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卻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其提出很多意見
作為北宋仁時期的宰相,韓琦是當時士大夫之中最高的政治代表,從仁宗到神宗,他一共輔佐了三代帝王,參與了北宋的許多重大事件,被後人稱為「宋朝第一相」,雖然他的人生經歷十分的豐富,但可能是因為他在宋代這個名人都帶「文氣」的時代,更偏向於是一個政治家而非文學家,所以在後世人心中,他沒有像他的同僚一樣具有「高人氣」,或許僅有提到北宋政治的時候才會對這個人說上一二筆。
-
有人、有勢、有法的「慶曆新政」是如何加速失敗的?
「慶曆新政」是以範仲淹為首的改革集團,在北宋立朝八十餘年後,國家飽受「三冗」危害之時,進行的一次大範圍的體制機制改革。從整個北宋的歷史上來看,「慶曆新政」對當時的政治結構,以及此後的政治走向都有很大的影響,引領了北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
-
範仲淹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是毀在兩個豬隊友之手:石介和歐陽修
十月,宋仁宗下詔開始實施新政。不過,新政僅實施半年,朝廷之中開始興起朋黨的爭議,範仲淹、富弼、韓琦、杜衍等改革派紛紛被彈劾結黨。在壓力之下,範仲淹與韓琦等人繼續深化改革。慶曆四年(1044年)六月,富弼深陷謀反案,於八月自求外調出京。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之後,範仲淹、韓琦、杜衍紛紛被罷職,外調出京,慶曆新政走向失敗。
-
一個會仿字的婢女,真的是北宋「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嗎?
北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範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調陳十事疏》,徐徐拉開「慶曆新政「」的序幕!這場涉及北宋各個方面,牽扯名人無數的改革,僅不到一年就以失敗告終!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改革的失敗呢?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
-
《清平樂》後65年,北宋發生了什麼
面對空前嚴重的危機,有識之士紛紛建言變法,仁宗也清醒認識到變法迫在眉睫。慶曆三年上半年,呂夷簡被解除宰相職務。八月,範仲淹出任參知政事,韓琦、富弼先後出任樞密副使,主持變法的領導層形成。求治心切的仁宗召開天章閣會議,督促與會的範仲淹等人儘快拿出變法方案。範仲淹勸仁宗不可急於一時,「革弊於久安,非朝夕可能」。
-
19歲就登基的少年天子宋神宗,如何憑著變法實現大宋強國夢
年僅19歲的皇太子趙頊在韓琦等重臣的支持下登基繼位,他就是宋朝歷史上胸懷大志的一代明君宋神宗。他和王安石共同倡導的熙寧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了緩解統治危機,仁宗曾支持範仲淹等大臣啟動慶曆新政。但是,由於仁宗猶猶豫豫的性格,讓慶曆新政在搖擺中戛然而止。直至宋仁宗去世的時候,宋帝國的社會危機依然沒有解決。宋仁宗去世後,養子濮王趙曙登基,他就是讓北宋歷史出現轉折的宋英宗。
-
名臣主推革新,期望巨大卻未能持續,慶曆新政失於人和?
前言在宋朝的政治改革之中,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的改革,但是其實是在王安石之前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改革,叫做慶曆新政。革新派當時的改革領導者也是非常著名的,其中就包括範仲淹和韓琦二人。慶曆新政因為這幾位改革領導者的陸續退出,而在短短幾年失敗。我們就來以具體的事件分析其原因。
-
支持變法的王安石、章惇等官員,為何會成為古代史家眼中的奸臣
但是,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大臣大多被列入奸臣傳,王安石本人的負面評價也非常多。那麼,支持變法的王安石、章惇等官員為什麼會成為後世眼中的奸臣呢?這與參與王安石變法的投機者蔡京有關。蔡京與王安石、章惇的合作蔡京是北宋後期的宰相,書法家。
-
從支持變法到反對改制,歐陽修經歷了什麼?
現如今歷史上主要有管仲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等等。在宋朝有過兩次變法,兩次變法卻截然不同。歐陽修雕像歐陽修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並且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
帝王與將相——北宋的慶曆新政研究
在最權威的辭書上關於「慶曆新政」最通行的解釋是什麼呢?北宋仁宗慶曆年間進行的一個政治改革。 這場改革發生在慶曆三年八月,慶曆三年到四年之間,所以叫「慶曆新政」。主要的領導人,一個是範仲淹,他當時是參知正事,就是副宰相。另一個是富弼,他是樞密副使,也就是國家第二位的軍事領導人。宋朝的宰相,原則上不管軍事,軍事和行政分開。宰相只管老百姓那一塊,軍事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由直屬皇帝的樞密院來管。主持改革的主要是這兩個人,當然還有其他人。範仲淹、富弼,這兩個人都不是正職,但皇帝信任他們,讓他們改革。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1067年,宋神宗繼位,改變了以往政治上的被動局面,想要重振朝綱,而王安石就是宋神宗的一把利劍,一紙詔書,王安石欣然進京,在王安石的心理變法革新早已萌生,終於等到了大展拳腳的時機。熙寧變法(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由此而生,王安石主張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
範仲淹、歐陽修、石介……慶曆新政中,那些君子與小人的糾葛
、韓琦、杜衍、歐陽修等人為解決宋朝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進行了著名的改革運動——慶曆新政,可是很快慶曆新政便以失敗而告終。石介曾辦立兩個學院,一個是與石鼓書院,金山書院,嶽麓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的徂徠學院,因此當時人稱他徂徠先生;另一個是和他好友、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孫復(宋初三先生指石介、胡瑗、孫復)一起辦的泰山學院,泰山學院在中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稱作是宋明理學的活水源頭。這兩個學院在哪?在山東,離孔子老家十分近,一個能在孔子老家辦學校的人,你說說他學問有多深。
-
吳錚強·尋宋︱晝錦堂記碑:人生贏家韓琦
大殿中間有韓琦的塑像,「袞冕龍榻」,兩邊有「侍從之臣相向拱立」,有威嚴的「廟堂氣象」。韓王廟最早是生祠。宋神宗繼位後,任用王安石變法。韓琦認為王安石文筆不錯,是當翰林學士的絕佳人選,但不適合當宰相主持朝政。韓琦不知道,在年輕的宋神宗及「超邁絕倫」的王安石眼中,「兩朝顧命定策元勳」韓琦早已是落伍之輩。在宋仁宗的永厚陵修成之後,第二次擔任山陵使的韓琦再次辭相,回到家鄉相州。
-
宋朝名人的交往: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不得不說的故事!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寓居睢陽的慶曆新政「百日宰相」杜衍
睢陽五老圖(右一為杜衍畫像) 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刻畫了北宋仁宗趙禎的形象,講述了宋仁宗一朝的故事。慶曆新政時任參知政事的範仲淹聞名天下,而時任宰相之人又有幾人知? 他就是世稱「杜祁公」的杜衍,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仕真宗、仁宗兩朝,歷任地方和中央要職,善決大事,好薦賢士。慶曆新政時,杜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僅120天,史稱「百日宰相」,新政中主張罷除「恩降」,改革吏治。 杜衍寓居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十年,寓居驛舍終其一生,不殖私產。臨終留下遺疏說的都國家大事,語不及私。
-
三朝宰相韓琦充滿智慧,一招解決政治危機,宋英宗和太后皆大歡喜
韓琦乃北宋三朝宰相,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經歷了北宋對西夏之戰、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諸多大事件。為官數十年,韓琦在北宋朝廷一直如魚得水,深受器重,可謂是北宋政壇裡的一顆常青樹。韓琦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是婢女所生,父親韓國華也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在韓琦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韓琦是跟著自己的幾個哥哥長大的。
-
夏竦:一生經歷三朝,身後爭議不斷,重在慶曆新政
地位的轉變,讓文人士大夫有了更多施展自己抱負的機會,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情感,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成為宋代文人一個顯著的群體特徵。考察宋代在朝廷官至宰相的人群,大多擁有數次被貶的經歷,而這些人群並沒有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一種更加積極的心態關心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仁宗朝的範仲淹、韓琦、歐陽修皆屬此類。
-
熙寧變法之所以會失敗,其實是因為王安石的方案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為緩解當前國內的矛盾並企圖掀起一場"中興之世",任命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總攬改革事務。因這一年為熙寧二年,因此這次變法也被稱之為熙寧變法。但是在變法全面展開後不久,新政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僅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反而成為了拖累北宋帝國發展的累贅。公元1085年,熙寧變法以全面失敗而告終。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不是所有的變法都可國富民強,北宋王安石一腔熱血,豪情萬丈欲對朝堂進行改革。本想成就一番商鞅那樣的大事業,為百姓謀福,為大宋開拓盛世。可惜被權貴打壓,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識人不善,分析時局不清,不顧一切對朝堂下猛藥,使得國力衰敗,最終也導致了靖康之變,成為大宋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