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帝遺落在鷺江的一顆珍珠,便幻化成了鼓浪嶼
哥倫布認為,聖媽還遺留了一縫時光的間隙,串接起了古漁村、閩南華僑村與如今的小資文藝村,它便是曾厝垵
從鼓浪嶼出來,沿著濱海大道往東,到達一片廣闊的海岸線附近,便走進了曾厝垵的門廊
說它是時光的縫隙,是因為透過它:
你能窺見粗獷樸實的古漁村的生活,也能瞥見曾經華僑村那紅磚古厝和南洋風情的"番仔樓"奢韻遺風,更能瞧見從鼓浪嶼外溢出的濃鬱小資文藝氣
一隻懶在濱海洋樓的貓,鼓浪小嶼
曾厝垵這種「混合氣質」的文化,現在想來跟墨西哥的西班牙殖民風+街頭藝術的融合也異曲同工
只是曾厝垵著名的"五街十八巷"還疊加了迷宮的元素,就算拿著地圖,也無法保證你準確地找到目的地
這些精緻的小店小宅似乎都躲著你、生怕你找上門破壞了這兒的愜意似的
有些把自己藏在深巷裡,有些則立個一副「生人勿近」的門牌...
小巷裡聽說共有民宿325家,找到我們臨時隨意選取的一處客棧,也花了不少功夫
頗有當年在雙廊拖著行李箱走到山窮水盡才覓到的洱海旁民宿的體驗...
這一處客棧,樸素卻倒也有幾分韻味:院落,輕紗,古董,陳舊與小清新的融合
還有一位頭也不抬、整日忙於魔獸的有趣小年輕老闆,也不知如今是何光景了
猶記當年在曾厝垵,正是第一屆中國好聲音的決賽
哥倫布和瓶子兩天都在海邊閒踱之後,買點水果便早早回到這一處清淨的院落
坐在藤椅裡享受著音樂娛樂節目
回頭看,已是難求的愜意
曾厝垵不大
本質就是個海邊小漁村,只是近代漸濃的商業氣息,讓這裡與「漁」字關係不大了
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冰茶、庭院、書籍和滿滿的淡雅
曾厝垵最具盛名的飯館——三年二班飯堂
味道已不是這裡的賣點,更多的是一種懷舊的祭奠
有多少70後80後懷念這些僅存於記憶的元素呢:
同桌、筆記、天天向上、課本.....
這裡就算是飯菜名,也儘是兒少時痛恨的科目:
化學土豆絲、物理豬腳、鐵板生物等等
有多少童鞋是吃得津津有味呢?抑或是膽戰心驚?
而這樣一座廟宇,卻不是廟宇
它是個咖啡館(Temple Coffee)
一直認為這是曾厝垵最具創意的店
將華僑村時代遺留的祠堂改建為咖啡館,「傳統與現代,嚴肅與舒緩」最衝擊的元素融合,這便是時代更迭的印記
儘管備受爭議,但也無法顛覆時代的滾滾車輪,成為了小資們備受歡迎的休閒餐飲去處
曾厝垵海邊公路旁,有著被網友傳為最美的公交站
這樣傍海且色彩輕快的公交站,想必趕車的人們心情也輕快不少吧
身邊人總是問:
每日夕陽染紅的公交站,被海風送進最後一班公交,一路看著鷺江暮色回家
也是一種柔軟的幸福吧
漫步到鷺江邊,這裡的海灘是巖石灘,竟成為了小情侶們依偎的沙發
遠處是海上作業平臺,工程機械橫平豎直的冷酷,在晚霞的魔術蓋布下,也變得富於藝術性
站上這片千百年被海浪衝刷的石堆,不禁開始瞭望這大自然鎂光燈下的雲捲雲舒
耳邊漸漸傳來由壎和笛演奏的'枉凝眉',靜謐而悠揚
一架飛機從雲層中掠出,天地間一粒微塵般渺小
鷺江漫步的那天,正值馬航MH370失聯的第二天(3.9),機上有150多名中國同胞,甚至還有兩位同事:一名是XX解決方案部,另一名是馬來招標部的,在個人標籤上還留著最後一句話:3.8日開始休假...
回頭看,那一天祈福的燭光,竟燃燒了6年,依然等不來歸人...
誰也不知道明天與意外,誰更早到來...
記得《霍比特人2》裡山丘之王在夕陽中抵達山巔時,不斷念叨著預言:
古靈日的最後一絲光芒,將會照耀出鑰匙孔
當夕陽最後一縷陽光隱沒於山巒時,卻沒能找到鑰匙孔
最後發現,最後一縷光芒,竟是月光
在14年廈門的最後一晚,我想月光已為哥倫布找到一鎖鑰匙孔:
那便是活在當下,勿庸人自擾
啤酒、海瓜子、海蠣煎與海鮮米線,
月為光,海為味
縫隙中的時光,時光裡的縫隙,柔軟或是惆悵,就隨酒掩上吧
畢竟
縫隙也擠不過人體
攝於墨西哥辦公室廁所,窗縫外的世界
—————— END ——————
原標題:《隱藏在小資勝地的時光縫隙,曾厝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