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中瓷器鑑定裡,龍紋紋飾在瓷器上是我們經常會接觸到的,同時也是大家比較喜歡的題材,我們如何通過紋飾來鑑定瓷器的真偽,如何給瓷器斷代呢?龍紋大致分為雲龍紋、團龍紋、螭龍紋、翼龍紋、夔龍紋等幾個大類,因為內容比較多 ,今天我們先講講基礎的龍紋,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吧!
元代龍紋
元代龍紋給人的感覺是繪畫寫實和兇猛。寫實主要體現在注重表現龍紋的一切細節,如龍頭、龍身、龍爪、龍鱗、龍肘等方面。龍頭繪畫氣勢兇猛,張口吐舌怒斥。顯得張牙舞爪。龍頭上的雙腳繪畫是鹿角,角的出尖處銳利,龍的眼睛兇狠;龍身表現為脖頸細長龍身粗壯張弛有力。元代龍紋身上的鱗片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農鱗繪畫呈魚鱗片狀,龍鱗繪畫規則整齊,鱗片與鱗片之間有一條淡淡留白的過渡層,這種畫法和元代瓷器上繪畫的牡丹花瓣與花瓣之間的一層淡淡略有暈染留白相似,元代大多數的龍紋都是繪畫呈魚鱗狀片。這種畫法到了明代洪武時期就明顯不同。龍鱗片,牡丹花瓣的露白邊是沒有淡淡的暈染的,可以看出留白很清晰。第二種是龍鱗繪畫成網格狀。這種龍鱗畫法極為少數。
嚴格的說,元代的龍紋注重表現龍整體的協調與美觀,頭部趨於扁長,雙眉如火焰狀,雙目雖小,但有神採。龍爪狀如鹿角伸向腦後。須、發、肘、毛揮灑飄揚,背鰭整齊密布。龍頸細長而彎曲。龍爪三四五不等,農民多層魚鱗狀。元代龍肘細長而有力,龍爪尖銳。可見龍爪上的指甲如「鐮刀」一般。假如被它抓一下,立刻會有種被撕裂一般的感覺。龍肘上的毛多而細長,呈飄動狀整體雖有兇猛威武之氣,是更有清晰飄逸的神韻。
龍身背脊上有背鰭。元代龍身背鰭有兩種。大多數背鰭是成排列有序的三角形。還有一種是成一大一小三角形背鰭。元代龍紋的背鰭的排列都是整齊有序的。鰭與鰭之間的距離也有規則。到明代晚期的龍紋排列開始出現混亂。元代龍紋整體繪畫寫實,每個細節都畫的詳盡,氣勢都比較兇猛威武。農身張弛有彈性,神韻好。一般多為三爪龍,四爪龍,五爪龍極為少見。
明代龍紋
明代洪武龍紋受元代龍紋的影響,氣勢上有元代龍紋的風格,繪畫精細,龍紋也很寫實。洪武龍紋也是細頸長身,但此時期龍紋的龍肘開始變短變粗,背鰭一大一小呈三角形有序排列。五爪龍的爪開始畫成輪狀,抓緊鋒利。
永樂龍紋是最生動的也最具鮮明的時代特徵。它不僅與元代龍紋和洪武龍紋不同,而且與後代的龍紋都有區別。永樂龍紋,首先體型上更趨於健壯,龍頭呈長三角形,龍角後傾,雙目圓睜,毛髮豎立,張口吐舌露齒尖銳,但龍角沒有元代龍角那麼尖銳。永樂龍紋的龍身龍肘要比元代洪武時期粗壯很多,龍肘也變短,肘毛變少,但飄動感依舊靈動。鱗片飽滿,背鰭整齊。龍爪剛勁有力,呈輪狀爪尖銳利,指甲如彎鉤,給人感覺似乎龍爪上尖銳的指甲可以刺進肉裡一般。永樂龍紋兇猛,比洪武時期龍紋更加強烈更加奔放。永樂龍爪,有三爪,也有五爪。
宣德龍紋延續了永樂龍紋的特點,身體渾圓雄健,但是也有自己的時代風格,龍嘴上翻,龍的身體變得更粗壯,龍的眼睛圓睜張口吐舌。當然也有閉口龍。龍的背鰭呈三角形等距離排列,龍肘變粗變短,龍肘繪畫比永樂時更細膩,更現實,體現在肘毛飄動感強,而且肘毛較多,比元代龍紋中毛相要短,龍鱗繪畫更飽滿,宣德龍紋有三爪龍,也有五爪龍。
接下來我們講講空白期和明中期的龍紋。
空白期龍紋以正統龍紋大缸為例,龍紋具有宣德遺風畫法,用料和宣德類似,景泰、天順時期龍紋比較少見。明中期成化龍紋。龍身體要比永樂、宣德龍紋瘦弱很多,龍嘴閉合,露一顆牙齒。龍紋毛髮也微微上揚,但沒有永樂、宣德龍紋毛髮有氣勢。成化龍紋特別之處在於龍的眼睛,在一條線上像戴了一副眼鏡,也稱之為眼鏡龍。龍身細、長張弛力度較弱,像是行走在一般,俗稱行走龍。成化時期的龍的肘部也變得瘦弱。龍爪是輪狀,爪上的指甲沒有永樂宣德時期鋒利,但很尖銳。農鱗繪畫整齊,龍脊背鰭呈尖細的三角形排列,整整齊齊。龍身肘部的毛髮呈三條或者五條火焰狀。
弘治時期的龍紋特點。典型的「眼睛龍」,龍為行走狀態,紋飾以龍穿花和行走與荷塘之間。弘治龍紋身體像成化時期一樣細長瘦弱,龍肘短而細,肘毛三條和五條飄動。龍的爪呈輪狀,但爪尖顯得無力。龍鱗整齊,龍的背脊也呈三角排列。龍的眼睛平視像戴了一副眼鏡。龍嘴多為閉口狀態,露有一顆牙齒。
明晚期龍紋,明晚期泛指嘉慶、隆慶、萬曆三朝。值得一提的是正面龍紋是從嘉靖時期開始的,嘉靖龍紋在明代晚期其實算比較兇猛,但總體完全沒有永樂、宣德時期的繪畫細膩,氣勢也不及永樂、宣德兇猛。這時候的龍紋龍身特別長,與永宣時期相比明顯沒了張弛的力度,頭腳上的鹿角畫的比較簡單。龍頭毛髮微微上揚,也有往後仰儂嘴上顎突起,如意狀的鼻子像豬鼻子一般,俗稱豬鼻龍。
隆慶龍紋器物不多,延續了嘉靖風格。但在造型上有一些變化,這時候的龍感覺很瘦弱,顯得比較靈動。但龍的嘴上顎向前伸得更長了一些,龍身的鱗片繪畫規則。龍的背鰭排列整齊,龍爪呈輪狀,指甲也很尖銳,但沒有鋒利之感。萬曆龍紋身體纖長,龍張口吐舌身體變得較長,龍鱗繪畫得草率,龍的背鰭尖刺狀,此時,龍肘變得細長,肘毛向花瓣一樣極具當朝的特點。
明代末期,崇禎龍紋比較有特點。崇禎龍紋繪畫得披頭散髮顯得蒼老,正面龍紋龍身捲曲,樹立肚子上呈蛇腹狀,背鰭像一根根尖刺,鱗片繪畫規則。龍肘粗短,龍爪呈輪狀,指甲尖銳。總結一句話,給人第一眼感覺看上去像是一個年邁的披頭散髮的老太婆。
順治時期,龍紋主要特徵有雲龍三現像,中國水墨畫龍頭、龍爪、龍身,在雲氣中若隱若現,雲氣化成水墨畫中的苔點狀,清早期流行在畫面中。苔點有深有淺,有近有遠。龍頭有明代的遺風,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的腹部開始畫成蛇腹狀,龍爪趾間肉肉多,清代龍紋五爪不成輪狀,而是大拇指與食指張開成一字狀,這一點是和明代龍爪最好區分的地方。
康熙時期開始規定,官窯用五爪鬼頭龍,五爪鬼頭龍作為定式,一直延用到宣統,康熙龍神情兇惡,龍頭部大,寬額頭,肉髻多,雙眼兇惡。龍的犄角小,龍的毛髮後揚,上顎短,下顎長。龍鬚長且抖動,牙齒尖銳張口吐舌。特別是立式龍,身體像彈簧,鱗片繪畫十分飽滿。
以上的是元明清三代時期基礎龍紋的特徵,一定要記住這種感覺了,比如當你看到瓷器上龍紋呈現有類似一個披頭散髮的老太婆時,第一時間你就可以判斷是崇禎時期。只要用心你就一定不會看錯!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