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於「十一五」期間被評定為國家 100 處大遺址重點保護工程之一,屬古墓葬。宋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整個陵區南北寬約 15 公裡,東西長約 20 公裡,共葬八帝,俗稱七帝八陵。整個陵區按地理位置劃分為西村陵區、蔡莊陵區、孝義陵區和八陵陵區四個部分,宋陵公園(宋仁宗趙禎永昭陵)位於孝義陵區,即鞏義市區內。
宋陵公園北至人民路,南至杜甫路、西至新華路、東側臨近建設路,南北長約 1000米,東西寬為 150-410 米,總面積約為 0.3 平方公裡,整個園區位於老城中心區。公園共有四個主要出入口,分別為南大門、東大門、西大門和北側宋陵廣場(原為北大門),三個小出入口,分別位於東大門南側 2 處、西大門北側 1 處。
公園東門、南門、北門均有公交站點,共 11 路公交路線,交通便利,有旅遊專線,可到達鞏義市大部分景點。公園輻射範圍內住宅區多,社區居民人數較多;鞏義市博物館(原為宋陵博物館)位於公園南大門東側約 300 米處。
宋陵公園(永昭陵)經考古發掘勘探的遺址主要有仁宗陵園遺址、曹皇后陵園遺址、地宮遺址和附屬文物。永昭陵上宮遺址(仁宗陵園)遺存鵲臺、乳臺、神門、神牆、獻殿、門闕和角闕等建築遺蹟,並出土各類磚瓦、瓦當、垂獸、套獸、鴟吻、吻獸、嬪伽、萬字欄板等建築構架。
神道石刻從南至北依次包括望柱、石象、馴象人、瑞禽、角端各 2 件,石馬 4 件,控馬官 8 件,石虎、石羊各 4 件,客使 6 件,文武大臣 8 件,鎮門武士 2 件,宮人 4 件,上馬石 2 件,四門石獅 8 件,於南神門至乳臺之間沿神道東西對稱分布。四神門之間的陵臺出土明清時期御祀碑文 10 多塊,地下留有墓室。曹後陵遺存的建築遺蹟與上宮相同,但石刻較少,僅有望柱、石馬各 2 件,控馬官、石虎、石羊各 4 件,文武大臣 4 件,四門石獅 4 件。
歷史價值
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宋仁宗作為「仁宗盛治」的開創者,在位42年一手締造了「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的太平盛世,對中國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永昭陵作為仁宗的埋骨之地是研究北宋時期帝王喪葬格局和祭祀文化的典型實例。
宋代是喪葬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北宋皇陵中陵垣面積最大的永昭陵布局清晰可見,與漢唐以來的帝陵格局不盡相同,與同時期一般親王、士大夫的規制亦不相同,為中國帝王陵寢制度變化、中國陵寢制度提供歷史信息,為宋代「官式」建築做法提供完整實例。由於北宋開啟帝後不同陵的先例,且後陵不另起陵名,但對曾臨朝聽政的仁宗慈聖光獻皇后曹氏之陵稱為「山陵」,為宋代帝後陵寢規格和地位一般與地位特殊的皇后陵園差異提供最佳實證。
永昭陵西神門北側神牆,牆體表面層粉刷四層顏色不一、層次厚薄不同、築法特點不同的紅土面,據專家推測為新帝即位祭祖的產物,即仁宗之後,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個時期所修,為北宋帝王祭祀制度提供實證。除宋代遺留物外,還曾出土明清時期御祀碑文,是明清皇帝派遣官員祭祀北宋皇陵的歷史見證,為中國歷代帝王祭祀前朝帝王提供資料。
藝術價值
仁宗時期乃宋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期,在石刻藝術上既繼承唐代遺風,又自我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永昭陵現存石刻雕塑 90 餘件,與史料所記載的設置數目基本相同,且保存狀況良好,人物雕刻細膩,代表了當時石刻藝術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中國石刻藝術變化和北宋石刻審美傾向的最佳實物。
科學價值
永昭陵根據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對建築基址的考察和出土的各類磚瓦、瓦當等建築構件,復原宋代建築樣式和陵園空間布局,是認知北宋繁盛時期建築技術的典型實例。陵園內出土的板瓦等有「官」、「官將元」、「鄭吉官」等字樣,表明系當時官窯所制,並刻有「範文」、「張玉」等字樣,可能為工匠姓名,實為研究官式建築材質的實例,也是印證史料真偽的有力證據。同時,出土的陶製建築物頂部飾物,造型精美,反映了北宋對建築材料的加工工藝和施工水平。
社會價值
永昭陵所代表的獨特的北宋皇家陵園是多種文化思想的體現,其傳達的陵寢制度、喪葬文化、祭祀制度等是當代研究學習的重要媒介,其歷經滄桑的被盜歷程是進行國民素質教育、宣傳文物保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公眾愛國情懷、提高社區責任感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宋陵公園作為北宋皇陵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觀光旅遊價值,對發展鞏義市旅遊事業,提升城市格局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永昭陵綠化良好,環境優美,是鞏義市老城區面積最大的公園,對淨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美化城市景觀具有重要作用,是市民娛樂休閒的最佳場所。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