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2020-12-21 雲敘春秋

不是所有的變法都可國富民強,北宋王安石一腔熱血,豪情萬丈欲對朝堂進行改革。本想成就一番商鞅那樣的大事業,為百姓謀福,為大宋開拓盛世。可惜被權貴打壓,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識人不善,分析時局不清,不顧一切對朝堂下猛藥,使得國力衰敗,最終也導致了靖康之變,成為大宋罪人。

雖然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太過極端,但他的為人是毋庸置疑的。

立志救國,政績突出

生於官宦世家的王安石自幼家境富足,他雖天資不同於李白蘇軾,當為人好學,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在隨父親遊歷南北時,看到百姓生活的困苦,於心不忍,自己讀聖賢之書不就是為了江山社稷,天下黎民?因此他少年便立下「矯世變俗」之志。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第四名,初入朝堂。被任命為南節度判官,為職期間,兢兢業業,事必躬親,頗得看重。之後本可有京試入館閣的機會,他欣然放棄,自請調為鄞縣知縣,在他任職四年期間,體恤民情,興修水利,擴招學府,鄞縣在他的治理下平淡安樂,欣欣向榮,他逐漸顯示出了治國之能。

皇祐三年(1051年),因王安石政績顯著又為人正直,愛民如子,宰相文彥博於是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但王安石不想因為自己在朝中興越級提拔之風拒絕了宰相和皇帝的好意。如此更得宰相看重,士大夫們也多稱讚他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勤勤懇懇。

欲變法強國,為大宋謀福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在回京述職中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此他系統的提出了變法。總結自己為官多年的經驗,全面直觀指出大宋積弱積貧,經濟苦難,貧富差距之大,社會風氣腐敗等。認為究其根本在為政者不懂法度,理應效仿先賢,深入改革制度,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設想政策方針,建議朝廷要加強重視人才,重塑朝綱。但宋仁宗看後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治平四年(1067年),仁宗駕崩,宋神宗登基。他早聽聞王安石之才,久慕其名,繼位之後便立馬任他為江寧知府,之後又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王安石深的器重依賴。在神宗即位之初他面臨內政治腐敗,經濟困難,外大遼、西夏不斷滋事挑釁擾亂邊境安全,於是召見王安石,問其治國之道。

這下王安石可以開始他的變法之夢了,他提出此內憂外患之際,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變法改革,先從自身治起,才有能力抵抗外敵,勸勉神宗效仿堯舜,簡明法制。神宗十分同意他的見解,便讓他盡心輔政,完成大業。

變法不成熟,反生禍亂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風俗,重振法度,變法改革,整頓朝綱,於是神宗讓他指導變法,頒布新法律。次年王安石位同宰相,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但自古變法都會觸及一定的利益,他的變法也遭到守舊派的反對,變法推行還不到一年,兩派系之間就爭鬥不斷。這場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可王安石太過自信,想要在短時間內就解決北宋面臨的危機局面,用力過猛反而得不償失,加上他識人不清被奸臣迷惑利用,聲勢浩大的熙寧變法沒有給北宋迎來生機,只帶來了加速的衰敗和腐朽。

變法失敗,鬱鬱而終

熙寧七年(1074年),國逢大旱,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群臣趁機勸說神宗罷黜新法,王安石認為天災就算是聖賢君王時期也有,無可避免,只要派人治理即可,法律還是要推行下去的。監安上門鄭俠隨即繪製了一副旱災黎民苦難圖進獻神宗,上書闡述新法之害,群臣力諫罷免王安石宰相之位,甚至有「王安石亂天下」之言。

在群臣的力諫和如今局勢來看,神宗也對變法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職務,阻止變法的繼續推行。熙寧八年(1075年),在韓絳等人的幫助之下,王安石再次官拜宰相,可是變法派如今早已失去初衷,只顧著爭權奪利,分裂嚴重,新法實在難繼續推行下去。

見如此情景,王安石自知無力回天,於是多次上書請求離職。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他極度悲傷,再也無心朝政,直接遞上辭書而去,晚年在鐘山鬱鬱而終。他的變法雖不成熟,但本心是為朝廷為百姓,雖然世人多否定他的改革,但其人品和才學依舊讓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變法褒貶不一,其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政策思想太超前嗎?
    王安石變法歷來褒貶不一,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失敗了,歷史歸因一定是先以成敗論英雄的。首先,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具有超前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王安石的目標「民不家富而國用饒」,其方法的本質就是發展近現代的信貸金融產業,通過國立信貸業務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性格原因?最後下場令人唏噓
    可悲的是當時的中國對王變法了解甚少, 而也從此引起了中國人對王的研究和探索,後人稱王安石的變法堪稱為史上最強的開拓者,他的變法也很有價值,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呢?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古往今來,評論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而易中天在中華史《王安石變法》一書中對該事件的評論是頗為新穎的,值得關注和思考。易中天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王安石「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有熱情又有頭腦的改革者之一」。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但是革新變法一定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剛開始沒多久就遭到了無數的反對聲,而在對立的陣營裡竟然也有北宋文壇的飽學之士,司馬光和蘇軾,在他們看來變法的腳步實在太快,標新立異與時局不符,就拿青苗法來說,其目的是給農民貸款耕種,但在實施過程中,卻變成了高利貸,農民苦不堪言,以至於那些困苦的農民寧肯向民間借貸也不敢向政府討要。
  • 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卻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其提出很多意見
    對於兩次變法改革的不同看法(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 當然了,韓琦在歷史之上留名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參與過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這兩次宋代重要改革。王安石 值得一提的是,韓琦積極參與了慶曆新政,並且維護改革派的利益,但是在王安石變法時,他卻成為了一個不小的阻礙,歲月真的能將一個人從改革派變成保守派嗎?韓琦真的變了嗎?
  • 歷史上重要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王安石變法有皇帝支持,為何還會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就比如說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雖然說後人對其變法多有議論,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去全盤的否定它,畢竟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實際是為了使北宋富國強兵,只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這次變法最終失敗了罷了。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這是以整頓財務為中心進行全面改革的變法總機構。熙寧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封為荊國公,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荊公」。 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另一方面,皇帝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巨大的權力讓他可以任意妄為、打破一切制度和傳統的約束,當然,這樣一來,皇帝本人、朝廷國家以及整個社會,都將付出慘重代價——這是「具體的皇帝」。「抽象的皇帝」通過「具體的皇帝」來表達、行使皇權。如何讓「具體的皇帝」更接近於「抽象的皇帝」,是皇帝制度的最大挑戰。
  • 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贏了,我卻從中學會了該如何好好工作~
    提到王安石的變法,大多數人都是覺得可惜的。人們甚至認為,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了,大宋不會那麼輕易滅亡!甚至有人認為,變法成功,王朝再維持個幾百年都有可能~那變法為什麼沒成功呢?變法會不會成功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的青苗法,通過青苗法,能看懂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守舊的思路,也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輔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保馬法」,初衷是利國利民,為何爭議頗大
    北宋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口號也是喊得震天響。可是他的一些政策顯得太過簡單,缺少配套措施和後續計劃,完全就是像一腔熱血的魯莽行為。而且造成了朝中力量的分裂,新舊兩黨水火不容。最後導致奸臣利用新黨變法的旗號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 王安石變法千百年來聚訟紛紜,他開創的荊公新學更成了異端邪說
    宋初統治者為了穩定新朝政局,政治上仍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制度設計延續了五代以來防弊的慣性並達到曲盡其詳、無微不至的程度。特別是宋太宗趙光義對外進取迭遭挫折之後,注意力全面轉向了內部。他經常對臣僚宣講:「國若無內患,必有外憂;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為之防。
  • 王安石夜裡出門散步,看到夜色中的美景,即興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晚年的王安石退回到江寧,每天無非是出門遊玩,空閒時吟詩作對,日子倒是過得很清閒;其實對於這麼一位改革家來說,生命仍然留有遺憾,他傳奇的一生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相,正是由於他搞了一個變法,從而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最終使得變法很難維持下去,宋神宗駕崩了後,立馬全盤否定變法,重新啟用司馬光
  • 歷史上著名的變法有哪些?變法之始李悝變法,經典變法商鞅變法
    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有「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魏國的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整個戰國版圖上最強大的代表。李悝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變法,其內容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意義。還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也就是之後商鞅去投奔秦國帶的《法經》。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以至於有一次,宋神宗想按慣例封賞大臣,結果發現拿不出錢財,弄得宋神宗非常尷尬,朝廷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原因。以增加朝廷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為目的的改革措施。王安石變法開始後,陸陸續續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法令,我們看看這些法令是如何開源節流的。
  • 宋朝人為什麼認為王安石是奸相?細看王安石變法始末
    王安石變法是被當今的史學家們所稱道的。可是當北宋滅亡,宋朝南遷之後,南宋的人民卻對王安石無比憎恨,甚至說王安石是本朝四大奸相之一。王安石一心想通過變法,讓國家強大,可為什麼宋朝人認為是王安石毀了宋朝呢?
  • 歷代變法為何舉步維艱?改革所面臨的對手是誰?難怪變法屈指可數
    西漢一直被後人誇讚為強大的帝國,但是西漢時期依舊還是存在奴隸,還是有奴隸制度的蔓延。貴族們對奴隸相當依賴,可是這對奴隸非常不公平。為此王莽禁止買賣奴隸,讓現有的奴隸自然消亡。第二,王莽實行王田制度。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制度,那就是將全國土地改成國有土地,私人不得擁有土地,更不能買賣土地。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北宋最像穿越者的人: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要提到歷史上有哪些人物疑似穿越者,王安石必然要榜上有名。 這一年,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登上了歷史舞臺,每個保守派回憶起那年,都會想起被新政支配的恐懼。 為了國家富強,王安石提出的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
  •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有三種機構負責接受官吏或普通百姓的意見、建議或訴訟。它們彼此之間互相獨立,其成員都享受連皇帝本人也不能提出質疑的一種絕對的豁免權。這樣,政權就可以確保一定程度的客觀性。有一種不容置疑的事實,即由其社會地位差異很大的人員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計劃和上諫,在宋代(更具體地說是在11世紀)都大量地湧向官府諸機構,直至中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