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網上流傳著約翰迪爾即將於年底關閉寧波工廠的消息,一時間眾說紛紜,有心喜者,有惋惜者,也有人將之歸結於國產農機的勝利,事實真的如此嗎?
約翰迪爾關停寧波工廠的原因
6月24日,約翰迪爾中國區走馬換將,孫寶林接任劉鏡輝出任約翰迪爾中國區新總裁,出任總裁前,孫寶林正是約翰迪爾寧波工廠的廠長,而其上任後不足一周,網上就爆出來約翰迪爾即將關停寧波工廠的消息,這很耐人尋味。那麼寧波工廠關閉的原因是什麼?
1、高估了國內農機用戶的購買力
2007年8月,約翰迪爾併購了當時的寧波奔野拖拉機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成立約翰迪爾(寧波)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寧波工廠主要以研發、生產和銷售30—100馬力的多功能中小型拖拉機為核心業務,同時組裝和銷售迪爾的甘蔗收割機。
約翰迪爾寧波工廠成立之後,部分零配件在中國國內採購,但核心部件則由國外進口,雖然保障了產品質量,但是無形中使得中拖的成本升高,價格比國內其它品牌的中拖貴了30%以上。
在我國農機行業,價格和價值在天秤的兩端,且並不對稱。說白了,是大多數中國農民的購買力和意識偏弱。高檔拖拉機不如還高檔轎車好賣,至少有很多有錢人去買高檔轎車,但高檔的農機價格高,農民中幾乎沒有有錢人。所以至少在現階段,高檔的農機具並不適合中國農民使用。
2、低估了中國農機用戶的品牌認知度
定價高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約翰迪爾把自身的品牌價值看的太高了,總認為約翰迪爾這塊招牌中國用戶一定會認可,即便價格要高很多,用戶會照樣購買約翰迪爾。
不可否認,作為世界第一的農機企業,約翰迪爾的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一些設計理念和技術創新方面,也保持著世界前列。但是,中國的農業生產基本情況,決定了並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就能有世界上最好的表現,不適應只是一個表象,背後是美國人對中國農業生產的不屑於了解。這是大多數在華投資外企的通病。
3、低估了中國農機用戶的產品容忍度
尤其是近幾年,很多用戶買了小品牌的中拖,作業一年後,基本還能保持五成新,第二年再當二手農機轉賣出去。
同樣的一款554拖拉機,小品牌的要便宜30%以上,而且基本都能抗住第一年的作業。因此很多用戶都在誇讚完約翰迪爾的中拖後,轉身就去買了其它國產品牌的拖拉機,這使得約翰迪爾的中拖銷量急劇下滑。
國產農機的勝利?
約翰迪爾寧波工廠要關閉了,這說明國產農機勝利了嗎?未必!
1、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約翰迪爾寧波工廠的關閉,恰恰是行業內劣幣驅逐良幣案例的現身說法。
前幾年,拖拉機行業的大馬拉小車問題異常嚴重,用戶貪圖便宜,購買了一些小底盤的拖拉機,但這些產品功率不足,無法正常進行大負荷的犁耕、牽引作業,一旦進行大負荷的犁耕、牽引作業就極易出現常嚙合主被動齒輪打齒、一倒擋滑動齒輪打齒,最終傳動短半軸齒輪打齒、斷半軸等現象。
當時,大馬拉小車問題在中拖行業內也非常嚴重,一些企業用304的底盤去配套554和604拖拉機,使得成本降低,市場擴大。
但約翰迪爾不願意降低產品質量來適應中國用戶低購買力的需求,結果價格肯定比國內大馬拉小車的機器要貴很多。
雖然去年國家發布了「大馬拉小車」問題農機產品消費警示,打擊了此類現象,但產生的後果已經形成,約翰迪爾中拖的這枚良幣被劣幣現象驅逐了。
2、民族品牌的消亡
本次事件中,看似受傷的是約翰迪爾,但真正消亡的是奔野品牌和寧波工廠。
約翰迪爾將寧波工廠關閉,可以再去其它地方生產中拖,據一位寧波工廠的內部人員稱,未來迪爾的中型拖拉機很可能會在印度生產。
但奔野的品牌將成為歷史,奔野曾經是我國拖拉機產品中非常知名的品牌,在東北地區曾經有著非常好的口碑很高的知名度,但被約翰迪爾收購之後,老奔野消失了。
奔野、佳木斯佳聯、天津天拖、上海拖拉機廠,當年的民族知名品牌和其經典機型一樣,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中。
3、對優質供應商的影響
約翰迪爾對於供應商的選擇有著一套縝密嚴格的考核制度,在成為它的供應商前,你需要滿足很多要求和條件,比如精益生產管理、比如生產線要求、質量體系認證等等。
約翰迪爾寧波工廠成就了國內一批以質量為先、以管理為基的優質零部件企業,這些零部件企業很多都涉足了汽車、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等多個領域,但寧波工廠關閉後,部分供應商將退出低利潤的農機市場,另一部分沒有退出的則很有可能降低生產配套標準,以此適應其它中拖主機廠的需求。
比如發動機配套企業中,浙江新柴和福建力佳受影響較大。
4、對行業的影響
毫無疑問,中拖行業將騰退出一大塊市場,而這塊市場將有其它中拖企業來補缺。東方紅MF系列、雷沃TB系列、以及當地的北野,浙野,興野等其它「野」字輩的產品都有機會擴大市場,而且預計部分中拖價格將會上漲。
另外約翰迪爾寧波工廠裡有很多當地的技術人才,這些人才大部分會留在寧波,留在農機行業,而周邊的拖拉機廠正是他們最好的去處。
約翰迪爾寧波工廠的關閉,並不意味著國產農機的勝利,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很好的機會。國產中拖企業不僅可以擴大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納優質供應商和人才,進行產品升級優化,迅速打造出自身產品的核心技術和品牌核心競爭力,生產出性價比更高的中拖產品,這才是我國中拖行業乃至農機行業可持續且唯一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