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對於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2021-01-13 有書

文 | 美滋滋 · 主播 | 童顏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普通人難以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呼吸的空氣,與脈管中的血液。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佛學家、印度學家、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研究專家,作家。

在佛經語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眾多領域,成果豐碩、著作等身,是國內少數幾位被譽為「學術大師」的學者之一。

今天為大家領讀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大學最後兩年所記的日記,《清華園日記》。

在這裡推薦兩個版本,一是青島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開篇附送季老在七十多年後,通過回憶寫的少年經歷。另外一個是外研社出版的版本,結尾附帶了他留德之前,任高中教員一年的經歷。

這兩個版本各有所長,可讀性強,對季羨林年少求學之路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季先生是國內少有的學術泰鬥,要了解他,最好的辦法就是讀他的日記。正所謂察其言,觀其行。

同是大學者的錢鍾書先生,就很喜歡通過讀日記的方法去了解前人。早在他十幾歲時,就把父親書房裡能找到的名人日記,統統讀了個遍。

愛讀先人日記的,不光是書蟲錢先生,很多人都有這個愛好,例如毛澤東和蔣介石。蔣介石更是將《曾文正公全集》常年放在案前,終生拜讀。

由此可見日記類出版物的獨特魅力:

讀者讀著著者的日記,超越了時間的限制,猶如穿越時空一般,站在當事人的身邊,看著他做出每一個決定。通過閱讀,我們感受著偉大靈魂的起落,沉浸其中,與他們同喜同悲。

日記就是這樣,它滿足了每一個平凡但不甘平凡的人,比常人更強烈想要感受、接近崇高的渴望。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普通人難以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呼吸的空氣,與脈管中的血液。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上如是寫道。

誠然,季羨林不能和名人傳裡的三位偉人英雄相比。他不像貝多芬那樣天賦異稟,沒有米開朗琪羅眼中唯有藝術的完全自我世界,沒有列夫託爾斯泰的優渥家族條件去接受貴族教育。

他出生在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風雨飄搖的亂世,他很小就沒了父親,孤兒寡母相依為命,

又在農村。幸好叔父膝下無子,將他收養過來,才有得書讀,但是叔父叔母自己也是有親生女兒的,對他哪裡愛得過來。

如果不是因為這種機緣,一個沒了父親的窮孩子,能讀書嗎?不讀書的人,長大了,又能做什麼呢?

季羨林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得不說是一個平民的奇蹟。

就我所知,整個民國,只有另外兩個人境遇與他相似:

一個是老舍,也是從底層人民的兒子,成為了文學家,但不幸在文革的時候不堪屈辱自殺了。還有一個是沈從文,一個小學畢業的湘西「鄉巴佬」,居然寫出了《邊城》這樣的作品,可惜也是在文革的時候被郭沫若之流扣帽子,被打被罵被審訊,文革後被禁筆,之後也再不寫小說,就搞些研究。

老舍是老北京旗人,雖然也是孤兒寡母但是一直在母親身邊生活著,不像季羨林那樣十幾年不曾與母親相見。母愛和母教,是季羨林所缺失的。

沈從文的生長背景,湘西的山水人情,都是非本地人不能真正體會書寫,這也是季羨林沒有的創作資源。

好在季羨林有能幫他的叔父,可以讀書。

天資聰穎的他,從小就可以輕易地考出很好的成績,是學霸類型中那種最招人恨那款。從小學到高中,他都讀最好的學校。

考大學,「清華還是北大?」這個問題,季羨林也是想了好久。

最終到清華。原因很簡單:清華比北大更容易留學海外。

在那個時候,季羨林就已經有了留學海外的念頭。

這種想法,其實對於一個家世背景為零的人來說,基本上等於痴心妄想,但是季羨林從來就不是那種屈服給命運的人。

這也是他會成為一代大師的原因。

優秀的人從想法開始,就和普通人不一樣。雖然此時看起來,他可能和你差不多,但是等過十年二十年,天差地別。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努力一定很舒服,但是沒有夢想的鹹魚永遠只是鹹魚。

季羨林所演繹的「寒門子弟逆襲」,比任何YY小說更有說服力,更勵志。因為它就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金手指,沒有上帝視角。

我們只需要看他的日記,就可以感受他的奮鬥過程,他一路走來,從荒涼破落的農村走到城市裡上小學中學,然後到北京接受了當時國內最好的教育,成為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預備軍。

大學期間全心全意治學,每日數小時學習英語、法語和德語。大學畢業後,迫於生計去高中做了教員,這「鐵飯碗」十分惹人羨慕,然而表象下卻是精神的渾渾噩噩和靈魂的恍惚。留學的渴望煎熬著季羨林。

所幸,苦心人天不負。在一個沉寂苦悶的午後,希望若一道黑暗的光亮,閃進他的生活,他收到了來自母校清華的通知書:他已經被錄入留德學生的名單,可以在德國學習兩年。

實際上,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原本定下的兩年時間,一直拖到了戰爭結束時的十年後。

在這十年,他一路勤學苦讀,拿下全A博士,這為季羨林的學術生涯打下堅實基礎。對這段經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留德十年》,很有意思的。

季羨林,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成為了國內少數幾個真正的「學術大師」。

平凡人的夢想,也並非遙不可及。

本書將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拆此書為五部分,為大家領讀:

無憂無慮的少年時期(正文前——回顧大學之前的求學時光)背井離鄉的孤單青年(獨自一人到北京讀大學)盡力賺錢自給自足(不願再向叔父要錢,通過翻譯&發表作品獲得稿費)立志留學「倘今生不能到德國去,死不瞑目」(努力學習外語,費更多心思研究學術)任國中教員一年(想留學,想到魂牽夢縈,想到每分每秒都在煎熬。如果有一個人能為夢想做到這個程度,那他離成功也不遠了)

相信各位看完《清華園日記》,會明白,每一個逆襲的人,時代和機遇、天生的頭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奮鬥和永不放棄的信念。

清華大學沒有差生,每一個為夢想付諸實踐的人都知道「幹」的重要性,身邊的同學都不是凡夫,若非持之以恆地努力,何談留學德國的資格。

而在每個秉燭夜讀的時刻,鞭策這顆不甘平凡的心的,正是他至始至終,都未放棄的留學夢。

他魂牽夢縈的德國,在他每個鬆懈、自我放縱的時刻,迎頭澆下冷水,徹底驚醒。

本周我將帶領大家到季羨林的高峰頂禮,在那裡交換呼吸的空氣。接近永恆,當我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將充滿日常戰鬥的勇氣!

每當季羨林洩氣的時候他總會在日記裡寫同一句話勉勵自己,分享在這裡與君共勉:人生無非是「幹」!

相關焦點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人的一生有無意義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話題。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
  • 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可是他最後卻得出一個結論:儘管在比地獄還慘的集中營,人們依然可以選擇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哪怕代價是死亡。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軀體都是空洞的,你往裡面填什麼,它就是什麼。如果說生命皆迷惘,那我們該如何找尋人生的意義?
  • 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讓自在美麗人生——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黃東光淡泊名利,一心愛國,這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的寫照。回顧他的百年人生,輝煌的學術成就與豁達通透的人生智慧,始終交融於他博大的思想寶庫裡。書中,季羨林以平民化的視角,親切自如的說辭,與我們就自在的話題,展開了層層遞進式的探討。他說,對普羅大眾而言,活得自在一點,是許多人的生活目標。那麼,自在從哪裡來?季羨林覺得首先要從書本中尋來。他說:「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必須及時得到信息。只有這樣,人才能瀟灑地生活下去,所以非讀書不可。」
  • 仙翁洩天機:對於絕大多數人,可能終其一生,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
    對於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機緣和悟性,不到臨終的那一刻,終究都無法靜下心來審視自己,也無法知道人生的意義。在這裡,我們特別引入一個歷史故事,來啟發對大家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追尋。有的人是為了生存的需求,有的人是為了欲望的滿足,可是終究逃都不過一個「食盡鳥投林,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宿命,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絕大多數的人一生一世都沒有看清自己的模樣,而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以及他人對你的定義中,你又何曾真正拷問過自己內心的需求,為自己尋找一個精神的歸宿?
  • 季羨林的德國女友,一生痴情,等了季羨林60年,終身未婚
    每個人都會渴望美滿幸福的愛情和婚姻,可世界就是充滿遺憾,當遇見最美好的愛情,卻無法走入婚姻的時候,你的選擇是什麼?季羨林的德國女友的選擇是,一生等待。那時,德國的家庭會選擇給留學生提供住宿,一來為了賺錢,二來,也為了交流和溝通。季羨林沒有住在伊姆加德的家裡,但是他的朋友田德望住在這裡。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在家裡吃飯,伊姆加德恰好回家,兩人便熟悉起來。
  • 《心靈奇旅》: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為什麼失去了火花?
    但問題是絕大部分人,這輩子都找不到夢想,即便找到了,也不敢、不能、不會為自己的夢想奮不顧身。大部分人回首自己的過去,往往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太失敗了,我活著毫無價值。我覺得自己就不配獲得美好的生活。我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我沒有目標。這是我的人生,但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高納這樣的人,其實很幸福啊!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除了一些經典名文章之外,還有季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那麼就必然會帶上一些對於青春的回憶,所以這些文章與其他的文章就不同了,使人能夠品味出一絲哀愁。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無疑,一個經歷了世事變遷,朝代更迭的百歲老人,一個擁有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學界泰鬥,必然有著通透、獨一無二的人生智慧和超然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02-《一生自在》,可以說一篇雜文、白話文,與其說是一本書,更像一本季老先生的日記,真實、實在、樸實記錄了季老先生對生活、對人生、一些瑣碎事情的感悟與見解,是一本體現季羨林自在智慧、真性情的作品。
  • 季羨林: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對於老季家,運氣總是出奇的好,高中畢業後,季羨林考上了清華,選擇了最火的西洋文學系,並有幸結識了恩師朱光潛和陳寅恪。也正是陳寅恪,讓季羨林愛上了佛教史。  每天天一亮,季羨林就穿著他的標配,藍色的卡其布中山裝,往北大圖書館跑。一坐就是一天,從卷帙浩繁的書籍中,一本一本地、一頁一頁地、一句一句地尋找和糖有關的史料。 要是能找到哪怕一條有用的,季羨林都會欣喜如狂,如獲至寶。但有時候,季羨林連續翻了好幾天,都找不到一條有價值的史料。
  • 這是季羨林兒子,70歲時娶了30歲的保姆,老來生子開啟別樣人生
    作為文學圈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季羨林老先生可以說是工作繁忙。季承談到與父親的第一次見面,竟說那時的,他早已經11歲。父親這個陌生的人物,對於年幼的季承來說,不過是黑白相片中的一個人影。再後來經過十年動蕩,季羨林先生被打入牛棚,父子不能見面,兩人的關係更是在母親的去世之後陷入惡化。
  • 「我交了一輩子朋友,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呢?」季羨林:關鍵是真
    季羨林先生曾講過這樣一段話——「我交了一輩子朋友,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呢?約略是這樣的: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不是絲毫不考慮個人利益,而是多為別人考慮;關鍵是個「真」字,是性情中人。」
  • 高曉松從未祭奠父親,遺產全給繼母,父子關係冰冷如季羨林父子
    父母應該是這個世界人我們最親近的人,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甘願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父母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和酸甜苦辣。所以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這樣一個相互的關係,可是也有個例。高曉松的家庭是非常不和諧的。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羨林老先生
    季羨林老先生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國學大師,於2009年7月辭世。季老生前著作等身,文採斐然,在多個領域皆有建樹。但當我們推開季老的研究著作,去回顧他的一生,就會發現,季老其人其行更值得欽佩。
  • 季羨林作品:什麼叫人生呢?
    在一個人生漫談的專欄中,首先談一談人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未可厚非的。 而且我認為,對於我來說,這個題目也並不難寫。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人生中已經滾了八十多個春秋了。一天天面對人生,時時刻刻面對人生,讓我這樣一個世故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困難呢?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但是,稍微進一步一琢磨,立即出了疑問:什麼叫人生呢? 我並不清楚。 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個人真清楚的。
  • 北大教授工資待遇一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以季羨林大師的收入為例
    一般來說文學界大家每月輕鬆發表三五萬字的作品,則可以輕鬆拿到二三百塊大洋。另外還有10%~25%的版權費,折合下來每月也差不多是二三百塊大洋。如此作為中國文學史末期文學界的各位北大教授們每月的工資薪水加寫作收入,每月有六七百塊大洋的收入。建國後,季羨林大師每天四點起床伏案寫作,著名的《糖史》全篇73萬餘字。改革開放後,以1996年為例,季羨林大師《牛棚雜憶》首發八萬冊,其稿費為20萬元。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這本書收錄的應該是季羨林在接近90歲時所寫的文章,是對於自己經歷的回顧,也是傳授自己過往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你會發現,其實如此受人尊敬的人,在少年時代,甚至青年時代,心理狀態,生活和經歷與我們沒有太多的別。面對畢業,也是求職艱難;面對留學,也是趨之若鶩,甚至也都是功利的想法,鍍層金回來,更好找工作,與現在別無二致。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而季羨林的書法,相比之下則要顯得「拙劣」了一些,甚至有書法愛好者會覺得這樣的字一點也不工整,乃醜書之流、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
  • 季羨林透露的秘密:看似不努力的學霸成績卻很好是怎麼回事
    季羨林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位學者,他是一位典型的學霸,精通英語和德語,這還不算什麼;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他還精通俄語,南斯拉夫語,阿拉伯語以及已成為「文物」的三種外語:梵語,巴利語,吐火羅文。今天早上,我和另一位家長討論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問題。各種各樣的英語課讓人們感到茫然:什麼自然的拼寫方法,基礎課,情境課等等。
  • 季羨林81歲時寫的一篇散文,描寫生動,充滿禪意
    人生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有時激情澎湃、有時悠閒舒緩,只有不急不躁,才能細水長流。人生也仿佛一首跌宕起伏的詩歌,成功與失敗皆蘊含片片詩情、點點詩意,但都應該坦然面對。北宋大才子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