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上午九點剛過,趕了幾十裡路的移民老張早早地來到了南陽市移民局的信訪大廳。老張是給已出嫁的女兒申請宅基地而來的,接待他的依然是信訪科長李皓。經過前幾次的接訪,對老張的訴求李皓已非常清楚,但他還是耐心地聽老張又說了一遍,並將其安置地移民局和鎮政府對此事的解決辦法反饋給他。幾個回合下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看老張還有疑問,李皓又打電話把市移民局的總工程師張君偉請來,當面給老張解釋。
兩個多小時的接訪,讓人感到瑣碎、著急,而幹了十年移民信訪工作的李皓卻說,這已是相當輕鬆的了。二十多年的移民工作,早已讓他有了割捨不斷的移民情結。
1988年,25歲的李皓從南陽市水利局防汛通訊站調入移民辦,在城市長大的他第一次真正走進農村,走進移民。當時,南陽有丹江口、鴨河口、趙灣、孤石灘四座大型水庫,搬遷移民30多萬人,李皓的工作主要是調查移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落實幫扶政策。移民村多處在山區,居住分散,李皓和同事們進村入戶全靠步行,在一個村子少則十天半月,工作量大時能住上一個多月。在李皓最早進駐的南召縣鴨河口庫區後靠移民村,一家人和一頭耕牛同居一室的情形讓他心酸不已。李皓至今依然記憶猶新:「記得那是12月份,天氣已經很冷了。在太山廟鄉的一個移民村,一戶移民只有兩間土坯牆房子,人與牛合住一間。過去形容誰家窮就說窮得叮噹響,可是這一家窮的都不響,因為基本上沒啥鐵器,他怎麼響!」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二版
感知到移民生存不易的李皓明白,只有努力把移民幫扶工作做好才對得起移民。1990年夏,獨自在南召縣南河店鎮龍泉寺村調查移民經濟收入情況的李皓,為及時上報統計數據,眼看暴雨將下,毅然翻山越嶺趕往十幾裡外的渭林河村。途遇暴雨引發的山洪,不會遊泳的他一個人硬著頭皮蹚過湍急的鐵河,在收集數據的同志離開前趕到了渭林河村。而每每幫移民跑成一個致富項目,落實一筆幫扶款,就是李皓心中最感欣慰的時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工作啟動後,移民辦升格為南陽市移民局,李皓在移民後期扶持科室工作,摸清吃透各項移民政策成為其首要任務。移民身份認定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水澆地的標準是什麼、移民分戶原則是啥、房屋補償標準如何劃定等問題,鞭策著年近半百的他不斷學習最新的移民政策,成為大家公認的「移民百科全書」。2006年,南陽市移民局正式成立信訪科,李皓順理成章成為信訪科長,由於人員緊張,接連幾年,信訪科都是他一人唱著「獨角戲」。問李皓有什麼高招,他解釋道:移民吵咱不惱,移民鬧咱不急,移民說咱認真聽,移民問咱耐心解答,移民有問題咱幫助解決。實際上,有不少移民上訪只是爭個理,出出氣,找個人訴訴苦,咱把移民當親人,他還有啥說的?
接訪工作中,李皓堅持「三快」「三不怕」。「三快」就是「快立案」,對於帶有苗頭性、普遍性的集體訪、聯名訪案件,快速處理並報請立案;「快傳遞」,對於有省市領導批示的信件,迅速批轉,限時上報;「快處置」,對於集體訪、鬧訪,成立臨時處置小組,直接奔赴事發現場,當場給出調查處理意見。「三不怕」是面對上訪群眾,不怕矛盾、不怕責難、不怕磨破嘴跑斷腿。
2013年秋季大旱,宛城區的一名老移民背著一捆蔫中帶黃的玉米稈來到市移民局,二話不說就把玉米稈撂在了李皓的辦公桌上。原來老漢覺得分給自己的是水澆地,就應該每畝地都有一眼機井。李皓聽罷,仔細將水澆地的標準向老漢解釋清楚,又當面與其所在區移民局聯繫,協調抗旱事宜。
除了背著玉米稈來的,還有背著鐵門來移民局的,還有對新式的門鎖用不慣來的……李皓對移民的合理訴求,凡是他能力範圍內的,都想辦法去解決,因為在他的心裡始終記著80多歲老母親的囑託:「娃兒啊,你可不敢跟人家發脾氣,移民生腳踏生地,多作難,咱有錢錢幫忙,沒錢話幫忙,得學著會說話,辦事更得對得起移民!」
高密度的接訪讓李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工作一天回到家連話都懶得和妻子說。有時加班太晚,他就在辦公室將就一宿,有次因找不到手頭的資料向妻子詢問,妻子嗔怪地對他說:「在你那個家裡呢!」雖是埋怨但更多的是心疼,「他心理壓力太大了,有時做夢都在接訪,滿頭大汗地被急醒,還患上過嚴重的皮膚過敏,怎麼查都找不出過敏源。我也只能勸他無論遇到多棘手的問題,都別跟自己過不去……」李皓妻子王金武說。
付出總有回報,李皓連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在丹江口庫區移民大搬遷中榮獲市委、市政府嘉獎,被榮記二等功;去年4月被授予「南陽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去年7月,市移民局信訪科被授予「南陽市人民滿意公務員示範崗」榮譽稱號。
在移民信訪工作崗位上幹了十個年頭的李皓,就像移民戰線上一名執著的「守夜人」,默默堅守在移民信訪一線,第一時間為移民排憂解難。他說,「移民做出的犧牲是國家和社會無法單純用物質來補償的,我能做的就是在情感和行動上給他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做一個對得起移民的移民幹部!」
點評
大節不奪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選
《論語·泰伯》云:「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李皓28年堅守在移民第一線,把社會發展的大局,把每個移民的不同訴求,都轉換成以愛心為恆定的最大公約數。對移民業務,如水庫蓄水,以點滴的吸納不斷增加著容量和儲備;面對矛盾和糾紛,如灌區放水,靠針對性滲灌和反覆的潤澤最終取得冰釋的效果;對移民群眾,如春風化雨,用滋潤和慰藉引導他們致富的內動力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以如水的包容和厚重,矢志不移地堅守、堅毅和堅韌,很好地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的精神追求。
李皓事跡向我們表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凡矛盾難題多發之地,必有批亢搗虛之人;凡移民多困之時,必有同甘共苦的幹部。當一項事業選擇以奉獻為根基,把「對得起」作為一個支撐價值信仰的精神支柱,一種維繫移民共識和社會公序良俗的精神紐帶,必定能激發出全體移民的無限創造熱情與強大建設合力。
本文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