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在北宋時代也算是個名臣了,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兩代皇帝,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等職,慶曆年間曾參與範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從嘉祐六年(1061年)起,宋仁宗讓蔡襄暫代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宋英宗繼位後,將蔡襄扶正,正式任命他為三司使。
不過,宋英宗對蔡襄似乎很有意見。一次,蔡襄請假不上班,宋英宗生氣了,說:「三司掌管財政,事務繁多,蔡襄十天就請了四五天假,還不如讓別人當三司使。」宋英宗這話講得很重,言下之意是說要把蔡襄撤掉之意,以此試探當時任宰相的韓琦和歐陽修,韓琦和歐陽修趕忙為蔡襄辯解,歐陽修說:「蔡襄的母親80多歲了,經常生病,起居需要照顧,蔡襄只是請早假,晚些會來的,不會耽誤事。」
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一九:一日,因其請朝假,上變色謂中書曰:「三司掌天下錢穀,事務繁多,而襄十日之中,在假者四五,何不別用人?」韓公已下共奏曰:「三司事無闕失,罷之無名。今更求一人材識名望過襄者,亦未有。」修奏曰:「襄母年八十餘,多病。況其只是請朝假,不趁起居耳,日高后便卻入省,亦不廢事。」
韓琦、歐陽修兩人與蔡襄本是舊識,有一定的交情,替蔡襄說話是理所應當的。可惜,宋英宗並不相信韓琦和歐陽修的話,而是仍然很生氣,這才是奇怪的地方。為什麼說這很奇怪呢?正如宋英宗所說,蔡襄在十天的時間裡有四五天是請假了。在現代的企業中,如果有這種員工,老闆一定會開除。但宋朝是非常講究孝道的,蔡襄請假的理由是母親病了,要照顧母親。宋英宗作為皇帝,理應倡議孝道,他不可能會因此怪罪蔡襄,反倒要給蔡襄開綠燈,讓蔡襄休長假,好好照顧母親。況且,宋英宗本人也是非常講究孝道的,從後來的濮議之爭就可以看出這點。但實際的情況是宋英宗並沒有聽了韓琦和歐陽修的辯解就放過蔡襄,而是在事後仍然三番兩次地找蔡襄的麻煩,顯然宋英宗有故意針對蔡襄之意。
宋英宗和御史傅堯俞的談話也說明這一點。宋英宗曾問傅堯俞:「你怎麼不彈劾蔡襄?」傅堯俞回答:「如果蔡襄有罪,官家為什麼不按照法律予以處置,又何必要臣下彈劾呢?」宋英宗又說:「想讓你彈劾,我再用公議處置他。」傅堯俞回答:「如果交付眾臣來評判,臣下只看到蔡襄營造皇陵有大功,卻沒看到他有罪。臣下是諫官,不能按照皇上的旨意進諫言事。」宋英宗的意圖昭然若揭,就是想指使傅堯俞彈劾蔡襄,好讓他有理由治蔡襄的罪。傅堯俞是名御史,為人正直,認為蔡襄無罪,不願意按照宋英宗的旨意構陷蔡襄。
《宋史·傅堯俞傳》:嘗因論事,英宗日:「卿何不言蔡襄?」對曰:「若襄有罪,陛下何不自正典刑,安用臣言?」英宗曰:「欲使臺諫言,以公議出之。」對日:「若付之公議,臣但見襄辦山陵事有功,不見其罪。臣身為諫官:使臣受旨言事,臣不敢。」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宋英宗對蔡襄充滿恨意,總想找理由撤掉蔡襄,甚至治蔡襄的罪。只是蔡襄為官清廉,也沒什麼把柄落在宋英宗手中。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感受到宋英宗對他的不滿,自求外放,被貶出京城,改任杭州知州。
據相關史料記載,宋英宗對蔡襄如此耿耿於懷是因為此前曾聽到有謠言:宋英宗繼位之前,蔡襄對宋英宗被立為太子有異議。也就是說,蔡襄不支持宋仁宗將宋英宗冊封為太子,如今宋英宗繼位,難免會對蔡襄不滿。不過,韓琦、歐陽修、曾公亮三大宰相都出面針對此謠言對宋英宗做了解釋,說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等證據說明蔡襄對宋英宗繼位的異議,希望宋英宗不要相信謠言。宋英宗當時就說:「如果我相信謠言,蔡襄哪還有命在?」宋英宗嘴上說自己不相信謠言,實際上他是相信謠言的。
歐陽修《文忠集》卷一一九·奏事錄:蔡侍郎襄,自給事中、三司使,除禮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知杭州。初,上入為皇子,中外相慶,知大計已定矣。既而稍稍傳雲有異議者,指蔡公為一人。及上即位,始親政,每語及三司事,便有忿然不樂之色。蔡公終以此疑懼,請出。既有除命,韓、曾二公因為上言:「蔡襄事出於流言,難以必信。前世人主以疑似之嫌害及忠良者,可以為鑑也。」臣修亦啟曰:「或聞蔡襄文字尚在禁中,陛下曾親見之乎?」上曰:「文字即不曾見,無則不可知其必無。」臣修奏曰:「若無文字,則事未可知。就使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往時夏竦欲陷富弼,乃先令婢子學石介書字,歲餘學成,乃偽作介與弼書,謀廢立事。書未及上,為言者廉知而發之。賴仁宗聖明,弼得免禍。至如臣,自丁母憂服闋,初還朝時,有嫉臣者乃偽撰臣一札子,言乞沙汰內官,欲以激怒群閹。是時家家有本,中外喧傳。亦賴仁宗保全,得至今日。由是而言,陛下曾見文字,猶須更辨真偽,何況止是傳聞疑似之言,何可為信?」上曰:「官家若信傳聞,蔡襄豈有此命?」
為什麼宋英宗對自己手下這三個大臣都不相信,卻相信謠言呢?我認為原因是謠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韓琦、歐陽修、曾公亮三大宰相都以沒有文字資料等證明蔡襄對宋英宗繼位有異議,卻忽視的一點是,可能同樣沒有文字記錄等證據表明蔡襄支持宋英宗繼位。宋英宗想了解這一點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他只需要查看蔡襄的上書或相關的工作紀要即可。
宋仁宗從至和年間開始就屢屢生病,引起朝臣的擔心。到了嘉祐年間,宋仁宗仍然無子,朝中群臣更是憂心忡忡,紛紛上疏書或當面勸諫宋仁宗立儲。朝臣因避忌諱,當然不會明確要求立宋英宗為太子,但宋仁宗只有宋英宗這麼一個養子,宋英宗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群臣上諫立儲最多的時間有兩個時間段:一個是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之後,當時宋仁宗大病一場;另一個是嘉祐三年(1058年)前後,宋仁宗當時以後宮董淑妃有身孕為由拒絕,但董淑妃於嘉祐四年(1059年)生下了一個女兒。
從蔡襄的為官經歷來看,蔡襄於至和三年二月到嘉祐五年秋應該不在京城為官,而是在泉州任知州,蔡襄正好錯過了這兩次勸諫立儲的最佳時間。蔡襄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為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回到京城,宋英宗是在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被立為太子。顯然在回京後到宋仁宗繼位前的這段時間,蔡襄也並沒有對宋英宗表示支持。
宋英宗為人比較注重感情,如果蔡襄確實支持宋英宗繼位的話,宋英宗不可能會故意針對蔡襄。宋英宗曾對名臣文彥博說過:「朕被立為太子,都是你的功勞。」實際上嘉祐三年(1058年)前後到宋英宗被立為太子這段時間,文彥博根本就不在京城。而在至和三年(1056年)時,宋仁宗大病之後,身為宰相的文彥博和富弼就曾建議宋仁宗立儲,後文彥博被外放出京。文彥博這個建言,宋英宗在8年之後還記得,當他向文彥博說起此事時,心中顯然是充滿感激之情的。
可見,蔡襄對宋英宗被立為太子、並繼承皇位之事並沒有明確支持,宋英宗自己應該是了解這一點的。本來宋英宗也並非小心眼之人,不會計較此事,但謠言隨風飄來,這讓宋英宗心中不得不懷疑:原來蔡襄對他繼位有意見。於是,宋英宗就給蔡襄小鞋穿了。蔡襄其實只是在需要站隊的時候沒有及時站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