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裡,華夏文化五千年,瓷器卻一直被作為文化傳承下來,一些傳世之品更是彌足珍貴,除了本身的市場價值以及觀賞性,傳世瓷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各個時代的印記,一件瓷器的鑑定,從瓷器本身來看最明顯的就是紋飾,這就相當於人的衣服,60年代衣服風格跟90年代的風格差別都是很大的!瓷器的紋飾也是這樣,明清兩個朝代是我國瓷器紋飾發展之大成時代,紋飾題材日趨豐富,通過了解不同時代的紋飾特徵,來定是什麼時期的瓷器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明代瓷器的繪畫方法有別於清代的瓷器繪畫方法,所以這也是我們判斷和區別明清瓷器的重要手段,若你手上有珍貴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拍賣平臺運作,有緣者可與大林千裡傳音聯絡壹捌捌,貳肆貳陸,伍捌柒壹如文物局老師鑑定藏品屬到代臻品,可免費送拍保利,嘉德,蘇富比,藏品前期涉及每件200鑑定門檻,接受不了勿擾!從紋飾上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文化氣息,以及當時的經濟發展,這是很多藏友會忽略的一種情況,因為在當時可能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性去繪畫出來,卻無意間流傳下來,給後世更加了解當時的一種生活環境,民窯瓷器的裝飾與循規蹈矩的官窯瓷器裝飾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了整個明代瓷器紋樣的繁榮,話不多說,我們來看看明代幾個時期的紋飾繪畫有何特點
洪武時期的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洪武時期流傳下來的瓷器本就稀少,而有紋飾的更是少之又少,現在所能看到也就故宮收藏的幾件釉裡紅跟青花瓷,大林有幸在民間一位藏友手中也看到過一件洪武青花碗,這確是一樁幸事,洪武時期的繪畫風格有些還是比較精細的,一般都是簡潔流暢,豪放生動,可以看到此時的瓷器植物紋飾葉片較元代明顯變小,而且菊花紋飾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多呈螺絲狀,很明顯是一筆點畫的繪畫方法
民窯器心多草書「福」「壽」字,也有繪蕉葉、纏枝蓮、松、竹、梅、蘭以及人物、動物的,主體紋多用雲龍、梅、蘭、花鳥等,邊飾多用二方連續的簡單幾何紋
洪武青花纏枝菊紋碗
永宣時期的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說瓷器,道永宣,足以見此時的瓷器知名度以及世界所認可度有多高,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都認為這是同一時期,直到後面才分開來,永樂時期畫面多留白,紋飾清晰疏朗,首次出現雙勾填色的繪畫方法,以細線勾勒輪廓,然後小筆觸填色,而宣德時期的繪畫風格以及勾線較永樂時期的會比較粗,一改永樂纖細的風格,官窯多以小筆觸上彩,民窯則以平塗為主,而且此時的山水畫,似中國傳統水墨畫一般有層次感,如下圖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空白期的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明朝有一個空白期,就是在永宣盛世之後,此時的景德鎮制瓷業受土木堡之變戰爭的影響,被後世稱為「空白期」由於空白期是在永宣與成化之間,所以這個時期的紋飾風格可以說承前繼後,有永宣一樣構圖簡單,留白較多,往往只畫幾大朵雲彩,將圖案分成幾個裝飾區間,構圖區往往只用青花料畫幾個圓圈,也有像成化時期一樣紋飾線條纖細,形象概括,繁簡得當,特別是中鋒運筆,或圓潤灑脫,或雄健遒勁,具有時代特徵,此時的紋飾最大特點就是蕉葉紋,邊緣和葉脈全部重筆渲染,當中呈三角形的露白,還流行一種「龜背景紋」通常裝飾在碗的外面,瓶的肩部,盤的邊沿
青花孔雀紋大罐
明代中期的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成化時期的紋飾特點與前朝有很大區別,有一句話概括,花無陰面,葉無側葉,說明此時的青花紋飾線條纖細,分濃淡,不分陰陽,弘治瓷器主題紋飾突出,布局疏朗,留白較多也是繼承成化的制瓷工藝,不過線條比成化還纖細柔,而人物繪畫在這個時候並不是很精緻,可能是其釉質較厚,臉部描繪都比較模糊,這個時候的地皮景也開始增多
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
明晚期的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嘉靖時期雖然採用的是雙鉤填彩和單線平塗,但是使用狼毫勾線,轉折硬挺,所以常常會有上色超出輪廓線的情況,這也是為何嘉靖瓷器給人感覺比較粗糙的,而這個時候的繪畫技法開始有了中國水墨畫裡,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單一的青花色,也畫出多層色階,深淺有致,紋理嬌翠欲滴,這也是後期康熙時候使用最多的,稱之為分水技法,一直到清代宣統時期這種畫法一直被使用,正是通過明清瓷器繪畫方法的不同,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判別瓷器到底是明朝還是清朝瓷器
崇禎 青花人物紋缸
中國古代瓷器上的裝飾花紋,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巧妙,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諧音表意和象徵手法寄託吉祥的寓意,了解紋飾也是對瓷器斷代有很大的幫助,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鑑假容易鑑真難,先生認為看假只要抓住一條就可以作出明確結論,看真卻要謹小慎微,面面俱到,儘量抓住每一個細節,把所有可能出現疑點的地方都排除後,才能作出肯定結論
謝謝你的閱讀,喜歡的可以點讚收藏加關注,後續還會持續更新
大家好,我是大林,一個只記得快樂和知識點的白衣少年
歡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