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承每天解讀一味中藥,荷葉!

2021-02-22 易傳承學堂

睡蓮科植物蓮的乾燥葉。

蓮葉、藕葉。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於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釐米,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麵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花單生於花梗頂端,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釐米,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釐米,寬3~5釐米,雄蕊多數,花葯條形,花絲細長,著生於花託之下,心皮多數,埋藏於膨大的花託內,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花後結「蓮蓬」,倒錐形,直徑5~10釐米,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含果實1枚,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釐米。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釐米,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於沼澤、池塘或水田內,野生或栽培。廣布於南北各地。

夏、秋二季採收,曬至七八成幹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摺扇形,乾燥。

葉呈半圓形或摺扇形,展開後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釐米。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22條,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質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

性平,味苦。歸肝經、脾經、胃經。

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內服:煎湯,用量3~10克(鮮品15~30克),荷葉炭3~6克,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用於暑熱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於出血症和產後血暈。

有降脂減肥、降血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荷葉中生物鹼成分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還有抗病毒、抗有絲分裂、抗炎、抗過敏作用;荷葉還具有止血的作用。

含斑點亞洲罌粟鹼、荷葉鹼、原荷葉鹼、消旋亞美罌粟鹼、番荔枝鹼、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

尚不明確。

1、治陽水浮腫: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日三服。(《證治要訣》)

2、治雷頭風:升麻、蒼朮各30克,荷葉一張。為末。每服15克,水煎,食後服。或燒全荷葉一張,研細調入煎藥內服。(《衛生寶鑑》清震湯)

3、治吐血不止:a.經霜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新水服6克。(《肘後方》);b.嫩荷葉七個,擂水服。(《綱目》)

4、治吐血、咯血:荷葉不拘多少,上一味,焙乾,搗羅為散,米飲調下6克。(《聖濟總錄》青金散)

5、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雞丸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6、治產後崩中不止:荷葉30克(七月七日者),鹿角膠60克,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6克。(《聖惠方》)

7、治脫肛不收:荷葉,焙,研,酒服6克,仍以荷葉盛末坐之。(《經驗良方》)

8、治赤遊火丹:新生荷葉,搗爛,入鹽塗之。(《摘玄方》)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
    質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性平,味苦。歸肝經、脾經、胃經。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內服:煎湯,用量3~10克(鮮品15~30克),荷葉炭3~6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用於暑熱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於出血症和產後血暈。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
    質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性平,味苦。歸肝經、脾經、胃經。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內服:煎湯,用量3~10克(鮮品15~30克),荷葉炭3~6克,或入丸、散。用於暑熱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於出血症和產後血暈。有降脂減肥、降血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荷葉中生物鹼成分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還有抗病毒、抗有絲分裂、抗炎、抗過敏作用;荷葉還具有止血的作用。
  •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
    被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狀,易折斷。雌雄均無角。眼圓大,耳長大。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全身毛色均勻,深棕色,背部有明顯的肉桂色斑點,排列成四五縱行,腰部和臀部兩側斑點比較明顯。雄性上犬齒露出唇外,腹面臍部有卵圓形的香囊,囊內為紅褐色的粒狀或膠狀分泌物。它被稱為「女人草」,活血化瘀、散風解毒、美白養顏效果好!棲息於多巖石山地中下部的針、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中。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荷葉
    導言:荷葉主要具有調脂減肥、抗氧化抗衰老、抑菌的作用。我們國家的荷葉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但僅有少部分用於醫療、食品及保健等方面,這是因為荷葉的加工貯藏沒有比較規範的標準化操作,質量難以有效把控,對荷葉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
  • 每天學一味中藥,槐花!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❹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❺學會這招,通經絡,暖全身,這個冬天難感冒!❻手心的溫度,竟能治好多病!❼每天學一味中藥,番瀉葉!❽恢復免疫力的方法:補氣!❾每天學一味中藥,銀杏葉!
  •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性溫,味甘。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用量6~9克,煎服、浸酒或入丸散。用治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症。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蘞!
    切而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一突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脫落,脫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卵圓形,長2.5~5釐米,寬2~3釐米。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性微寒,味苦。歸心經、胃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柴胡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首烏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蓮子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川芎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麝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紅芪
  • 每天學一味中藥,側柏葉!
    質脆,易折斷。氣清香,味苦澀、微辛。性寒,味苦、澀。歸肺經、肝經、脾經。涼血止血、生發烏髮。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涼血止血藥。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血熱脫髮、鬚髮早白。
  • 每天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用量過大,易致腹痛、噁心、嘔吐。治胃弱消化不良,便秘腹脹、胸悶:番瀉葉3克,生大黃2克,橘皮3克,黃連1.5克,丁香2克,生薑3克。沸開水100毫升,溫浸2小時,去渣濾過,每日3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雞矢藤!
    莖扁圓柱形,老莖灰棕色,直徑0.3~1.2釐米,栓皮常易脫落,有縱皺紋及葉柄痕,易折斷,斷面平坦,灰黃色;嫩枝黑褐色,直徑0.1~0.3釐米,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灰白色或淺綠色。葉對生,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寬卵形或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淺心形;上表面灰綠色,下表面灰褐色;葉脈於葉背稍突起,有棕褐色毛茸。氣微,味微甘、酸。性平,味甘、苦。
  •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膚子!
    果皮灰棕色,膜質狀,半透明.質脆易剝離。種子褐棕色,扁卵圓形,長約1.5毫米,邊緣稍隆起,中部稍下凹,表面有網狀皺紋,內有馬蹄形胚,綠黃色,油質,胚乳白色。氣微,味微苦。以飽滿、色灰綠者為佳。性寒,味甘、苦。歸腎經、膀胱經清利溼熱、止癢。屬利水滲溼藥下分類的利尿通淋藥。用於皮膚瘙癢、蕁麻疹、溼疹、小便不利。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熟地黃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黃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蟬花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每天學一味中藥——鵝不食草❽ 每天學一味中藥——蛇蛻❾ 每天學一味中藥——杜仲
  • 每天一味中藥——仙鶴草
    每天一味中藥——仙鶴草本品為薔薇科植物龍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的乾燥地上部分。龍牙草、黃龍牙、龍芽、狼牙草、鶴草芽、仙合草、子母草、子不離母、脫力草、金頂龍芽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採割,除去雜質,乾燥。本品長50~100cm,全體被白色柔毛。
  • 每天學一味中藥,腫節風!
    莖圓柱形,暗褐色,節膨大,節上有明顯的葉鞘痕,質脆,易折斷或從節部脫離,斷面中空,邊緣纖維狀。葉對生,基部合生抱莖,棕褐色或暗褐色,多皺縮,易破碎,近革質。完整葉片為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有疏鋸齒,對光透視,齒尖可見一黑褐色腺體,莖頂有時可見穗狀花序,黃綠色,氣微香,味微苦、微辛。性平,味苦、辛。歸心經、肝經。
  • 每天學一味中藥——天冬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佩蘭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桑白皮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爐甘石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五加皮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一】❽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二】❾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三】
  • 每天學一味中藥——鹿茸
    ❶ 每天學一味中藥——僵蠶❷ 每天學一味中藥——桑白皮❸ 每天學一味中藥——青皮❹ 每天學一味中藥——絲瓜絡❺ 每天學一味中藥——降香❻ 每天學一味中藥——神曲❼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一】❽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二】❾ 高手在民間——特效方【三】
  • 易傳承每天解讀一味中藥:海桐皮!
  • 每天學一味中藥,蕤仁!
    種子扁平卵圓形,種皮薄,淺棕色或紅棕色,易剝落;子葉2,乳白色。有油脂。氣微,味微苦。性微寒,味甘。歸肝經。養肝明目、疏風散熱。屬安神藥下屬分類的養心安神藥。用量5~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去油研成膏狀點眼或煎水洗。用治目赤腫痛、瞼弦赤爛、目暗羞明。本品具有降壓和鎮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