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代名臣,因老媽生病請了假,竟惹怒皇帝,將他貶職?

2021-01-13 老四劇說歷史

蔡襄在北宋時代也算是個名臣了,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兩代皇帝,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等職,慶曆年間曾參與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從嘉祐六年(1061年)起,宋仁宗讓蔡襄暫代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宋英宗繼位後,將蔡襄扶正,正式任命他為三司使。

蔡襄畫像

不過,宋英宗對蔡襄似乎很有意見。一次,蔡襄請假不上班,宋英宗生氣了,說:「三司掌管財政,事務繁多,蔡襄十天就請了四五天假,還不如讓別人當三司使。」宋英宗這話講得很重,言下之意是說要把蔡襄撤掉之意,以此試探當時任宰相的韓琦和歐陽修,韓琦和歐陽修趕忙為蔡襄辯解,歐陽修說:「蔡襄的母親80多歲了,經常生病,起居需要照顧,蔡襄只是請早假,晚些會來的,不會耽誤事。」

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一九:一日,因其請朝假,上變色謂中書曰:「三司掌天下錢穀,事務繁多,而襄十日之中,在假者四五,何不別用人?」韓公已下共奏曰:「三司事無闕失,罷之無名。今更求一人材識名望過襄者,亦未有。」修奏曰:「襄母年八十餘,多病。況其只是請朝假,不趁起居耳,日高后便卻入省,亦不廢事。」

蔡襄書法

韓琦、歐陽修兩人與蔡襄本是舊識,有一定的交情,替蔡襄說話是理所應當的。可惜,宋英宗並不相信韓琦和歐陽修的話,而是仍然很生氣,這才是奇怪的地方。為什麼說這很奇怪呢?正如宋英宗所說,蔡襄在十天的時間裡有四五天是請假了。在現代的企業中,如果有這種員工,老闆一定會開除。但宋朝是非常講究孝道的,蔡襄請假的理由是母親病了,要照顧母親。宋英宗作為皇帝,理應倡議孝道,他不可能會因此怪罪蔡襄,反倒要給蔡襄開綠燈,讓蔡襄休長假,好好照顧母親。況且,宋英宗本人也是非常講究孝道的,從後來的濮議之爭就可以看出這點。但實際的情況是宋英宗並沒有聽了韓琦和歐陽修的辯解就放過蔡襄,而是在事後仍然三番兩次地找蔡襄的麻煩,顯然宋英宗有故意針對蔡襄之意。

宋仁宗

宋英宗和御史傅堯俞的談話也說明這一點。宋英宗曾問傅堯俞:「你怎麼不彈劾蔡襄?」傅堯俞回答:「如果蔡襄有罪,官家為什麼不按照法律予以處置,又何必要臣下彈劾呢?」宋英宗又說:「想讓你彈劾,我再用公議處置他。」傅堯俞回答:「如果交付眾臣來評判,臣下只看到蔡襄營造皇陵有大功,卻沒看到他有罪。臣下是諫官,不能按照皇上的旨意進諫言事。」宋英宗的意圖昭然若揭,就是想指使傅堯俞彈劾蔡襄,好讓他有理由治蔡襄的罪。傅堯俞是名御史,為人正直,認為蔡襄無罪,不願意按照宋英宗的旨意構陷蔡襄。

《宋史·傅堯俞傳》:嘗因論事,英宗日:「卿何不言蔡襄?」對曰:「若襄有罪,陛下何不自正典刑,安用臣言?」英宗曰:「欲使臺諫言,以公議出之。」對日:「若付之公議,臣但見襄辦山陵事有功,不見其罪。臣身為諫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

趙曙小時候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宋英宗對蔡襄充滿恨意,總想找理由撤掉蔡襄,甚至治蔡襄的罪。只是蔡襄為官清廉,也沒什麼把柄落在宋英宗手中。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感受到宋英宗對他的不滿,自求外放,被貶出京城,改任杭州知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宋英宗對蔡襄如此耿耿於懷是因為此前曾聽到有謠言:宋英宗繼位之前,蔡襄對宋英宗被立為太子有異議。也就是說,蔡襄不支持宋仁宗將宋英宗冊封為太子,如今宋英宗繼位,難免會對蔡襄不滿。不過,韓琦、歐陽修、曾公亮三大宰相都出面針對此謠言對宋英宗做了解釋,說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等證據說明蔡襄對宋英宗繼位的異議,希望宋英宗不要相信謠言。宋英宗當時就說:「如果我相信謠言,蔡襄哪還有命在?」宋英宗嘴上說自己不相信謠言,實際上他是相信謠言的。

宋仁宗

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一九·奏事錄:蔡侍郎襄,自給事中、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初,上入為皇子,中外相慶,知大計已定矣。既而稍稍傳雲有異議者,指蔡公為一人。及上即位,始親政,每語及三司事,便有忿然不樂之色。蔡公終以此疑懼,請出。既有除命,韓、曾二公因為上言:「蔡襄事出於流言,難以必信。前世人主以疑似之嫌害及忠良者,可以為鑑也。」臣修亦啟曰:「或聞蔡襄文字尚在禁中,陛下曾親見之乎?」上曰:「文字即不曾見,無則不可知其必無。」臣修奏曰:「若無文字,則事未可知。就使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往時夏竦欲陷富弼,乃先令婢子學石介書字,歲餘學成,乃偽作介與弼書,謀廢立事。書未及上,為言者廉知而發之。賴仁宗聖明,弼得免禍。至如臣,自丁母憂服闋,初還朝時,有嫉臣者乃偽撰臣一札子,言乞沙汰內官,欲以激怒群閹。是時家家有本,中外喧傳。亦賴仁宗保全,得至今日。由是而言,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何況止是傳聞疑似之言,何可為信?」上曰:「官家若信傳聞,蔡襄豈有此命?」

歐陽修

為什麼宋英宗對自己手下這三個大臣都不相信,卻相信謠言呢?我認為原因是謠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韓琦、歐陽修、曾公亮三大宰相都以沒有文字資料等證明蔡襄對宋英宗繼位有異議,卻忽視的一點是,可能同樣沒有文字記錄等證據表明蔡襄支持宋英宗繼位。宋英宗想了解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他只需要查看蔡襄的上書或相關的工作紀要即可。

宋仁宗從至和年間開始就屢屢生病,引起朝臣的擔心。到了嘉祐年間,宋仁宗仍然無子,朝中群臣更是憂心忡忡,紛紛上疏書或當面勸諫宋仁宗立儲。朝臣因避忌諱,當然不會明確要求立宋英宗為太子,但宋仁宗只有宋英宗這麼一個養子,宋英宗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群臣上諫立儲最多的時間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之後,當時宋仁宗大病一場;另一個是嘉祐三年(1058年)前後,宋仁宗當時以後宮董淑妃有身孕為由拒絕,但董淑妃於嘉祐四年(1059年)生下了一個女兒。

韓琦等群臣

從蔡襄的為官經歷來看,蔡襄於至和三年二月到嘉祐五年秋應該不在京城為官,而是在泉州任知州,蔡襄正好錯過了這兩次勸諫立儲的最佳時間。蔡襄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為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回到京城,宋英宗是在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被立為太子。顯然在回京後到宋仁宗繼位前的這段時間,蔡襄也並沒有對宋英宗表示支持。

宋英宗為人比較注重感情,如果蔡襄確實支持宋英宗繼位的話,宋英宗不可能會故意針對蔡襄。宋英宗曾對名臣文彥博說過:「朕被立為太子,都是你的功勞。」實際上嘉祐三年(1058年)前後到宋英宗被立為太子這段時間,文彥博根本就不在京城。而在至和三年(1056年)時,宋仁宗大病之後,身為宰相的文彥博和富弼就曾建議宋仁宗立儲,後文彥博被外放出京。文彥博這個建言,宋英宗在8年之後還記得,當他向文彥博說起此事時,心中顯然是充滿感激之情的。

宋仁宗

可見,蔡襄對宋英宗被立為太子、並繼承皇位之事並沒有明確支持,宋英宗自己應該是了解這一點的。本來宋英宗也並非小心眼之人,不會計較此事,但謠言隨風飄來,這讓宋英宗心中不得不懷疑:原來蔡襄對他繼位有意見。於是,宋英宗就給蔡襄小鞋穿了。蔡襄其實只是在需要站隊的時候沒有及時站隊而已

相關焦點

  • 都知道北宋名臣包拯辦公地點在開封,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鄉在哪
    說到北宋名臣包拯,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他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被世人尊稱為「包青天」。可是雖說影視劇裡的包拯一直都在被譽為天下首府的河南開封府秉公執法,但他卻並不是河南人,他的故鄉其實是在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之美譽的安徽合肥。
  • 北宋連中三元的超級學霸如何逆襲「絕殺」一代奸相
    一代奸相就此倒臺。而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來自丁謂的副手——大宋朝連中三元的狀元名臣王曾的彈劾奏章。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氏(現在的山東省青州市),據說王曾出生前,其父曾經夢見孔子託夢給他,告訴他孔子的愛徒曾參將轉世為其子。因此,當孩子降生後,父親就給他起名王曾。說起來,王曾也是苦孩子出身。他8歲的時候,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只能寄養在叔父家中。青少年時代的王曾刻苦好學,頗有才名。北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秋,24歲的王曾參加青州鄉試,高中解元。
  • 一代名臣李斯一生的潮起潮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答案肯定不是,這背後永遠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一代名臣李斯!可以說沒有李斯就沒有當年的秦始皇!李斯本是那個混亂的年代裡普通的楚國人,來到秦國後為秦國效命,因能力與機遇相接合,一步步爬上人生的巔峰,做了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可後來又因自己的埋下的惡果,造成自己被受五刑,腰斬和夷三族的悲慘結局。
  • 一代專權宦官汪直如何單挑整個大明朝堂?鬥倒了高居內閣首輔的一代...
    汪直年幼,初生牛犢不怕虎,仗著受明憲宗的寵信,他對名單之上一些關聯緊密的人進行抓捕,包括楊曄的叔叔兵部主事揚仕偉、郎中武清和樂章、浙江布政使劉福等,並將名單交給了明憲宗。除了汪直抓捕的人外,名單上還有一些朝廷高官,包括刑部尚書董方、都御史使李賓等,而高居榜首的正是一代名臣內閣首輔商輅。
  • 明朝名臣,主持成化犁庭,卻被人陷害,離京時天下士子十裡相送
    明朝成化年間的名臣李秉,他的名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是很陌生的,但對他的為人熟悉的人,都會對他大加讚賞。李秉於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中進士,歷任福建延平推官、戶部郎中等職,並於景泰三年任宣府巡撫,提督軍務,鎮守邊境,防範蒙古韃靼。
  • 25位皇帝,竟10位有男寵,漢朝的皇帝為何都愛男人?
    而在歷代的皇帝搞同性戀的也大有人在,也就是所謂男寵,其中,兩漢25位皇帝中,竟有10位皇帝有男寵。其中漢哀帝更是其中之最,他與男寵董賢的故事並成為描繪同性戀的成語「斷袖之癖」。談到漢朝皇帝搞同性戀的始祖,就是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他的男寵名為籍孺,史書上記載了這個人長得很美,沒有什麼才能,就靠著諂媚而得到劉邦的寵幸。公元前196年,英布在地方造反,劉邦對外稱自己生病了,就沒有出戰。
  • 歐陽修是北宋名臣,卻為何陷害名將,迫害狄青致死?
    熟悉宋史的人大概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北宋缺將,南宋缺相"。與南宋相比,北宋的名將確實不多,狄青是比較有名的將領。然而,戰功卓著的狄青卻被陷害,最後鬱鬱而終。陷害狄青的人不是秦檜那樣的奸臣,而是北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朝廷重臣歐陽修。歐陽修是忠臣,狄青也忠於朝廷,那麼忠臣為什麼要陷害忠臣呢?
  • 周輿丨盛世北宋竟因外交失誤而突然脆斷?
    盛世北宋竟因外交失誤而突然脆斷?周輿中國歷史上的磚制王朝怎麼死的都有,但因外交失敗而於「盛世」脆斷的還真不多,算起來那只有北宋了。1110年,28歲的趙佶成為大宋的第8個皇帝。宋徽宗趙佶雖然是一個地道的文弱書生,超一流的書畫家,以及著名的「青樓天子」,「李後主第二」,但他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非常想收回當年被「兒皇帝」石敬瑭「出讓」給契丹人的「燕雲十六州」。那個地方,是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地形險峻,可修築長城,是中原王朝的天然國防線。
  • 宋仁宗時號稱名臣輩出,卻加了遼歲幣、承認西夏國、儂智高破桂林
    ,這也直接造成了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聯手打壓武將的局面。趙匡胤宋朝也是對文人士大夫最為優待的一朝了,只要不是犯了謀逆的大罪,基本不會有性命之憂,但是說來搞笑,有宋一朝最出名的文人,可與唐朝詩仙李白在文學史上媲美的詞聖蘇軾,竟然差點就死在了御史臺的大獄之中,據說當年要不是太皇太后高滔滔都是他的粉絲蘇軾還真就出不來了
  • 一代名臣郭嵩燾給大清朝貢獻不少,為何就沒有受諡呢?
    02那麼,作為清代名臣的郭嵩燾,曾經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為何沒有受諡呢?十年砍柴對照了清代予諡的三條標準,一是級別,予諡的官職起點在朝廷為侍郎及以上,在地方為巡撫以上。郭嵩燾做過署理廣東巡撫、兵部侍郎。
  • 一代名臣範仲淹: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丨周末讀詩
    他兩歲喪父,生活備受艱辛,卻立志成為宰相或良醫。發奮苦讀、進士及第後,範仲淹身先士卒、剛正不阿,因才能過人被晏殊推薦入京為官。此後或因進言或因彈劾,三次遭到貶謫,仍不改前志,不忘憂民。1038年,西夏建國,進犯北宋邊境;1040年,年逾五十的範仲淹因眾望所歸,被召回京師,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一職,鎮守西北要塞,為實現西夏和北宋的議和,鞠躬盡瘁。
  • 她是北宋第一美女公主,被父親宋徽宗送給金國後,最後慘死
    等趙福金到了應當婚配的年齡後,宋徽宗親自「掌眼」,為女兒挑選夫婿,不過宋徽宗眼光可不怎麼樣,千挑萬選後竟挑中了大奸臣蔡京的第五子,時任宣和殿待制的蔡鞗。嫁入蔡府的趙福金仍然深受宋徽宗寵愛,蔡家因此「水漲船高」,權勢日隆,但好景不長,宋欽宗繼位後,蔡京獲罪,舉族流放,唯有蔡鞗憑藉皇帝對趙福金的寵愛得以保全!
  • 這貨想把皇帝的女人娶回家 可惜豔福太淺 連小命都搭進去了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有個大奸臣叫蔡京,其實的他的兒子蔡攸比老子還混球。蔡攸是蔡京長子,字居安,興化仙遊人,徽宗、欽宗兩朝任職宰相。蔡攸最初的官職很小,在宋哲宗在位時根本沒幾個人記得住他。不過這貨很有眼力,他很早就看好端王趙佶,每天上班前計算時辰,製造與端王「偶遇」的機會,先混個臉兒熟,藉機巴結端王。蔡攸對端王畢恭畢敬,他的搖尾神功果真給自己帶來好運氣,端王趙佶當了皇帝,史稱宋徽宗,蔡攸非常受寵信。皇帝御蔡攸賜進士出身,歷任龍圖閣學士、淮康軍節度使、宣和殿大學士等要職。
  • 宋陵:北宋王朝的縮影,看宋朝皇帝的那些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宋陵為北宋皇家陵園,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南有嵩山,北有黃河,是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北宋九帝,開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桓。
  • 士兵誣陷將軍謀反,皇帝決定處死士兵,將軍反而求情皇帝將其升官
    士兵誣陷將軍謀反,皇帝決定處死士兵,將軍反而求情皇帝將其升官 說起郭靖,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太出名了,就算沒看過小說的,電視劇也看過了,不知道被翻拍了多少次。正因為電視劇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誤把郭靖當成了歷史人物。
  • 北宋莆籍名臣蔡襄登上熱播劇《清平樂》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北宋莆籍名臣蔡襄《四賢一不肖》登上熱播劇《清平樂》第11集>導語四賢一不肖,指北宋蔡襄因範仲淹被貶一事而寫的五首詩。儻曰希文實賢士,因言被責庸何傷。漢殺王章與長倩,當時豈曰誅賢良。惟時諫官亦結舌,不曰可諫曰罪當。遂今百世覽前史,往往心憤涕灑滂。斯言感切固已至,讀者不得令激昂。
  • 三朝宰相韓琦,北宋難得的硬骨頭,有他在西夏人不敢造次
    韓琦是一個出將入相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是北宋年間難得的良臣。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曾經寫過一篇《論韓琦》高度評價他,說他「坦然無懼而以為己任」,是天下難得的良才。和北宋第一名臣範仲淹一樣,韓琦是宋朝少有的主戰派,在對待西疆的党項問題上,可以說是當仁不讓的。
  • 黑到不能再黑的元佑黨籍碑:北宋的文字獄,將大文豪們一網打盡!
    蔡京蔡京的官可大了,因為太師是北宋文官的最高職位,類似過去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北宋除了皇帝之外就屬他最大,再加上徽宗皇帝又很信任他(不過這句是廢話,要是不信任怎會當上太師)北宋晚期的朝政蔡京說了算,國家大事小事都得先過他這一關,他決定後再報告皇帝,而皇帝也只是個橡皮圖章而已,一概交給蔡京處理。但是,由於北宋官員之間的惡鬥,蔡京事實上也不是那麼順風順水的一路高升。我們知道他曾先後四次任相,前三次都被鬥垮或是受不了同僚排擠而自動請辭回家,但這四次任相的時間前後加起來長達17年之久,他的人生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 瀏陽人賀祥麟、賀宏勳因瀏陽古樂結識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
    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的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湘軍統帥湘鄉人曾國藩跟瀏陽頗有淵源。他曾為道光十四年同科舉人瀏陽鄒焌傑(道光二十年進士)的母親劉氏六十、七十、八十三次大壽贈作壽序。他提拔重用的瀏陽人李興銳,後官至閩浙總督、兩江總督。
  • 明朝一武將,三百年後竟被袁世凱追認為皇帝,他是誰?
    敵人來勢洶洶,然而大明的山海關總兵楊麟竟不相救。袁崇煥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沒有投降,而是堅壁清野背水一戰。後金大舉攻城,而袁崇煥此時令人將紅衣大炮架在城頭,炮轟金軍。努爾哈赤雖然全力攻城,但終究沒能抵擋住火器,損失慘重,袁崇煥險勝,在慘烈取得寧遠大捷,之後又取得了寧錦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