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為什麼認為王安石是奸相?細看王安石變法始末

2020-12-21 騰訊網

王安石變法是被當今的史學家們所稱道的。可是當北宋滅亡,宋朝南遷之後,南宋的人民卻對王安石無比憎恨,甚至說王安石是本朝四大奸相之一。王安石一心想通過變法,讓國家強大,可為什麼宋朝人認為是王安石毀了宋朝呢?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人稱創造了被稱為「仁宗治世」的宋朝盛世。仁宗去世之後,就迎來了王安石所在的神宗時代。儘管仁宗在位的時候,是宋朝的鼎盛時期。但是在盛世的表面下,宋朝的支柱已然腐朽。

當時貌似繁榮的北宋,面臨著三個積重難返的問題。

一、宋朝軍隊數量過大。

宋朝在北方國境線和開封的禁衛軍屯兵遠超100萬,數量龐大的軍隊,在非戰時極大的浪費了國家資源。在宋仁宗在位期間,因為拖欠軍餉引發的地方駐軍暴動次數,比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還要多。

二、官僚隊伍數量龐大。

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叛亂,確定了文官絕對優勢體制,所以不斷擴大科舉。但是官位有限,每年招來的公務員數量太多。於是宋朝就盲目的擴大官員體系與數量,本來一個人可以勝任的職務讓三個人來幹,這樣反而讓行政效率大大降低了。其實建立中央集權的辦法有很多,但宋朝這種辦法實在是一種沒有長遠計劃的短視之舉。宋朝到宋仁宗期間,已經建立了一百年了,這一百年間,官僚體系不斷擴大,官員的內部繁殖數量已經到了可怕的程度,極大浪費了國家資源。

三、

宋朝收稅難。

眾所周知,稅收是支撐國家運作的根本。在宋朝,寺院和道觀是不用交稅的,於是很多資產和土地的所有者就在名義上將土地和資產送給寺院和道館,實際上是他們和寺院、道觀將稅款瓜分了。國家需要的總稅收是不變的,收不上來的稅款當然只能在老實的老百姓身上榨取。

神宗上位,支持王安石變法

仁宗皇帝去世之後,英宗皇帝當了四年皇帝後也死了,繼位的是神宗皇帝。

想有一番作為的神宗皇帝,遇上了初出茅廬的新秀官員王安石,兩個人心心相惜,短短三年王安石就在神宗的提拔下出任宰相。

這時候的王安石不到50歲,是非常年輕的宰相,是朝廷當中一股難得的新鮮血液。

神宗聯手王安石開始變法,王安石的變法遍及各個層面,但最觸及利益既得者的三個法案分別是均輸法、青苗法和市易法。

王安石在經濟方面的改革

均輸法是政府在揚州設立,除了開封之外,第二個政府集中採購的場所。在全國各地採購,當地出產最多,質量最好,價格最低廉的產品之後,由國家調配到各地平抑物價。

這相當於國家做了以前投機倒把的商人做的事情。

青苗法就是指政府把國庫中將要腐爛的穀物低價借給百姓,百姓有了收成之後再還

。這是以前民間高利貸和黑市在做的事情,同樣被政府接管了。

市易法就是政府借錢給需要做生意周轉的小商人,這相當於國有銀行和在民間放高利貸的富豪競爭。

這三種法案的出臺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說王安石「與民爭利」,說國家這樣做有失體面。當然這是賊喊捉賊,王安石將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收歸國有,再平分給老百姓,於他自己絲毫沒有好處,只有老百姓得到了利益,又怎麼能算是「與民爭利」呢?

王安石在軍事與教育方面的改革

在軍事方面,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

保甲法就是組成民兵部隊,來補充北宋軍隊戰鬥力的不足。這些民兵部隊平常進行耕種、訓練,戰爭的時候就可以補充戰鬥力。

在內地的民兵部隊也可以維護地方治安。實行保甲房後,老百姓就多了多餘的工作。為了讓老百姓心甘情願的工作,王安石又提出了募役法。

募役法就是在全國上下清查之前逃稅漏稅的階層,然後將納稅金額分成五個等級,把從有錢人那裡徵收來的稅款,用於參加民兵部隊的百姓身上。

王安石變法距今將近有一千年,可是他提出的納稅等級,非常像今天的階梯式納稅法,對有錢人多徵稅,對窮人少徵稅或不徵稅,王安石的想法是超越時代的。

在科舉方面,王安石廢除了唐代延續下來的命題作文,而是改為考議論文。

也將死板豎向的考試內容轉變成了橫向擴展的題目類型,還添加了法學,醫學等實用性科目。

王安石變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一個不追求眼前利益,而是針對國家百年大計,遍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綜合性方針。完全切入到了宋朝社會的三大要害。甚至今天的很多法律與改革,都能看到王安石的影子。這對於1000年的古人來說實在是了不起。

神宗早逝,變法終止

可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士大夫們的利益,從前爭得不可開交的各黨士大夫們聯合起來反對王安石。王安石變法的第四年,在反對派攻擊下辭官了。第二年再次出任宰相,一年後永久辭官,從此再也沒有進入開封。這是王安石的最後一招,以退為進。

他退出官場,士大夫們就沒有了攻擊目標,新法就得以實行。王安石的這招頗見成效,

之後八年,他的政策在神宗皇帝的推動下平穩過渡,大宋王朝的中興似乎就要到來、可惜的是,不到四十的神宗去世了,司馬光重新當上了宰相,對新法逐步叫停。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

結束語:

後來宋高宗趙構把王安石說成是北宋滅亡第一大元兇,實際上是為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徽欽二帝的不作為開脫責任。王安石變法讓當時的大儒們對其異常憎恨。而新法的受益者老百姓不理解新法,也沒有話語權,自然也不會同情王安石,反而被當時上層社會的輿論牽著走。就這樣王安石才成了宋朝人心目中的四大奸相之一。

王安石開始變法的時候,也是北宋天氣轉寒的時候,一直到靖康之變,北宋迎來了最冷的一個冬天。所以說王安石的改革失敗,大致可以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與其說是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滅亡,倒不如說是王安石給了北宋一次新生的機會卻被錯過了。

當時王安石的變法已經初見成效了,可即便是這樣,士大夫們依然攻擊王安石,以至於神宗死後,新法徹底廢止。這些士大夫們並不是看不到問題,而是明白問題,卻沒有反抗自己的勇氣,或是為了利益,不願意實行新法。在這一點上,王安石的視野和勇氣遠遠超過他們。王安石在逆境中堅持變法,直到生命的盡頭也沒有放棄,儘管他的變法失敗了,但是他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相關焦點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
  • 世人都說,王安石不願意官,但為何能主導宋朝最大變法?
    宋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為中國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到宋朝的才子佳人不得不說王安石。王安石是詩人中文章寫得最好的,寫文章的人裡,政治做得最好的,政治家和變法家也是王安石最重要的身份。但是你知道王安石屢次三番地拒絕過升遷,就連宰相當三次也被罷免了三次。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古往今來,評論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而易中天在中華史《王安石變法》一書中對該事件的評論是頗為新穎的,值得關注和思考。易中天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王安石「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有熱情又有頭腦的改革者之一」。
  • 歷史上重要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 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變個法怎麼就錯了呢?
    而輿論的矛頭瞬間指向王安石。鄭俠認為王安石變法讓百姓更加糟糕,讓百姓失去了生產自救的能力。旱情是天災,那麼王安石變法就是人禍。鄭俠請求陛下罷免王安石變法,延百姓垂死之命。上朝時,宋神宗將圖畫和奏章交給群臣一一傳遞。宋神宗問王安石:「鄭俠,愛卿可認識?」王安石:「是臣的學生」。神宗立刻明白兩人沒有私仇。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變法的目的除了對國家和皇帝有利,大多變法不是有利於百姓嗎?為什麼就連底層的百姓也痛恨王安石變法?這還要從變法的原因說起。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嚴重,朝廷已經入不敷出,不得不有所改變。宋朝官員支持變法的不一定都是支持變法本身,王安石的變法班子很多人就是如此;不支持變法的並非不支持變法的本身,比如蘇軾等人。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這是以整頓財務為中心進行全面改革的變法總機構。熙寧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封為荊國公,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荊公」。 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變法下的大宋之變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者按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冬梅認為,從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年司馬光離世,24年間,宋朝政治由盛轉衰,堪稱「大宋之變」。
  • 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變法起了反作用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但在當時,沒有人比王安石更適合變法。和大家想像的不同,當時的朝廷並不保守,反而以變法為時尚。就連教科書裡認為是保守派領袖的司馬光,實際上也是改革派。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說。宣揚變法的官員那麼多,但宋神宗偏偏選擇了王安石。
  • 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卻反對王安石變法,對其提出很多意見
    作為北宋仁時期的宰相,韓琦是當時士大夫之中最高的政治代表,從仁宗到神宗,他一共輔佐了三代帝王,參與了北宋的許多重大事件,被後人稱為「宋朝第一相」,雖然他的人生經歷十分的豐富,但可能是因為他在宋代這個名人都帶「文氣」的時代,更偏向於是一個政治家而非文學家,所以在後世人心中,他沒有像他的同僚一樣具有「高人氣」,或許僅有提到北宋政治的時候才會對這個人說上一二筆。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北宋最像穿越者的人: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宋朝是文官政治,很多人擔任一個職位,權力被分散,就意味著當官的人多了。而在當時,想要當官的門路也很多,除了科舉制和制舉,還有一種叫做恩蔭制,也可以說是另類的世襲制。
  • 王安石陪宋仁宗釣魚,卻偷偷把魚餌吃光,宋仁宗:這人絕不可重用
    把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王安石,認為正是王安石造成了朝政糜爛,奸臣橫行。南宋學者羅大經更是在其著作《鶴林玉露》中說:「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竟然將王安石和秦檜相提並論,認為王安石和秦檜是宋朝的兩大罪人,一個導致國家分裂,一個導致國家不能再歸於統一。當然,除了負面的評價外,正面的評價也有不少。
  •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但如同軍事問題從來都不會與其經濟、社會和政治背景相脫離一樣,那些對於國家和社會形成一種全面看法的賢明之士的業績變法,最終觸動了一整套制度。剛剛於1038年創建了西夏帝國的唐古特人的威脅,促使宋朝皇帝起用了一位名叫範仲淹(989~1052年)的地方官吏,他提出了一項旨在遏制西北部強國之勢力的計劃。
  • 《梅花》愛跟別人擰著來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宋人為何愛梅?
    創作背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富國強兵,進行全面改革。而反對者反對聲不斷,熙寧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百姓流離失所,王安石罷相。王安石,性格倔、非常倔、特別倔,宋朝人送外號「拗相公」,他個性突出,什麼都喜歡跟人擰著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別人說梅花像雪,他非說明明不是。
  •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豐改制,宋代的稅務變革影響如何?
    二、分相權以加強皇權1.權利分散,權相難再分散了地方的權利,並將其向中央集中之後,宋朝的皇帝又開始考慮中央政府皇權的集中問題。有鑑於前朝歷代都有權相的出現,他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廣開相府成立小朝廷,令皇權旁落。
  • 王安石變法有皇帝支持,為何還會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就比如說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雖然說後人對其變法多有議論,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去全盤的否定它,畢竟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實際是為了使北宋富國強兵,只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這次變法最終失敗了罷了。
  •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保馬法」,初衷是利國利民,為何爭議頗大
    北宋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口號也是喊得震天響。可是他的一些政策顯得太過簡單,缺少配套措施和後續計劃,完全就是像一腔熱血的魯莽行為。而且造成了朝中力量的分裂,新舊兩黨水火不容。最後導致奸臣利用新黨變法的旗號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 北宋名相韓琦曾參與主持慶曆新政,他對王安石的變法態度是怎麼樣的...
    由於慶曆新政侵犯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在推行的過程中也是舉步維艱。慶曆四年(1044年)春,範仲淹、韓琦等人被朝中很多大臣彈劾結黨,富弼更是身陷謀反案。後來抵不住壓力,範仲淹、韓琦等人均被外調出京,慶曆新政也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