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娛理
4月7日,電視劇《清平樂》開播,豆瓣評分8.2。
這部劇改編自網絡小說《孤城閉》,有王凱、江疏影等演員的實力加盟,出品方是著名製作機構正午陽光。從初心《琅琊榜》《戰長沙》,到話題度十足的《歡樂頌》《都挺好》,再到《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在許多觀眾心中,正午陽光已然成為電視劇品質的保證。
從目前的評分來說,《清平樂》在正午陽光的作品中只能算第二梯隊,第一梯隊是評分超過9分的《琅琊榜》《戰長沙》。有人認為它拖沓、沉悶、鋪墊過長,也有觀眾認為,正午陽光出品的這類劇都是小火慢煲,只要投入看下去,一定會應驗「真香定律」。
論目前的熱度而言,《清平樂》前8集的收視率從首播日的第六名爬到了第四名(參考樣本為全國網收視率),平穩之中略有提升。
不過,這部69集的電視劇才剛播到第10集,一切才剛開始。
《清平樂》人物海報,王凱、江疏影
今日,娛理工作室線上圓桌將聚焦《清平樂》,請來歷史八卦愛好者「無留意」、追劇少女小雅、熱心觀眾「國安球迷」、很嚴格的「默言」來談談對這部劇的初印象。
主持人:你們最初為什麼會開始看《清平樂》?
無留意:《清平樂》的原著小說《孤城閉》我在幾年前看過,此前還看過作者米蘭Lady同樣以宋代為背景的《柔福帝姬》和《眼兒媚》。
《孤城閉》的故事很虐心,通過公主的遭遇講述了生在帝王家的悲劇,無論是帝後還是公主,其一生都困守孤城不得自由。後來聽說正午陽光要把它拍成劇,而且是從女性視角的古裝言情改成以宋仁宗為主角的男性視角,就有點好奇。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都空前繁榮的一個朝代,但因為重文抑武,給大家的整體感覺就是比較軟弱。以往以宋朝為背景的作品要麼是《楊家將》《包青天》《水滸傳》那種傳奇演義,要麼是《白眉大俠》《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等武俠劇,從宮廷、朝堂角度去展現宋代風華的劇很少,宋仁宗一朝是北宋的太平盛世時期,名人輩出,對後世的影響源遠流長,對此還是很期待的。
《清平樂》帝後、父女、公主三組情感關係海報
小雅:最初是聽說正午陽光要拍,才決定去看小說。知道主角從公主改為宋仁宗之後,更好奇會怎麼鋪陳故事。
國安球迷:因為王凱。
默言:因為工作而看,另外對小說也比較好奇,也想看看正午怎麼翻拍出來。
《清平樂》人物海報,任敏、邊程(原著中的主角「公主與太監」)
主持人:目前《清平樂》已經播出8集,你們有追下去的衝動嗎?對這幾集的評價如何?原著黨對這次改編滿意嗎?
默言:我可能會先棄一段時間,等公主上線了再開始追。前幾集節奏真的太差了,也就喻恩泰(飾演晏殊)他們有點意思。昨晚播出的趙禎與曹丹姝大婚那集還好一點,估計從這裡開始,會比前面的好看一些。怎麼說呢,不算不滿意,其實對趙禎他們怎麼改我也不在乎,比較重視公主這條線的呈現。
無留意:《清平樂》被網友詬病的節奏慢,在我看來並不存在,這並不是一部宮鬥爽劇,是需要靜下心來去品味的,如果觀眾對故事、人物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是個歷史八卦愛好者,相信能從很多細節中找到樂趣,比如宋仁宗趙禎的身世以及和養母太后劉娥之間的矛盾(由此衍生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文壇大家之間惺惺相惜的交情(例如範仲淹和晏殊),名媛茶話會背後的聯姻關係(例如歐陽修和王拱辰都娶了薛奎的女兒,是連襟;晏殊的女兒嫁給了富弼),包括劇中還出現了曹皇后的弟弟,就是《八仙過海》裡的曹國舅……
目前故事還沒有講到原著小說的主體內容,從片花和劇照裡看到飾演公主和懷吉的兩位演員顏值氣質對小說的還原度很高,讓人我見猶憐,比較滿意。
《清平樂》劇照,任敏飾演公主
國安球迷:從故事角度來看,我挺喜歡這個劇的。宋仁宗在朝堂之上、後宮之中的人物關係中體現出的人物形象,不同於一般的霸氣君王,反而更突出他仁愛、柔情、脆弱的部分(看到目前為止,這是我心中這個角色的底色與核心),在他這個身份之上,戲劇衝突就比較強烈。而且看得出置景、考據下了功夫,不是那種隨便拿出來糊弄人的同質化古裝劇,有質感、有溫度。可惜導演對節奏的把握明顯有點兒問題,轉場、暗場,還有頻繁用旁觀者的臺詞來推進劇情這樣的手法,都對觀劇體驗有所影響。
主持人:這幾集之中,給你們留下最深刻的一場戲是什麼?
國安球迷:「疼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是趙禎和太后最後在寢宮裡的那段對話,母子的情緒很真實,太后終於把委屈都吐出來,趙禎就只有一句「我希望你早日康復」。而且這場戲導演終於沒有突然轉場,還是讓情感流淌了一會兒,看得人心裡挺涼但又很痛快。
《清平樂》宋仁宗與太后劉娥「對峙」戲份
默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韓琦跟趙禎八卦曹丹姝「貌醜不至惑君」這場戲。
無留意:最近幾集裡印象比較深的戲是趙禎雖然很喜歡陳熙春,卻還是將她放出宮,還她自由。不僅是由於群臣反對而無法立她為後,還因為他認為陳熙春出身商家,對宮廷充滿綺麗想像,不知其中艱難,如入宮受寵,有可能會滋生私心貪念,埋下後患。這說明趙禎心裡對人性很拎得清,也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朝政安穩放在個人情感之上。這種帝王形象在影視劇裡比較少見。
《清平樂》劇照,王凱、張天愛(飾演陳熙春)
主持人:對哪位演員的表演印象最深刻?
小雅:江疏影吧,比較出乎意料,人設很好,演得也不錯,尤其對著木頭小人自言自語那段很可愛;王凱也不錯,聲音好聽。
國安球迷:覺得王凱成熟了不少。昨天更新的劇集吃早飯那場戲,他那幾個眼神很有意思。我看到有博主一點點兒分析他演得多好,我沒有這麼多體悟,直觀感受就是這個男的真逗,雖然套在個帝王的殼裡,但那種發現自己老婆其實挺漂亮,尷尬、後悔,欲言又止又夾雜著小騷動的狀態拿捏得很好,勝在自然。
無留意:目前感覺大部分演員的表演都還可以,欣賞吳越飾演的太后劉娥,氣場很穩,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有權欲卻也識大體,完全有別於她之前在現代生活劇裡的形象;喻恩泰飾演的晏殊,一出場幾乎沒認出演員是誰,他的儒雅氣質很有文人風骨的感覺;王凱對宋仁宗趙禎的把握也很細膩,有一些小表情小動作很到位。
默言:吳越、喻恩泰其實演得都不錯,比如劉娥穿袞服祭祀那一段,演得挺好,目前為止這兩位的演技讓我覺得很好。
《清平樂》劇照,吳越、喻恩泰
主持人:《清平樂》主題曲裡有一句「來世不做籠中鳥」,這也是原著小說的主旨,從已經播出的內容來看,你們認為這部劇拍出自由這個主題了嗎?
無留意:自由於那個時代是個奢侈品,比如豁達的蘇軾都寫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本劇對自由主題的表達,大概是從帝王后妃、才子佳人的各種不自由,來凸顯自由的可貴吧。
國安球迷:主題很清晰,更多是通過人物的「被桎梏」體現出的渴望「自由」。作為觀眾,我心裡很可憐這些人,有時候覺得趙禎很憋屈、曹丹姝憋屈、太后也憋屈,但並不是誰欺負了他們,這一切都可以說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又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這就構建起了劇中的矛盾和人物個人選擇上的諸多困境。如果我是創作者,我會覺得,觀眾開始可憐人物了就證明這個劇在某種程度上傳達到位了。
小雅:主題上算是蠻還原了。原著主要說的公主、懷吉、帝後、秋和等等,劇裡又描繪了更多人,太后、李妃、苗娘子、熙春、張茂則…每個人都不是自由的。
《清平樂》劇照,王凱
主持人: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與禾兒、熙春、曹皇后的感情線已經浮出水面,童年時代的張貴妃也出現了,哪一條感情線最觸動你們?你們的初選CP是?
默言:如果論單個角色,苗心禾比較吸引我;如果論感情線,趙禎和皇后吧。因為我覺得趙禎對苗心禾是信任、依賴大於喜歡,甚至都不算愛,所以基本都是苗心禾在付出,趙禎也沒付出什麼感情;皇后這裡的話,趙禎明顯還是動心了的。
小雅:禾兒和皇后吧,一個是青梅竹馬,一個是先婚後愛。
無留意:相對比較喜歡帝後CP這條線,明明有愛,卻因一些誤會以及禮制約束造成了隔膜,有點虐。歷史上各朝皇后多是政治工具,不受皇帝寵愛,也是很悲哀的。
《清平樂》劇照,江疏影、許齡月(飾演苗心禾)
主持人:對《清平樂》後面的劇情發展有什麼期待?
默言:最期待的部分基本都沒有播,想看徽柔和曹評、懷吉他們的故事。另外還想看晏殊、範仲淹、包拯等名臣有趣的日常。
國安球迷:非常期待宋仁宗和女兒的父女關係。以及,我個人很喜歡晏殊這個人物,希望後面會有晏殊和歐陽修的更多情節。
無留意:希望劇集後面多展現一些朝堂故事,對於後宮戲反而沒什麼太大興趣。後宮娘子爭鬥於這個大時代而言格局太小。趙禎並不是一個多謀善斷且強有力的帝王,比如範仲淹主導的慶曆新政最終失敗就和官家本人的猶疑動搖有關,可千萬別把他塑造成什麼聖君完人。另外期待更多耳熟能詳的人物出現,例如包拯、王安石、蘇軾等等。
《清平樂》劇照,劉鈞(飾演範仲淹)、張本煜(飾演歐陽修)
主持人:《清平樂》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是侯鴻亮製片、張開宙執導,故事背景都是北宋,如果把兩部劇相對比,你們認為它們各有什麼可取之處和缺點?
小雅:《知否》講的是如何經營好家庭和婚姻,《清平樂》不止是如何齊家,還有如何治國,格局上後者更大,不過《知否》看起來更輕鬆。
默言:《知否》可取之處:1是個喜劇,HE結局;2、祖孫情感人,宅鬥裡不失溫情脈脈,讓人不至於太絕望;3、男女主角的CP感比較好;4、女性視角,婚戀觀。缺點:劇集冗長,節奏把握差,尤其是從盛明蘭嫁給顧廷燁之後,就不怎麼吸引我了。
《清平樂》可取之處,目前可能是王凱的表演比之前有進步,然後喻恩泰等演員扛得住戲,選角不錯,服化道也一如既往的靠譜。缺點:同樣的劇集冗長,節奏把握甚至不如《知否》,尤其是前兩集基本可以差不多都刪掉。想做好前期鋪墊可以理解,但這麼長的劇鋪墊了這麼久且劇情沒有高低起伏,那就真的不能怪觀眾覺得節奏差了。
《清平樂》對我來說最大的一個缺點還是,它是個BE劇,在目前的情勢下不太想看這類劇,每天的新聞已經夠讓人生氣了,想看點輕鬆的劇,但這個劇不是。
《清平樂》《知否》海報
無留意:《知否》和《清平樂》兩部劇不僅是同一個導演,也是同一個時代背景,但主題不同。前者是閨閣家常故事,講的是古代女子的生存與婚姻問題,原著本來架空,改編劇恰好把時代背景落到了仁宗時代,劇中的老官家和大娘娘就是《清平樂》裡的宋仁宗和曹皇后,當然故事裡的虛構成分居多,不能當真;《清平樂》應該只用了原著小說一部分內容,大部分劇情是編劇原創,從創作上看應該是在基本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做了合理的想像,格局要比《知否》更大更開闊。我小時候對歷史的很多認知都來自電視劇,當然電視劇從來不是正史,但能向大眾起到普及歷史文化的作用。
主持人:就還原歷史風貌而言,你們怎麼評價這部劇?
國安球迷:對當時的歷史沒有太多研究,我唯一有過一些史實了解的可能就是晏殊。喻恩泰老師的表演本身自然無可挑剔,就是不知道後面會不會更貼近「晏元獻公清瘦如削,其飲食甚微。每析半餅,以筋卷之,抽去其筋,內捻頭一莖而食」這樣烙印在我腦海中的形象。
無留意:正午陽光的硬體一向在水準之上,華美精緻的服化道,青山秀水的外景,繁華喧鬧的街市,還有讓人垂涎三尺的各種汴京名小吃,都體現出了創作者的講究和認真,把一個存在於圖畫、書本和想像中的大宋變為流動的影像呈現在大家面前,到目前為止我還是比較認可的。對於還原歷史風貌,更重要的是歷史人物的塑造,目前還沒有感覺特別違和的存在。
小雅:我很喜歡《清平樂》的構圖,平穩對稱,色調也不明豔,和這部劇的整體風格還是很搭的;不太懂器物風俗,但知道宋朝不像後來的明清極度的君主專制,而是天子與士大夫公治天下,這點劇裡很還原了。
《清平樂》劇照
主持人:相比正午陽光的其它劇集作品,你認為《清平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序列?
默言:目前感覺的話是中等偏下,不如《知否》;但是公主和懷吉的線出來以後可能會好一點,到中等或者中等偏上,具體的還要再看看。上等的正午劇基本就是《琅琊榜》《都挺好》《父母愛情》《戰長沙》這幾部。哦,正午另一部劇《我是餘歡水》我覺得再播一播應該能到上等的行列裡。
小雅:正午劇最愛的當然還是《琅琊榜》和《戰長沙》,《清平樂》大概排五六名吧。
無留意:同期在播的《我是餘歡水》也是正午陽光出品,和《清平樂》是完全兩種風格,各有千秋,從興趣上來說,本人更喜歡古裝劇一些。《清平樂》目前只播出幾集,做整體評價為時尚早,後面是否能保持開局的水準,還要拭目以待。
《清平樂》《我是餘歡水》海報
圓桌信箱
娛理線上圓桌開啟主題徵集
你想看我們討論
什麼劇、什麼電影、什麼綜藝
......
你想聽誰來聊這部作品?
(主要是娛理主筆主聊哈~)
說出你的選擇
翻出你的牌子
有機會在【娛理】看到喲~
本文下方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