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
我遠遠地就知道那不是雪了,因為有陣陣暗香飄過來。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富國強兵,進行全面改革。
而反對者反對聲不斷,熙寧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百姓流離失所,王安石罷相。
第二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然後居鐘山,寫下此詩。
王安石是個倔脾氣?
王安石,性格倔、非常倔、特別倔,宋朝人送外號「拗相公」,
他個性突出,什麼都喜歡跟人擰著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別人說梅花像雪,他非說明明不是。
他個性突出,什麼都喜歡跟人擰著來。
一般詩人都說「鳥鳴山更幽」,他偏說「一鳥不鳴山更幽」,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
遊歷鐘山時的感受,
可以理解為:王安石認為只有聽不到官場上那些反派的聲音,心才能平靜下來。
宋人愛梅
宋朝是中國梅花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宋朝人對梅花的喜歡影響到後來的元、明、清。李清照《漁家傲》中提到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yǐ nǐ),
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把梅花比作剛出浴的美人;
王安石曾寫有《梅花》
「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
想要寄一枝梅花送給遠方朋友,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還有盧梅坡的《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人寫雪和梅花爭長短,也是這首詩的情趣所在。
寫作手法:比較
作者把梅花和雪作比較,二者相似的地方在於顏色,都是白色。
不同的是,雪花沒有梅花的香味,這裡就是要突出梅花的沁人香味。
主題
春天有迎春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
冬天,能在寒冷的季節凌寒開放的,只有梅花了。所以詩人用了「凌寒獨自開」的「獨」這個字
詩文的一二句寫了梅花冬天開放的特性,
讚美了梅花頑強的精神。也比喻人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怕艱難的精神。
後兩句說了它沁人的香味,「暗香」點出梅勝於雪,王安石在這裡也比喻自己無所畏懼的高潔品性。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
封荊國公,故稱「王荊公」。改革家,曾主持變法。
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詩詞方面也有很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