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用英文寫方塊字 題字文化進入西方(圖)

2021-01-07 搜狐網

  作為一件當代藝術品,徐冰用「書法教室」的方式展示「英文方塊字」。西方觀眾進入「中文書法教室」,參與書寫後發現,實際上是在寫他們自己的文字英文。 (徐冰/圖)

 

  徐冰用「英文方塊字」寫成的「人民藝術(art for the people)」。 (徐冰/圖)

  新包辦婚姻:《英文方塊字》的試驗(組圖)

  英文是線性書寫的拼音文字,中文是象形演變而成的方塊形式的文字,怎麼從毫不相干的文字裡,找到中西方文化交界帶裡,那個「要命」支撐點?

  有問題就有藝術

  我們先來看這個方塊字,它看起來是中文但卻是英文。這一個字上面部分從左向右是「d、R、E」,中間是「A」,下面是「M」,拼出來就是Dream、「夢」,原來它是英文。只要按漢字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的順序,就可以讀出一個英文詞來。這是一種表裡不一,戴著面具,經過偽裝的文字。它們看上去和中文一樣,其內核卻與中文毫不相干,是徹頭徹尾的英語。我是把中文、英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書寫體系硬是給弄在一塊兒,就像包辦婚姻不合適也得合適;也像異想天開的配種專家,非要把壓根就不是一個基因譜系的物種,讓它們雜交,弄出一種四不像的新「物種」來。

  作為一件當代藝術品在西方展示,我是以「書法教室」的方式為主。我將畫廊改變成教室,教室裡有課桌椅,有黑板,有電視教學設備,有教學掛圖,有教科書,有筆、墨、紙、硯。觀眾進入一間「中文書法教室」,但參與書寫後發現,實際上是在寫他們自己的文字英文,是他們可以讀懂的。這時,他們就得到了一種非常特殊的體驗,是過去從未有過的。

  對漢字文化圈之外的民族來講,中國書法是一種神秘、不易進入的文字。對中國書法的欣賞,長期以來,只停留在一種抽象畫的層面上,因為書法實際上跟寫字有關,欣賞書法必須要跟文字發生關係。但是,通過這種英文書法,讓西方有了一種東方形式的書法文化。因為他們真的是在寫自己的書法,這種書法形式與中國書法完全一樣,內容與英文完全一樣。

  我在美國做講演時,有些人會問我:「你這樣做,會不會有些中國人不高興?因為你把中文改成了英文。」我說:「中國人會特別高興,因為我把英文改成了中文。」這種字是介於兩個概念之間的,哪邊都屬於又都不屬於,人們在書寫時真不知道是在寫中文還是英文。

  《英文方塊字》是從1993年開始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我對藝術一直抱著這樣一個態度,即:你生活在哪兒,就面對哪兒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英文方塊字想法的產生,一定與我生活的環境和狀態有關。在國外生活實際上是生活在兩個文化的中間地帶,這地帶的問題對自己來說,是新的,對人類來說也是值得討論的,因為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到這個地帶,遇到其中的問題。如果我一直生活在國內,一定不會有這件作品的出現,因為文化間的衝突問題不那麼尖銳,對我也不構成「要命」的問題。

  去美國後,語言與溝通成為生活中直接的問題,它與你的生活形成一種很尷尬的關係,你的思維能力是成熟的,而說話與表達的能力是幼兒的。中文的情結是根深蒂固的,但要求你必需使用一種你不熟悉、不方便的語言。你是受尊重的藝術家,但在那個語境裡,又可以說是一個「文盲」。我本來就對文字有興趣,藝術創作成為我了解不同語言特性的過程,對不同語言文字內核的了解幫助你了解文化的不同,這種不同變為我幻想把它們「嫁接」的動力。

  有了新英文書法的想法後,我開始試著寫這種書法。說實話,開始時寫的實在是見不得人的。寫不好不是因為我沒有書法的功底,而是從來沒有人寫過這種書法,書寫時腦子裡想著英文字母,同時又顧及中國書法運筆的講究,真是沒有這種用腦和手的習慣。但這些不好看的書法卻記錄了一個人的思維在不同系統之間鬥爭與調和的歷史。

  我相信這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怎麼展示,卻讓我動了不少腦筋。最後我決定,用這種字寫一本講如何寫這種書法的教科書,題為《新英文書法入門》。結果印出了一套豎排版的,看上去徹頭徹尾的中文書法教科書,含字帖,外加描紅練習本。但其實卻是一本英文書。書中的字母對照表,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字母除筆畫風格的改變外,並沒有那麼多的改變,而僅有的這一點點改變,整個「世界」像是都在改變。這說明了,我們思維是多麼局限。

  題字文化進入西方

  為什麼要把這件裝置設置成一個觀眾可參與的教室的形式?首先,這是種對任何人都陌生的文字,我希望強調其「掃盲」的感覺,借用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掃盲補習班的感覺。其次是,教室喚起每個人學習的記憶與願望。再就是,校正當代藝術枯燥無趣的弊端。

  由於對西方當代藝術系統「短兵相接」的參與,我那時已經對那種「假、大、空」的當代藝術很反感。有太多的那種「深奧無比」、外表嚇人的作品。而觀眾在這樣的作品面前,從來都是對自己產生懷疑;藝術永遠是高尚的,藝術家是天才。看不懂是我的問題;不是缺少藝術細胞就是缺少藝術教養。而事實上,不少作品除了奇異的外表以外,真的就再沒有什麼了。

  這種藝術不能讓我滿意。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平易近人的,是歡迎觀眾進來的。但又並非僅此而已,當觀眾進入以後,他們會感受到,原來這件作品是與眾不同的,是對我們的思維有啟發的。

  這個教室先後在世界上四五十個地方展示過。所到之處都有好的反響。特別是展示後的連帶現象很有意思。展覽後,不少當地的學校向我們購買「英文方塊字書法入門」教科書,他們希望在學校開這門課。他們認為這個教室能讓年輕學生進入一種新的文化語境,同時又可擴展他們的思維。我在日本福岡教授中學生寫這種字,課後老師讓學生談今天上課的體會。日本孩子說得很好,一個孩子說:「從今天起,我知道了,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看過去我所學到的知識。」確實,我們有英文的概念和知識,英文是線性書寫的拼音文字。我們也有漢字的概念和知識,漢字是象形演變而成的方塊形式的文字。而面對新英文書法,我們現有的知識概念遇到挑戰。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概念的支撐點,找回思維認知的原點。

  這件作品的起因是語言及文化的衝突,但事實上,真正要說的事情並非只是文化交流、溝通、東西合璧這等問題。我真正的興趣是通過作品向人們提示一種新的思考角度,對人的固有思維方式有所改變。

  我創作了這套書寫系統後,很多人、機構請我用這種書法為他們題字。有幅字是我為一個朋友的題字:

  Which is infinite(無限的)右側是我的籤名(Xu Bing)。其實,書法題字這個概念在西方是沒有的,只在東方的國家有,但是通過這樣的書法,讓題字這個文化進入了西方。

  幾個月前,我收到澳大利亞教育部的一封信,他們希望得到我的允許將「英文方塊字」放入澳大利亞新設定的「智商測定系統」(IQ)中。據說,中文閱讀與英文閱讀所使用大腦的部位是不同的,所以在世界上一些思維或腦科學實驗室用「英文方塊字」做試驗內容,我們已形成的生理思維系統面對這樣的書寫時是怎樣工作呢?

  當代藝術的新鮮血液經常是來自於藝術之外。《英文方塊字》的實用性和在藝術之外的可繁殖性,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作者為中央美院副院長,2011「中國夢」Logo、「中國夢踐行者」致敬杯設計者)

  作者:徐冰

相關焦點

  • 為何中國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塊字,而西方人則用字母,原因很有意思
    但西方則不同,文字是有字母組成的,為何同樣是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為什麼東西方文字差別這麼大?為何中國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塊字,而西方人則用字母,原因很有意思。 英文跟漢字最大的不同,西方文字比如英文是發散式的。
  • 「曉書館」題字3個字錯2個,高曉松:「大師隨心隨意,我喜歡。」
    其中"曉"字為簡體字,但是張大春大師在寫這個字時,將底下的"兀"多加了一橫,寫成了"元"。此外"館"字也有問題,在題字中,"館"字為繁體字,應作為"舘",而張大師改了一個偏旁,將其寫成了"館"。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漢字在數千年中華文化中不斷推陳出新,改革創新,從"曉字館"這三個字的題字之中就已經可見一斑,然而"曉書館"這三個字題的究竟對不對,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怎樣,還是要聽聽專業人士的看法。
  • 中英文書寫方式的融合,英文方塊字進駐大興機場
    新近投入使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就象一座繁忙的藝術館,它有5個藝術園區分布在五個觸角上。其中在中國園內,有一組石刻作品,引起了中外遊客的好奇。該作品題名《石徑》,由一組刻有方塊字的石凳構成。這方塊字書乍看像中文,但又沒有一個字認識。經了解,原來石凳上刻的字是英文單詞。
  • 央美教授自創「新字體」,遠看像漢字,近看像英文,一幅賣1035萬
    在現代藝術界,創新是一個絕不匱乏的詞語,藝術家們絞盡腦汁去創作前所未有的藝術品,是為了藝術?還是為了成名?讓人難以捉摸。在當代藝術界,便有著一位國際著名華人藝術家,他把漢字與英語結合到一起,獨創了一種英文方塊字,如果稱之為書法,卻沒有書法的根基:漢字,如若稱之為英文,卻又是方塊字,與漢字頗為相似,然而儘管這種字體「四不像」,一幅作品卻高達上千萬。
  • 韓國當代藝術聯展——文化符號_ 藝術中國
    」韓國當代藝術聯展,預計展出樸勝模、崔永旭、金基羅、李慶美四位藝術家作品。此次展覽以文化符碼為概念,四位藝術家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反映韓國當代社會的不同層面。文化符碼是社會文化中的深層結構,使生活於該文化中的個體具有特定思考傾向、語言形式、價值導向及行動方式,反映階級或群體的品味,知識和行為的基本法則,此種品味或法則來自社會化與教育的過程。
  • 當代水墨 | 戴光鬱:關於書寫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前景
    五代黃筌寫生珍禽圖卷當水墨畫成為展示、交流物品,進入收藏、鑑賞渠道時,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審視環節。也就是說,作為古老文明習用數千年之久的文化傳輸工具和思想載體的紙、筆、墨,不僅具有實用性和美學價值,它還是一個古老文明昌盛不衰的精神象徵。
  • 法國哲學家:西方當代藝術是哄騙大眾的工具
    (導讀:《藝術的陰謀》宣稱:當代藝術徹底淪為了空洞的藝術,當代藝術已經變成了藝術家內部的秘密交易,僅靠哄騙迷惑不解的大眾度日,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 桑火堯:方塊疊加22載,仿佛若有光
    桑火堯的境象水墨風格作品自成一體,不同層次的方塊堆疊浸染,由淡至濃,由簡至繁,優雅帶點禪味的空間意相。他深諳中國傳統哲學與傳統繪畫真諦,同時又不忘傳遞出新的創作方式,他用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法和當代的表達方式開創了他的境象主義藝術。
  • 美術研究|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中國藝術是世界第一
    張大千自題(此當代大畫家畢卡索與爰在其別墅所攝)與畢卡索合影畢卡索頗為不解地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何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不要說巴黎沒有藝術,整個西方,都沒有藝術!」張大千聽了解釋道:「畢卡索先生太客氣了,我們中國畫自然是源遠流長,因為我們中國是個歷史太古老的民族,但西方也盛產出非常多和非常優秀的藝術。」不料,畢卡索又驚世駭俗地指出:「真的!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的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於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有藝術。除此之外,整個西方根本沒有藝術。
  • 現代與當代藝術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區別,倘若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稍加查找,我們便會找出許許多多的詮釋和解讀。然而,接下來我想談的是我所認為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區別。波普藝術家創作的立體主義作品1.時間範疇不同眾所周知,現代藝術是西方20世紀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藝術形式,在不同的具體時期又由不同的流派作為主導。
  • 乾隆為啥不願給《富春山居圖》題字?他不好意思!
    文/王呈祥我們都知道,乾隆是一個酷愛題字的皇帝,一生收藏晉、唐、宋、元和明代字畫4000餘幅,幾乎全被他題過。一幅上而且題字不只一處,有時是幾十處,例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全文不過28字,他就為之題字63處。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題字癖好的皇帝,也有不願題字的時候。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城市化進程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一直是資本主義誕生以來的重要論域,在後現代多元文化與全球化語境下進入更廣泛的文化研究領域。城市空間問題不僅關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過去與未來,也能從其中審視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樣態。這是一個新興的、社會意義明顯的研究視域。西方學者一直在做有價值的深入研究。  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並提供了有相當價值的文獻資源。
  • 徐冰用英文寫書法,一幅作品450萬,網友:這也算書法?
    徐冰用英文寫書法,一幅作品450萬,網友:這也算書法?在北京保利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幅特別的「書法」作品最終以450萬的價格成交。這幅作品之所以被大家關注,和水平高度沒有關係,關鍵是它的創作形式比較特殊。
  • 胡天遙|中國當代藝術是東西方價值觀博弈下的怪胎!
    波洛克的確立是世界進入當代藝術時期的重要標誌,同時也確立了美國紐約成為世界當代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從西方藝術史的角度來看,當代藝術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一種延展。「形式即美」的原則在當代藝術中並未突破,它仍然是以觀念為主體,對藝術本體語言及表現形式的邊界進行拓展。如安迪.沃霍爾將藝術拓展到原本屬於非藝術行業的印刷及商業廣告領域。
  • 當代油畫究竟是如何體現的?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不是用油畫顏料在畫布上畫畫就是油畫,油畫本身有特定的語境和表現方式。跟芭蕾舞一樣,芭蕾是舞蹈的一種,但它有特別的內容,油畫也是這樣。西方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 鳳凰藝術 | 你的隨手塗鴉放幾千年前,可能就是「潮藝術」的起源
    這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藝術從思想上而言,更多是唯心的哲學體系,對唯物思想的認識,是非常近代由西方引進的。尤其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今天的當代藝術和全球的交互影響,已經是鐵板釘釘的必然了。當代藝術的現況其實正在等待一種井噴式、爆炸式的能量釋放,才能解決長久以來藝術界對西方分類體系過度的心理依賴。事實上,傳統不會死亡,昨日種種只會在今日成為回顧,已然是新報到的傳統的一員。所以,歷史是永無止境的積累,體量越來越大,不可能一直用過去史學家、評論家那樣簡略的歸類法,所能夠梳理出越來越龐大的歷史脈絡。
  • 「大道至簡」——當代藝術家單凡的藝術思想
    單凡獲得德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學術」勳章(2006年 攝)  悟道是先天秉賦,再加後天努力。單凡雖然從1984年開始就在德國學習與生活,並接受西方現當代藝術與文化的洗禮。但單凡無論是探索西方抽象藝術、表現藝術還是觀念藝術,都像一個穿越時空的遊俠,能夠在東西方藝術探索的長廊裡貫通融合,越過山丘。2006年,單凡創作了一件名為《墨水人生漂不白》的錄像裝置作品:單凡身著白色絲綢旗袍,站立如松,然後讓大量的墨汁從他的頭頂澆灌下來,直澆灌至全身墨黑;接下來,用大量自來水衝洗他全身,結果那件旗袍雖基本還原為白色,但許多褶皺之處墨汁卻依然衝洗不掉。
  • 廖承志的10幅書法題字作品欣賞,筆力遒勁自然渾厚,字如其人也
    廖承志的字體現了一種嚴謹和隨和之間的運筆方式,我們可以把這種運筆的方式暫時稱作為「自由書寫」。而廖承志先生的「自由書寫」絕對不是對書法內容的胡亂創作,而是更具寫的內容,字體的架構、字與字之間的行距,上下呼應等關係的考量的用筆,而且是對書作內容的整體有法度的行筆。有人說廖承志的字沒有碑帖的底蘊,談不上書法。小編則認為,用毛筆非要寫出碑刻的感覺,必然與傳統的筆法不一樣的。
  • 潮流文化怎樣「入侵」 當代藝術收藏?
    潮流玩具(藝術玩具)、跨界合作球鞋、服裝,或是版畫、裝置……廣大年輕人從未感覺自己與身價過億的高端藝術作品距離如此之近,紛紛開始清點KAWS大賣有無增加自己身家財產的可能性。而KAWS作為街頭潮流文化代表,對波普文化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何影響?為何能在短短時間內實現身價N級跳?他的「網紅」成功路線能否被複製?年輕藏家的趣味,是否正在影響高端藝術收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