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陪宋仁宗釣魚,卻偷偷把魚餌吃光,宋仁宗:這人絕不可重用

2020-12-26 清風鑑水講歷史

王安石是歷史上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但同時,王安石更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由於王安石變法沒有成功,而且變法失敗沒過多少年北宋就隨之覆滅,所以後世對於王安石的評價,那真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極端。

例如北宋末年,開封城被金國軍隊圍困,國家覆滅在即,大臣楊時痛心疾首地說:「今日之禍,實安石有以啟之。」把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王安石,認為正是王安石造成了朝政糜爛,奸臣橫行。南宋學者羅大經更是在其著作《鶴林玉露》中說:「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複合者,秦檜之罪也。」竟然將王安石和秦檜相提並論,認為王安石和秦檜是宋朝的兩大罪人,一個導致國家分裂,一個導致國家不能再歸於統一。

當然,除了負面的評價外,正面的評價也有不少。與王安石同時代的黃庭堅就在《跋王荊公禪簡》中評價說:「餘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這個評價已經非常高了。清末民初的梁啓超對王安石更是無限崇拜,不僅寫了一本《王安石傳》,還在書中寫道:「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認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後唯一的完人,言下之意,什麼孔孟老莊、秦皇漢武,全都比不過王安石。

其實在王安石年輕時,對於他的爭論就已經開始了。王安石22歲時以進士第四名步入仕途,在地方上做官政績突出,又擅長詩詞文章,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方面,王安石性格執拗古怪,不修邊幅,經常發表一些奇談怪論,做一些驚世駭俗的事情。所以當時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王安石是宰相種子,將來必定能造福天下;另一種聲音則認為絕對不可以重用王安石,所謂「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擾」。而當時在位的宋仁宗則傾向於後一種聲音,甚至斷定王安石是奸詐之徒。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從一次釣魚事件說起,此事記載於《邵氏聞見前錄》一書。

話說王安石在當時很有名氣,做了幾年地方官後,被推薦給了仁宗,擔任知制誥,主要的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令。最初仁宗對王安石還是比較滿意的,小夥子很有文採,詔令寫得非常好。

有一次,仁宗邀請了一些大臣到皇宮後花園中賞花、釣魚,大家君臣同樂。王安石是仁宗身邊的近臣,也在受邀之列。釣魚活動開始後,每個人的旁邊都擺放著一張几案,上面用金碟盛放著魚餌,然後大家專心致志釣魚。

釣魚貴在安靜,有耐心。不過仁宗並無心釣魚,他更願意趁此機會觀察大臣,尤其是那些年輕的大臣,通過釣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性。

只見其他大臣都氣定神閒等待著魚兒上鉤,唯有王安石坐立不安,還偷偷吃著東西。仁宗仔細一瞧,王安石竟然在吃身邊放置的魚餌,而且很快就將一碟魚餌吃光。也不知道這個魚餌是用什麼做的,怎麼就這麼香。

仁宗朝,王安石為知制誥。一日,賞花釣魚宴,內侍各以金揲盛釣餌藥置几上,安石食之盡。

仁宗看在眼裡,臉色變得暗淡,但是什麼也沒說。第二天,仁宗與宰相們談起此事,很不客氣地說:「王安石是一個奸詐之徒。如果是常人,偶爾誤食一粒倒情有可原,發現後便會停止食用。可王安石在知道是魚餌的情況下,卻還要全部吃光,這實在有悖於人情啊。」

明日,帝謂宰輔曰:「王安石詐人也。使誤食釣餌,一粒則止矣;食之盡,不情也。」帝不樂之。

為什麼僅僅通過這件小事,仁宗就斷言王安石是奸詐之徒呢?試著分析一下,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仁宗覺得王安石心浮氣躁,靜不下來,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第二,王安石最初很可能是誤食,但是在知道是魚餌後,還依然將魚餌吃完,知錯不改,一條道走到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王安石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是的口味比較獨特,與魚類相同?顯然不至於如此怪異,那麼他這麼做,是想譁眾取寵博取關注,還是表達對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屑?不管是哪種動機,都讓仁宗極不舒服,甚至懷疑是居心叵測。此時的仁宗已步入晚年,思想相對保守,因此「帝不樂之」,斷言說:「王安石詐人也。」

此事之後,仁宗對王安石產生偏見,認為他不可重用。後來王安石多次上書請求變法,仁宗都置之高閣,不予採納。王安石因此對仁宗心生不滿,仁宗被譽為漢文帝在世,王安石就經常寫詩文嘲諷漢文帝,其實是在暗諷仁宗。

一直到宋神宗時,王安石才真正得到重用,兩次拜相,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順便說一下,王安石變法最初的官方名稱是「熙豐變法」,「熙豐」二字取自神宗的兩個年號——熙寧、元豐。後來變法不是失敗了嗎,北宋也很快覆滅,變成了南宋。南宋君臣總結經驗教訓,一致認為禍根在變法,正是變法造成了「群奸,流毒四海」。但是鍋不能讓神宗他老人家背,和後面的哲宗、徽宗、欽宗這幾位也沒多大關係,北宋覆滅的罪魁禍首就是你王安石,所以南宋高宗時,把「熙豐變法」改名為「王安石變法」。

相關焦點

  • 宋仁宗重用貪財善妒的夏竦,不是糊塗,是因時制宜
    可能大家覺得宋仁宗是個昏君了,這種人還要重用他嗎?其實也不盡然,宋仁宗用夏竦有以下幾個原因:1、夏竦能力強夏竦能成為宰相,也是因為他有一定能力。夏竦四歲開始讀書,少年時就能寫詩文,算得上飽讀詩書之人。這件事讓夏竦受到部下們的尊敬。夏竦的勢力也因此得到壯大,官至樞密使,成為管理軍事的最高長官。夏竦任陝西經略安撫使時,還舉薦範仲淹為副使。因此可以看出來,夏竦為人能夠公私分明。雖然夏竦與範仲淹在政見上有分歧,但他有識人之才,也能做到唯才是舉。這也是他能擴大他自己勢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 宋仁宗:這位「千古第一仁君」有多得人心?去世後敵國皇帝痛哭
    作為皇帝他始終對自然抱著敬畏之心,相傳一天仁宗工作到很晚了,肚子餓了想吃燒羊肉,但他擔心自己晚上吃了燒羊肉後百姓聽聞後會天天殺羊,以此引起不必要的浪費和殺戮,因此仁宗便忍了沒吃。作為皇帝他對身邊的侍從很仁慈,有一次在吃飯時吃到了沙子,他擔心會對廚師造成不利,趕緊吩咐侍從不要聲張;還有一次在御花園散步口渴沒找打管茶水的侍從,擔心管其他人要茶水會讓當值侍從受罰,便忍渴回去喝。身居如此高位還能這麼為身邊人著想,實屬難得。
  • 《清平樂》中王凱扮演的宋仁宗 竟然是一位精通詩詞音律的皇帝
    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晏殊認為李慶孫的詩中富貴之語是」乞兒相「,只有不知道富貴的人,才去說什麼金呀、玉呀,太俗。真正懂得富貴、吟詠富貴的人,不會說這些」金玉錦繡 「的話,而是從描繪富貴人家的景物入手,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
  • 宋仁宗一朝出了多少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
    有後人認為蘇軾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第一全才」,著名作家林語堂評價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 仁宗皇帝:為何只有宋仁宗趙禎最當得起「仁」?
    宋仁宗在位期間,北宋的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都達到了高峰,仁宗時期也是北宋最為繁榮的時期,後世將其稱為「仁宗盛治」。仁宗時期更是人才濟濟,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和範仲淹、包拯、狄青等人都活躍在仁宗一朝。《宋史》中對仁宗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 其實宋仁宗想不仁都難
    然而,正是在宋仁宗時代,湧現了非常之多的傑出人物:先來看文學界,明朝人評選「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為北宋人(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全都在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唐詩宋詞為中國古典詩歌並峙之兩大高峰,後人習慣將宋詞分為豪放詞、婉約詞兩大流派,豪放詞的領袖蘇東坡,婉約詞的領袖柳永,都是仁宗時代的一流詩人
  • 宋仁宗:女人最無法抗拒的男人,是這一種
    但,宋仁宗趙禎人格中的寬厚與自製,成為他生命中最可貴的美德。對待宮人,宋仁宗做到一件事,就是寧可委屈自己,也不讓別人受責罰。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他立馬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將心比心,宋仁宗事事為他人著想,實屬難得。北宋魏泰《東軒筆錄》還收錄了這樣一件事。
  • 「名人百科」以「仁」治國的「國際和平主義者」——宋仁宗趙禎
    窯老闆和看熱鬧的人都傻了眼了!道士臨走時說:「施主如果到我那裡去玩,請一直往北走,帶上盤纏;再帶一鬥油菜籽、一鬥辣芥籽炒熟來,到時候有急用。」窯老闆好奇,當真收拾盤纏銀兩,帶上炒熟的一鬥油菜籽和辣芥籽,一路上曉行夜宿,不知走了多少天,身上帶的銀兩已用光了。
  • 宋仁宗:他創造了我國歷史上頂峰的四十年,卻為何不為人知曉?
    宋仁宗一生沒做過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所以不像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那樣為人熟知。大家對他的印象都停留在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中那個被換的太子上。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君主到底是怎樣的呢?宋仁宗在位期間經濟、人文、科技都得以迅速發展,這一切和這個在位四十二年的皇帝有沒有聯繫呢?
  • 暖男皇帝.宋仁宗——宋人有品,服飾先行
    那是因為古代極其重視禮制在服飾上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分不可逾越劉太后要穿的袞服便是天子之服群臣之所以反對則是擔心劉太后要效仿武則天稱帝光從造型上看是不是有一種「bilibili」的感覺但這種服飾穿起來特別麻煩光一個冕(帽子)就十幾斤重我要是皇帝
  • 王安石變法有皇帝支持,為何還會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要知道王安石變法可是有著宋神宗支持的,在有皇帝直接支持的情況下還會失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討論一下。 首先在了解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王石對於自己的變法思路在宋仁宗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來了,但是王安石的這種思路卻是被宋仁宗給否定了,就這樣,王安石一直等到了宋神宗繼位的時候。
  • 夜讀|你之前遇到的可能是個假宋仁宗
    有太子沒狸貓被冤枉的劉太后是位女政治家他是「狸貓換太子」的主角——這是許多文章介紹宋仁宗的第一句話。在故事裡,李妃、劉妃各有身孕,宋真宗言:如有生皇子者立為正宮。有了趙禎這個兒子,劉娥當了皇后,又當了太后,在垂簾聽政11年後身故,趙禎這才得知自己生母另有其人。外間不是沒有李宸妃「死於非命,喪不成禮」的傳言,仁宗半信半疑,為生母易梓宮之日,他驚訝地看到母親「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者,以有水銀沃之,故不壞也」,終於釋然,嘆息道:「人言其可信哉!」
  • 《清平樂》郭皇后離奇去世,宋仁宗為何不願調查死因?司馬光:死的很...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他13歲繼位,24歲親政,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宋仁宗雖然創造了「仁宗盛世」,但他的個人婚姻是非常「擰巴」的,尤其是和第一位皇后郭皇后之間的感情,讓人在一度非常糾結。郭皇后入宮8年多被廢,然後離奇死亡,《宋史》懷疑她是被宦官毒死。
  • 宋仁宗廢掉郭皇后,郭皇后是被宦官毒死的嗎?司馬光:死的很蹊蹺
    (《宋史·郭皇后傳》)特別是「章獻太后難之」這句話,可以看出宋仁宗非常不滿。他最初看重王氏,劉娥把王氏賜給了別人,他又看重張氏,劉娥偏不選張氏,宋仁宗當年只有15歲,認為太后是故意刁難自己,因此和劉娥的關係漸漸疏遠。在封建社會,元配妻子位居正位,夫妻感情應該很好才對,然而,因為郭皇后本就不是仁宗所選,再加上郭皇后脾氣憨直,跋扈善妒,宋仁宗並不喜歡她。
  • 郭瑞祥:宋仁宗更像一面闊大的背景牆
    郭:你這是真投入了。  逄:創立「神韻說」的清初詩人王士禎是山東桓臺人,他在《池北偶談》裡評價宋仁宗和宋徽宗:「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郭:這段話經常被引用,大部分人從正確處理主業和副業的關係上去考慮。皇帝就該做好皇帝分內的事。但這段話對於宋仁宗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宋仁宗這人不瞎折騰,不逾規矩。
  • 《清平樂》王凱演的宋仁宗符合歷史嗎?專家這樣說
    仁宗先後立了2位皇后,但都不是他喜歡的人。第一任郭皇后是劉太后安排的,性格比較潑辣,愛管皇帝。劉太后去世後,仁宗在內侍和呂夷簡的慫恿下,廢了郭皇后。這當中還有個插曲,郭皇后因為吃醋要對尚美人大打出手時,仁宗過去勸架,被皇后一巴掌誤傷在脖子上,這一段被電視劇很好地演繹出來。「電視劇裡的仁宗很英明,好像什麼都看透了,但歷史上他這個人是比較懦弱平庸的,有點妻管嚴,也沒有那麼清心寡欲。」
  • 小逄觀星|郭瑞祥:宋仁宗更像一面闊大的背景牆
    《清平樂》劇照逄:我一邊看一邊搬出《論語》《周易》《四書集注》《古文觀止》《宋詩選注》《全宋詞》《曾鞏文集》《蘇東坡傳》《我是宋朝人》,還有你的大著《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等。對照著看,覺得很有意思。我同事說我這是研究式觀劇。郭:你這是真投入了。
  • 前半生吃苦的曹皇后,宋仁宗去世後,後輩人是怎麼對待她的?
    張堯佐亦是赴蜀地上任,「不收恤,以道遠辭」,曹氏萬般無奈之下,把這兩個女兒送到了宮中,給章惠皇后楊氏(即宋仁宗的養母)做了侍女。幾年間,曹氏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長期的宮中磨鍊,外加自己冰雪聰明,以至頗能「探測人主意」,在某次宴會上,成功的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
  • 宋仁宗的周美人活到了九十三歲,她為何如此高壽?
    古人的平均壽命要比現代人低得多,六十歲往上就算是高壽了,很少有人能到七十歲、八十歲的高齡,然而宋仁宗的周美人卻活到了九十三歲,這在古代真算得上是讓人無比羨慕的了,那麼這個深宮婦人到底有什麼樣的秘訣,能夠如此高壽的呢?周美人本來是張貴妃身邊的一名養女,張貴妃為了固寵,於是把周氏獻給了仁宗趙禎。
  • 宋仁宗與宋徽宗
    繪畫方面,徽宗自稱:「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時人評他「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獨於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眾史莫能也」。但許多人未必知道,宋仁宗也是一名書畫好手。他當太子時,就很喜歡繪畫,尤其喜歡畫馬,宋人筆記載,「仁宗在春宮,閒時畫馬為戲,內臣多乞之」。他還擅長「飛白體」書法,「萬幾之暇,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神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