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人的歷史興趣和「知識」,早年間來自評書,比如《楊家將》《嶽飛傳》;後來一度來自小說;這些年則主要來自影視作品。電視劇《清平樂》,引發了一股宋史熱,劇中閃亮的「全文背誦並默寫天團」讓之前存在感極低的宋仁宗進入大眾視野。今年剛好是宋仁宗誕辰1010周年。不過無論是評書小說還是電影電視,都少不了藝術加工,歷史的真相還得從書裡去尋找。
歷史與真相
故宮南薰殿舊藏宋仁宗坐像。
有太子沒狸貓
被冤枉的劉太后是位女政治家
他是「狸貓換太子」的主角——這是許多文章介紹宋仁宗的第一句話。
在故事裡,李妃、劉妃各有身孕,宋真宗言:如有生皇子者立為正宮。於是劉妃與太監郭槐設計,用剝去皮毛的狸貓換了李妃剛剛產下的皇子……多年後,包公審案,設法讓仁宗母子相認。劉太后見奸計敗露,驚懼而亡。
在京劇、川劇、秦腔、崑曲等諸多戲曲裡,「狸貓換太子」都是長盛不衰的劇目。
然而,宋仁宗最具知名度的這個「標籤」卻是純屬虛構。
李氏懷孕時還只是一名小宮婦,根本不可能與高居妃位的劉娥爭寵。劉妃抱養侍女所生皇子,在當時合乎宗法,無需詭計。劉妃對孩子視如己出,讓宮中的好姐妹楊妃代為撫養,趙禎平日喚劉妃「大娘娘」,喚楊妃「小娘娘」,母子三人十分融洽。親娘李氏生前,劉娥亦友善待之,找來其貧居民間的弟弟授以官職;李氏去世後,劉娥以一品禮儀安葬。有了趙禎這個兒子,劉娥當了皇后,又當了太后,在垂簾聽政11年後身故,趙禎這才得知自己生母另有其人。外間不是沒有李宸妃「死於非命,喪不成禮」的傳言,仁宗半信半疑,為生母易梓宮之日,他驚訝地看到母親「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者,以有水銀沃之,故不壞也」,終於釋然,嘆息道:「人言其可信哉!」
《宋仁宗:共治時代》
吳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宋史學者吳鉤的新作《宋仁宗:共治時代》中特別考證了「狸貓換太子」的演繹歷程。故事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元雜劇《抱妝盒》,故事框架和人物設定都已成型,但狸貓和包拯尚未入戲。有趣的是,它仿寫自另一部元雜劇——著名的《趙氏孤兒》,劇情高度相似。《趙氏孤兒》的主題是「存趙」,而《抱妝盒》的主題是「救宋」,後者的編撰是否源自大宋遺民「存趙救宋」的夢想?
後來,劉太后的故事慢慢改編、衍生出《仁宗認母》《金丸記》等。而《金丸記》,或因情節與明代成化朝萬貴妃的宮闈秘聞暗合,故於明代中後期流布更廣,出現了更多改編版本,包公就此登場成為主角,宋仁宗反而成了「打醬油」的角色。明代《龍圖公案》等均是如此。
入清之後,故事改編進入全盛時期,清傳奇《正昭陽》加入了更多戲劇衝突:劉妃勾結太監郭槐騙走太子、摔死公主反誣李妃、包公回朝審案、劉太后服毒自盡……而「狸貓換太子」這一後來成為經典的情節也終於出現在清小說中,後來更隨著《三俠五義》而流傳開去。
就這樣,戲文與歷史的真相漸行漸遠,就連最初的「創作動機」也模糊不清了。
吳鉤不厭其煩地考證「狸貓換太子」之源流,是想提醒我們:「經由民間文藝作品的演繹,歷史會變得面目全非。」
最後介紹一下:被冤枉了幾百年的太后劉娥,出身寒微,卻「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是位女政治家。她深得真宗讚賞,在真宗身體康健時,就已預聞政事,在皇帝「久疾居宮中」的天禧年間,政事更是「多決於後」。後來仁宗登基,她先後不動聲色地收拾了權傾朝野的丁謂、飛揚跋扈的曹利用。垂簾11年,她基本上做到了知人善任。在她聽政之初,中國益州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官交子。連司馬光也承認她「保護聖躬,綱紀四方,進賢退奸,鎮撫中外,於趙氏實有大功」。
生前庸碌身後盛譽
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清初彩繪版《帝鑑圖說》之《天章召見》,講述宋仁宗在皇家圖書館天章閣召見大臣,諮詢時政闕失,請眾臣暢所欲言。(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仁宗朝是趙宋的巔峰。
它鶯歌燕舞,華曄玉瑾,性格如宋詞般溫婉,氣質如蘭花般高雅。它市列珠璣,雲盈豐華,創造了不可一世的繁華和登峰造極的文化。
這是一個值得仰視的時代。
這是《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一書序言的開篇。
這個時代,文化昌盛。唐宋八大家中六位活躍其間。宋詞豪放、婉約兩大流派執牛耳者——蘇大學士、柳七官人風頭正健。思想學術界百家爭鳴,石介、周敦頤、程顥、張載等「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相繼登場。
這個時代,科技飛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在此時突飛猛進。發明了世界最早自動天文鐘的蘇頌,與《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茁壯成長。
這個時代,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名臣輩出,範仲淹、富弼等人堪稱朝廷中堅,王安石、司馬光等嶄露頭角,包拯、狄青更成為民間傳奇。
這個時代,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城市功能得到歷史性拓展,店鋪林立,集市興盛,服務業朝氣蓬勃,民間貿易風生水起。
這個黃金時代有著一個怎樣的君王?
《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一書從《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書信、筆記等史料入手,全方位展現宋朝之絕代風華、盛世背後的紛爭權鬥,以此揭秘大宋王朝的政治特色、時代氣質與人文氣象,對史料進行了新的挖掘和解讀。然而,書的主角怎麼看都是宋仁宗的臣子們——從我們熟悉的範仲淹、歐陽修、晏殊、包拯、狄青,到我們從古文中依稀得見背影的滕子京,以及我們不那麼熟悉的官場不倒翁呂夷簡、三度為相前後跨度半世紀的文彥博……宋仁宗倒像是盛世的背景板。
《宋仁宗和他的帝國精英》
郭瑞祥 著
現代出版社
也難怪,誰讓趙禎不是一個有故事的君王,他的一生太平淡了。
宋史學者吳鉤,著有《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2018年度中國好書」)等。有別於「吳鉤說宋」系列其他作品的縱覽、概說,《宋仁宗:共治時代》是吳鉤所寫的第一部人物傳記,「希望能夠寫出他的性格與命運,他的尊貴與無趣生活,他的少年老成與暮年孤單,他的善良與懦弱,他的仁慈與寬厚,他的愛與哀愁,他的進取與退縮,他的堅持與妥協,他的任性與克制,他面對宿命的無可奈何。」那個一生謙仰克制、平庸無為卻成就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時代的宋仁宗,在這部厚重的書中,在群臣的包圍中,終於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
有意思的是,趙禎在位時士大夫對他並不滿意,包括範仲淹、蘇轍在內的各位大臣沒少批評他,有的還言辭相當激烈。他寵愛張貴妃,提拔了貴妃的伯父,諫官們不依不饒,又是上奏章又是撂挑子,最後要跟仁宗廷辯。說不過諫官的仁宗要走,包拯竟然上前拽住仁宗的衣襟,說到激動處,唾沫星子噴了皇上一臉。
然而,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的君主,這是他一生的主色,從未改變。
他龍馭上賓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城內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菸蔽空,天日無光」。宋朝派出使臣前往遼國告哀之時,發現遼國人也在哀悼這位鄰國的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抓著宋使的手號慟:「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這是北宋大學者邵伯溫對趙禎時代的評價,也是有宋一代士大夫的共識。明代士大夫亦對他評價不俗,稱「宋之英主,無出仁宗」。
宋人為什麼高度讚賞仁宗「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吳鉤認為,「百事不會」不是無能,而是說君主應該謙仰,不逞強,不與臣下爭勝;「會做官家」是指深諳為政之要。宋朝士大夫推崇的「垂拱而治」,絕不是指政府庸碌無為,而是強調君主當以無比尊貴的身份高拱在上,不親細故,以宰相領導的政府具體執政,以獨立於宰相的臺諫監察政府,從而形成良性的權力制衡,達成優良的治理。宋仁宗一朝開創了歷史上真正的君臣共治時代。
溫和低調的皇帝,青史留名的群英,熠熠生輝的時代。宋仁宗和他的時代,值得細細體味。
書見宋朝那些事
《汴京之圍》
郭建龍 著
天地出版社
以詳實的筆觸復盤「靖康之難」發生過程,
從北宋末年宋徽宗父子執政時期的外交政策、
財政收入、制度管理、人員任免等方面解析,
用全新視角、以敘事筆法書寫北宋的盛衰之變。
《嶽飛十講》
符海朝 王曾瑜 著
河南文藝出版社
集中呈現出嶽飛的身世、性格、戎馬生涯,
以及嶽飛與宋高宗、主戰派、主和派之間的真實關係等。對史料的甄別嚴苛,
糾正了廣為傳播的許多謬誤,
比如嶽飛後背刺的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
所謂嶽母刺字,只是故事。
《南渡君臣:宋高宗及其時代》
虞雲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從靖康之變北宋王朝剎那覆滅,
到建炎南渡高宗政權初步立足的歷史過程,
以及宋高宗與嶽飛在宋金和戰上特殊的君臣關係等,
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寧宗時代》
虞雲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審視宋光宗、宋寧宗的統治:
蒙古鐵騎西徵、南侵,無往不勝,西遼、花剌子模覆滅,西夏、金朝、高麗乞和……
但南宋卻完全缺乏現實危機感。
後人讀史至此,不能不為南宋扼腕和憂心。
《宋:現代的拂曉時辰》
吳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通過對海量文獻和宋畫的解析,
小如宋朝的夜生活、瓦舍勾欄、娛樂活動、美食假日,
大到宋朝城市化、福利體系,皆捕入書中,
顛覆了一些史學家對宋朝「積貧積弱」「太窩囊」的判斷。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
吳鉤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從宋畫角度呈現的別開生面、活色生香的風雅大宋。
《宋代市民日常生活》
伊永文 著
中國工人出版社
以文化隨筆的方式來介紹宋代市民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爭標弄潮到防火技術、
從撮弄雜藝到諸色飲食,
從婚育習俗到休閒生活……
生動地再現了宋代市民日常生活百態。
《宣和四年:大宋王朝1122的中國格局》
祁新龍 著
團結出版社
《宣和四年》的主角是宋徽宗,算是宋仁宗的孫子輩,以宣和四年(1122年)為圓點,講述前後幾年發生在中國版圖上的各種故事。
北宋沒落的明顯標誌是靖康之變。人們不免好奇:靖康之變的前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北宋極速墮落?這也是祁新龍寫作《宣和四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1122年,是北宋宣和四年,是遼保大二年,是金天輔六年。當時,遼國的皇帝是天祚帝,一個驕奢淫逸的帝王;在長白山雪域上,金國的皇帝是完顏阿骨打;在遼國版圖之中,還有個正在崛起的蒙古族,首領是合不勒,建立了蒙兀王國。宋朝的統治者則是著名的宋徽宗趙佶,那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才子,喜歡花石綱,偶爾揮灑自如,瘦金體無人能及。
翻閱各種史書,1122年在歷史上是個普通的年份,很難從中找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有著太多影響歷史進程的因素。《宣和四年》從1122年入手,從宋史中撕開一個小口,上下追溯,關注那些看似並不相干卻內在相互影響的歷史小事件,找出史書中簡單描述後面隱藏的故事,從外交、經濟、軍事等多維度展開敘述,試圖找到北宋沒落、金國崛起的原因。
剛剛接過大宋江山的徽宗趙佶,還是希望幹一番事業的——他的第一個年號是「建中靖國」,意為使國家安定、繁榮富強,表明了其政治態度和治理目標。《宋史》評價宋徽宗:「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風流絕代的才子如何走到這一地步?《宣和四年》努力還原宋徽宗的「敗家」過程,把人物的命運與選擇放置於時代客觀背景下予以考察,獨特地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的人性,融入了作者對歷史、對人生的思考,用現代的視角去觀望歷史,也用歷史的視角審視現代。
修史者評「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獨不能為君耳」,與「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的宋仁宗兩相對比,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來源:北京日報副刊微信公眾號|作者 趙婷
編輯:周文麗 趙婷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