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2020-12-14 綠居莊主在北平

知識分子也談錢!

如今,「知識分子」一詞逐漸弱化、退化、消失了,以至於很久沒聽到了;而在上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末期即民國時期,文學界「知識分子」的印象卻是深入人心,一襲長衫,大框眼鏡,一手持書,一手背後,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文學界上下一體,皆為中華國民之敬仰,如此的書生意氣貌似與「銅臭」「金錢」相去甚遠!

知識分子形象代表魯迅

自20世紀伊始,作為知識分子最自由聚集的所在,便是北京大學。自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長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以來,加之許以高薪,召良納賢,北大陸續建立了全國最全的學科體系,其中就以東方語言文學系的創建者季羨林大師最為經典。

1945年10月德國留學十年的季羨林大師衝破重重阻力,橫跨半個歐亞大陸,終於在1946年5月到達上海,歷時8個月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正逢此時,在北大胡適校長、傅斯年代理校長、湯用彤文學院長的大力支持下,季羨林大師創建了東方語言文學系,並擔任系主任,為正教授職。至1996年方從東語系系主任一職退下來,如此一幹就是五十年!

季羨林

那請問,擔任半個世紀系主任且為正教授的季羨林大師,工資收入如何呢?咱們先來探究下北大工資薪水的歷史吧。

五四運動,吹響了知識分子集聚北平的號角,文學界齊居北京,而尤以北大最為集中。自由、包容的精神自是吸引知識分子聚集的最重要原因,但其薪水之高,也為知識分子的自由帶來了保障。

更換新匾的北大

1920年北京大學教職員待遇章程起草委員會認為「教育界之薪俸太薄,既不足衣食之費,更不敷研究學術之用,與其他職業比較太低」,最終提高教職員薪俸等級,其中教授的月薪提升較大,由原來的200塊大洋提升到300塊大洋。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育行政委員會於1927年6月公布了《大學教員資格條例》,將大學教員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四等,其對教員的薪俸等級即對應的標準趨向規範化。

以1931年至1934年間,如圖的教員工資月薪收入表,北大教授的月薪平均都在400塊大洋以上,副教授在300塊大洋,專職講師160到260塊大洋,助教在80到90塊大洋。這個時期北京大學的經費大多來源於庚子賠款退款,經費比較充足,教員的工資薪俸相對穩定,且較其他行業為高,這個時期是工資收入最好的一個時期。

教員工資月薪收入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雖然行政院也頒布了如圖的《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程》,對教員的工資薪俸進行了明確規定,但畢竟此時國內國際形勢嚴峻,軍費已成為國家最多的支出,對教育支出自然就不能完全有保障了。並且此時通貨膨脹嚴重,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北大教授的工資雖然已提高到600個大洋,其他教員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教員的實際購買力已大大下降,嚴重的都無法保障最低生活。西南聯大教授王力在《領薪水》中寫道「在此情況下,家裡人不敢想到做衣裳,小姐看電影《忠勇之家》的建議因大家認為饑寒之家沒有資格而付諸東流。大少爺也發誓不再用功念書,因為像爸爸那樣讀書破萬卷終成何用?小少爺只恨不生於街頭小販之家。」

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員聘任待遇暫行規程

抗戰勝利後,1946年深秋季羨林大師北大任職副教授,一周後轉為正教授。1946年教授月薪550元,到了1948年達到600元左右。那個時候,國家的經濟已經完全崩潰,從銀元到法幣,又改為銀元券,後又改為金圓券,越改越亂,通貨膨脹已經達到鈔票上每天加上一個0,還跟不上物價飛速升高的情況。去糧店買幾斤糧食,要帶的這券那券的重量超過糧食本身,甚至要用麻袋裝。可想而知,那時知識分子的生活窘迫了!

因此,上世紀的前五十年,中國文學史的末期,文學界知識分子都闊綽過,也都窮困過。

建國後,季羨林大師作為50年代第一批確定的56名「老一級」教授,工資是北大教師中最高的。根據季羨林大師《漫談消費》所述,在六類工資地區的北京,每月工資是345元,還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相當於今天的院士)每月津貼100元,一共是450元。這收入已經是相當高的了。改革開放以後,以1997年為例,作為最老的「老一級」教授,大師的工資有七八塊前,加上各種津貼四五百元,每月實際有有一千二三百塊錢。

林庚與季羨林

當然,以上都只算了知識分子的工資及津貼等固定收入,別忘了知識分子還有第二職業,就是作家,那當然會有稿費、版權費等等收入。

以30年代為例,千字3元是通行的稿費標準,而名家的千字可以到6元以上。如張恨水與世界書局籤約,千字8元。一般來說文學界大家每月輕鬆發表三五萬字的作品,則可以輕鬆拿到二三百塊大洋。另外還有10%~25%的版權費,折合下來每月也差不多是二三百塊大洋。如此作為中國文學史末期文學界的各位北大教授們每月的工資薪水加寫作收入,每月有六七百塊大洋的收入。建國後,季羨林大師每天四點起床伏案寫作,著名的《糖史》全篇73萬餘字。改革開放後,以1996年為例,季羨林大師《牛棚雜憶》首發八萬冊,其稿費為20萬元。21新世紀後,季羨林大師版稅不會低於10%,初步保守估算,每年的稿籌在三五十萬左右。

《牛棚雜憶》

另外文學界的知識分子還大愛收藏,絕大部分的藏品價值驚人。以季羨林大師的老師陳寅恪大儒為例,1947年物價飛漲知識分子竟然都買不起煤!而胡適「惜大儒」贈給陳先生一筆數目頗大的二千美元,而陳先生讓學生季羨林大師給了胡適一汽車極為珍貴的書,其中一部《聖彼得堡梵德大辭典》的市值就遠遠超過二千美元,可想而知一車珍貴的書價值不能估量。這批書實際是捐給了北大。再以季羨林大師為例,自工作開始六十年的收藏經歷,讓季羨林大師的藏品無法計算,價值無法計算。藏書多,北大排第一;字畫,幾乎可以印製一部中國明清字畫史的精品圖錄;文房雅玩,數量、價值上非常可觀;手稿、信札等可算是「恆河沙數」。據網上資料,「北京大學代為保管的文物共計577件,其中207件是古畫。」2016年據其子季承和北大有關人員的實查,共為649件。

季羨林藏品田黃印章(黑白照)

此文雖寥寥數語,不能盡述文學界知識分子的代表—北大教授的收入變化,但也盡力為如今「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的世人(包含逝去了的知識分子一詞)一些啟示。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如今的我們,只要用心去教書育人,去寫字發文,從善而流,以德為本,肯定財不遠矣。

德財兼備

相關焦點

  • 師從季羨林,專著一等獎,快和這位北大教授一起解密佉盧文!
    上世紀七十年代,段晴拜入季羨林先生門下學習梵文,攻讀碩士學位。名師出高徒,在季先生門下的學習生活令她獲益匪淺。幾十年前,季先生就在強調「學術誠信」。這種「學術誠信」強調的不是考試作弊與否,而是對自己的學術自律:寫文章一定要有新的東西,沒有新的東西就不要寫。至今,「有一說一,有所發現才寫,只寫認為是真理的東西」,依舊是段晴眼中做學術的第一準則。
  •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屬實,絕無虛構,看完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和我們一樣,看美女、罵教授,做春夢、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洩。 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有點刺眼,覺得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羨林建議,做適當刪減。
  • 北大海歸教授史蛟,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任教:遠飛的鳥終會回巢
    當然,隨著國內科研環境的完善,也有不少的海外精英選擇回國,支持祖國科教事業的發展,教育君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美女教授,也是不少學子心目中「女神級別」的大學教授,她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選擇回國任教,令人肅然起敬,她就是北大海歸教授,史蛟。
  • 大學教授的工資原來這麼高,怪不得這麼多人要考研讀博!
    如果想留在高校,正常的晉升途徑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關於教授的工資有多少?其實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學校,專業,地理位置,工作時間,以及頭銜等等,而且不同的教授工資之間相差特別大。以教授來舉例,我國的正教授分為一二三四4個等級,副教授分為三個等級,5~7級。其中第一等級最高,第七等級最低,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教授來說,到頭也就是一個二級教授,因為一級教授的評審標準要求非常之高,一般只有院士才能達到這個要求。
  • 「肩扛」公務員四大職業都是金飯碗,工資待遇令人羨慕
    為了能夠有一個好的出路,不少人選擇考公務員。如果說能夠通過公務員的考試,那麼就可以順利的進入體制當中,這樣就可以拿到比較高的薪水,而且工作也算穩定的。這種想法固然很好,可是考公務員的難度卻非常大,錄取率極低。其實就算不考公務員也有很多路可以選擇,下面我們介紹一下能夠和公務員比肩的四大職業,這些職業個個都是金飯碗,薪資待遇水平讓人眼紅。
  • 高曉松從未祭奠父親,遺產全給繼母,父子關係冰冷如季羨林父子
    父母應該是這個世界人我們最親近的人,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甘願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父母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和酸甜苦辣。所以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這樣一個相互的關係,可是也有個例。高曉松的家庭是非常不和諧的。
  • 2020年教師待遇大變動!除了工資,教師還有這9項補貼收入……
    2019年12月20日: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出通知,將於2020年開展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落實情況督導,要求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工作,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 科研經費是大學老師的工資收入嗎?
    在大學裡面,很多行政人員和教輔人員都特別羨慕一些教授能夠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項目,認為這些教授都特別有錢。即便是普通老師拿個幾萬塊錢的項目,也往往被他們計入到工資收入裡面了,認為大學老師的工資比普通行政人員工資要高。  這種觀點不僅僅學校行政和教輔人員有,社會上也有很多人這麼認為,甚至大學老師自己都相信了。所以就出現了大學老師晉級福利收入待遇普遍低於行政和教輔人員。
  • 季羨林:對於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佛學家、印度學家、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專家,作家。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眾多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今天為大家領讀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大學最後兩年所記的日記,《清華園日記》。
  • 聽說,公務員工資待遇不怎麼樣?那上海公務員工資待遇如何?
    就好比國家公務員考試駐地上海的公務員,如上海海關,出入境,氣象局,鐵路等,因為按照國家標準肯定比上海公務員收入略低,畢竟房價物價生活成本的差距不能忽視。上海公務員實行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工資制度。遴選公務員工資制度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體現工作職責、工作實績、工作能力、資歷等因素,保持不同職務、級別之間的合理工資差距。國家建立公務員的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
  • 年輕教師工資待遇偏低,提高老師收入應著重考慮年輕人。你咋看?
    目前,我國教師的工資待遇由於職稱問題造成了年資差不多的教師,工資待遇上差別較大的問題,這顯然是一種很不合理的現象;而對於年經教師和資深老教師的工資差距較大來說,則不能簡單地從上課或付出多少來區分,教師的工資待遇不是企業裡面的計件工資,不能說「上同樣多的課就必須拿同樣的工資報酬」才叫同工同酬,這對於老教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嚴重不公平。
  • 基層公檢法機關工勤人員工資收入怎麼樣?真的不及公務員的一半?
    前者按照公務員標準套發工資,隨職務和職級的提升晉升待遇,後者主要依靠技能等級的提高來提升工資待遇,同時可以按公務員最低標準享受車補和年終績效等福利。兩個崗位人員執行不同的工資體系,在工資待遇上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
  • 藝術 一位依靠薪水生活的大學教授,如何擁有了拉斐爾、倫勃朗和畢卡索的作品?
    2007年至今,斯通教授已經分批次、分主題,將他收藏的具有學術價值的380幅版畫以及數十幅繪畫作品贈予北大賽克勒博物館。「斯通教授捐贈版畫展」也連續策劃了十期:19世紀的美麗風景畫作、「山水情懷城市記憶」蝕刻版畫的風景畫、「浮華與市井」18世紀西方版畫、「畢卡索時代:與西方版畫大師同行」……斯通教授為每一個展覽都設定一個主題,並專門為此尋找藝術品。
  • 和北大經濟學教授聊了3小時才明白:今年比存錢更重要的,是做對這件...
    底下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道破天機: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存款,而是如果沒了工資,你還有沒有其它穩定的收入來源?  有人說,我「報復性存錢」,存夠100萬還不行嗎?  提起北大經濟學,也許你多少聽說過薛兆豐教授的趣味解讀,但卻未必知道,在北大經濟學者天團裡,還有這樣一位大咖:  他曾連續5年準確判斷中國經濟形勢,幾乎沒有失誤;  眼光極準的他,從2015年起為自己做家庭資產配置,年收益率更是從40%一路攀升。  他就是徐遠,中國經濟學名人「小圈子裡的大人物」。
  •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
    古代一品大員的待遇,雙倍工資不算啥,另一個讓人羨慕!在古代的時候,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希望能夠有所成就,都希望自己能夠當官,但是不同的官員,所能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根據清代朝廷的規定,正一品官員的工資是180兩,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養家餬口,豐衣足食還是能夠做到的,而且在乾隆年間,皇上還給京官加了一份薪水,也就是說,原來的薪水會再發給你一次,等同於雙倍工資,這個待遇還是很好的!
  • 法國著名語言學家貝羅貝教授來校講學
    貝羅貝教授是北京大學校友,曾於1973-1975年留學北大,回到法國後先後獲得巴黎第七、第八大學雙博士學位,長期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擔任特級研究員,現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終身榮譽特級研究員、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講座教授。
  • 「最低工資標準」是如何傷害窮人的
    於是我們很本能就想到,要建立一個「最低工資法」,來保障社會底層的權益。工人收入不是低嗎?那把最低工資標準定得高一點不就好了?這是人們最樸素的想法,但這種硬性規定的後果,不僅保護不了社會底層,甚至還會讓他們生活的更加悲慘。因為工資收入,僅僅只是所謂「待遇」的一小部分,此外還有工作環境、職業前景、帶薪休假、培訓旅遊等等。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深圳教師待遇曝光,看到收入後,老師直呼:同工不同酬啊
    首先帶大家一起看看深圳教師待遇的截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算出,深圳教師的年薪大概在36萬左右。看到這個收入,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反映:網友吃螃蟹的公治:坐標湖南,教齡25年,到手4363(每季度個人還要扣除五險一金,大概每月800左右),發13元,每月500鄉鎮補助,年終績效(浮動部分)共7000元左右,住房公積金每月近700.深圳只是個例而已。
  • 《歷史研究》明代法律演變的動態性——以「僉妻」例為中心
    僅從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孤本《皇明弘治元年條例》看,76 條中就有17 條被弘治《問刑條例》收入,之後被嘉靖和萬曆兩朝《重修問刑條例》再次收入;同時,這17 條中又有4 條被正德和萬曆頒布的「大法」《大明會典》吸收。於此可見,「例」在明代法律行用中的演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