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是被當今的史學家們所稱道的。可是當北宋滅亡,宋朝南遷之後,南宋的人民卻對王安石無比憎恨,甚至說王安石是本朝四大奸相之一。王安石一心想通過變法,讓國家強大,可為什麼宋朝人認為是王安石毀了宋朝呢?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人稱創造了被稱為「仁宗治世」的宋朝盛世。仁宗去世之後,就迎來了王安石所在的神宗時代。儘管仁宗在位的時候,是宋朝的鼎盛時期。但是在盛世的表面下,宋朝的支柱已然腐朽。
當時貌似繁榮的北宋,面臨著三個積重難返的問題。
一、宋朝軍隊數量過大。
宋朝在北方國境線和開封的禁衛軍屯兵遠超100萬,數量龐大的軍隊,在非戰時極大的浪費了國家資源。在宋仁宗在位期間,因為拖欠軍餉引發的地方駐軍暴動次數,比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還要多。
二、官僚隊伍數量龐大。
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叛亂,確定了文官絕對優勢體制,所以不斷擴大科舉。但是官位有限,每年招來的公務員數量太多。於是宋朝就盲目的擴大官員體系與數量,本來一個人可以勝任的職務讓三個人來幹,這樣反而讓行政效率大大降低了。其實建立中央集權的辦法有很多,但宋朝這種辦法實在是一種沒有長遠計劃的短視之舉。宋朝到宋仁宗期間,已經建立了一百年了,這一百年間,官僚體系不斷擴大,官員的內部繁殖數量已經到了可怕的程度,極大浪費了國家資源。
三、
宋朝收稅難。
眾所周知,稅收是支撐國家運作的根本。在宋朝,寺院和道觀是不用交稅的,於是很多資產和土地的所有者就在名義上將土地和資產送給寺院和道館,實際上是他們和寺院、道觀將稅款瓜分了。國家需要的總稅收是不變的,收不上來的稅款當然只能在老實的老百姓身上榨取。
神宗上位,支持王安石變法
仁宗皇帝去世之後,英宗皇帝當了四年皇帝後也死了,繼位的是神宗皇帝。
想有一番作為的神宗皇帝,遇上了初出茅廬的新秀官員王安石,兩個人心心相惜,短短三年王安石就在神宗的提拔下出任宰相。
這時候的王安石不到50歲,是非常年輕的宰相,是朝廷當中一股難得的新鮮血液。
神宗聯手王安石開始變法,王安石的變法遍及各個層面,但最觸及利益既得者的三個法案分別是均輸法、青苗法和市易法。
王安石在經濟方面的改革
均輸法是政府在揚州設立,除了開封之外,第二個政府集中採購的場所。在全國各地採購,當地出產最多,質量最好,價格最低廉的產品之後,由國家調配到各地平抑物價。
這相當於國家做了以前投機倒把的商人做的事情。
青苗法就是指政府把國庫中將要腐爛的穀物低價借給百姓,百姓有了收成之後再還
。這是以前民間高利貸和黑市在做的事情,同樣被政府接管了。
市易法就是政府借錢給需要做生意周轉的小商人,這相當於國有銀行和在民間放高利貸的富豪競爭。
這三種法案的出臺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他們說王安石「與民爭利」,說國家這樣做有失體面。當然這是賊喊捉賊,王安石將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收歸國有,再平分給老百姓,於他自己絲毫沒有好處,只有老百姓得到了利益,又怎麼能算是「與民爭利」呢?
王安石在軍事與教育方面的改革
在軍事方面,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
保甲法就是組成民兵部隊,來補充北宋軍隊戰鬥力的不足。這些民兵部隊平常進行耕種、訓練,戰爭的時候就可以補充戰鬥力。
在內地的民兵部隊也可以維護地方治安。實行保甲房後,老百姓就多了多餘的工作。為了讓老百姓心甘情願的工作,王安石又提出了募役法。
募役法就是在全國上下清查之前逃稅漏稅的階層,然後將納稅金額分成五個等級,把從有錢人那裡徵收來的稅款,用於參加民兵部隊的百姓身上。
王安石變法距今將近有一千年,可是他提出的納稅等級,非常像今天的階梯式納稅法,對有錢人多徵稅,對窮人少徵稅或不徵稅,王安石的想法是超越時代的。
在科舉方面,王安石廢除了唐代延續下來的命題作文,而是改為考議論文。
也將死板豎向的考試內容轉變成了橫向擴展的題目類型,還添加了法學,醫學等實用性科目。
王安石變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一個不追求眼前利益,而是針對國家百年大計,遍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綜合性方針。完全切入到了宋朝社會的三大要害。甚至今天的很多法律與改革,都能看到王安石的影子。這對於1000年的古人來說實在是了不起。
神宗早逝,變法終止
可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士大夫們的利益,從前爭得不可開交的各黨士大夫們聯合起來反對王安石。王安石變法的第四年,在反對派攻擊下辭官了。第二年再次出任宰相,一年後永久辭官,從此再也沒有進入開封。這是王安石的最後一招,以退為進。
他退出官場,士大夫們就沒有了攻擊目標,新法就得以實行。王安石的這招頗見成效,
之後八年,他的政策在神宗皇帝的推動下平穩過渡,大宋王朝的中興似乎就要到來、可惜的是,不到四十的神宗去世了,司馬光重新當上了宰相,對新法逐步叫停。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
結束語:
後來宋高宗趙構把王安石說成是北宋滅亡第一大元兇,實際上是為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徽欽二帝的不作為開脫責任。王安石變法讓當時的大儒們對其異常憎恨。而新法的受益者老百姓不理解新法,也沒有話語權,自然也不會同情王安石,反而被當時上層社會的輿論牽著走。就這樣王安石才成了宋朝人心目中的四大奸相之一。
王安石開始變法的時候,也是北宋天氣轉寒的時候,一直到靖康之變,北宋迎來了最冷的一個冬天。所以說王安石的改革失敗,大致可以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與其說是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滅亡,倒不如說是王安石給了北宋一次新生的機會卻被錯過了。
當時王安石的變法已經初見成效了,可即便是這樣,士大夫們依然攻擊王安石,以至於神宗死後,新法徹底廢止。這些士大夫們並不是看不到問題,而是明白問題,卻沒有反抗自己的勇氣,或是為了利益,不願意實行新法。在這一點上,王安石的視野和勇氣遠遠超過他們。王安石在逆境中堅持變法,直到生命的盡頭也沒有放棄,儘管他的變法失敗了,但是他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