統治者甚至臣子們並沒有考慮如何挽救已經風雨飄搖的國家,反而一心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深思熟慮。最終,這個封建腐敗的政府終究是被人們所推翻,成為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當世界都在前進,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跟上,要麼被拋棄。
  • 清亡了108年,為何皇陵還有守墓人?誰在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誰
    而守陵人也基本是個閒差,正常情況下,只有推翻政權的起義軍才會對皇陵下手,普通百姓誰敢打皇陵的主意?這些守陵人工作不但相當清閒,每年從朝廷拿到的俸祿也頗為豐厚。甚至還不需要賦稅和服役,可謂是相當瀟灑。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王朝鞏固的情況下。倘若封建王朝覆滅,自然也就沒人再付守陵人工錢。
  • 河北彈棉花老者,深居古墓數十年,自己製作鑰匙差一點清空皇陵
    對於現代人來講,風水一直是神秘莫測虛無縹緲的東西,即為看不見,摸不到。伴隨著時代發展,盜墓賊的行當也是逐漸在消逝,之後王紹義在一次追捕中逃脫,雖然有幸逃出一劫,不過王紹義心思可一直都在盯著清東陵這個古墓,他深知裡面擁有無數的寶貝,就喬裝打扮成一位彈棉花的老者,等待機會到來。這期間,王紹義也不與別人交流,就擔心別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就這樣生活了好幾年,一直到國家成立之後,他也不曾忘記。
  • 打卡13座皇陵,爭贏水晶獎盃!
    北京明十三陵是世界矚目的歷史文化遺產,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你一定知道十三陵,可能只去過定陵,但是十三座皇陵到底有多少人近距離看過呢?
  • 她是雍正後宮最低等的答應,敢用皇太后封號,死後卻被拋出皇陵
    這一點始終都是一個謎團。 從受寵程度來看,德答應應該是不得皇帝寵愛的,因為她的最終位分便停止在答應位上,而且,史料中也沒有記載她的死亡時間。可見,在滿清皇室眼中,德答應始終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女人,出身低微,又得不到皇帝的寵愛,德答應在後宮的境遇可見一斑。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