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孩子在小的時候理解和認知能力往往還沒有成熟和完善,所以在父母對孩子做出一些要求時,孩子也有可能會不完全理解父母的用意,反而做出一些讓父母感到很意外的表情和動作,有時還會讓父母忍俊不禁,不得不說,有了孩子之後,父母也收穫了更多的歡樂。
案例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因為天氣下雨,所以寶媽給孩子帶了雨衣,在下樓梯的時候,媽媽擔心孩子下樓梯踩到雨衣絆倒,於是就好心提醒孩子先提起雨衣,然後再下臺階。
本以為孩子聽懂了自己的話,但是沒有想到看到孩子接下來的動作,媽媽也笑出了豬叫聲,不得不說,孩子理解的太「透徹」了。
原來孩子覺得,媽媽說的是先提起雨衣,然後放下,最後再下臺階,而不知道媽媽的用意是讓自己一邊提著雨衣一邊下臺階,可想而知,孩子最後做出的動作就是提起雨衣、放下雨衣、下臺階,提起雨衣、放雨衣、下臺階……整個過程動作乾淨利落,可能在孩子的心裡也覺得自己堅決執行媽媽的要求,做的很好,但是媽媽早已在旁邊笑的忍俊不禁。
這一幕被傳到網上之後,很多網友也笑翻了,紛紛在留言區裡面留言評論:
網友一:寶啊,咱們這兩個動作一起做,不是分解動作
網友二:太可愛啦,每下一個臺階都要提起雨衣
網友三:這理解能力,好可愛,笑哭
網友四:寶寶說了人家提起雨衣了,沒毛病啊
分析
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理解和認知能力還沒有成熟,所以經常會發生一些誤會,這時,父母也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
不要說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話語
比如告訴孩子「不要坐,下來」,孩子可能會聽成「不要坐下」的意思,再比如「不要走回來」,孩子可能聽成「不要走,回來」,也有可能是理解成不要走回來,而是要跑回來的意思,所以,父母在表達時候就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聽成其他意思的話語,避免做出相悖的事情。
放慢語速
孩子在小的時候,大腦可能沒有反應那麼快,所以父母在說話時也要放慢語速,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另外,語速慢也可以讓孩子更多的學習說話,這樣孩子也會發音更加清楚,思路也會更加清晰。
多一些耐心和理解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總是沒有耐心而選擇去屏蔽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照顧孩子,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不到鍛鍊,理解能力也會下降,所以父母多一些耐心,也會讓孩子大腦更好地開發,學習能力也會逐漸變強,對孩子也要多一份耐心和理解。
關於上面的內容,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大家的留言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