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仿字的婢女,真的是北宋「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嗎?

2020-12-14 騰訊網

北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範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調陳十事疏》,徐徐拉開「慶曆新政「」的序幕!這場涉及北宋各個方面,牽扯名人無數的改革,僅不到一年就以失敗告終!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改革的失敗呢?

一、時代背景

北宋自與契丹籤訂澶淵之盟以後,就進入比較安定的和平時期,至宋仁宗慶曆年間,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儼然一派盛世景象。但是盛世之下掩蓋不了早已存在的痼疾!北宋內部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深受其害。

1043年慶曆三年,宰相呂夷簡病退。宋仁宗緊急調範仲淹和韓琦為樞密副使,不久又升範仲淹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命他拿出改革措施。起用與範仲淹志向相同的韓琦、富弼等人,讓他們主持朝政。當年九月,範仲淹、富弼二人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諫官歐陽修等人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逐條採納實施。史稱「慶曆新政」。

二.改革主要內容

慶曆新政主要內容有:一曰明黜陟;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長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減徭役;九曰推恩信;十曰重命令。

範仲淹的慶曆新政,改革的目的就是削減開支。當時的北宋國家收入並不少,以慶曆二年為例,總收入3390萬。但是支出更大!達到了3363萬,冗官冗兵花費佔據了絕大部分開支!

宋朝的官吏制度是史上最複雜的,官職名目眾多;因恩蔭得官的不在少數;官員不需政績,每三年憑資歷就可升遷。因此,北宋的官員隊伍是越來越龐大,官俸的開支也越來越多。

範仲淹針對這些弊病,除了通常的鼓勵農桑、減免徭役外,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明黜陟、抑僥倖、修武備」,著手裁減官員與軍隊。

宋仁宗採納範仲淹建議,以官員政績好壞決定升降;更蔭補法,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更定科舉法;頒布減徭役、廢兵縣、減役人等。範仲淹裁減冗官的力度很大,在京城一次就裁掉兩百多人,還規定地方要裁掉兩成的冗官。北宋官場就此變得有些效率,國家也節省了不少支出。

宋朝的軍隊也一樣,實行募兵制。每逢災年便招募流民當兵,宋軍數量從建國時的三、四十萬不斷增加到上百萬!範仲淹原本打算用傳統的府兵取代募兵制。但此法的牽涉面太廣,因「輔臣共以為不可而止」。

三、失敗的原因

1. 宋仁宗立場

宋仁宗算是一個明君,他意識到了國家內部的問題,所以在呂夷簡病退的第一時間,召回範仲淹,啟用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他力圖通過這些改革先鋒化解國家積久的弊病。

改革影響了大部分官員集團的利益,實行起來遭受到了多方反對!面對這些反對,宋仁宗瞻前顧後,不夠堅定,對新政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弱。

2.朋黨之爭

改革歷來都會遭到保守派的攻訐,慶曆新政也不例外!範仲淹剛告別呂夷簡,又迎來了夏竦。夏竦是朝堂元老。歷知壽、安、洪等州;天聖五年,拜樞密副使。慶曆元年為宣徽南院使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呂夷簡病退時,他本可以憑藉資歷接任宰相,但因各種原因,連樞密使的職位也得而復失。

改革派石介撰寫了一篇《慶曆聖德詩》,以皇帝的口吻直斥遭臺諫攻擊沒能當成樞密使的夏竦為「妖魃」和「大奸」:於是他惱羞成怒,把矛頭直指新政!

他串通保守勢力,到處散布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結為「朋黨」的流言。歷來帝王對「朋黨」最為忌諱!範仲淹當年與呂夷簡對峙時,就因為呂夷簡說他「自結朋黨」,遭到罷黜。這次範仲淹與夏竦又展開了「朋黨」辯,範仲淹提出「小人之黨、君子之黨」的說法予以反擊。與此同時,歐陽修特地撰寫《朋黨論》一文上奏仁宗,重新詮釋「朋黨」之說,聲稱君子有黨,「以同道為朋」,「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對於範仲淹、歐陽修的君子有黨之說,宋仁宗半信半疑,搖擺不定。最終一個婢女幫助宋仁宗做了決定!

夏竦讓家中女婢模仿石介的字體,將石介寫給富弼的信篡改了!將「行伊、周之事」變成「行伊、霍之事」。周公是樂於輔佐天子的,但是霍光可卻是樂於廢立皇帝的!夏竦又指使女婢偽造了一份廢立詔書,誣陷富弼等人有廢掉當今聖上的意圖。一時間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宋仁宗就算不相信流言,也不得不有所顧慮。

3.小人陷害

慶曆四年,傳統的祭賽時日將至,集賢殿校理蘇舜欽在家邀請在京的一些文人聚會。 邀請的都是當時京師文藝界的知名人士。一時間,蘇府門前豪車塞路,蘇府之內歌舞昇平。這個時候,蘇順卿被京城混飯吃的一個文痞李定盯上了,他想參加飯局,卻被拒絕,惱怒之下,一口氣跑到御史臺,向御史中丞王拱辰狀告蘇舜欽貪汙受賄。

蘇舜欽是當朝宰相杜衍的女婿,而杜衍與範仲淹、富弼等人正是「慶曆新政」的推行者。王拱辰是誰?他恰恰就是新政反對派中的一員。一聽有人狀告蘇舜欽,他便立馬唆使御使魚周詢、劉元瑜等幾個心腹出面彈劾,「事下開封府劾治」。而開封府尹陶翼正是王拱辰的人,根本不用調查取證,「於是舜欽與巽俱坐自盜除名,同時會者皆知名士,因緣得罪逐出四方者十餘人」。

像蘇舜欽、梅堯臣、王洙等這些人都因此事受到大宋法律的制裁,最後雖然沒有丟命,但卻斷送了政治前途。這些人又都是「慶曆新政」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遭遇使「慶曆新政」的推行嚴重受阻。

四、失敗的結局

回頭反思,慶曆新政之所以失敗,也是情勢使然。畢竟北宋當時的官場主力軍還是貴族階層,大家都只顧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慶曆新政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群起而攻之。

雖然「慶曆新政」 是失敗了,範仲淹也被貶黜,不過,仁宗執政期間還是不斷地推行了這些政策,最後打造了一個文化昌盛,經濟經繁榮的大宋朝!

我是問渠,一個探索文史真相的小書蟲,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的帳號@問渠齋,與我一起成長吧~

相關焦點

  • 有人、有勢、有法的「慶曆新政」是如何加速失敗的?
    「慶曆新政」是以範仲淹為首的改革集團,在北宋立朝八十餘年後,國家飽受「三冗」危害之時,進行的一次大範圍的體制機制改革。從整個北宋的歷史上來看,「慶曆新政」對當時的政治結構,以及此後的政治走向都有很大的影響,引領了北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
  • 慶曆新政:新政黨和保守黨的矛盾,兩者不可調和,新政註定失敗
    慶曆新政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雖然最終的結果失敗了,但是對於歷史的影響很大,在我們學習改革史的時候,不可避免要學到,它失敗的原因最大要歸根於封建體制所導致的改革不徹底,但其實,這場改革遠沒有那麼簡單。歷史是人類活動,所以任何歷史事件都應該放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中去討論,因為它與人密切相關。
  •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今天我想從一個比較具體的宋代政治事件「慶曆新政」來看當時皇帝跟宰相之間的關係。皇帝與宰相或者皇帝跟官僚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關係。「慶曆新政」是一個什麼概念?
  • 慶曆新政的失敗,令負責祭祀範祥,是如何解決宋朝財政問題的?
    一,沒能解決財政緊缺的慶曆新政 之所以慶曆新政沒能解決北宋的財政緊缺,那是因為慶曆新政觸犯到太多人的利益,遭到官僚階級和皇室貴族們的反對。
  • 提出10項改革措施的慶曆新政,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敗?
    提出10項改革措施的慶曆新政,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敗? 不難看出,剛剛經歷慶曆新政失敗的範仲淹,對遠在巴陵郡的滕子京流露出深深的羨慕。或者說他也在反思,為什麼滕子京能將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他面向全國的慶曆新政,卻僅僅只能進行3年?
  • 北宋名相韓琦曾參與主持慶曆新政,他對王安石的變法態度是怎麼樣的...
    韓琦可謂是北宋一代名臣,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韓琦在科舉中拿下第二名,那年他年僅19歲。踏入官場的韓琦也是官運亨通,先後任太常丞、開封府推官、知諫院等職。尤其是在任諫官時,韓琦曾彈劾宰相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等人無作為,使得宋仁宗曾這4人罷免,正是「片紙落去四宰執」,韓琦因此名動京師。
  • 寓居睢陽的慶曆新政「百日宰相」杜衍
    睢陽五老圖(右一為杜衍畫像)   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刻畫了北宋仁宗趙禎的形象,講述了宋仁宗一朝的故事。慶曆新政時任參知政事的範仲淹聞名天下,而時任宰相之人又有幾人知?   他就是世稱「杜祁公」的杜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仕真宗、仁宗兩朝,歷任地方和中央要職,善決大事,好薦賢士。慶曆新政時,杜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僅120天,史稱「百日宰相」,新政中主張罷除「恩降」,改革吏治。   杜衍寓居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十年,寓居驛舍終其一生,不殖私產。臨終留下遺疏說的都國家大事,語不及私。
  • 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卻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其提出很多意見
    出生名門,性格純一 韓琦出生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典型的北宋中期人物,他的父親是北宋的名臣韓國華,官至右諫議大夫、泉州知州,可以說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 夏竦:一生經歷三朝,身後爭議不斷,重在慶曆新政
    夏竦與慶曆新政 石介在政治上擁護北宋中央封建統治,同時也曾對統治集團的奢靡提出過激烈批評,是一位憂心國家安危的文人。他與範仲淹、歐陽修一眾人多有往來,在仁宗朝時期也頗有名聲。他與夏竦有何交往呢?為何做《慶曆聖德詩》呢?
  • 範仲淹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是毀在兩個豬隊友之手:石介和歐陽修
    十月,宋仁宗下詔開始實施新政。不過,新政僅實施半年,朝廷之中開始興起朋黨的爭議,範仲淹、富弼、韓琦、杜衍等改革派紛紛被彈劾結黨。在壓力之下,範仲淹與韓琦等人繼續深化改革。慶曆四年(1044年)六月,富弼深陷謀反案,於八月自求外調出京。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之後,範仲淹、韓琦、杜衍紛紛被罷職,外調出京,慶曆新政走向失敗。
  • 範仲淹、歐陽修、石介……慶曆新政中,那些君子與小人的糾葛
    、韓琦、杜衍、歐陽修等人為解決宋朝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進行了著名的改革運動——慶曆新政,可是很快慶曆新政便以失敗而告終。可是,慶曆新政是怎麼失敗的?又是被誰絞殺的呢?就在慶曆新政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發生了一件事,成為慶曆新政的轉折點。慶曆四年(1044年)一個叫石介的人,給富弼寫了封信,信中他勸富弼和範仲淹再接再厲,大力推行新政,「行伊周之事」!就是這句「行伊周之事」,改變了一切。這是怎麼回事?
  • 慶曆四年,從春到秋
    記者:《慶曆四年秋》這個題目讓人們會想到《嶽陽樓記》開頭的「慶曆四年春」,很有誘惑力,這是不是您的用意所在?  夏堅勇: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些作品的靈感是從結尾開始的,我寫《紹興十二年》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全書結尾的最後一句話:「紹興十二年的雪停了嗎?」有了這句話,全書的色調和氛圍就定下來了,在筆下捕風捉影也就有了可能。《慶曆四年秋》是另一種情況,這部作品是從題目開始的。
  • 名臣主推革新,期望巨大卻未能持續,慶曆新政失於人和?
    前言在宋朝的政治改革之中,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的改革,但是其實是在王安石之前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改革,叫做慶曆新政。革新派當時的改革領導者也是非常著名的,其中就包括範仲淹和韓琦二人。慶曆新政因為這幾位改革領導者的陸續退出,而在短短幾年失敗。我們就來以具體的事件分析其原因。
  • 《清平樂》後65年,北宋發生了什麼
    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戛然而止,已經預示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功敗垂成;仁宗朝堂之上黨爭的此起彼伏,早已預演了此後歷史中「新黨」「舊黨」的水火不容。一闋《清平樂》曲終之際,餘音嫋嫋的卻是王朝謝幕的前奏。  -------------------------------  電視劇《清平樂》塑造了一個仰懼天變、俯畏人言,治國如執秤的宋仁宗形象。
  • 宋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守住了「仁」,卻沒做好官家
    可也正因為這個「仁」字,讓趙禎漸漸成為了一個只會和稀泥的老好人,漸漸失去了一個皇帝該有的風範和果決。 趙禎身為一個皇帝,他該不該「仁」?他該,但是卻又不能只會「仁」,必要的時候還需要「狠」。
  • 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為了振興國家,他任命王安石為宰相,並在全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變法運動。王安石結合當時的情況,制定了許多強有力的改革措施。
  • 「凡事不會做,只會當官家」的宋仁宗如何成為最著名的帝王之一?
    其中,北宋第四任皇帝趙禎的陵寢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由帝陵、後陵和下宮三個部分組成,堪稱研究北宋歷史的珍貴遺產。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北宋,走近北宋歷史上除宋太祖和宋太宗以外最出名的皇帝宋仁宗。 趙禎(1010年5月——1063年4月),本名是趙受益,後被賜名為趙禎,宋真宗的第六個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