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展現出一系列的次級情緒了,比如害羞、尷尬等。
執筆:歐陽比文
孩子小的時候,由於認知水平有限,不太能聽得懂父母說的話,更別提指示了。而這也恰恰是孩子一生中最為純真的時候。
因為這種「信息不對稱」,寶媽和孩子之間還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媽媽讓娃提著雨衣下臺階,女兒舉動惹人發笑
前段時間有位寶媽分享了一段視頻,讓網友忍俊不禁。外面下著雨,媽媽帶著女兒出行,給女兒穿上了粉紅色的可愛雨衣。
因為雨衣有些長,寶媽擔心女兒下臺階時會絆跟頭,於是提醒女兒在下臺階之前要先提雨衣。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卻讓女兒產生了誤會。
由於理解得過於「透徹」,萌娃先是用小手將雨衣高高提起,然後放下,接著拖拉著雨衣下臺階,仿佛在進行著某種儀式。
媽媽開始還有些疑惑,隨後看著女兒一次次重複著提雨衣、放下、下臺階的動作,越來越連貫,才明白女兒會錯了意,忍不住哈哈大笑。
「你做錯了!」「我哪裡做錯了啊?媽媽你在笑什麼?」母女倆的對話也是妙趣橫生,看到笑翻了的寶媽孩子一臉懵,感到很委屈,明明按照你說的去做的!
網友看到這一幕也是十分歡樂,「這是把動作給分解了啊,沒毛病,老鐵!」「好可愛的寶寶啊,像個小公主提裙子一樣。」
為什麼寶寶總對大人的話一知半解?
1)寶寶的認知能力有限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認知能力是學習的基礎,更是他智力的綜合體現。
但小寶寶社會經驗有限,認知能力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面對新的情境不知所措或者會錯意也是在所難免的。
但這種都是階段性的,隨著孩子見識的越多,認知能力也會獲得飛躍式的發展。
2)父母表意不清
父母總是站在大人的視角來和孩子對話,但是成人的語言孩子未必懂得。還有的存在表意不明的情況。
比如大人會說「不要走,回來」,本意是想讓孩子回來,可是在孩子的耳中就容易聽成「不要走回來」,於是繼續向前走。
父母在表達的時候語速可以適當放慢一點,少說一些產生歧義的話。如果寶寶因為誤解而做錯了事,父母不要急著批評,而是搞清楚緣由。
調查顯示:家長和孩子溝通不暢情況普遍
杭州市下城區曾對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進行調研,收回有效問卷2萬份。
結果發現親子溝通中,孩子認為父母以「學業」溝通為主的佔47.6%,其餘才是品行、心理以及個性。
而家長的問卷結果則恰恰相反,家長認為自己首先關心的是孩子的品行,這一比例達到56%,其次是心理、學業以及個性。
可見父母和孩子在溝通時,彼此的感知差距是有多大!在孩子看來,父母說來說去就是學習,然而父母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父母該如何和年幼的孩子愉快聊天?給您提供幾個話題
「你今天中午是和誰坐在一起吃飯?」
看孩子如何回答,如果他說經常和某某小朋友在一起,那麼他們可能是不錯的朋友。當然了,幼兒園裡一般是安排座位的,如果孩子說我不喜歡和誰坐一起,也要了解下原因。
寶寶如果很委屈地表示,今天我自己坐,那是不是被孤立了呢?家長從一個側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還不至於引起反感。
「今天有什麼事讓你感到很開心?」
讓孩子來說說開心和有趣的事情,越詳細越好,就像學習一門功課一樣,讓孩子去鍛鍊表達,也能就此更好地識別以及描述情緒。
孩子很可能會說,「我今天很不開心」,父母要認真傾聽,站在和孩子平等的立場去聽他分享喜怒哀樂,並適當回應,讓孩子宣洩情緒,調整行為。
「今天有什麼問題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呢?」
和小朋友相處的不愉快,某個知識點沒有聽懂,或者是不喜歡某個老師,都可以來談一談。
但是父母不要把這當成一個陷阱,發現孩子犯錯立即懲罰,這樣會讓孩子關閉掉溝通的大門。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