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紋飾是瓷器表面的裝飾花紋或圖案,是瓷器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兩個朝代,是我國瓷器紋飾發展之大成時代,紋飾題材日趨豐富,從人物、動物、植物、景物、吉祥圖案以及文字全部都有。我們通過不斷了解每個時代紋飾特徵,從而完善我們鑑賞的水平。

形式多樣的題材和裝飾方法,使明代瓷器更具豐富多彩的時代特徵,讓人感覺當時人們的生活氣息非常的奔放。民窯瓷器的裝飾與循規蹈矩的官窯瓷器裝飾形成鮮明對比,共同構成了整個明代瓷器紋樣的繁榮。
明代的瓷器的繪畫方法明顯有別於清代的瓷器繪畫方法,所以這也是我們判斷區別明清瓷器的重要手段。

洪武時期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採用一筆點畫的繪畫方法,大多簡潔流暢,豪放生動。菊花紋飾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多呈螺絲狀。同時,該時期瓷器植物紋飾葉片較元代明顯變小。
民窯器心多草書「福」「壽」字,也有繪蕉葉、纏枝蓮、松、竹、梅、蘭以及人物、動物的。主體紋多用雲龍、梅、蘭、花鳥等,邊飾多用二方連續的簡單幾何紋。

永宣時期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永樂時期,出現雙勾填色的繪畫方法,以細先勾勒輪廓,然後小筆觸填色。紋飾清晰疏朗,畫面留白比較多。宣德時期一改永樂纖細的風格,筆法酣暢流利,粗細皆有。勾線比永樂時期粗,官窯多以小筆觸上彩,民窯則以平塗為主。
永宣時期的山石繪畫的非常有特點,非常的像仙人掌,山石邊緣的稜角線呈尖刺狀。而且山石當中留有空白不填色,來顯出層次感,像是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

空白期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永宣盛世之後,經過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經歷了一段戰爭頻繁,宮廷內鬥不斷的時期,這一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業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被後世稱為「空白期」
空白期前期,紋飾布局繁密,兩面都繪有繁密的花紋,後期布局疏朗,筆法以一筆點畫為主,也有渲染。筆法粗放,形象概括,繁簡得當,特別是中鋒運筆,或圓潤灑脫,或雄健遒勁,具有時代特徵。

空白期的焦葉紋非常有特點,特別是繪畫人物紋時的焦葉紋,邊緣和葉脈全部重筆渲染,當中呈三角形的露白。人物紋飾多繪畫有飄帶,隨風飄動。這一時期也非常流行一種「龜背景紋」,裝飾在碗的外面,瓶的肩部,盤的邊沿。
明代中期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多採用雙勾添彩,用細線勾描出紋飾輪廓後,一筆塗抹上色。成化時期青花紋飾線條纖細,填彩較淡。彩瓷只用平塗,分濃淡,不分陰陽。弘治瓷器繼承成化的制瓷工藝,不過線條比成化還纖細柔。弘治時期瓷器主題紋飾突出,布局疏朗,留白較多。
明代中期高士紋,可能是為了體現意境的緣故,也能看是釉厚的緣故,人物的臉部繪畫的不是很清晰。而這時的地皮景開始增多。

明晚期瓷器紋飾繪畫特點
嘉靖時期瓷器紋飾依然採用雙溝填塗的方法,不過繪畫時使用狼毫勾線,轉折硬挺。嘉靖之後,瓷器紋飾多採用單線平塗的勾勒方法。青花瓷器用筆勾勒出輪廓線後,平塗青花,常有上色超出輪廓線的情況。
由於景德鎮工匠在繪畫的技巧上更上一層樓,瓷器開始出現分水法的技術,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層次地把人物、花草寫得栩栩如生,其中應用了中國水墨畫裡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單一的青花色,也畫出多層色階,深淺有致,紋理嬌翠欲滴。

而這種瓷器紋飾分水技法,在清朝得到發揚光大。從康熙開始,一直到清代宣統時期,這種畫法一直被使用。正是通過明清瓷器繪畫方法的不同,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判別瓷器到底是明朝還是清朝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