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媒報導,1月13日,全球市場調查企業GFK表示,對70個國家今年家電產品銷售額前景進行調查顯示,今年全球家電市場規模將達1340萬億韓元(約合11574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5%。
報導稱,隨著5G的普及,通訊家電市場規模大幅增加,將佔家電市場銷售總額的43%(約合5010億美元);大型家電以超大型電視等高端產品為中心,繼續保持良好銷售勢頭,銷售額達239萬億韓元(約合2064億美元);小型家電銷售額為123萬億韓元(約合1062億美元)。
不過,儘管行業預計家電市場或有增長,但與此同時,家電行業質量問題仍層出不窮:多企業登洗衣機、熱水器質量黑榜;惠而浦在英國遭遇洗衣機「召回」事件、蘇泊爾召回大批量電水壺產品。
惠而浦召回50萬臺洗衣機:百年品牌遭遇質量「拷問」
2019年12月18日,據路透社報導,受英國監管部門要求,惠而浦將召回超過50萬臺在當地銷售的洗衣機,這些洗衣機可能存在起火隱患。
英國產品安全與標準辦公室稱,惠而浦將在下個月開始進行洗衣機召回計劃。
據報導,這批洗衣機的型號為hotpoint和indisit,是在2014年10月至2018年2月生產的,由於門鎖存在故障,容易導致機器過熱並引發起火,因此被緊急召回。
這是惠而浦在今年第二次宣布召回。據此前報導,今年7月份惠而浦召回80萬臺可能有火災隱患的滾筒式甩幹機。報導稱,近年來,惠而浦滾筒式甩幹機發生了54起火災,惠而浦承認其中有3起是已經更換過的機器。
而在我國,家電已實現強制召回。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家用電器被納入其中。
這一事件,對一個百年品牌來說,頻發的質量問題可能正是品牌走下坡路的徵兆。起碼從中國洗衣機市場的競爭格局看,中國高端品牌卡薩帝、方太等品牌的崛起,讓惠而浦早已褪去「洋品牌」高端光環。如何應對下一個百年,惠而浦中國正面臨大考。
惠而浦「三洋」商標合同到期,日方7年內不賣相關產品
相比產品的質量不合格,惠而浦可以召回改進完善,但有的東西,可是說沒有就沒有了。
惠而浦是一家百年家電品牌,總部位於美國密西根州奔騰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家用電器製造商之一。公司旗下擁有Whirlpool、Maytag等眾多知名國際品牌,在世界各地擁有總計70家生產基地、研發中心以及設計中心。
惠而浦公司與中國的故事始於1994年。公開資料顯示,惠而浦中國前身是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肥三洋」),成立於1994年11月,是由原合肥榮事達集團公司、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等共同投資並由中方(合肥市國資委)控股的中日合資企業。
2014年,美國惠而浦收購合肥三洋,成功變身「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惠而浦以原合肥三洋為平臺,整合了惠而浦原先在中國市場的研發、品質製造和銷售團隊。
但在2019年10月23日,惠而浦公告稱,「SANYO」三洋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到期日為2019年10月23日,到期後過渡期為6個月。
過渡期內公司可繼續生產和消化標識有「SANYO」商標的成品和半成品庫存,即在2020年4月22日以前,惠而浦中國依然可以對外銷售標有「SANYO」商標的產品。
另外惠而浦中國經銷商從惠而浦中國或其上級經銷商合法購買的標有「SANYO」商標的產品,不受此商標許可合同到期影響,仍將可以合法銷售和流通。惠而浦中國仍會對相關服務維修和備品備件供應負責。
根據許可合同的約定,合同終止後,商標所有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及其關聯方自合同終止之日起7年內不在中國大陸區域(商標許可區域)生產和銷售許可產品(洗衣機、微波爐),也不得許可任何第三方生產和銷售。
喪失「利潤奶牛」,惠而浦繼2018年扭虧為盈後,2019年再度陷入虧損
此前,惠而浦方面已在公開場合表示不再續籤三洋商標,三洋品牌也正式宣告脫離惠而浦四大品牌矩陣。
值得一提是,三洋品牌洗衣機對惠而浦的營收貢獻較高。歷年年報顯示,洗衣機業務在惠而浦整體營收中佔比超過五成,其中,三洋品牌在洗衣機銷售收入中佔比較高。
以前,旗下擁有「惠而浦」、「三洋」、「帝度」、「榮事達」四大品牌,曾被惠而浦認為是其徵戰中國市場的一張王牌,如今,在退去三洋的光環後,惠而浦擔心,在三洋品牌切換過程中,三洋洗衣機銷量下滑將直接影響公司收入和利潤水平。
當然,這種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在2019年的各季度財報上,已有重大業績隱憂顯現。
惠而浦2019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40.9億元,同比下降11.9%,降幅較去年同期擴大;實現歸母淨利潤-6920.9萬元,上年同期為3.5億元,同比下降119.53%。
惠而浦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92億元,同比下降13.5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993.91萬元,同比下滑120.73%。
這是2018年淨利潤扭虧後,惠而浦迎來的再度虧損。
數據顯示,2017年,惠而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9697.57萬元,2018年最終靠非流動資產的處置,將淨利潤拉至2.62億元。
有分析師認為,在三洋品牌租約到期後,惠而浦的洗衣機銷售或面臨斷崖式下跌,惠而浦中國也將再次面臨巨大考驗。
還有產業觀察家認為,吳勝波、艾小明團隊上任之後,雖然給公司帶來一股新的期待,卻未能演變成為一股新希望和新動能,最終導致公司一直沒有走出亂局和泥潭。
百年外資品牌緣何水土不服,缺乏品牌所有權是其致命弱點
看上去,沒有了三洋品牌,惠而浦中國仍手握惠而浦、帝度、榮事達三個品牌,且產品線覆蓋空冰洗、廚衛小家電等多個領域,似乎形成互補協同格局問題不大。
但事實卻複雜的多,對惠而浦中國而言,不但品牌主次不清、管理混亂、資源投放分散,甚至連最基本的品牌所有權都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1.惠而浦小家電、熱水器、空調的品牌經營權在蘇寧手中,很多產品都是蘇寧貼牌生產;
2.帝度為中日合資公司的產物,當前更有多個經銷商反映,當前帝度品牌已不再單獨展示,只是作為惠而浦冰箱一個系列;
3.榮事達所有權則在合肥市國資委手中,如三洋一樣是租賃使用,除了不菲的商標許可使用費,在採取交由各個省級代理商租賃合作經營後,更是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未來極有可能步三洋的後塵。
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牌管理混亂難以形成整合效用外,惠而浦現有三大品牌各有困境:
主打低端性價比的榮事達品牌,因產品質量問題屢屢被點名,還要應對市場層出不窮的"山寨"問題;帝都品牌本身在市場的知名度極低,難以形成用戶群體;惠而浦運作多年,早已從"高端洋品牌"的神壇跌落,只能算是二線品牌。
「惠而浦中國的衰落是外資品牌在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某分析師表示。
作者:上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