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乃北宋三朝宰相,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經歷了北宋對西夏之戰、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等諸多大事件。為官數十年,韓琦在北宋朝廷一直如魚得水,深受器重,可謂是北宋政壇裡的一顆常青樹。
韓琦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是婢女所生,父親韓國華也是北宋有名的大臣。在韓琦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韓琦是跟著自己的幾個哥哥長大的。也許是遺傳了父親的優秀基因,韓琦19歲就中了進士,開始步入官場,並逐步升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早年間當諫官時,韓琦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他抨擊權貴,舉薦賢臣,北宋名臣範仲淹就是在他的舉薦下,進入政界的。當時宰相王隨等人尸位素餐,面對災荒毫無作為,韓琦連上四道奏疏痛斥,導致王隨等四位大員一日之內都被貶職,引起朝野震動!
除了在朝堂上仗義直言,韓琦在地方上任職時,也是心繫百姓、為民解憂。在四川為官期間,正逢旱災爆發,災民吃不上飯,還要面對各種苛捐雜稅,苦不堪言。韓琦見狀,立馬免除了百姓們的賦稅,還將官倉打開設置粥棚,將官糧發放給災民們。此舉救活了很多災民,蜀地之民都感激地說:「韓琦之來,更生我也。」
「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說的就是韓琦這樣的人。韓琦能文能武,既是治世能臣,也是領兵大將。北宋和西夏爆發戰爭時,韓琦正是主要負責人之一,他為大宋抗外敵、守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成績突出,韓琦在職務上一升再升,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並且一當就是十年,輔佐了三任帝王,為北宋的繁榮穩定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韓琦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外,和他充滿智慧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深有關係的。
宋英宗剛剛即位時,想有一番作為,但是朝政還把持在曹太后的手裡,而且曹太后並非英宗的生母,加上不時有奸佞小人進讒言,這就導致了皇帝和太后之間,發生了嫌隙。
有一日,太后暗地裡派人送了一封信給韓琦,信中說道:英宗不侍奉自己,要求韓琦站到自己這邊,甚至說出了「為孀婦做主」這樣的話。一個是皇上,一個是太后,都是朝廷中權力最高的兩個人,如今兩人勢同水火,關於如何站隊,可是個大問題,一個不小心,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韓琦會做何選擇呢?
只見韓琦默不作聲,先是寫給了等回信的太監「領旨」兩個字,然後上了一道奏摺,借著仁宗喪葬之事,請求英宗在晚朝後單獨見面。英宗不明所以,但是韓琦的請求他很重視,於是單獨召見了他。
一見面,韓琦就呈上了太后給自己的信,並開門見山地說:「皇上之所以能登上皇位,都是因為太后的幫助,這份恩情咱們不能忘。即使你們不是親生母子,但只要您對太后多加承命奉行,自然就會相安無事。」
英宗看著這封信,問道:「朕該如何做,請愛卿指教。」韓琦又道:「此信不可留,請皇上閱後即燒之,如果洩露出去,難免會有奸佞之人進讒言。」英宗聽了韓琦的勸告,很有感觸,從此不再抱怨太后,而太后見英宗對自己態度改觀,也對英宗放下了戒心,兩人的關係日趨緩和。不久之後,太后就取消了垂簾聽政,還政於英宗了!
韓琦完美地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從此事中,我們不難發現,韓琦在為人處事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智慧。這個故事被馮夢龍記錄在《智囊全集》一書中,夢龍評曰:
「此果聖主不能霽威而虛受耶,抑亦實未有奇謀碩畫,足以聳九重之聽乎?請思之!」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面對工作和生活中與人發生的隔閡,我們不應該藏著掩著,而是應該大膽地和上司或者家人朋友們單獨交談,敞開心扉。如果你把心交給別人,別人也會把心交給你的。這樣一來可以消除誤會和猜忌,二來也能讓情誼更加融洽牢靠,對大家都有好處。
由此可見,智慧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古代皇室子孫們之間的明爭暗鬥、朝廷上官員們之間的爾虞我詐,以及職場中人們的勾心鬥角等等,無不充滿著「智慧」,這也是「讀史使人明智」的道理。
在這裡,筆者建議大家可以多去讀一讀史書。
曾國藩號稱「古今第一完人」,他的智慧,應該足夠高了吧?但其實曾國藩的資質並不如何出眾,他參加科舉曾多次落第,直到28歲才考中進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卻成長為讓人頂禮膜拜的「聖人」,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善於學習、懂得總結,能在浩瀚如煙的史書中,學會做人之道、處世之法、識人之術。
在他的案頭,經常擺放著一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如痴如醉、愛不釋手。除了他,歷史上的許多牛人,都對這本書推崇備至,包括紀曉嵐、康熙、杜月笙等等。他們孜孜不倦地從此書中汲取營養,以增加自己的謀略和智慧!
杜月笙曾感慨地說道:「讀懂了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智囊全集》是一部反應古代人民智慧的傑作,它的取材範圍非常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此書收集了1238個有關智慧和謀略的故事,專門分析古人運用智慧所施展的智術計謀,堪稱一部奇書。
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培養來增加的。而讀史書,是最經濟和快速的一個方法,畢竟書本有價而知識無價,您說是嗎?筆者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讀起來更輕鬆哦。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