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中藥:地榆長得像榆樹,吃著像黃瓜,營養像人參,你是啥?

2020-12-21 好多啦100

豬比人先吃上,這棵草很特別!

那個年代,好東西都給豬吃了

這種植物叫地榆,足跡幾乎遍及我國各個區域,尤以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分布最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留意留意。

「地榆」,意思大概是「靠近地面生長的榆樹」,當然,地榆不是榆樹,只是因為其葉片形態酷似榆樹葉,才得了這麼個名字。

地榆的根非常粗壯,看起來很像是一個紡錘,緊緊地紮根在土地裡。它入藥的部位也是它的根。

前面我們說,地榆的葉片是靠近地面生長的,但它的果穗(包括花和種子)卻長得很高,並且是和葉片分離的。地榆果穗呈棒狀,紫紅色,看起來有點像一口腸?還是桑葚?棗子?

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中藥地榆取自「地榆或長葉地榆的乾燥根」,地榆我們認識了,那長葉地榆呢?長葉地榆是地榆的一個變種,因為其根部斷麵皮部有多數黃色或棕色細毛狀纖維外露,故又稱「綿地榆」。兩者區別在名字上就體現出來了,不信你看圖!

地榆別名眾多,有一個很特別,叫「豬人參」,意為「給豬吃的人參」。當然,地榆不是人參,只是因為豬吃了這種野草後,長得又膘又壯,還很少生病,才說它是像人參一樣的好東西。地榆在以前常被用來餵豬,並不代表它價值不高,主要是因為它生命力強,到哪都能生長,既然到處都是,營養價值還很高,不吃它吃誰啊?

除了入藥,地榆作用多著呢

誰說豬能吃,人就不能吃?地榆不僅可以吃,還是一種上好的野菜。幾乎所有的野菜都是在春天採摘,地榆也是如此,每年的三四月份,這時的幼苗是最嫩的時候。當然,稍晚些時候,採摘地榆的嫩葉入菜也是不錯的。

地榆味苦、性寒,因此吃的時候,要先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後在涼水中浸泡一會,方可去掉苦味。野菜地榆的做法可就多了,炒食、涼拌、做湯、醃菜都是可以的。在南方地區,還有一種很特別的吃法,那就是會把地榆浸泡在茶、啤酒或清涼飲料裡增加風味。

地榆作為野菜食用除了因為其豐富的維C含量,更是因為它「香」。地榆入菜不僅味道鮮美,吃起來還有一股黃瓜味,淡淡的清香無形之中也增加了人們的食慾。這也是地榆又被叫做「黃瓜香」的原因吧。

地榆葉形美觀,果穗奪目,非常適合用作觀賞性植物,成片種植可以美化庭院、公園,也可以作為城市綠地的裝飾花。

地榆花枝也是極好的插花材料,它的花是天然的「乾花」,能長時間保持顏色和形態,不會像其他鮮花一樣只能放幾天。美中不足的是,地榆花多分枝,用到插花作品中可能會略顯雜亂,是對製作者技藝的考驗。

另外,地榆的根和葉可提制栲膠,切碎搗爛的浸出液可以用作農藥;根還有豐富澱粉,可釀酒用;果實還可榨油工業用。

當然,地榆重要的用途還是入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寧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寶珠。」地榆是傳統的止血中藥,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可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等症。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可見地榆對燒燙傷有著獨特的療效。這其中還有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

話說,在蘇州城有個張員外,家財萬貫,隔壁是蘇州知府陸志遠家。張家有個女兒叫張鳴翠,陸家有個兒子叫陸逍遙,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家也就定了娃娃親。

有一年,皇帝為了新建宮殿,便要各地增稅。陸志遠不願加重百姓的負擔,違逆了皇帝的旨意。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把陸志遠發配充軍了,並下令陸家後人以後都不得入朝為官。陸志遠在發配途中病死了,陸逍遙也只能去藥鋪當了學徒。陸家從此便衰落了,張員外也不再認這個準女婿,陸、張兩家的婚約也就此作廢。

但兩家的孩子卻早已認定對方。張家小姐到了婚嫁年齡,對家裡說的幾門親事都不予理睬,張家人怕她和陸逍遙私奔,便把她軟禁在房中。

一年冬天,張家起火,陸逍遙聽聞也慌忙趕去救火。大家都逃出來了,唯獨不見張小姐,原來大家都把她給忘了。陸逍遙心急如焚,不顧安危就衝進了房中將張小姐救了出來。兩人雖都有不同程度的燒傷,但好在性命無憂。陸逍遙根據自己在藥鋪所學,將地榆研磨成藥,敷在了張鳴翠的傷口上。

此後,張鳴翠因為燒傷了臉幾度想尋死,好在都及時被救了回來。正在張家人為她的事發愁的時候,陸逍遙又上門來提親了。張員外這次竟然同意了。他想,兩家本來就有婚約,陸逍遙又救了女兒的命,現在女兒燒傷了,也難嫁人,既然兩人情投意合,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把女兒嫁給他。

新婚前夜,張小姐拆下了紗布,竟發現燒傷的皮膚竟然已經好了,大家這才發現地榆治療燒燙傷的功效竟如此顯著。

治「痔」利器,不可濫用

上面所提到的「地榆炭」,指的是地榆經過炮製後得到的炭品。相比起地榆生品,地榆制炭後止血效果更佳。生地榆以涼血解毒為主,地榆炭則以收斂止血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地榆可還能治療痔瘡,可用於改善痔瘡引起的大便帶血和肛門紅腫的症狀。地榆和槐角,堪稱最佳的治「痔」利器。

要注意的是,地榆性寒,孕婦禁用,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慎服。另外,對於大面積燒燙傷病人,不宜使用地榆製劑外塗,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相關焦點

  • 路邊樹開花像梅花,長的葉子像榆樹,原來名字叫榆葉梅!
    可是過了幾天,當這株所謂的梅花長出葉子來的時候,卻又讓他倍加疑惑,為什麼它的葉子長得一點也不像梅花的葉子呢?反而有點像榆樹。 實際上,這位花友是把它認錯了,因為這一棵花樹實際上不是梅花,而是一棵榆葉梅,它之所以被起了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它開花像梅花,但是它的葉子卻是像榆葉。
  • 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讓你遠離結石
    老話常說: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
  •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
    地榆,中藥名。
  • 長在水中像石榴,葉子似磨盤,剝好130元1斤,被稱為「水中人參」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並不是生長在土地上,而是長在水裡。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水八仙之一,它的葉子像磨盤非常巨大,重達20斤足足可以承受一個小孩的重量,而且還在背面長滿了尖刺,而它的果實長在水中酷似石榴,採摘它的難度極大,剝好以後能賣到130元一斤,人稱「水中人參」,你知道什麼嗎?
  • 學一味中藥 -地榆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ü et Li的乾燥根。後者習稱「綿地榆」。
  • 每天學一味中藥,地榆!
    2 別名 馬胡棗、綿地榆、黃瓜香、白地榆、西地榆。 3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20釐米。
  • 人稱「水中人參」,長得像「雞頭」,若見到,記得好好品嘗
    水中人參也不例外,它是因為價值大而被冠以人參之名,那麼,這種水中人參到底是什麼呢?水中人參是一種植物,它的果實最有特點,長得像雞的腦袋,被人稱為「雞頭果」!但民間還是喜歡叫它「水中人參」!畢竟,說起來吃雞頭果始終沒有說吃水中人參好聽。
  • 農村叫它「生肌藤」,根莖像人參,卻被當成蘿蔔吃,拔膿效果極佳
    農村叫它「生肌藤」,根莖像人參,卻被當成蘿蔔吃,拔膿效果極佳在過去,農村人的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所以很多農村人也都不會去醫院治病,如果出現一些小病,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山上挖一些中草藥就可以用來治療了,大家也都是這樣過來的。
  • 早上吃薑像人參,晚上吃薑像砒霜?這些養生謠言別再信
    尤其是我們的家庭群,父母轉發這些消息一定會 @你,千提醒萬提醒要注意身體健康,然後強烈要求你照做。比如:俗話說:「早上吃薑像人參,晚上吃薑像砒霜」。你晚上切記不要吃薑啊;吃安宮牛黃丸好處多,你去買點平時吃,能養生保健;兒童吃甜不利於健康,你別給我孫子吃了……相信通過此次疫情,不僅是長輩,年輕人對養生知識的關注也會越來越多。然而,養生領域往往是謠言的重災區,在面對各種各樣的養生信息時,我們也會難辨真假。究竟對與否,大部分人不得而知。
  • 「我家貓長得像李榮浩,哈哈哈!」
    其實貓的cosplay一點都不比人差的,比如下面這些貓:人物篇你別說眼神中的犀利和英氣,我還是get到了幾分的!穿上自製大褂的喵主子更像了,魯迅:這貓長得不像我,像周樹人!來自鏟屎官的鄭重聲明:本貓片拍攝前,該貓並未遭遇任何身體或心靈上的暴力行為~我一直不知道皮卡丘是個啥物種,看到這隻胖橘,我忽然有了答案...用一隻貓就cos了毛利蘭那奇妙的髮型,最終作品效果讓人驚嘆!這個小哥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一隻貓在手,所有髮型你有!童話中的龍貓巴士來啦,讓它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 老公如何保養得像香蕉,女人如何保養得像芭蕉!
    老公如何保養得像香蕉,女人如何保養得像芭蕉!回憶三十九:【米嫂要知道了就慘了】昨天下班後,米嫂買了一串香蕉回來。米哥說:老婆,以後買芭蕉吧,芭蕉更好吃,酸酸甜甜的。米嫂:芭蕉是什麼?(她從未吃過)。米哥:芭蕉長得很像香蕉但又不是香蕉,打個比方吧,我就像香蕉,你就像芭蕉(米哥就是欺負米嫂不知道芭蕉長啥樣),芭蕉更漂亮,味道更好,更值錢。米嫂:哈哈,你都比喻很形象。米哥真慶幸,米嫂知道今天都不知道芭蕉長啥樣,不然都話,有是一頓捶。
  • 有種水果大小像泡泡糖,吃起來味道像黃瓜,但它卻叫「拇指西瓜」
    眾所周知,西瓜可是我們夏天的重頭戲,清涼的冰鎮西瓜可以平復很多人燥熱的內心,讓人感受到夏日的一絲絲清涼,可是有一種西瓜可是例外的,你知道是哪種西瓜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這種西瓜就是拇指西瓜,完全就是一口能吃下的西瓜,是一個來自中美洲的神奇物種,因其外表與西瓜無異,且果實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而得名拇指西瓜。看它的長相,完全就是一款迷你小西瓜啊。農場君第一眼看到它時,還以為是小時候吃過的西瓜泡泡糖呢。這兩者確實很像,如果是之前沒聽過拇指西瓜的讀者朋友,我想你也可能會看錯哦。
  • 【中藥學堂】地榆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乾燥根。後者習稱「綿地榆」。相關名地榆、地芋、綿地榆、黑地榆、西瓜香、玉札、玉豉、無名印、地榆炭產地地榆主產於東北及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長葉地榆主產於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 外形像「餃子」,掰開像葡萄,還結在樹上,有見過的嗎?
    古今中外趣文多,每天與你分享有趣的美食文化。你的關注就是小編的動力!文/歷史趣文錄現在我們國家的美食越來越多,但是有些美食我們不僅沒有見過更沒有吃過。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過這種沒有見過吃過的美食嗎?最近小編是遇見一種特別奇怪的水果,真是長這麼大頭一次見,接下來帶大家認識一下,看你們有沒有知道這種水果叫什麼名字?
  • 【地榆清化湯;主治:大便溏滯不爽,排便次...
    吃得太「好」了,現在的食物越來越多樣性,可供大家選擇的非常多,很多人平時經常喜歡吃大魚大肉等肥膩的食物,吃得太精細了,身體吸收得很快,壓根剩下來不了很多的食物殘渣,就容易出現幾天都沒便意的現象,不過這不是好事,部分食物殘渣長時間的堆積在體內,就容易便秘,也會影響到身體對其他營養的吸收,體內的毒素和垃圾會增多,即使有便意,也很難順利將其排出。
  • 「早餐像國王,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很像段子,但是正確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說法。西方國家也一直流傳「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的俗語。這兩種說法都很形象的比喻了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食物應該如何分配比重的情況,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也是人們多年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
  • 打破「藥罐子」讓喝中藥像喝咖啡
    可中山市就有這麼一位中醫藥創新帶頭人,他發明的破壁草本技術,打破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熬煮中藥的「藥罐子」,讓服用中藥像衝咖啡一樣簡單。他就是草晶華·破壁草本技術創新領頭人、中智藥業集團總工程師成金樂教授。    開啟「中藥飲片的革命」    什麼是「破壁」?成金樂科普起來十分平易近人,「破壁就像打破雞蛋、核桃的外殼,就能吃到裡面的好東西。」
  • 這個蘑菇長得和松茸很像,物美價廉,比一般的蘑菇鮮,教你這樣做
    本期導讀:這個蘑菇長得和松茸很像,物美價廉,比一般的蘑菇鮮,教你這樣做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賣蘑菇的,其中,有一種蘑菇,被商家叫做:松茸,才幾塊錢一斤,其實,它不是松茸,真正的松茸價格很貴的,幾百至上千一斤,不可能賣出白菜價的
  • 地榆的功效與作用: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中草藥手冊》
    點上方「中草藥手冊」,然後點「關注」中醫教你識中藥地榆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乾燥根。後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 人參還有「保齡參」、「糖參」,這些都是啥玩意兒?且聽細細道來!
    家種園參裡面有很多種類的參,並不是只有普通的鮮園參一種,不知道大夥是否了解過,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在上海有一種稱之為「保齡參」,這是啥玩意兒?其實,保齡參是把新鮮的人參在其身上用針打洞,打好洞之後,把熬成汁的中藥浸在打好洞的鮮人參上,最後浸泡在中藥裡面30多個小時之後,然後把它撩起來,稍微烘烘乾,把它熱縮以後,這就稱之為保齡參,換而言之,這種參裡面是有其他中藥材的,而這種保齡參顏色是發黑的,因為它經過中藥熬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