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變法都可國富民強,北宋王安石一腔熱血,豪情萬丈欲對朝堂進行改革。本想成就一番商鞅那樣的大事業,為百姓謀福,為大宋開拓盛世。可惜被權貴打壓,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識人不善,分析時局不清,不顧一切對朝堂下猛藥,使得國力衰敗,最終也導致了靖康之變,成為大宋罪人。
雖然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太過極端,但他的為人是毋庸置疑的。
立志救國,政績突出
生於官宦世家的王安石自幼家境富足,他雖天資不同於李白蘇軾,當為人好學,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在隨父親遊歷南北時,看到百姓生活的困苦,於心不忍,自己讀聖賢之書不就是為了江山社稷,天下黎民?因此他少年便立下「矯世變俗」之志。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進士第四名,初入朝堂。被任命為南節度判官,為職期間,兢兢業業,事必躬親,頗得看重。之後本可有京試入館閣的機會,他欣然放棄,自請調為鄞縣知縣,在他任職四年期間,體恤民情,興修水利,擴招學府,鄞縣在他的治理下平淡安樂,欣欣向榮,他逐漸顯示出了治國之能。
皇祐三年(1051年),因王安石政績顯著又為人正直,愛民如子,宰相文彥博於是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但王安石不想因為自己在朝中興越級提拔之風拒絕了宰相和皇帝的好意。如此更得宰相看重,士大夫們也多稱讚他淡泊名利,無欲無求,勤勤懇懇。
欲變法強國,為大宋謀福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調為度支判官,在回京述職中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此他系統的提出了變法。總結自己為官多年的經驗,全面直觀指出大宋積弱積貧,經濟苦難,貧富差距之大,社會風氣腐敗等。認為究其根本在為政者不懂法度,理應效仿先賢,深入改革制度,並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設想政策方針,建議朝廷要加強重視人才,重塑朝綱。但宋仁宗看後並未採納他的建議。
治平四年(1067年),仁宗駕崩,宋神宗登基。他早聽聞王安石之才,久慕其名,繼位之後便立馬任他為江寧知府,之後又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王安石深的器重依賴。在神宗即位之初他面臨內政治腐敗,經濟困難,外大遼、西夏不斷滋事挑釁擾亂邊境安全,於是召見王安石,問其治國之道。
這下王安石可以開始他的變法之夢了,他提出此內憂外患之際,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變法改革,先從自身治起,才有能力抵抗外敵,勸勉神宗效仿堯舜,簡明法制。神宗十分同意他的見解,便讓他盡心輔政,完成大業。
變法不成熟,反生禍亂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他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風俗,重振法度,變法改革,整頓朝綱,於是神宗讓他指導變法,頒布新法律。次年王安石位同宰相,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但自古變法都會觸及一定的利益,他的變法也遭到守舊派的反對,變法推行還不到一年,兩派系之間就爭鬥不斷。這場變法的初衷是好的,可王安石太過自信,想要在短時間內就解決北宋面臨的危機局面,用力過猛反而得不償失,加上他識人不清被奸臣迷惑利用,聲勢浩大的熙寧變法沒有給北宋迎來生機,只帶來了加速的衰敗和腐朽。
變法失敗,鬱鬱而終
熙寧七年(1074年),國逢大旱,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群臣趁機勸說神宗罷黜新法,王安石認為天災就算是聖賢君王時期也有,無可避免,只要派人治理即可,法律還是要推行下去的。監安上門鄭俠隨即繪製了一副旱災黎民苦難圖進獻神宗,上書闡述新法之害,群臣力諫罷免王安石宰相之位,甚至有「王安石亂天下」之言。
在群臣的力諫和如今局勢來看,神宗也對變法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職務,阻止變法的繼續推行。熙寧八年(1075年),在韓絳等人的幫助之下,王安石再次官拜宰相,可是變法派如今早已失去初衷,只顧著爭權奪利,分裂嚴重,新法實在難繼續推行下去。
見如此情景,王安石自知無力回天,於是多次上書請求離職。熙寧九年(1076年),愛子王雱病逝,他極度悲傷,再也無心朝政,直接遞上辭書而去,晚年在鐘山鬱鬱而終。他的變法雖不成熟,但本心是為朝廷為百姓,雖然世人多否定他的改革,但其人品和才學依舊讓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