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愛跟別人擰著來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宋人為何愛梅?

2020-12-16 英知薈

在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

我遠遠地就知道那不是雪了,因為有陣陣暗香飄過來。

《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富國強兵,進行全面改革。

而反對者反對聲不斷,熙寧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百姓流離失所,王安石罷相。

第二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

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後,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然後居鐘山,寫下此詩。

王安石是個倔脾氣?

王安石,性格倔、非常倔、特別倔,宋朝人送外號「拗相公」,

他個性突出,什麼都喜歡跟人擰著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別人說梅花像雪,他非說明明不是。

他個性突出,什麼都喜歡跟人擰著來。

一般詩人都說「鳥鳴山更幽」,他偏說「一鳥不鳴山更幽」,這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

遊歷鐘山時的感受,

可以理解為:王安石認為只有聽不到官場上那些反派的聲音,心才能平靜下來。

宋人愛梅

宋朝是中國梅花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宋朝人對梅花的喜歡影響到後來的元、明、清。李清照《漁家傲》中提到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香臉半開嬌旖旎(yǐ nǐ),

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把梅花比作剛出浴的美人;

王安石曾寫有《梅花》

「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

想要寄一枝梅花送給遠方朋友,表達對朋友的思念。

還有盧梅坡的《雪梅》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人寫雪和梅花爭長短,也是這首詩的情趣所在。

寫作手法:比較

作者把梅花和雪作比較,二者相似的地方在於顏色,都是白色。

不同的是,雪花沒有梅花的香味,這裡就是要突出梅花的沁人香味。

主題

春天有迎春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

冬天,能在寒冷的季節凌寒開放的,只有梅花了。所以詩人用了「凌寒獨自開」的「獨」這個字

詩文的一二句寫了梅花冬天開放的特性,

讚美了梅花頑強的精神。也比喻人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怕艱難的精神。

後兩句說了它沁人的香味,「暗香」點出梅勝於雪,王安石在這裡也比喻自己無所畏懼的高潔品性。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

封荊國公,故稱「王荊公」。改革家,曾主持變法。

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詩詞方面也有很高成就。

相關焦點

  • 是誰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
    古往今來,評論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而易中天在中華史《王安石變法》一書中對該事件的評論是頗為新穎的,值得關注和思考。易中天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王安石「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既有熱情又有頭腦的改革者之一」。
  • 王安石變法有皇帝支持,為何還會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就比如說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雖然說後人對其變法多有議論,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去全盤的否定它,畢竟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實際是為了使北宋富國強兵,只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這次變法最終失敗了罷了。
  •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他的改革為什麼會失敗呢?
    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呢 ?北宋王安石變法。要改變法律和制度,富國強軍,改變當前的貧弱狀況。在改革中,王安石成立了新的機構來指導改革,即設立三個部門和法規司。律政司撤銷後,大部分改革事務由司南寺主持。在公元1063年,宋神宗登基了,他是一個比較有眼光的皇帝。
  •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性格原因?最後下場令人唏噓
    可悲的是當時的中國對王變法了解甚少, 而也從此引起了中國人對王的研究和探索,後人稱王安石的變法堪稱為史上最強的開拓者,他的變法也很有價值,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呢?
  • 王安石變法褒貶不一,其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政策思想太超前嗎?
    王安石變法歷來褒貶不一,最主要還是因為他失敗了,歷史歸因一定是先以成敗論英雄的。首先,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具有超前的先進性是毋庸置疑的。王安石的目標「民不家富而國用饒」,其方法的本質就是發展近現代的信貸金融產業,通過國立信貸業務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 好心辦壞事,良法變惡法,王安石變法為何成為一場禍國殃民的鬧劇
    王安石變法折騰了民眾,摧垮了國家,北宋也隨之灰飛煙滅。原本利國利民的舉措,為何起到了反效果?變法迫在眉睫公元1067年,趙頊(xū)登基,成為北宋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變法起了反作用要度過危機,必須要變法。要變法,就必須找個得力幹將。宋神宗選來選去,挑中了王安石。後來,很多人詬病宋神宗選錯了人,才導致變法失敗。但在當時,沒有人比王安石更適合變法。
  • 一首《梅花》寫盡了王安石最後的倔強
    因此,宋神宗、王安石君臣二人積極推行變法,將改革深化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其本意就是要來一場深層變革,讓大宋王朝在財政和軍事上都能脫胎換骨,從而實現祖宗未竟之業。可是為什麼這麼積極的變革後來卻又以失敗告終呢?
  • 王安石變法為啥屢遭圍攻?
    王安石少年愛讀書,長於寫文章,且議論脫俗,自信心很強。這是以整頓財務為中心進行全面改革的變法總機構。熙寧三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封為荊國公,故世人又稱其為「王荊公」。 從參知政事到宰相,王安石先後實行變法革新,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推行新法期間,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所謂頑固派展開激烈的鬥爭。王安石讚揚商鞅在歷史上的功績,說「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贏了,我卻從中學會了該如何好好工作~
    提到王安石的變法,大多數人都是覺得可惜的。人們甚至認為,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了,大宋不會那麼輕易滅亡!甚至有人認為,變法成功,王朝再維持個幾百年都有可能~那變法為什麼沒成功呢?變法會不會成功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開始的青苗法,通過青苗法,能看懂王安石變法和司馬光守舊的思路,也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輔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同樣是變法的商鞅和王安石:為什麼前者成功而後者卻失敗了?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改革家除了秦國的商鞅,就數宋朝時期的王安石了,然而哪怕商鞅最後被五牛分屍而死,但是他的變法卻是成功的,為了大秦帝國做出了不朽功績,而同樣是變法的王安石卻失敗了。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大宋王朝的基業我認為至少可以再延續幾百年沒有問題,因為王安石變法時期成功阻擋了金國以及遼人的南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戰績,所以說宋朝並不是沒有強大過,而是放棄了強大的機會。
  • 王安石最美的一首詩,看似是寫梅花,其實寫的是做人的道理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一生幾次拜相,推動變法。他的改革具有超前的遠見,充盈了皇家國庫,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但是由於撼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和過於激進的政治主張遭到反對,最終在宋神宗去世之後,新法全廢,變法失敗。
  • 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變個法怎麼就錯了呢?
    心亂如麻的皇帝打算問問自己的老師,也是王安石的恩人韓維,可以說是他一手促進了王安石變法。沒想到韓維卻直接答道:「很簡單,廢除王安石的新法」。最後的時刻,壓倒駱駝往往只需要一根稻草。宋神宗不再猶豫,對韓維說:「好吧,就由你來擬旨」。於是王安石變法宣告基本失敗,八年之後宋神宗駕崩,年僅三十八歲。
  • 熙寧變法之所以會失敗,其實是因為王安石的方案本身就存在著問題
    公元1069年,宋神宗為緩解當前國內的矛盾並企圖掀起一場"中興之世",任命主張變法的王安石總攬改革事務。因這一年為熙寧二年,因此這次變法也被稱之為熙寧變法。但是在變法全面展開後不久,新政就陷入了困境之中。不僅無法發揮其正常功能,反而成為了拖累北宋帝國發展的累贅。公元1085年,熙寧變法以全面失敗而告終。
  • 宋朝人為什麼認為王安石是奸相?細看王安石變法始末
    王安石變法是被當今的史學家們所稱道的。可是當北宋滅亡,宋朝南遷之後,南宋的人民卻對王安石無比憎恨,甚至說王安石是本朝四大奸相之一。王安石一心想通過變法,讓國家強大,可為什麼宋朝人認為是王安石毀了宋朝呢?
  • 為何古代變法多以失敗告終?
    古代的變法多以失敗告終,這僅僅是在古代中國,其他文明國度則不同。古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南北朝的劉裕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 世人都說,王安石不願意官,但為何能主導宋朝最大變法?
    說到宋朝的才子佳人不得不說王安石。王安石是詩人中文章寫得最好的,寫文章的人裡,政治做得最好的,政治家和變法家也是王安石最重要的身份。但是你知道王安石屢次三番地拒絕過升遷,就連宰相當三次也被罷免了三次。那麼王安石為與旁人背道而馳?又為何能主導宋朝變法。
  • 淺談王安石變法中的超越時代之處
    王安石變法是指宋神宗在位時期,時任宰相的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變了味兒」的王安石變法已成害民之法
    比如商鞅變法,比如戊戌變法,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王安石變法等等,但是,變法會嚴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阻力重重,除了商鞅變法外幾乎所有的變法都是以失敗告終。王安石在選用變法班子時,並沒有詳細考察班子人員的品行和目的。比如蔡京,後來成了北宋奸臣之首;比如被稱為變法「二號人物」的呂惠卿,正史這樣評價他:「惠卿既叛安石,凡可以害王氏者無不為」;再比如李定,是為了報司馬光、蘇軾的彈劾之仇才投入王安石門下。這些人來執行變法,其結果可想而知。
  • 歷史上重要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究竟是利民還是亂天下
    王安石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其最出名的還應該是他主持的變法,貴為宰相的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變法,但最終卻鬱鬱而終,究竟何因?1067年,宋神宗繼位,改變了以往政治上的被動局面,想要重振朝綱,而王安石就是宋神宗的一把利劍,一紙詔書,王安石欣然進京,在王安石的心理變法革新早已萌生,終於等到了大展拳腳的時機。熙寧變法(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由此而生,王安石主張發展生產,富國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